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

      2014-04-04 21:03:32吳申宏
      小學教學參考(數(shù)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計算公式圓錐圓柱

      吳申宏

      課堂是什么?課堂是學生探索、創(chuàng)造、展示、體驗與挑戰(zhàn)的平臺。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呢?反思“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我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的體會。

      第一階段:簡簡單單讀文本

      第一次教學圓錐體積,我仔細研讀了教材中的“倒沙”實驗。由于我任教的學校條件差,什么教具也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圓錐教具,本想做一個,但嫌麻煩,況且做實驗也費教學時間。當時流傳著一句名言:“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于是,我在教學中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教法:教師抑揚頓挫地讀教材,學生邊聽邊看插圖中的實驗過程,然后圈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再花一些時間叫學生讀背公式,課堂氣氛甚是熱鬧。

      我滿以為在熱熱鬧鬧的讀背中,學生會對公式記得很牢??墒窃陔S后的訓練中,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卻把“”丟了。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陷入了沉思:這節(jié)課,我片面地理解“簡單的教育”這句話,把數(shù)學課上成語文課,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對實驗方法與過程卻缺少自己的體驗與思考。這樣只重結論不重學習體驗的教學,能指望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熟練掌握嗎?為此,在后來的圓錐體積教學中,我對教學設計作了修改,通過直觀操作讓學生體驗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第二階段:倒來倒去推公式

      在圓錐體積的第二次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應如何計算呢?”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引導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著,師生共同進行“倒沙”實驗,先從圓柱倒入圓錐,再從圓錐倒回圓柱。在沙粒的倒來倒去中,學生直觀地認識了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然后順利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回,我算是真正領略了實驗的魅力,自我感覺教學取得了成功。事實也是如此,在接下來的運用中,大部分學生都記住了,計算錯誤很少。

      課后寫教學后記時,無意中讀到的兩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fā)。第一篇是江蘇的一位名師寫的,她認為“倒沙”實驗其實設計得不夠好,因為它只能得出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容積的,而不是體積。她建議將“倒沙”實驗改成“倒水”實驗:通過有刻度的裝水量杯,直接測量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然后比較體積數(shù)值得出公式。第二篇是上海的潘小明老師寫的,對我的啟發(fā)更大。他認為,教師當然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但學生并不清楚,恐怕一時也難以想到。學生還沒想到的事,教師竟然要求其一道去做實驗,雖然形式上是熱鬧的,但學生的思維其實是被動的。

      讀了這兩篇文章,再回頭想想自己的課,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覺得一個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會思考。經(jīng)過思考,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著眼于知識本身,急于帶領學生去做實驗,去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其實,我忽視了比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猜測—驗證”的探究方法以及嚴謹周密的科學態(tài)度。

      第三階段:大杯小杯驗猜測

      再一次教學時,我借鑒了上面兩位名師的教法,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了精心的改動,有意突出“猜測—驗證”在圓錐學習中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首先,我引導學生復習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我繼續(xù)提問:“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測呢?”先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時,我適時拿出“倒沙”和“倒水”兩套實驗教具,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倒水”實驗更嚴密。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實驗:將圓錐沒入有水的量杯里,量出兩次水的體積,計算之間的差得出圓錐體積,用同樣的方法得出圓柱體積;再通過計算知道圓柱體積是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然后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這樣,先猜測后驗證,在大杯小杯的“交響曲”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而且還學得愉快,興奮之情都寫在臉上。多年過后,學生回到學校時還提到這個實驗,說是小學階段印象最深的一堂數(shù)學課。

      可惜的是,這個“倒水”實驗我只做過一次。后來再教圓錐時,因丟失了部分實驗用具,只得又回到“倒沙”實驗。不過,有一點我始終沒有丟,那就是實驗之前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再通過實驗去驗證?!暗顾睂嶒炓驗闆]有合適的教具只得放棄,但“猜測—驗證”這種教法我卻一直堅持著。

      第四階段:輕輕松松玩圓錐

      有兩句話我的印象特別深,第一句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還有一句是數(shù)學家陳省身說的“數(shù)學好玩”。這兩句話直接影響著我現(xiàn)在的圓錐體積的教學。

