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明縣人民醫(yī)院(274500)陸明起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病的終末階段,盡管近年來CHF的治療有了很大進展,但其療效并不令人滿意,于是,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治療方法,現(xiàn)綜述如下。
1.1 他汀類(statin) 多個臨床研究[1]證實,他汀類可以減少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的發(fā)生率,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其機制可能主要在于多效非降脂作用:增強NO合酶,促進NO生成;降低ET-1表達,改善血管內(nèi)皮;影響凝血纖溶系統(tǒng)、穩(wěn)定動脈粥樣斑塊;降低炎癥因子,減少炎癥反應;調節(jié)免疫應答;抑制氧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損傷;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1、3、9的表達,改善心室重構;協(xié)調自主神經(jīng)功能、調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可能延緩主動脈狹窄和血管鈣化等。
Dariush等利用PRAISE的資料,研究1153例嚴重缺血性和非缺血性CHF患者(EF<40%,NYHA分級為ⅢB~Ⅳ級)服用他汀類的治療效果,隨訪1.3年,結果顯示他汀類使總死亡率下降62%,猝死危險性降低57%,泵衰竭發(fā)生率減少70%,再發(fā)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險性下降60%。Hognestad A 等利用OPTIMAAL的資料,對5301例急性心梗發(fā)展為早期CHF的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他汀類與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應用于CHF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優(yōu)于單用一種藥物,與兩藥都不用相比, 全因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分別下降72.7%和48.3%,優(yōu)于單用他汀類和β-受體阻滯劑的46.1%和55.2%、26.1%和30.6%,同時心源性死亡、住院、心肺復蘇或心臟猝死、卒中、再發(fā)心梗等發(fā)生率也呈相似的下降趨勢。提示他汀類與β-受體阻滯劑聯(lián)合可能為另一有效的CHF治療策略。目前,兩項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研究GISSI-HF和CORONA正在進行,屆時將為他汀類在CHF中的應用提供更好的證據(jù)。
1.2 選擇性醛固酮拮抗劑:依普利酮(eplerone) 早有研究發(fā)現(xiàn)醛固酮水平升高和心梗后心衰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緊密相關,而且心衰時即使醛固酮水平未顯著升高,心肌細胞表面的鹽皮質激素受體也過度活化,ACEI、ARB、β-受體阻滯劑此時可能不能降低血醛固酮水平,而醛固酮拮抗劑可能通過不依賴AT2的抗醛固酮作用發(fā)揮治療作用。相比螺內(nèi)酯而言,依普利酮選擇性作用于鹽皮質激素受體,潛在抑制雄激素活性的作用只有螺內(nèi)酯的1/370,無擬孕激素效應,故耐受性好;且直接以原形發(fā)揮作用,半衰期更短,與蛋白結合率更低,因此對肝功能異常和低蛋白血癥的心衰患者可能更有益,是FDA于2003年10月批準的第一個用于改善穩(wěn)定性左室收縮功能不全和急性心梗后有CHF臨床表現(xiàn)患者生存狀況的選擇性醛固酮拮抗劑。
