陳姍姍,盧永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而日本受其獨特的民族心理機制的影響,使其文化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眾所周知日本非常善于學習和改造他國的文化和先進思想,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從此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日本的茶文化最初也是起源于中國,而日本人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精髓,同時又結合了本國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魅力、體系完整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那日本茶道的具體內容包括哪些,日本茶道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又被賦予了哪些新的文化內涵,本文打算從這幾方面入手來深入探討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日本茶道是在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fā)展出來的特殊文化。而所謂茶湯,則是將精制的茶葉用茶臼碾成粉末,這種精制的粉末茶就是抹茶,將這種抹茶放人茶碗里,然后注入熱湯(熱水),再用茶筅攪拌的一種飲茶藝術。可以說茶道是有關沏茶及飲茶的禮儀,通過程式化的形式,修身養(yǎng)性,增進情誼,研習禮法。迄今為止也有一些日本的大家對日本茶道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谷川徹三、久松真一以及熊倉功夫。
谷川徹三從藝術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論述。他提到在茶會上喝茶、行禮都不能隨意而為,必須要按照規(guī)定的動作、禮儀來喝茶,在規(guī)定的時機內說規(guī)定的話行規(guī)定的禮,所以茶道是以身體為媒介而進行演出的一門藝術。在茶道藝術中同時也包含了社交、禮儀、修行等方面的因素。
久松真一從宗教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論述。他提到茶道文化的中心是“禪”,需要重視日常生活的修行,要在起居飲食的修煉上下工夫。這種說法將茶道和禪結合起來,也就是所說的茶禪一味。
熊倉功夫從歷史的角度對茶道進行了論述。他提出茶道是室內藝能,即僅限于在私人空間內進行的藝能。在這種私人空間內所有集中在室內的人都是茶道表演者之一,茶室本身也成為了茶道藝術的空間。茶室內的所有活動都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
以上日本的三位學者分別從藝術、宗教、歷史的角度論述了茶道,總而言之茶道是日本藝術的結晶,日本文化的象征。同時日本茶道也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準則,在茶會上的各種活動也反映了日本的國民性。
日本茶道結合了中日兩國文化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千利休將日本茶道的真諦歸結為“和”、“敬”、“清”、“寂”。
“和”是指和諧,它包括主人與客人之間的和諧、客人與客人之間的和諧、自然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和諧。同時茶室的各種活動也充滿了和諧、和睦的氣氛。在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內的熏香都有特定的要求。茶碗拿在手中的重量要合適,不能感到冰涼或扎手。茶室里的香味不能過于濃烈,而是輕柔地散布在室內。茶室內的花要用應季的花,除了要與茶會的目的和氛圍相協(xié)調外,還要與茶室內的布置相協(xié)調,同樣茶會中的用的點心不僅要與茶會的目的和氛圍相協(xié)調,還要與季節(jié)相適應。
“敬”指的是互相真誠謙恭、有禮有節(jié)地交往。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主人與客人之間互相尊敬、謙恭地交往;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客人之間的交往上。端茶時主人要將茶碗的正面對著客人來把茶端出來,而客人在喝茶時則要避免從正面飲茶,而是謙虛地將茶碗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兩次后再喝,由此看出主人與客人之間互相尊重、謙讓。并且客人在飲茶前要對旁邊還未飲茶的客人行禮說聲「お先に」(我先喝了)后才喝。此外客人到茶室后要對主人在茶室內懸掛的字畫行禮,因為茶室壁龕內的掛畫往往體現(xiàn)了茶會的主題,這也體現(xiàn)了客人對主人的尊敬。
“清”指的是茶室茶具的干凈整潔,亦指飲茶者心靈的純凈。在茶室外的院子里,茶人們要經常潑清水保持庭院的干凈整潔。客人到來之前,茶人們要將庭院打掃干凈,而茶室內更要一塵不染,由此來除去身外的污濁從而實現(xiàn)心靈的純凈。茶道經典《南方錄》中寫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實現(xiàn)清凈無垢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茶道四諦中的“清”是佛理的體現(xiàn),它用獨特的文化式樣表現(xiàn)出了“物我合一”的禪境。
“寂”指的是在任何時候都不動搖的心靈。倡導人們無論世俗如何紛亂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謙虛做人,永葆坦蕩無私的心。做茶事時要嚴格做到心寂如水。如果心有雜念的話就不會做得圓滿,其境界也達不到閑寂的標準。
綜上所述“和”指的是相互之間和睦相處、達到和諧、和悅、和美的狀態(tài);“敬”是指相互尊敬、謹慎行事;“清”是指干凈整潔和心靈的純潔;“寂”是指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茶道四諦中“寂”是最高層次的境界,是四諦的中心。