      課前,我布置學生用硬紙制作直角三角形小旗和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課中,先讓學生快速旋轉三角形小旗,觀察旋轉得到的圓錐形狀,然后讓學生猜測圓錐體積大約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最后再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并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課堂上小旗之飄舞,猜想之熱烈,實驗之積極,參與程度之高,是我以前的教學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到這里,我的圓錐教學還未結束,我還試著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至課外。課后讓學生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幾個完全相同的圓錐,然后試著用三個圓錐搓成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再次領悟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反思: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

      給學生一個好“玩”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愛“玩”,玩是他們的天性。我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玩”字,讓學生玩小旗、玩沙子、玩泥巴,玩中猜測,玩中發(fā)現(xiàn),玩中推導,甚至讓學生在玩中驗證。通過多種形式的“玩”,把枯燥的數(shù)學變得有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不僅僅是在“學數(shù)學”,更像是在“玩數(shù)學”,心情愉悅,參與的熱情非常高。

      給學生一個求“真”的數(shù)學課堂。好的數(shù)學課,學生是回味無窮的;好的數(shù)學課堂,學生會依依不舍的。而自然真實是好的數(shù)學課堂的生命。在圓錐體積計算的課堂中,我沒有“居高臨下”,沒有要求學生“盡善盡美”;我尊重學生的思考,甚至和學生商量下一步該怎么做;我允許學生犯錯,善待學生的“畫蛇添足”。求“真”的課堂里,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真實,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大膽猜測,積極探索,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給學生一個設“疑”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問,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設“疑”的方法去釣他們的學習“胃口”,能夠激發(fā)他們探疑、釋疑的欲望。我在圓錐教學的前兩個階段,或讀教材,或做實驗,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一個沒有疑問的知識與過程,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本質(zhì)上還是在被動學習。因此從第三階段起,我注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由“疑”開始,進而讓學生產(chǎn)生做實驗去驗證的想法。有“疑”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

      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記得有這么一句話:“有效”,一個簡單的詞;“有效課堂”,卻是一個不簡單的話題。這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學中怎樣做,才能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回顧“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讓我體會到:有效課堂不只是“好玩”、“設疑”與“求真”,有效課堂還呼喚有效的課前準備,需要深刻的課后反思,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學方法,更凝聚著“用一輩子去上一節(jié)課”的激情與耐心。唯有如此,我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才是一個積極有效而又不可復制的生命課堂。

      (責編 金 鈴)endprint

      課堂是什么?課堂是學生探索、創(chuàng)造、展示、體驗與挑戰(zhàn)的平臺。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呢?反思“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我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的體會。

      第一階段:簡簡單單讀文本

      第一次教學圓錐體積,我仔細研讀了教材中的“倒沙”實驗。由于我任教的學校條件差,什么教具也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圓錐教具,本想做一個,但嫌麻煩,況且做實驗也費教學時間。當時流傳著一句名言:“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庇谑?,我在教學中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教法:教師抑揚頓挫地讀教材,學生邊聽邊看插圖中的實驗過程,然后圈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再花一些時間叫學生讀背公式,課堂氣氛甚是熱鬧。

      我滿以為在熱熱鬧鬧的讀背中,學生會對公式記得很牢??墒窃陔S后的訓練中,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卻把“”丟了。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陷入了沉思:這節(jié)課,我片面地理解“簡單的教育”這句話,把數(shù)學課上成語文課,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對實驗方法與過程卻缺少自己的體驗與思考。這樣只重結論不重學習體驗的教學,能指望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熟練掌握嗎?為此,在后來的圓錐體積教學中,我對教學設計作了修改,通過直觀操作讓學生體驗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第二階段:倒來倒去推公式

      在圓錐體積的第二次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應如何計算呢?”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引導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著,師生共同進行“倒沙”實驗,先從圓柱倒入圓錐,再從圓錐倒回圓柱。在沙粒的倒來倒去中,學生直觀地認識了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然后順利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回,我算是真正領略了實驗的魅力,自我感覺教學取得了成功。事實也是如此,在接下來的運用中,大部分學生都記住了,計算錯誤很少。

