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遷瓊《海氏族譜》研究

      2014-04-01 13:35:11閻根齊
      關(guān)鍵詞:續(xù)修氏族譜族譜

      閻根齊

      (海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0228)

      族譜是記載血緣脈絡(luò)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文本,是聯(lián)系姓氏家族的紐帶,對研究一個姓氏家族的起源、繁衍、變遷、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文字依據(jù)。我國家譜的起源很早,大致有殷商時期、周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代四種起源說法[1],有人甚至將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稱為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實物家譜。經(jīng)過幾千年的興衰、發(fā)展與繁榮,到明清時期,在我國農(nóng)村幾乎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沒有無譜之人”的地步。

      由于生活在海南島的人群大部分從中土大陸遷徙而來,既需要記錄遷瓊始祖,又需要追溯大陸的遠始祖,才能使本氏族確知有本有源、有源有流,因此,海南古代各氏族遷瓊后的族譜就比其他地方的族譜內(nèi)容更多,是研究氏族變遷或海南歷史人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筆者在《海瑞祖墓考古調(diào)查》課題中,從考查各個時期的《海氏族譜》入手,近訪海南農(nóng)村的海氏后裔,遠赴上海查閱譜系資料,進行了廣泛調(diào)查,收獲頗豐。

      通過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自從遷瓊始祖海答兒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73年﹚來到海南島之后,明清時期因海氏家族支系的繁衍,有大宗也有小宗,有長支有旁支,《海氏族譜》經(jīng)過了初創(chuàng)、重修和續(xù)修①古代族譜一般首次撰修稱“創(chuàng)修”,第二次及以后再修均可稱為“重修”或“續(xù)修”。,時間跨度從明朝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族譜有刊刻本,也有手抄本,究竟有多少個《海氏族譜》版本、經(jīng)過多少次重修或續(xù)修,世人一直不甚清楚。況且,有些版本的《海氏族譜》因一代代的傳抄,難免出錯,甚至存在幾種版本相互抵牾的現(xiàn)象。如據(jù)海口市白龍區(qū)坡道鄉(xiāng)道客新村現(xiàn)存的《海氏族譜傳》記載,海答兒于明洪武十七年(1374年)從軍海南,而在另一些族譜記載中,海答兒卻是明洪武十六年(1373年)從軍海南。對《海氏族譜》中這些記載的出入與矛盾,有必要重新梳理。

      一、明代撰修的《海氏族譜》

      (一)明代嘉靖以前的穗本《海氏族譜》

      海氏家族的族譜最早創(chuàng)立于什么時候,海氏家族中沒有留下明確的記載。不過,從各種《海氏族譜》的序中可以發(fā)現(xiàn),海氏家族遷來海南以前,已經(jīng)有了《海氏族譜》。海答兒五世孫海瑚在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遷瓊《海氏族譜》時,因不知本族所源及先祖來自何地,曾借赴廣東鄉(xiāng)試之際,尋訪廣東的海氏族人海秀,“得其舊譜考之”[2]855。這個“舊譜”,便是當時遷瓊海氏家族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族譜。

      這本最早的《海氏族譜》今已失傳,該族譜是手抄本或是刊刻本亦不見記載,族譜保存者為海秀。海秀是南宋遷穗始祖海俅的重孫②海俅排行第三,由閩地福州遷至廣東,娶楊氏為妻,生海鈺,海鈺曾任廣東惠來縣訓(xùn)導(dǎo)。海鈺生二子,長子為海甫震,次子為海甫云,海甫云生海秀。,海俅的長孫海甫震生獨子海遜之、海遜之生海答兒,海答兒遷海南,成為遷瓊始祖;而海俅的次孫海甫云及重孫海秀一支則留居廣東。

      (二)遷瓊海氏首創(chuàng)的《海氏族譜》

      據(jù)周濟夫先生考證,遷瓊海氏從第一次撰修海氏族譜以來至清末,經(jīng)歷了5次修撰[3]55。初編于“明代嘉靖之前,主修者乃海氏入瓊始祖海答兒四世孫海澄﹙海瑞的伯父﹚。”[3]55這是海氏遷瓊后最早的海氏族譜,記載時間從遷瓊始祖海答兒開始,至海瑞的父親海瀚時止。該《海氏族譜》版本已經(jīng)失傳,僅在后世的海氏族譜中留有記載,撰修具體年代不詳?,F(xiàn)海南大學(xué)周偉民工作室存有1986年海氏族人重修的《海氏答兒公族譜》(以下簡稱“周偉民存《海氏答兒公族譜》”),以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新鐫”版本為底本。該族譜目錄中收錄了《創(chuàng)修族譜序》,該序署名“明辛卯科舉人、揀選知縣周昌皞”③周昌皞是辛卯科舉人:1462年以后的辛卯有成化七年,即1471年到1531年的辛卯年,海澄已經(jīng)去世。,結(jié)合周濟夫的考證可知,遷瓊海氏族譜的首次創(chuàng)修由海澄執(zhí)筆撰寫、周昌皡作序的。

