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銳
(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 法律系,廣西 南寧532100)
視聽資料是刑事訴訟中一種主要的法定證據形式,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和認定案情的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認真研究視聽資料的審查與認定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視聽資料,是指以音響、圖像等方式記錄案件事實的載體,是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將案件發(fā)生過程中的聲音、影象通過錄音、錄像的形式儲存于電子計算機或其他科技設備,可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資料,是一種更接近于案件的真實情況、更能直接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
從將案件事實傳達給人們的途徑來劃分,可以將視聽資料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視覺資料,即無聲影像資料,包括圖片、攝影膠卷、幻燈片、投影片、無聲錄像帶、無聲影片、無聲機讀件等;二是聽覺資料,即錄音資料,包括唱片、錄音帶等;三是音像資料,包括電影片、電視片、錄音錄像片、聲像光盤等。[1]
視聽資料作為刑事訴訟中一種主要的證據形式,與其他證據一樣,是為了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因此,與其他證據形式有著某些共同的屬性,比如證據的法定性、客觀性、關聯性等。視聽資料與其他證據種類相比,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2]
1.高科技性。視聽資料的高科技性主要體現在其制作形成、儲存和展示等方面,都必須依賴一定的科技設備和技術才能實現,視聽資料比其他證據形式具有更高的技術性。一般來講,人的聲音發(fā)聲結束之后,它就消散了。要想把人發(fā)出的聲音記錄下來,必須借助一定的科學技術手段和設備。影像資料的記錄則需要更高的技術。
2.動態(tài)直觀性。視聽資料的獨立價值在于它通過聲音或影像,對案件事實發(fā)生的過程進行全程記錄,因此,它對案件事實的重現具有持續(xù)性、動態(tài)性和直觀性。如錄音資料,它能把整個對話過程和現場情況都記錄下來,不但能夠記錄說話人的語言所表達的內容,還能夠反映說話人的語調、語速的變化,進而可以從這些特征中體察對話人的意思表示。影像資料則可以展現案件現場,包括案件的環(huán)境特點、涉案人員的舉動、實施犯罪行為的整個過程、所有的細節(jié)等,因此,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能準確、全面地反映案件事實和經過。視聽資料能夠連續(xù)地反映案件情況,全面反映案件的動態(tài)連續(xù)的過程。通過視聽資料,能夠更全面更好地直接了解到案件當事人當時的意思表達、法律事實的發(fā)生、案件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這種視覺、聽覺的直觀性是其他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據通常所不具有的。[3]
3.信息的準確性。如果視聽資料不是偽造的,而是原始的,那么,一般來說,它比其它證據更準確,其反映的案件事實更具有客觀可靠性。因為視聽資料一般都是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錄制形成的,當事人難以把其主觀因素強加進去,這樣就更能反映當事人的真實意圖。當我們運用視聽資料再現案件有關過程時,也不受任何人的記憶、表達、心理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再現多少次都不會變化。只要錄制對象正確、錄制方法得當、錄制設備正常,視聽資料就能夠精確地記錄與再現當時事件的經過和具體情節(jié)畫面。所以,原始的視聽資料作為證據其信息準確性高,具有很強的證明力。
4.易偽造性。錄音、錄像、電子、通訊、計算機等科學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錄音機、攝象機、錄音電話等攝影錄音設備的普及,使視聽資料的制作已經變得更加容易,同時,對視聽資料的剪輯、涂改、拼接和偽造的技術也更容易獲得??茖W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視聽資料這一證據形式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但比其他證據更容易被篡改、偽造,而且這種剪輯、編輯、篡改、偽造并不像傳統(tǒng)的書證物證那樣易留有明顯的痕跡或可顯現觀察的潛在痕跡。要鑒定視聽資料的真?zhèn)尉哂邢喈數碾y度,僅憑傳統(tǒng)的聽辨檢驗已不能判定其真?zhèn)?,須通過對語音圖譜的識別來認定是否被剪輯涂改和偽造。因此,在審查和認定視聽資料的證據效力時,必須小心謹慎,依靠先進科學技術來判定,不能想當然地斷定視聽資料的真?zhèn)巍?/p>
基于視聽資料的特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92條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在司法實務中對視聽資料的審查與認定應結合證據的“三性”特征逐一展開。
證據的客觀性,也叫做證據的真實性或者確實性,是指證據所反映的內容應當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任何案件事實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發(fā)生的,必然會對周圍的客觀環(huán)境產生影響并遺留下某些物品或痕跡。這些事實以及它們同案件事實的聯系都是客觀的。證據的真實性是證據最本質的特征,離開客觀真實性,證據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有關人員收集到的證據一定是客觀真實的,因此,要進行審查,一切證據材料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4]那么,關于視聽資料的客觀性,應當審查哪些內容?新的司法解釋第104條規(guī)定,對證據的真實性應當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審查,就是按照第92條的規(guī)定對視聽資料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審查,[5]以認定視聽資料的真?zhèn)巍?/p>
一是審查視聽資料提取過程的說明,查看其來源是否合法。這一部分的審查目的不在于對視聽資料合法性的審查,而是通過對來源是否合法的審查確定其內容的真實性。因為,如果提取過程、提取手段不合法,又如何能確保其結果的真實性?