      課后寫教學后記時,無意中讀到的兩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fā)。第一篇是江蘇的一位名師寫的,她認為“倒沙”實驗其實設計得不夠好,因為它只能得出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容積的,而不是體積。她建議將“倒沙”實驗改成“倒水”實驗:通過有刻度的裝水量杯,直接測量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然后比較體積數(shù)值得出公式。第二篇是上海的潘小明老師寫的,對我的啟發(fā)更大。他認為,教師當然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但學生并不清楚,恐怕一時也難以想到。學生還沒想到的事,教師竟然要求其一道去做實驗,雖然形式上是熱鬧的,但學生的思維其實是被動的。

      讀了這兩篇文章,再回頭想想自己的課,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覺得一個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會思考。經(jīng)過思考,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著眼于知識本身,急于帶領學生去做實驗,去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其實,我忽視了比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猜測—驗證”的探究方法以及嚴謹周密的科學態(tài)度。

      第三階段:大杯小杯驗猜測

      再一次教學時,我借鑒了上面兩位名師的教法,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了精心的改動,有意突出“猜測—驗證”在圓錐學習中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首先,我引導學生復習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我繼續(xù)提問:“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測呢?”先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時,我適時拿出“倒沙”和“倒水”兩套實驗教具,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倒水”實驗更嚴密。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實驗:將圓錐沒入有水的量杯里,量出兩次水的體積,計算之間的差得出圓錐體積,用同樣的方法得出圓柱體積;再通過計算知道圓柱體積是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然后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這樣,先猜測后驗證,在大杯小杯的“交響曲”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而且還學得愉快,興奮之情都寫在臉上。多年過后,學生回到學校時還提到這個實驗,說是小學階段印象最深的一堂數(shù)學課。

      可惜的是,這個“倒水”實驗我只做過一次。后來再教圓錐時,因丟失了部分實驗用具,只得又回到“倒沙”實驗。不過,有一點我始終沒有丟,那就是實驗之前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再通過實驗去驗證?!暗顾睂嶒炓驗闆]有合適的教具只得放棄,但“猜測—驗證”這種教法我卻一直堅持著。

      第四階段:輕輕松松玩圓錐

      有兩句話我的印象特別深,第一句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還有一句是數(shù)學家陳省身說的“數(shù)學好玩”。這兩句話直接影響著我現(xiàn)在的圓錐體積的教學。

      課前,我布置學生用硬紙制作直角三角形小旗和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課中,先讓學生快速旋轉三角形小旗,觀察旋轉得到的圓錐形狀,然后讓學生猜測圓錐體積大約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最后再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并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課堂上小旗之飄舞,猜想之熱烈,實驗之積極,參與程度之高,是我以前的教學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到這里,我的圓錐教學還未結束,我還試著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至課外。課后讓學生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幾個完全相同的圓錐,然后試著用三個圓錐搓成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再次領悟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反思: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

      給學生一個好“玩”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愛“玩”,玩是他們的天性。我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玩”字,讓學生玩小旗、玩沙子、玩泥巴,玩中猜測,玩中發(fā)現(xiàn),玩中推導,甚至讓學生在玩中驗證。通過多種形式的“玩”,把枯燥的數(shù)學變得有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不僅僅是在“學數(shù)學”,更像是在“玩數(shù)學”,心情愉悅,參與的熱情非常高。

      給學生一個求“真”的數(shù)學課堂。好的數(shù)學課,學生是回味無窮的;好的數(shù)學課堂,學生會依依不舍的。而自然真實是好的數(shù)學課堂的生命。在圓錐體積計算的課堂中,我沒有“居高臨下”,沒有要求學生“盡善盡美”;我尊重學生的思考,甚至和學生商量下一步該怎么做;我允許學生犯錯,善待學生的“畫蛇添足”。求“真”的課堂里,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真實,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大膽猜測,積極探索,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給學生一個設“疑”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問,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設“疑”的方法去釣他們的學習“胃口”,能夠激發(fā)他們探疑、釋疑的欲望。我在圓錐教學的前兩個階段,或讀教材,或做實驗,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一個沒有疑問的知識與過程,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本質(zhì)上還是在被動學習。因此從第三階段起,我注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由“疑”開始,進而讓學生產(chǎn)生做實驗去驗證的想法。有“疑”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