      海澄生于明代宣德八年(1432年),于天順六年﹙1462年)中舉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為進士,官至四川兵備道監(jiān)察御史,卒于弘治十年﹙1497年)。按一般情況推算,海澄作為《海氏族譜》的主筆,至少應(yīng)在天順六年他中舉人之后,若把揀選知縣周昌皞作序的時間聯(lián)系起來推算,海澄創(chuàng)修海氏族譜的時間當在成化七年后至弘治十年前,即1471~1497年之間。

      (三)海瑚重修的《海氏族譜》

      周濟夫先生認為:“第二次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主修者乃海答兒五世孫庠生海瑚(海瑞的從兄)”[3]55。在這本《海氏答兒公族譜·創(chuàng)修族譜序》中卷目錄中,在原《創(chuàng)修族譜序》下又有《重修族譜序》,是“明天啟甲子科舉人馮嘉遇”④天啟甲子年為天啟四年,即1624年。所作,記載的時間是嘉靖壬辰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而在《海忠介公全集·海氏族譜序》中記載的是“嘉靖甲午年夏月吉日,五世孫瑚、夏甫氏敬撰”。甲午年,即嘉靖十三年(1534年),與前述的嘉靖壬辰年相差2年。疑為《重修族譜序》作者抄寫時的筆誤。

      海瑚生于弘治五年(1492年),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海瑚為海瑞的從兄,他在《續(xù)修海氏族譜》時,海瑞才22歲,還在求學(xué)時期。這是繼海澄創(chuàng)修后的第一次重修,也是遷瓊《海氏族譜》的第二個版本。

      從海瑚為《海氏族譜》所作的序中可知,海瑚在重修族譜前曾訪問過族譜的創(chuàng)修者——他的叔父海澄。這次修譜將廣東取來的舊譜與海澄初創(chuàng)的《海氏族譜》“合二譜而修之”,并“至于六世而止”,即止于海瑚、海瑞的下一代海鵬。

      據(jù)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海對蘇(海答兒十五世孫)重修《海氏族譜》卷5記載、結(jié)合其他文獻考知:海瑚,字夏甫,遷瓊海答兒五世孫,瓊州庠生,嘉靖十三年主修《海氏族譜》,為大宗的一支。

      由于這次海瑚重修海氏族譜時,第一次將遷瓊海氏家族的族源、遷穗、遷瓊世系都記述下來,以后的《海氏族譜》皆以此為依據(jù),故對后世《海氏族譜》的續(xù)修影響深遠。可能因手寫而未刊刻的原因,該族譜也未流傳下來,僅在《瓊山縣志·藝文志》卷19中錄有海瑚的《海氏族譜序》。

      二、清代《海氏族譜》的幾次續(xù)修

      (一)康熙九年海廷芳的《續(xù)修海氏族譜》

      周濟夫先生記:“第三次在清代康熙年間,主修者為海答兒十世孫舉人海廷芳”[3]55,并作《集議續(xù)修海氏族譜小引》。周先生沒有說明該版族譜修于哪一年。保存至今的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卷之一·續(xù)修族譜序》中記有“大清康熙庚戌年仲冬月吉,大宗支十世孫廷芳、紫山謹書”,可知續(xù)修時間為“康熙庚戌年”即康熙九年(1670年),“紫山”是海廷芳之字號。

      海南明末清初的動蕩時間較長,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建國定都北京后,海南仍為南明的殘余勢力所控制。順治四年﹙1647年﹚,清軍渡海入瓊,瓊州府文武官員開城門降清,海南島始歸清朝統(tǒng)治。但此后不久,海南各地叛亂不斷,戰(zhàn)爭紛起,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海南島的反清勢力最后被平定,清朝對海南的統(tǒng)治才趨于穩(wěn)定[4]。