EPUESUS是有關依普利酮臨床應用的迄今最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多中心研究,入選6629例急性心梗后4~13天伴左室收縮功能不全和CHF表現(xiàn)的穩(wěn)定性患者,依普利酮起始25mg/d,漸增至50 mg/d,隨訪16個月,結果顯示,在標準治療基礎上,依普利酮使全因死亡率降低15%,心血管死亡或心血管首次住院聯(lián)合事件發(fā)生率下降13%,心臟猝死率下降21%,且顯著降低骨橋蛋白(促進心梗后心肌重構和纖維化的重要細胞因子)水平,但不改變Ⅰ型膠原、NT-proBNP和ET-1水平;使心衰住院率降低,住院時間縮短,且對伴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同樣有效。與安慰劑相比,不增加副作用,胃腸功能紊亂發(fā)生率略高(16.1%vs 20.0%),而呼吸系統(tǒng)癥狀(咳嗽、呼吸困難、肺炎)發(fā)生率低(21.8%vs24.5%),不增加男性性功能低下和女性乳房脹痛的發(fā)生率;代謝紊亂和營養(yǎng)失衡發(fā)生率總體偏低,高血鉀發(fā)生率2%~3.9%不等,但可預測、可控制,為非致死性的。
鑒于以上研究,ACC/AHA治療指南建議發(fā)生ST段抬高心梗、LVEF<40%或有心衰癥狀、無明顯腎功能異?;蚋哜浹Y的CHF患者,要長期使用醛固酮拮抗劑,禁忌證為基礎血鉀>5.5mmoI/L或基線肌酐清除率<1.8L/h。
1.3 內(nèi)皮素受體拮抗劑(ETRA) 研究發(fā)現(xiàn)CHF患者血槳ET-1濃度顯著升高,且與CHF嚴重程度,心功能分級、射血分數(shù)和運動耐量有關,并對判定預后有一定價值。動物實驗顯示ETRA治療CHF的機制可能在于通過阻斷ET與受體的結合,有效阻抑ET對心肌的毒性作用;阻止ET的促心肌肥厚作用;降低心肌收縮,減少心能量消耗,改善心肌代謝;抑制ET-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拮抗ET的縮血管作用,減輕CHF的左室后負荷;改善CHF所致的肺高壓而不影響左室功能;從分子機制上可能為抑制α-肌球蛋白重鏈(α-MHC)轉變?yōu)棣录∏虻鞍字劓湥é?MHC)。根據(jù)其受體亞型的不同可分為非選擇性ETA/ETB受體拮抗劑、選擇性ETA、選擇性ETB受體拮抗劑。目前用與臨床研究的是前兩種,前者包括波生坦(bosentan)和替唑生坦(tezosentan),后者包括達盧生坦(darusentan)、司他生坦(sitaxsentan)等。
目前臨床研究結果不完全一致:小規(guī)模臨床研究報道短期應用ETRA,可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而較大規(guī)模的長期研究未見明顯的有利的效果。Kiowski等報道波生坦首劑100mg,60min后再給200mg,與安慰劑相比,可使平均動脈壓(MAB)、肺動脈壓(PAP)、右房壓(RAP)、肺毛細血管楔壓(PCWP)分別降低7.7%、13.7%、18.2%、8.6%、使體循環(huán)阻力(SVR)和肺循環(huán)阻力(PVR)分別下降16.5%和33.2%,心臟指數(shù)(CI)增加13.6%,心率(HR)無變化;Cotter G等對較嚴重的CHF患者進行替唑生坦短期靜脈應用的研究中也得出類結論;Ooi H等發(fā)現(xiàn)CHF患者靜滴司他生坦,PAP、PAR、RAP、PET下降,而HR、MAB、PCWP、CI無明顯變化。而較大規(guī)模的ENABLE試驗發(fā)現(xiàn)波生坦未能降低CHF總死亡率及因心衰惡化需要住院的患者比例,并使心衰惡化,水鈉潴留,故提前終止。Anand I等選擇642例CHF患者進行口服達盧生坦的隨機分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隨訪24周,各組左室收縮末容積的變化量與安慰劑組無顯著差別,治療期間11.1%(71例) 心衰惡化,4.7%(30例)死亡,各組間無差別,沒有改善心室重構、臨床癥狀和預后,提示達盧生坦對這些患者可能沒有效果。
由于ETRA選擇性擴張肺血管,抑制血管增生和重構,緩解肺纖維化、降低血管炎癥反應,可顯著降低PAP和PVR,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其在肺動脈高壓中的效果,因此對伴有肺動脈高壓的CHF可能更為有利。最近Packer M等選擇370例靜息或輕微活動后出現(xiàn)癥狀及LVEF<35%的心衰患者進行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26周)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相比,波生坦短期(1個月)使心衰的危險性增加,但長期應用(4、5、6個月)危險性降低,早期174例患者中波生坦組心功能改善者占的比例高,而心功能惡化者占的比例低。在不久前的ESC會議上,對其在肺動脈高壓中的應用進一步予以了肯定。
