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淺析馬克思的物質觀
曾麗
(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物質”是哲學上一個重要范疇,一直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內對“物質”的考察,更多強調的是恩格斯對物質的解釋以及列寧關于物質的經(jīng)典定義,而馬克思的物質觀往往被人忽略,實際上馬克思的物質觀內容也是十分豐富的。馬克思對于物質理解主要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依據(jù)感性的現(xiàn)實,以實踐的形式而表現(xiàn)出來的,呈現(xiàn)出實踐性、屬人性、社會性等特點,在把握馬克思的物質觀時需注意其的超越性和可知性,同時也需要一個更加開闊的視野。
物質;馬克思;實踐;人
哲學上所說的物質,與一般意義上是物質有所不同,它指的是一種與物質相關的體系。唯物主義的哲學物質觀主要說明的是一種關于“物質”問題的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上關于物質的闡述是物質觀的巨大的飛躍,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對物質的理解有其獨到之處,因此,欲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深刻的認識,如何找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使馬克思主義成為正確的理論思想,要想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就必須對馬克思的物質觀有所理解。
恩格斯曾給物質下做出這樣的描述:“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抽象出來的?!盵1]像物質這樣的詞語“無非是簡稱,把許多多不同的、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實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把握住。”[2]恩格斯認為,物質是作為具體實物的共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說物質實際上是作為各種實物抽象出來的一種普遍的存在。恩格斯在論述本體的時候說道“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3]
恩格斯是根據(jù)當時自然科學發(fā)展而提出的哲學上物質觀,對物質觀做了初步的解釋。很明顯他的物質觀表述還不夠科學,雖然指出物質概念是抽象出來的,但是缺乏一個共同的本質,也就是說沒有明確這個共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沒有明確物質和意識之間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只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fā);混淆了物質和實體。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自然科學不斷取得發(fā)展,獲得進步的情況下,為了駁斥唯心主義謬論,列寧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這不僅鞏固了唯物主義的地位,可以說是給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打了一劑強心劑,為唯物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盵4]有時,列寧對物質表達用了一句更加簡單但同樣精辟的話,“物質這個概念······在認識論上指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并且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的?!盵5]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列寧關于物質概念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fā)的,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上給出了物質的定義。簡單的說,列寧關于物質的概念和論斷中可以得出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在哲學史上困擾了很久了答案:物質是客觀實在的。說的更加通俗一點就是物質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列寧說到“絕不能把物質的特殊結構、屬性和具體形態(tài)同物質本身混為一談,不能把人們打破對物質認識的舊界限說成是物質本身的消滅······因為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盵6]隨著自然科學上不斷出現(xiàn)的新發(fā)現(xiàn)證明了了舊唯物主義的存在著巨大的缺陷,這就表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合理性。列寧話語在我們現(xiàn)代自然科學得到了正確的回應?,F(xiàn)代科學中多種多樣的基本粒子發(fā)現(xiàn),都是客觀存在的,都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這些事實都有效的證明列寧關于“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的判斷是無比正確的。但是唯心主義者對于這個這樣的結論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他們中一部分人認為物質是感覺的復合,而另一部分則認為物質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列寧物質觀擊中了唯心主義者的要害,在捍衛(wèi)了唯物主義的同時,也劃清了和唯心主義的界限。
雖然列寧關于物質的定義被奉為經(jīng)典,其物質觀內容也非常的豐富,論述的也較為完整,但是也存在許多的的不足。列寧物質觀的是在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中建立起來的,只有在討論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時候才具無可爭辯的意義,但也就意味著容易忽略了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作用的能動作用。此外在其的物質觀中,物質只是依靠人的感覺,也就是說沒有把物質當做關系范疇中加以闡述,沒有從屬性和關系入手去解釋物質。
馬克思的物質觀是從客觀的現(xiàn)實出發(fā),在實踐活動中從人、社會、自然界等多角度考察物質。在馬克思物質觀中,不但指的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還指的是與以物質為中介的各種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長河里是獨樹一幟的,是哲學上的革命,其物質觀也是非常有特點的。馬克思對物質的理解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點,尤其是從人的生產(chǎn)勞動來闡述物質觀,從而是對舊唯物主義的抽象的、直觀的視角研究物質的一個質的飛躍。馬克思在《資本論》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盵7]這就說物質是勞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馬克思很早就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的唯物觀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盵8]在這里馬克思指出了自己與舊唯物主義之間的最大不同,雖然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物質觀,但是通過對就唯物主義的批判,間接的表述了自己的物質觀。