      海廷芳于康熙八年(1669年)中舉人,他校注了《忠介公備忘集》,接著又續(xù)修了《海氏族譜》。

      據(jù)遷瓊海氏第十五世孫海連天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的《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卷之一·續(xù)修族譜序》中記載:“康熙初年,十世紫山公版本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版本皆系手抄,未經(jīng)刊版”。這就是說,至少從第三次海廷芳續(xù)修的《海氏族譜》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世海岱的版本,皆系手抄本,沒有刻版印行。

      關(guān)于這次修譜的海廷芳,《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卷1記載:廷芳“字馨軒,號紫山,行一。由郡庠生康熙八年己酉科舉人,習(xí)《易經(jīng)》,未出仕。邁公孫?!蓖瑫r記載:海廷芳為大宗十世“郡庠生,中鄉(xiāng)試?!钡诠饩w三十二年(1906年)海對蘇主修的《海氏族譜》稱其為“九世祖”,是海昌之子,乏嗣。該族譜還記:海昌(八世)為海迪次子,海迪(七世)則海一龍子,海一龍(六世)為海鵬子,海鵬(五世)為海應(yīng)乾長子,海應(yīng)乾(四世)為海潣子,海潣(三世)為海方次子,海方(二世)為一世祖海寧子。由此推算,海廷芳為小宗海寧的一支,故世系記載與推算有所不同⑤遷瓊海氏族譜因大宗和小宗世系的不同,對先祖的稱謂也不同,如光緒三十二年海對蘇主修的《海氏族譜》稱海寧為一世祖,海寧之子海方為二世祖,直至八世祖海昌、九世祖海昌之子,而其他族譜則稱海答兒為一世祖、海寧為二世祖。。

      (二)乾隆五十年海岱的《重修海氏族譜》

      這是第一次有明確年代的《海氏族譜》重修,周濟夫先生稱重修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周偉民先生存《海氏答兒公族譜》記載得更明確,重修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九月,稱《重修海氏族譜》,主修者是海答兒十二世孫海岱并作《重修海氏族譜序》,由定陽莫村莫見龍作序。海答兒十五世孫海連天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作的《海氏答兒公族譜·重修海氏族譜序》記載:海岱為應(yīng)雷次子,字云山。生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九月,娶定安縣仙屯庠生莫岱女。生女嫁莫村莫氏,故與莫見龍家是姻親。海岱卒于丁亥年(1827年),曾“建宗祠以妥先靈,修家譜以聯(lián)宗族”。

      莫見龍在為此次《重修海氏族譜》所作序中記載:“處舊譜后,以殘缺所藏者,亦不過僅存什一,于千百寡陋因循百余年”。意思是,自十世海廷芳于康熙九年(1670年)續(xù)修《海氏族譜》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世孫海岱《重修海氏族譜》,已115年未有續(xù)修。

      按照《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大宗世系行略》卷5的記載,海岱為大宗的一支,故該族譜主要記載的是海氏大宗。

      (三)道光二十五年的《海氏族譜》

      筆者在原??谑袞|營鎮(zhèn)東營村⑥東營鎮(zhèn)原為文昌市大致坡鎮(zhèn),在2010年的調(diào)整中劃歸??谑?。的調(diào)查中,于海氏第二十一世孫海行新的家發(fā)現(xiàn)了一種《海氏族譜》版本,編撰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該版本未見于文獻記載。該族譜為宣紙質(zhì),折疊頁,右側(cè)裝訂,封面中間豎行楷書“道光貳拾五年五月立□□”;左邊豎書“海氏族譜□”,空格內(nèi)能夠辨別的是右有“耳”旁的字跡。該《海氏族譜》為刊刻本。

      (四)咸豐初年的《海氏族譜》

      咸豐(1851—1861年)初年的《海氏族譜》,既沒有留下任何手抄本或刊刻本,也未見任何人的序,只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45年)海答兒十五世孫海連天作的《續(xù)修海氏族譜·序》中記有“十四世海定清于咸豐初年又一次續(xù)修,自今又三十余年”。由此可知,從乾隆五十年到咸豐初年,《海氏族譜》有過一次續(xù)修,這符合海氏家族“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族譜撰修的規(guī)則。

      (五)光緒二十五年海連天的《續(xù)修海氏族譜》刻本

      海答兒十五世孫海連天的《續(xù)修海氏族譜》刻本,是流傳最廣的《海氏族譜》之一。海連天為庠生,由他主修并作《續(xù)修海氏族譜序》的《海氏族譜》,完成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周濟夫先生稱此《海氏族譜》為第五次修撰。海連天在光緒二十五年的《海氏族譜》目錄中,稱此次修撰為“續(xù)修海氏族譜”,由海答兒十五世海連天撰文、定陽上林居士吳丕熙作序。該《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卷之一·續(xù)修族譜序》中記載:“康熙初年十世紫山公版本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版本皆系手抄,未經(jīng)刊版”。

