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婉露
提問,是課堂上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教學要求向?qū)W生提出問題并要求他們作答,從而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手段。
科學提問是語文課堂的法寶:精當?shù)奶釂枺钅軌蛞饘W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奮;精當?shù)奶釂栕钊菀准ぐl(fā)學生的好奇心,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誘發(fā)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精當?shù)奶釂柲芙涣鲙熒g的思想感情,及時交流反饋信息,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加快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有位教育家說:“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科學的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p>
可見,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那么教師如何掌握科學提問方式?筆者就個人的看法談談以下幾點:
1.提問要講究風趣幽默。就是說一個教師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清醒的頭腦,保持自己風趣幽默的語言。因為一個教師風趣幽默,提的問題設計精當,就會給課堂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和閃光生輝的教學效果。教師精神樂觀,語言風趣幽默,可使學生樂此不疲,精神為之振奮,在愉快中潛移默化、頓悟、開竅。
請看錢夢龍老師在教《故鄉(xiāng)》時提問。
老師:碗碟是她(楊二嫂)在灰堆里發(fā)現(xiàn)的。至于誰放的碗碟,我們也不知道。她說是誰放的?
學生:(一齊)閏土。
老師:閏土會不會放?
學生:不會!
老師:怎樣知道閏土不會放?
學生:因為母親讓他挑東西,他只挑了幾件東西……他沒有必要藏碗碟。
教師:對,如果閏土要碗蝶的話,他可以挑嘛。這碗碟究竟是誰藏的?是一個歷史案,誰也搞不清楚。(學生大笑)……不過自私貪小的性格的形成,從側(cè)面反映了她的破產(chǎn)。否則,她就不必拿個狗氣殺,拖著小腳跑得那樣快,萬一摔了跤怎么辦?(學生大笑)剛才一位同學說得好,楊二嫂的貧困,就更全面地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蕭條。
錢老師教學提問風趣幽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楊二嫂的形象,自然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所以,教師要保持精神樂觀,多多進取,保持并提高自己風趣幽默的語言水平,才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提問要注意啟發(fā)誘導。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币馑际钦T導學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口里想說出卻沒有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孟子說:“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彼蛄艘粋€恰當?shù)谋确剑咏虒e人正如射箭,張滿了弓卻不發(fā)射,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強調(diào)對學生的引導。朱意認為:“教師只得做個引路人?!薄皫熡阎?,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終耳。若中間二十分工夫,自用力去做?!?/p>
由此可見,在教書育人問題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啟發(fā)誘導。帶有啟發(fā)誘導性的提問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維,引發(fā)學生能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
如教《祝?!窌r,教師可以針對里面一句話:“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碧釂枺簽槭裁磳懼窕@、破碗、竹竿?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大都認為因為是乞丐,這是對問題的一般認識。教師應進一步開導學生,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寫竹竿“比她更長,下端開了裂”有什么用處?大部分的學生對這個問題都能有新的認識:說明她走很多路,所以竹竿下開裂了,足見乞討艱辛,連換一根合適點的竹竿的能力都沒有。可見,祥林嫂是一個乞丐,但又比一般的乞丐更悲慘、更痛苦。針對學生的認識,教師進一步提問:她這么一個勤勞、樸質(zhì)的婦女為何如此悲慘?這一問學生就有了新的認識,認識到封建社會婦女地位卑微、慘遭迫害的本質(zhì)。教師如果能夠這樣通過啟發(fā)誘導進行提問,會對提高學生分析能力、鑒賞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3.提問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說提問宜曲忌直,問題要拐個彎兒,富有思考性。提問必須有一定的思維“坡度”。葉圣陶說:“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笨梢娞釂柋赜械姆攀?,箭中“課眼”,促使學生思考、琢磨,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贊可夫也認為: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內(nèi)三分鐘就有多數(shù)人舉起手來,這是不值得稱道的。所以提問要有思考價值,沒有思考價值是毫無用處的。
以下是錢夢龍老師教《愚公移山》,講到“鄰人京城氏之境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時的一段教學實錄。
老師:那么,那個遺男有幾歲了?