      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記得有這么一句話:“有效”,一個簡單的詞;“有效課堂”,卻是一個不簡單的話題。這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學中怎樣做,才能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回顧“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讓我體會到:有效課堂不只是“好玩”、“設疑”與“求真”,有效課堂還呼喚有效的課前準備,需要深刻的課后反思,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學方法,更凝聚著“用一輩子去上一節(jié)課”的激情與耐心。唯有如此,我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才是一個積極有效而又不可復制的生命課堂。

      (責編 金 鈴)endprint

      課堂是什么?課堂是學生探索、創(chuàng)造、展示、體驗與挑戰(zhàn)的平臺。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呢?反思“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我對這個問題有著更深的體會。

      第一階段:簡簡單單讀文本

      第一次教學圓錐體積,我仔細研讀了教材中的“倒沙”實驗。由于我任教的學校條件差,什么教具也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圓錐教具,本想做一個,但嫌麻煩,況且做實驗也費教學時間。當時流傳著一句名言:“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簡單的教育?!庇谑牵以诮虒W中采用了照本宣科的教法:教師抑揚頓挫地讀教材,學生邊聽邊看插圖中的實驗過程,然后圈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再花一些時間叫學生讀背公式,課堂氣氛甚是熱鬧。

      我滿以為在熱熱鬧鬧的讀背中,學生會對公式記得很牢??墒窃陔S后的訓練中,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卻把“”丟了。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陷入了沉思:這節(jié)課,我片面地理解“簡單的教育”這句話,把數(shù)學課上成語文課,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對實驗方法與過程卻缺少自己的體驗與思考。這樣只重結論不重學習體驗的教學,能指望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熟練掌握嗎?為此,在后來的圓錐體積教學中,我對教學設計作了修改,通過直觀操作讓學生體驗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第二階段:倒來倒去推公式

      在圓錐體積的第二次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圓錐的體積應如何計算呢?”后,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引導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著,師生共同進行“倒沙”實驗,先從圓柱倒入圓錐,再從圓錐倒回圓柱。在沙粒的倒來倒去中,學生直觀地認識了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然后順利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回,我算是真正領略了實驗的魅力,自我感覺教學取得了成功。事實也是如此,在接下來的運用中,大部分學生都記住了,計算錯誤很少。

      課后寫教學后記時,無意中讀到的兩篇文章讓我深受啟發(fā)。第一篇是江蘇的一位名師寫的,她認為“倒沙”實驗其實設計得不夠好,因為它只能得出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容積的,而不是體積。她建議將“倒沙”實驗改成“倒水”實驗:通過有刻度的裝水量杯,直接測量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然后比較體積數(shù)值得出公式。第二篇是上海的潘小明老師寫的,對我的啟發(fā)更大。他認為,教師當然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但學生并不清楚,恐怕一時也難以想到。學生還沒想到的事,教師竟然要求其一道去做實驗,雖然形式上是熱鬧的,但學生的思維其實是被動的。

      讀了這兩篇文章,再回頭想想自己的課,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覺得一個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會思考。經(jīng)過思考,我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著眼于知識本身,急于帶領學生去做實驗,去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其實,我忽視了比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猜測—驗證”的探究方法以及嚴謹周密的科學態(tài)度。

      第三階段:大杯小杯驗猜測

      再一次教學時,我借鑒了上面兩位名師的教法,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了精心的改動,有意突出“猜測—驗證”在圓錐學習中的作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首先,我引導學生復習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我繼續(xù)提問:“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測呢?”先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時,我適時拿出“倒沙”和“倒水”兩套實驗教具,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倒水”實驗更嚴密。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做實驗:將圓錐沒入有水的量杯里,量出兩次水的體積,計算之間的差得出圓錐體積,用同樣的方法得出圓柱體積;再通過計算知道圓柱體積是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然后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這樣,先猜測后驗證,在大杯小杯的“交響曲”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扎實,而且還學得愉快,興奮之情都寫在臉上。多年過后,學生回到學校時還提到這個實驗,說是小學階段印象最深的一堂數(shù)學課。

      可惜的是,這個“倒水”實驗我只做過一次。后來再教圓錐時,因丟失了部分實驗用具,只得又回到“倒沙”實驗。不過,有一點我始終沒有丟,那就是實驗之前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再通過實驗去驗證?!暗顾睂嶒炓驗闆]有合適的教具只得放棄,但“猜測—驗證”這種教法我卻一直堅持著。