自佛教傳入后由于佛教教義的規(guī)定及僧侶的生活需要使得禪學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弟子曾問千利休:“何為茶道?”,千利休回答:“解渴之用,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喝茶、點茶。”看來千利休之語“解渴之用”恰恰道出了茶道的真諦——茶道就是要解決人們的“心靈之渴”。茶道之“本”指的是茶道過程中的頓悟即“禪”。松山真一以禪宗的理論為基礎,將日本茶道藝術的本質歸納為:自然、空寂、簡約、樸素、脫俗、寂靜;物、人、場所三要素構成了茶道的主題思想。茶禪一味關鍵在于“悟”,因茶悟禪,因禪悟心,茶心禪心,心心相印,達到一種涅槃境界。茶在于飲,禪在于參,參禪如品茶,品茶可參禪。茶禪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種恬淡、清靜的茶禪境界,一種古樸、典雅、淡泊的審美情趣。
由此可見日本茶道講究茶禪一體,并在此基礎上追求恬靜休閑的情趣。日本茶道的形成一開始就與禪密切相關。日本茶道形成的重要人物比如榮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都對禪宗有較深入的研究。茶道一開始就與禪宗結下了不解之緣。禪宗的禪原意為“靜慮”,可見“靜”是禪宗的重要宗旨之一。禪宗主張清靜幽寂,避開塵世之喧囂,拋開人世的煩惱,得到心靈的寂寥,所以寺院都建立在深山老林中,禪僧們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而茶道也汲取了禪宗這種追求恬靜悠閑的性情。在茶道中不僅茶室的布置要鬧中取靜,典雅靜謐,而且茶道的氣氛也要肅穆安適。人們在百忙之余悠閑地坐在茶室中,聽著爐子上水沸騰的聲音,看著茶師們點茶的姿態(tài),就是一種高雅的享受。日本的禪學家鈴木大拙說“禪”與茶道的相通之處在于對事物的純化。這種純化在禪那里是靠對終極實在的把握來完成的,在茶道那里則是靠以茶室內的吃茶為代表的生活藝術而實現(xiàn)的。這句話通俗易懂地道出了禪與茶道、生活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關注自己周圍的事情,對身邊的人和事都很用心。這種用心體現(xiàn)在穿著打扮、行為舉止、措辭言語等各個方面,比如出門前一定要化妝來對他人表示尊敬,做事和說話都謹小慎微、充分體會到他人的感受。日本人日常的這種禮儀也體現(xiàn)在了日本茶道中。茶道的禮儀貫穿在了整個茶室活動中,包括進茶室后拜見茶室里的字畫、茶具、茶花,主人點茶后在品茶前的行禮,包括對主人的行禮、對旁邊還沒喝茶的客人的行禮、對茶碗的行禮。而主人在舉行茶事前為了讓客人愉快地度過在茶室的時光,也要對茶花、點心和道具等方面費盡心思,比如主人在點茶時要讓茶水上面泛起泡沫,其目的就是使茶更加香醇濃厚,茶室內的茶花也要用應季的花,點心也要精美。
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指出在茶道的修學上,對萬事都要用心一點。這說的就是主人和客人要互相揣摩對方的想法、真誠地對待對方。茶道的禮儀文化就體現(xiàn)在主人對客人的用心體貼上。日語中有個詞是“一期一會”,也就是說一生中只有一次見面的機會,它源于茶道,融會到茶道的儀式里,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茶道活動,包括水、飯、談、茶四大步,最后完成時使主人和主客、從客靜心清志,由內到外自然涌現(xiàn)出一種“一期一會、難得一面、世當珍惜”之感,蒼涼而略帶寂寥。進而思考人生的離合、相聚的歡娛,使參與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禮,達到更高的狀態(tài)——冥想中的涅槃。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了主人招待客人的“七則”(1)點茶要濃淡適宜;(2)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3)插花要新鮮,如同從山野中摘下來一樣;(4)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jié)相應;(5)時間要早些;(6)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7)照顧好客人,這七則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中相互敬重的精神,在茶室中用心去體貼對方、尊敬對方。
日本茶道從中國傳入后,在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下成為適合日本人、具有日本特色的典型文化之一。日本茶道中蘊含宗教、藝術、哲學和道德等多種因素,目前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它也是禪宗傳入日本后發(fā)展的獨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日本茶道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說反映了日本的國民性,涵蓋著日本人民的生活規(guī)范,孕育了日本人審美意識的基本特征:崇尚自然、追求寧靜、在平淡中出奇趣、于簡易里出深遠。同時日本人做事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用心體貼的國民性在茶道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使日本茶道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等于一體,成為世界文化的一朵瑰麗的奇葩。
[1]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2~3.
[2]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
[3]陸留第.日本茶道的四大文化元素[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4]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涵[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5).
[5]李紅.和靜清寂茶禪一味——論日本茶道[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6]李曉雪.論日本茶道的起源、形成發(fā)展及其現(xiàn)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
[7]劉笑非,段克勤.”和、靜、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8]申亮.日本茶道中調和的精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4).
[9]李恩賜.日本”茶道”源流旨話[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