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珺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腫瘤,約80%發(fā)生于絕經后婦女,幾乎都有陰道出血,所以絕經后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表現,明確出血原因對治療及其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老年婦女的生殖保?。?]。本文對348例絕經后出血的聲像圖表現與病理切片對照分析,探討陰道超聲對絕經后出血疾病的診斷篩查價值。
筆者所在醫(yī)院體檢348例絕經后出血患者,均無服用雌激素類藥物,其中絕經<5年者204例,年齡42~65歲,平均54歲;絕經>5年者144例,年齡46~81歲,平均63歲。出血時間最短1d,最長2.5年。
應用日立二郎神彩色超聲診斷儀,陰道探頭7.5MHz,對絕經后出血患者進行陰道超聲檢查,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及宮腔內異?;芈暣笮?、形態(tài),觀察彩色血流信號分布及血流動力學參數。
348例絕經后出血患者中,經過病理切片證實:內膜萎縮168例、內膜增殖54例、子宮內膜炎18例、內膜息肉16例、黏膜下肌瘤13例、子宮內膜癌79例。隨著絕經后時間的延長,惡性傾向遞增,絕經年限<5年的204例中,子宮內膜癌37例占18.1%。絕經年限>5年的144例中,子宮內膜癌52例占36.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文結果顯示,子宮內膜厚度≤5mm的186例中,均為生理性子宮內膜改變及子宮內膜炎,無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厚度>5mm的162例中,子宮內膜癌97例,陽性率為59.3%。以子宮內膜厚度5mm為臨界值,預測有無子宮內膜癌的敏感性為100%。
絕經后陰道出血彩色多普勒的聲像圖特征:①內膜息肉:宮腔內見增強回聲光團,其周圍有裂隙;其根部可見點狀血流;②黏膜下肌瘤:多為低回聲結節(jié),可部分突入或完全突入宮腔內,前者基底較寬,后者可僅由一蒂相連,因此可見肌瘤與肌壁之間有衰減的裂隙,壁無浸潤表現;彩色多普勒表現為肌瘤周邊有環(huán)狀或半環(huán)狀血流信號,部分進入瘤體內,動脈頻譜RI為0.64±0.05;③子宮內膜癌:平均內膜厚度15±4.2/tm,呈非均質性增厚或呈現不規(guī)則狀團塊,組織壞死可出現宮腔內無回聲區(qū),浸潤肌層時可見內膜癌基底部有不規(guī)則浸潤帶伸入肌層,彩色多普勒顯示增厚的內膜內可見雜亂血流,動脈頻譜呈低阻力型,中心部RI為0.4±0.02,子宮動脈阻力指數亦降低。
絕經后出血是指絕經后1年以上的陰道出血,是中老年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不可忽視的征兆。絕經后,隨著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的低落,子宮體積萎縮變小,而子宮內膜也出現萎縮性改變,當內膜極度萎縮仍存在表面黏膜上皮時,便可導致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并出血。內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均屬宮腔內病變,造成絕經后出血的原因也一致,即是由表面出血所致,但二者圖像卻不盡相同,內膜息肉呈強回聲,因黏膜下肌瘤呈低回聲。子宮內膜癌患者聲像圖各異,有的像菜花狀,有的像彩云,宮內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2]。
本文發(fā)現,子宮內膜癌內膜厚度均>5 mm,因此,筆者認為經陰道超聲測量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的宮內膜厚度能初步辨別正常和病理性子宮內膜,以內膜厚度5 mm作為臨界值,<5 mm可避免活檢。其敏感性可達100%,但要鑒別病變的性質,須結合聲像圖特征變化以及病變部位血流的特點來進一步明確診斷,多數學者認為RI<0.4可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標準。
本文還發(fā)現,絕經年限>5年者組子宮內膜癌發(fā)生率為36.1%,明顯大于絕經年限<5年者組(18.1%)。另外由于子宮內膜增生可伴細胞異型性有癌變危險。說明隨年齡增長,絕經時間越長,惡性率越高。因此對內膜增生或息肉患者要定期復診。
陰道超聲是一種無創(chuàng)傷檢查方法,分辨率高,能清楚地顯示子宮肌層情況及其它異常圖像,對內膜厚度、內膜邊緣等均能清晰顯示,對子宮內膜病變有很大的診斷價值[1-4],如內膜回聲、宮腔內病灶部位、肌層浸潤和宮頸受累情況以及病灶內和其周圍組織的血流情況等,可據此作出較準確的診斷,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1]龐 貝.超聲在婦產科陰道出血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234 -236.
[2]張燕利,徐秋棟,曹 博.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性雜志,2013,33(12):2773-2774.
[3]喬 艷.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婦產科的應用[J].西藏科技,2007,15(8):43 -44.
[4]謝海珊,余雪玲.經陰道超聲及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價值對比分析[J].現代醫(yī)院,2011,11(4):75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