學生:七八歲。
老師:你又是怎么知道呢?
學生:從“齔”字知道。
老師:“齔”。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學生板書)寫得很對?!褒Z”是什么意思?
學生:換牙。換牙時,約七八歲。
老師:對,換牙。你看是什么偏旁。(學生答:“齒”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同學們不但看得很仔細,而且都記住了。那么,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
學生:(一時不能答,思索一會兒,七嘴八舌地)他沒有爸爸!
老師:你們怎么知道?
學生: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
學生:這個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媽媽。
在這段實錄中有兩處曲問,啟示學生思維,引起學生思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直接問“齔”是什么,“孀”是什么,就變得平淡乏味了。
4.提問要有預測性。當一個問題提出后,教師應心里有數(shù),知道該怎樣回答,或者有幾種回答,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探索欲望,還是引導他們獲得新知識。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能盲目地問,否則你在學生心目中就難樹立自己的威信,甚至會讓學生覺得你還不如他。
教《故都的秋》時,為了引導學生對舊的知識的回顧,有個老師提問:
老師:大家記得描寫秋天的詩句嗎?
學生:(爭先恐后地)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聽完學生回答,老師點頭稱好,然后繼續(xù)講另一方面的內(nèi)容。
其實老師事先要預料到學生會這樣回答,但不應該限于這兩句,在學生答完后應補充學生想不到或還沒學到的詩句:不覺初秋夜?jié)u長,清風習習重凄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等。這樣一來,不僅對舊知識的回顧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自己也成為學生心目中博學多才的教師了。
5.提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教師提問,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文的內(nèi)容,更不要千篇一律:作者是誰、課文分為幾層、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幾個令學生膩煩的問題。要適當提些有創(chuàng)意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包括世界的一切,有想象,才會有創(chuàng)造,社會才進步。愛因斯坦說:“想象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想象的重要性。教師應在學生理解課文原有內(nèi)容的前提下,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原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加深和加寬,對課文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而再想象,或插敘,或續(xù)寫,或改寫等等,啟發(fā)學生展開聯(lián)想,發(fā)揮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例如,教莫泊桑小說《項鏈》,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以這樣進一步提問:
瑪?shù)贍柕乱驗閬G失項鏈而讓她付出沉重的代價。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瑪?shù)贍柕聸]丟失項鏈,結局會怎樣?
這類提問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加以想象,改寫出新的小說情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很好的例子。
6.提問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數(shù)學的思維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鬃诱f:善問者如攻尖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眼,及其久也,相說(同“悅”)以解。這里說,教師善于提問的,好像攻伐堅硬的木頭一樣,先從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些堅硬的部分,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愉快接受,理解各個問題并作出準確的回答。
如《邊城》的第二自然段,對于翠翠胡思亂想,教師提問的:翠翠胡思亂想了些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繼而提問:為什么她有這種想法?學生回答后,教師再追問:如果你是翠翠,你會不會有這種想法?你不這樣想你會怎么樣?這種提問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教師發(fā)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xiàn)教學的思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此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如果亂七八糟地瞎問一通,學生就會是“丈二的金剛——摸不著頭腦”,于教學是毫無用處。
7.提問要抓住時機。不能把提問當作懲罰學生的手段,搞什么突然襲擊,或者沒抓準時機、錯失良機,否則可能導致學生思維阻塞,啟而不發(fā)。提問應該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欲言而未能”之時提出,這樣效果最佳。
此外,提問要面向全班。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每個學生都應該是教育對象,提問時盡量避免被遺忘的角落。對待差生更要多提問、多鼓勵,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進步。同時,還要弄清教學目標,有了目標,提問才有方向性;深透教材內(nèi)容,否則就是瞎問、亂問,越問越離譜;熟悉所帶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他們的性格特征,只有了解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以上這些無不說明了課堂教學提問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學問。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他們的智力,教師講授時必須時時問之,而且要問得巧妙,問得科學。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