1.4 鈣增敏劑(calcimm sensitizer) 鈣增敏劑是治療CHF的新一代強心藥,直接作用于心肌細胞內(nèi)收縮蛋白,增強肌絲對鈣的敏感性來增強心肌收縮力,不增加細胞內(nèi)鈣超載,使能量和氧的消耗維持在正?;蚪咏K?;不影響電生理,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險性低,可用于急性心衰,特別是有肺水腫征象者。常用的有匹莫苯達(pimobendan)和左西孟旦(levosimendan),前者可顯著降低炎性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但臨床應用劑量具有磷酸二酯酶(PDE)抑制作用,后者臨床應用劑量時PDE抑制作用不明顯,而且可以作為血管平滑肌的ATP依賴性鉀通道的開放劑,使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擴張,利于改善頓抑心肌的功能,減輕缺血并糾正血流動力學紊亂,臨床應用更加廣泛。
ErikssonO等研究左西孟旦對離體灌注荷蘭豬心臟缺血前和再灌注后ATP生成和消耗的影響發(fā)現(xiàn):0.1mM左西孟旦可使缺血前后左室壓力分別增加16%和18%,+dp/dt分別增加16%和19%,盡管缺血后藥物加量時心率增加13%和耗氧量增加10%,但缺血前1×105/M和缺血后0.2×105/M濃度下對磷酸化電位無影響,這與RUSSLAN臨床研究結果相似:不誘發(fā)左室衰竭并發(f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事件,但降低心衰惡化和死亡的危險。
小規(guī)模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左西孟旦短期應用可改善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失代償性CHF的血流動力學:增加CO、SV和HR,降低PCWP、PAP、RAP、SVR、PVR和MAB,且呈現(xiàn)明顯劑量依賴性;與多巴酚丁胺相比,增加CO效應相似,但藥效維持時間更長,降低PCWP作用更顯著,且與β-受體阻滯劑合用時血流動力學作用沒有減弱;改善心衰癥狀相似,降低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作用更顯著。
Follath F等研究203例嚴重低心排心衰患者發(fā)現(xiàn),靜脈滴注左西孟旦24h可使CO至少增加30%,PCWP減少25%;與多巴酚丁胺相比,血流動力學改善明顯(達標者所占比例為28%vs15%),用藥后1個月和6個月的死亡率顯著下降(死亡率分別為7.8%vs17%和26%vs38%),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低。Lilleberg j等分析500例靜脈應用左西孟旦的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房顫、室上速、室速的發(fā)生率分別為CHF患者持續(xù)一天EKG記錄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相比,Levosimendan不顯著增加12%vs13%、28%vs30%、41%vs44%,室速事件的發(fā)生次數(shù)基本相同,未發(fā)生尖端扭轉型和持續(xù)性室速。
最近,Kyrazopoulos等選擇12例平均年齡(56±4.4)歲,NYHAIV級,LVEF25.2%的CHF患者,持續(xù)靜脈滴注左西孟旦24h,發(fā)現(xiàn)左西孟旦在改善血流動力學的同時,也顯著降低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和IL-6水平,可能有抗炎癥反應和調節(jié)神經(jīng)激素作用,且NTpro-BNP下降水平與PCWP下降水平相一致。
在2005年的ESC會議上再次重申正性肌力藥物可顯著增加死亡率,且與劑量無關,然而對左西孟旦的治療效果予以肯定,它可能成為較有前途的一類新藥,但尚需大規(guī)模臨床試驗對其長期治療效果予以證明。
綜上所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又新出現(xiàn)了一些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盡管有些還不十分明確或存在爭議,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些方法將不斷得到認識,屆時將給CHF的治療提供更好的依據(jù),期待著這些新研究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