馬克思物質觀具屬人性。這實際上指的是物和人是處在一定的關系之中,物作為人的活動的對象而存在的,也就是說是物是通過人來體現(xiàn)其價值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盵9]這表明離開了人的物質自然界意味著什么也沒有,物質的存在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才能體現(xiàn)出。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實踐活動是只有在社會中才有存在的意義,馬克思指出人的地方就會有關系的存在,而這種關系是以作為連接點的,動物之間是不會存在關系的。如果沒有社會關系,人的實踐活動也就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生命和生活,因此從這個角度去看,社會關系具有本體論的意味。在馬克思物質觀中,社會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物質,指出社會關系不是隨意生成的,主要取決于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由此可見,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lián)系的。”[10]這里說的聯(lián)系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聯(lián)系,馬克思已經(jīng)把它上升到了物質的概念。
當前,在對馬克思的物質把握上有著諸多的不同的的觀點,也存在著諸多的誤解,物質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如何去把握馬克思的物質的相關內容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問題。
第一,雖然費爾巴哈的物質觀中包含了人的感性和直觀的因素,馬克思的物質觀成功的實現(xiàn)了對其的超越。費爾巴哈曾說過“世界、自然對人表現(xiàn)成什么樣子,它對于人就是什么樣子;人的感情、人的觀念直接地、不知不覺地成了人權衡真理和實在的標準,世界對人表現(xiàn)得就正像人本身那個樣子。”[11]這是費爾巴哈對于物質的直觀的理解,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停留在費爾巴哈那里,而是實現(xiàn)了對其的超越。馬克思而是把人看成了社會的動物,在實踐活動中處于主體作用,所以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的世界是由人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在深入考察了當時的社會后,就指出財富的創(chuàng)造、商品的交換價值都依賴于人的勞動,這就將人的納入了社會之中,從根本上使人擺脫了愚昧的原始性,因為在原始社會里,“有用”是財富的標志,而在人類進入了所謂的文明社會后,在市場的作用下,財富是由交換價值決定的,而交換價值則取決與人的勞動。物質其實是在隨著人類發(fā)展而變化的過程,是一個向人的生成過程。只有如此,才算是完成了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這也就自然的包括對費爾巴哈的超越,在歷史和自然之間找到了一個鏈接點。
第二,可知性是馬克思的物質觀的顯著特點。馬克思的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實際上指的如何去認識我們現(xiàn)實的世界。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的正確與否,實踐是唯一的途徑,“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12]實際上馬克思指出關于世界的認識應該著眼于現(xiàn)實,應該緊緊抓住事物的真正一面。馬克思的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如此,他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對現(xiàn)實社會的實際調查,在實踐中才得出的種種結論。馬克思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一生都在追求對現(xiàn)實世界的正確解釋,對物質的正確理解。
第三,在討論馬克思的物質觀的時候應該把視野放寬。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就應該以不同與舊唯物主義的不一樣的視域出發(fā),也就是在對待物質問題的時候要從物質變換的角度入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以人的實踐作為媒介去考察物質問題。馬克思就曾說過“土地只有通過勞動、耕種才對人存在。”[13]在思考物質問題的時候,完全可以可以通過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來考察。馬克思在研究物質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對商品的研究,在馬克思的思想里,把商品當做一個對象性產(chǎn)物,他認為商品實際上應該是外界的對象。商品作為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雙重屬性,馬克思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經(jīng)濟學術語把商品的價值引入了哲學領域,于是人類進入工業(yè)社會的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的商品作為物質范疇就這樣巧妙的進入了哲學界。
能否把握好馬克思的物質觀關系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確理解,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過關于物質的定義,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物質觀卻有著豐富的內涵,他的物質觀具有的革命性和現(xiàn)實性等特點,因此,正確把握馬克思的物質觀對現(xiàn)實生活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1][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4][5][6]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192,266.
[7]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2004.207-208.
[8][10][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81,57.
[9][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78,168.
[1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