      據(jù)這本《海氏答兒公族譜》卷1記載:大宗十五世海連天為“邑庠生”。他在《續(xù)修海氏族譜序》中說:“溯其本源,詳其支派,信者傳之,疑者闕之,記載必求其實也”,道出了這次續(xù)修族譜所遵循的原則。海連天在該序中說:《海氏族譜》自乾隆五十年距今又百余年矣。查光緒二十五年距乾隆五十年有114年,也就是說,在這一百余年的時間內(nèi),大宗《海氏族譜》可能未有重修或續(xù)修。

      (六)關(guān)于“明代”《海氏族譜》木刻版

      海南省博物館現(xiàn)藏《海氏族譜》木刻版13塊,其說明寫道:“明代木刻,一級文物”。據(jù)??谑胁┪镳^檔案記載:《海氏族譜》木刻版原有176塊,現(xiàn)僅存8塊13面,5塊陰陽兩面皆有字,3塊單面有字,版面17~26.8×21.5~22.3 厘米。

      此《海氏族譜》木刻版,原藏于瓊山區(qū)甲子鎮(zhèn)天池村海瑞旁系處(系遷瓊海氏小宗海寧的一支),后由瓊山市收藏;2004年瓊山市博物館與海口市博物館合并后,轉(zhuǎn)由海口市博物館珍藏;現(xiàn)由海南省博物館于建成開館前接收為館藏。據(jù)黃培平先生調(diào)查:“瓊山區(qū)甲子鎮(zhèn)天池村是目前海氏居住最多的村莊,共14戶30多男丁,村中存有一間殘破的祠堂——象賢堂,每年農(nóng)歷正月二十日,瓊海、文昌等地宗親都來此地祭祖,稱為‘祖莊’之地。此村是四世祖大宗次支海浩后裔第十世祖海廷芳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從府城移來,屬瓊山德興都”[5]6。該《海氏族譜》木刻版真實、直接地顯現(xiàn)了早年族譜刊刻的情形,十分珍貴。

      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海氏族譜》木刻版,現(xiàn)存卷1、2、3局部,為“象賢堂”刻版,未見刻版的具體年代和編寫人。但從該族譜現(xiàn)存所記內(nèi)容及光緒二十五年的《海氏氏答兒公族譜》等記載可知,這些《海氏族譜》的木刻版可能是清代光緒二十五年的木刻版本。主要理由是:

      1.該版本卷1收錄有海瑞坐像和大量海瑞文書及對海瑞的贊語等。而《海氏族譜》在明代的惟一一次重修是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主持這次重修的是海瑞的從兄海瑚,海瑚生于弘治五年(1492年),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當時重修《海氏族譜》時,海瑞才22歲,因此,該刻版不可能是嘉靖年間的版本。

      2.《海氏族譜》的第三次續(xù)修是海廷芳時期,時間是清康熙年間,海廷芳在作《集議續(xù)修海氏族譜小引》中說:“其家譜創(chuàng)成于澄,續(xù)修于瑚,傳至廷芳百有余年,當易姓之交,海外遭兵燹者數(shù)年,廷芳抱殘守缺,重加篡輯編校忠介公《備忘集》付梓行世,重修家譜未及刻成,遽歸道山?!边@說明,從海瑚在1532年修撰《海氏族譜》到康熙初年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海氏族譜》雖有重修,但都沒有刊刻印行,故該木刻版不太可能是這期間的版本。

      又據(jù)海連天在光緒二十五年作的《海氏答兒公族譜·重修海氏族譜序》記載:“康熙初年十世孝廉紫山公續(xù)之,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續(xù)之,然皆系手抄,未經(jīng)刊版,百孔千瘡,補罅缺漏,在所難免,距自今又百余年矣。即十四世庠士明川□定清于咸豐初年雖邀族人而續(xù)修之,然兄弟末許而剞劂遂付烏有……距自今又三十余年于此矣?!焙苊靼椎馗嬖V人們,康熙九年海廷芳續(xù)修的《海氏族譜》雖已完稿,但并未刊印;到乾隆五十年海岱等人再次進行了續(xù)修,也只是手抄筆記本;咸豐初年又一次續(xù)修,也未刊印。到了光緒二十五年海連天修的《海氏答兒公族譜·重修海氏族譜》,才有了刊刻版。說明從康熙初年的海廷芳到乾隆五十年的海岱,這一百余年重修的《海氏族譜》都是手抄本,而非木版刊刻。于是,排除了該版本出于康熙至乾隆五十年之前的可能。