      第四階段:輕輕松松玩圓錐

      有兩句話我的印象特別深,第一句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還有一句是數(shù)學家陳省身說的“數(shù)學好玩”。這兩句話直接影響著我現(xiàn)在的圓錐體積的教學。

      課前,我布置學生用硬紙制作直角三角形小旗和等底等高的空圓錐、空圓柱。課中,先讓學生快速旋轉三角形小旗,觀察旋轉得到的圓錐形狀,然后讓學生猜測圓錐體積大約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最后再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并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課堂上小旗之飄舞,猜想之熱烈,實驗之積極,參與程度之高,是我以前的教學中從未出現(xiàn)過的。到這里,我的圓錐教學還未結束,我還試著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至課外。課后讓學生用橡皮泥(或泥巴)捏幾個完全相同的圓錐,然后試著用三個圓錐搓成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再次領悟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反思: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數(shù)學課堂

      給學生一個好“玩”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愛“玩”,玩是他們的天性。我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玩”字,讓學生玩小旗、玩沙子、玩泥巴,玩中猜測,玩中發(fā)現(xiàn),玩中推導,甚至讓學生在玩中驗證。通過多種形式的“玩”,把枯燥的數(shù)學變得有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不僅僅是在“學數(shù)學”,更像是在“玩數(shù)學”,心情愉悅,參與的熱情非常高。

      給學生一個求“真”的數(shù)學課堂。好的數(shù)學課,學生是回味無窮的;好的數(shù)學課堂,學生會依依不舍的。而自然真實是好的數(shù)學課堂的生命。在圓錐體積計算的課堂中,我沒有“居高臨下”,沒有要求學生“盡善盡美”;我尊重學生的思考,甚至和學生商量下一步該怎么做;我允許學生犯錯,善待學生的“畫蛇添足”。求“真”的課堂里,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真實,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大膽猜測,積極探索,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給學生一個設“疑”的數(shù)學課堂。小學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問,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用設“疑”的方法去釣他們的學習“胃口”,能夠激發(fā)他們探疑、釋疑的欲望。我在圓錐教學的前兩個階段,或讀教材,或做實驗,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一個沒有疑問的知識與過程,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本質(zhì)上還是在被動學習。因此從第三階段起,我注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由“疑”開始,進而讓學生產(chǎn)生做實驗去驗證的想法。有“疑”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欲,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

      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記得有這么一句話:“有效”,一個簡單的詞;“有效課堂”,卻是一個不簡單的話題。這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學中怎樣做,才能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回顧“圓錐體積計算”的四段教學歷程,讓我體會到:有效課堂不只是“好玩”、“設疑”與“求真”,有效課堂還呼喚有效的課前準備,需要深刻的課后反思,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教學方法,更凝聚著“用一輩子去上一節(jié)課”的激情與耐心。唯有如此,我們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才是一個積極有效而又不可復制的生命課堂。

      (責編 金 鈴)endprint

      猜你喜歡
      計算公式圓錐圓柱
      工程學和圓柱
      電機溫升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防爆電機(2022年4期)2022-08-17 05:59:50
      圓錐擺模型的探究與拓展
      圓柱的體積計算
      圓錐截線與玫瑰線
      “圓柱與圓錐”復習指導
      計算法在圓錐保持架收縮模組合沖頭設計中的應用
      哈爾濱軸承(2021年4期)2021-03-08 01:00:50
      2019離職補償金計算公式一覽表
      削法不同 體積有異
      圓柱殼的聲輻射特性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1:56
      兖州市| 霍林郭勒市| 达日县| 抚顺县| 磴口县| 拜泉县| 抚顺县| 昌乐县| 南召县| 富裕县| 五莲县| 车致| 邵阳县| 乌恰县| 汕尾市| 镶黄旗| 博乐市| 德江县| 武夷山市| 福泉市| 苏尼特右旗| 疏勒县| 庆元县| 潼南县| 萨迦县| 新源县| 邵阳市| 佛冈县| 中西区| 五寨县| 论坛| 辉南县| 沛县| 大石桥市| 崇左市| 上栗县| 阜城县| 宁强县| 沐川县| 海林市|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