      3.從刻版內(nèi)容上分析,《海氏族譜》木刻版現(xiàn)存卷1、2、3的局部,有海瑞戴官帽、著官服的坐像。另有“《海氏族譜》卷之一 ,獅子像圖,五十一,象賢堂”,右上角刻“宗器獅子像圖”字樣,其中一塊為“卷之一,獬豸像圖 ,五十二,象賢堂”,左文:“獬豸像贊:‘曲直能明,疑獄可決’”等內(nèi)容。海廷芳續(xù)修的《海氏族譜》也有“獅子像圖”、“宗器獅子像圖”、“獬豸像贊”等,而且,圖像的形制、花紋及族譜中收錄海瑞的文章、贊語等都一樣,說明二者應(yīng)是同為清代的版本。海南省博物館保存的《海氏族譜》第四塊木刻版中有:“卷四十五,法家有規(guī),法者懲失禮于已,然規(guī)者防失禮于未然也。無失禮亦無犯法,而家即為良家矣”等內(nèi)容,文后署有“修合族仝志”標記,與海連天在光緒二十五年作的《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也稱為“合譜”,有相同之處。該《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中不但有“象賢堂”的標記,還有“獅子像圖”、“宗器獅子像圖”、“獬豸像贊”等,造型與海南省博物館保存的《海氏族譜》木刻版一樣。

      4.據(jù)《海氏答兒公族譜·海氏從合譜》卷5記載,清初康熙年間,已有十世海廷芳支系移居文昌何恭都排坎村(也稱土蘆村),后移居文湖村(今文昌市東路鎮(zhèn));“十世祖廷蘭也在清康熙年間移居瓊山育英都高叢村(今三門坡鎮(zhèn))”[5]6;加上海廷芳的另外一支移居德興都天池村(今??谑协偵絽^(qū)甲子鎮(zhèn)天池村),可以看出一個重要史實:康熙年間因?qū)崿F(xiàn)了清政府對海南的統(tǒng)治,瓊州府城的大戶和前朝遺老紛紛遷居鄉(xiāng)下或偏遠地帶,海氏家族在這時至少有三支已遷到鄉(xiāng)下。尤其是移居瓊山德興都天池村的海廷芳一支,在此建造了祠堂“象賢堂”,成為后世遷瓊海氏家族的“祖莊”。省博物館收藏的《海氏族譜》木刻版中的“象賢堂”是天池村海氏祠堂的名稱,以“象賢堂”作為刻版的標志,說明該《海氏族譜》木刻版應(yīng)是海氏家族遷居天池村后所出,而不可能是明代的版本。即便如此,該木刻版仍是迄今所見《海氏族譜》中時代較早的版本。

      (七)光緒三十二年海對蘇的《海氏族譜》

      這是《海氏族譜》中最常見的一個版本,現(xiàn)海口市美蘭區(qū)靈山鎮(zhèn)東頭村委會拾桂村海行新家里有一卷。該版本修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由海答兒十五世孫海對蘇主修,瓊山舉人李向桐作序,為手抄本。此譜的記述起于一世祖海答兒,止于海答兒十八代孫海對蘇。該版本將遷瓊海答兒稱為“始祖”,而將海答兒長子海福稱為“一世祖”,海福之子海寬為“二世祖”,以下類推,稱自海答兒“公而后相傳又十三代矣”。此本在《海氏族譜序》中記:“族人有海充盈者,以宗子攜譜圖來見,僅一紙耳,蟲蝕跡污,難垂久遠”,說明海氏家族除了比較正規(guī)的《海氏族譜》之外,還有“譜圖”。

      關(guān)于“譜圖”,有的稱《海氏世系表》⑦見海對蘇主修的《海氏族譜》。。筆者曾在靈山鎮(zhèn)東頭村委會拾桂村海行新的家中見過一張,清末以前的世系為刻版,民國以后為手寫,上起遷瓊始祖海答兒,只記男性的人名、第幾代,譜圖中已記至20余代,均由男性本人補寫。雖然較為簡單,但支系沿革非常清晰,一目了然,這些“譜圖”應(yīng)該是《海氏族譜》的世系簡本。由刻印與手寫兩種書寫方式可知,該“譜圖”應(yīng)為清代版本,民國后的世系由手寫補上。

      按光緒三十二年海對蘇重修《海氏族譜》卷6的記載,遷瓊海氏家族支系有的已在九世、十世時分別遷到今瓊海、定安、文昌居住。如該卷記載:九世??凇耙凭訒保篮M⒂ⅰ耙凭佣ㄒ乩罴覉@”。另外,該《海氏族譜》記載世代最晚的是十六世海尚廉,尚廉之子海充富(十七世),充富之子海對蘇(十八世)。海對蘇以后的世系均為手寫體,顯然是后人所添加。海對蘇所處的時代已是清末,可能是《海氏族譜》在古代的最后一次撰修。

      三、其他《海氏族譜》

      (一)朱逸輝編《海忠介公全集·海瑞家譜》記載,在海口市白龍區(qū)坡道鄉(xiāng)道客新村海對賢家存有《海氏族譜傳》。該文是轉(zhuǎn)述,未說明此《海氏族譜傳》的撰寫年代,據(jù)“一直傳到今天已經(jīng)十八、十九代了”[2]855一句推測,應(yīng)是“清末—民國”時期。

      (二)上海圖書館是全國現(xiàn)存姓氏族譜最多的單位,卻沒有《海氏族譜》。但從上海圖書館編寫的《中國家譜總目》中得到如下記載:“《海氏族譜》311-0001:廣東番禺:海氏族譜七卷,篡修者不詳。1999年油印本,一冊,平裝。始遷祖海答兒,字心毓,明代人,國圖﹙國家圖書館藏﹚”。在編號311-0002中記載:“[海南瓊山]《海氏續(xù)修族譜》,篡修者不詳。清刻本,二冊,存卷四、八。先祖同上。明人海瑞出于是族。海南檔(海南省檔案館)”。同時還記載:“[海南瓊山]《海氏續(xù)修族譜》,(清)海對蘇篡修,佚名續(xù)修。抄本,五冊。書名據(jù)書衣題。書名頁題海氏答兒公族譜。記事至1985年。先祖同上。瓊山市靈山鎮(zhèn)東頭村委會拾桂村海行新”。從編號311-0003的記述中可知,該號所謂的《海氏續(xù)修族譜》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海對蘇主修的《海氏族譜》。

      從上述遷瓊海氏家族各個時期的族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遷瓊《海氏族譜》自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弘治十年(1497年)之間初創(chuàng),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300余年間,至少經(jīng)過了7次以上的重修或續(xù)修。如此豐富的族譜資料,為研究海瑞的族源、籍貫、祖居、遷徙路線等,提供了來自其本族記錄的史料線索。

      [1]韓冬冬.中國家譜起源、發(fā)展及意義研究[J].商業(yè)文化,2008(1):264-265.

      [2]朱逸輝.海忠介公全集·海氏族譜序[M].香港:東西文化事業(yè)公司,1998.

      [3]周濟夫.瓊臺小札[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

      [4]李勃.海南島歷代建置沿革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74.

      [5]黃培平.海氏祖居地及其后裔淺探[M]∥??谑械胤绞分巨k公室.海瑞研究文集.???南海出版公司,2011.

      猜你喜歡
      續(xù)修氏族譜族譜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蘇州大學(xué)藏《吳中葉氏族譜》考述
      尋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版本辨析
      敦煌姓望氏族譜研究綜述
      吳有春
      海峽旅游(2016年5期)2016-06-01 22:34:08
      >> 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檔案館舉行清代李氏族譜捐贈儀式
      山東檔案(2016年2期)2016-02-04 05:58:29
      族譜撰修與宗祧承繼——以祁門高塘王氏為中心
      二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族譜編纂研究
      清代“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時間考證
      軍事志續(xù)修篇目設(shè)置若干問題探討
      軍事歷史(2004年3期)2004-11-22 07:28:40
      酉阳| 东丽区| 锡林浩特市| 剑河县| 怀集县| 江都市| 宝兴县| 贞丰县| 桦南县| 宽甸| 佛教| 潢川县| 黑山县| 交口县| 隆子县| 安宁市| 潮安县| 灵石县| 德保县| 浦东新区| 绿春县| 田阳县| 沁源县| 项城市| 汉阴县| 九龙县| 大足县| 金山区| 吉水县| 邛崃市| 滕州市| 岑溪市| 万盛区| 祁门县| 民县| 泗阳县| 乌鲁木齐县| 金乡县| 永丰县| 鹿泉市|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