二是審查視聽資料是否為原件。按照刑訴法及相關解釋,書證、物證應以原件或原物作證,對復制件的證據資格有嚴格的限制。對視聽資料則沒有類似的規(guī)定,只規(guī)定在審查視聽資料證據時,要審查有無復制及復制份數;是復制件的,是否附有無法調取原件的原因、復制件制作過程和原件存放地點的說明,制作人、原視聽資料持有人是否簽名或者蓋章等。如果提交視聽資料的復制件,只有滿足以上的一些說明要求,才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三是審查視聽資料的制作過程有沒有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即視聽資料的制作過程不能有威脅、引誘當事人等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通過威脅、引誘的手段制作的證據,其真實性則不可信。
四是審查內容和制作過程是否真實,有無剪輯、增加、刪改等情形。視聽資料里所記載的內容的真實性審查是一個難題,因為這里關涉到證據的關聯性問題。也即該視聽資料里的信息內容是不是在案件事實的作用下產生的,其中的內容是不是對案件事實的反映。制作過程的真實性則比較容易審查,只要對該視聽資料的存在狀況及其這種存在狀況與案件事實的關系進行審查即可。[6]
證據的合法性是指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要求。從廣義上來講,法律關于證據的相關規(guī)定都可以說是證據合法性的判斷依據,因為收集、展示、審查和認定證據必須依法進行,否則將會導致證據資格的喪失。
根據刑訴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關于視聽資料證據合法性,應當審查以下幾個方面:[7]
一是審查提取視聽資料證據的主體是否合法,合法主體是否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法收集。按照新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提取視聽資料證據必須附有提取過程的說明,提取過程的說明應當包括提取人員、提取對象、提取的經過、見證人等。只有合法收集的證據,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
二是視聽資料證據必須具備合法的形式。視聽資料是刑訴法規(guī)定的七種證據形式之一。盡管法律沒有規(guī)定何為視聽資料,但一般生活常識告訴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記錄下來的音頻和視頻,是通常所說的視聽資料。即以聲音和影像的形式存在的、可以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就是視聽資料。
三是證據必須有合法的來源。如果證據的來源不合法,就不能用作定案的根據;如果證據來源不明,其合法性也得不到證明,同樣不能作為定案根據。證據來源的合法性,包括前面提及的視聽資料提取主體、提取程序和提取方法等取得的合法性。另外,視聽資料的制作過程要合法,不能存在威脅、引誘等違法情形。視聽資料制作、形成的合法性是其來源合法的前提,如果其形成過程都是違法的,無論提取過程如何依法進行,最終的結果還是不具有合法性。
證據的關聯性,是指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存在著的客觀聯系。僅有客觀性的事實還不能成為證據,因為盡管某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與所證明的案件事實無關,也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因此,證據材料還必須與案件事實存在客觀聯系。
證據與案件事實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因果聯系、條件聯系、時間聯系、空間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其中,因果聯系是最常見、最主要的聯系。一切傾向于證明待證事實可能存在或可能不存在的證據均為相關證據,否則不具有關聯性。[8]
視聽資料證據關聯性的審查,主要考察該證據材料的存在與案件事實有無關聯,是不是因案件事實的發(fā)生而形成的,是不是對案件的反映和記錄等。視聽資料證據的內容所反映的事實,是不是案件事實本身;證據中的當事人是不是案件事實中的當事人(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證據中所反映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等是不是案件事實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只有充分審查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才能認定該視聽資料是否可以做為定案的根據。
全面審查視聽資料的客觀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后,如無疑問,則可以作為定案根據,如有疑問,應當進行鑒定。經過鑒定,其三性得到證明的,可以作為定案根據;其三性不能得到證明的,則不能作為定案根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9]
一是經審查無法確定真?zhèn)蔚?。無法確定真?zhèn)?,主要指的是其客觀真實性得不到證明。因為合法性和關聯性有時候是可以單獨成立的,即有的視聽資料證據具備合法性和關聯性,但不一定是真實的,因此不能作為定案根據。所謂經過審查,除了經過法庭質證之外,還應當包括法官經過庭審之后,綜合案件事實所有證據進行的綜合判斷。如果經過綜合審查,無法確定真?zhèn)蔚?,則不能作為定案根據。
二是制作、取得的時間、地點、方式等有疑問,不能提供必要證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這是對視聽資料證據來源的特別要求,因為視聽資料易于篡改、涂抹、剪輯、偽造,如果不能確保其來源的合法性,冒然將其作為證據是非常危險的。對于視聽資料證據的證據資格不能存有合理懷疑,如果對其制作、取得的時間、地點、方式等有疑問,而不能提供必要證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則不能作為定案根據。[10]
[1]徐清宇.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現實困境及其解決路徑——基于“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試點項目”的實踐與思考[J].政治與法律,2011(6).
[2]李秀芬.視聽資料的合法性審查與運用[J].現代法學,2001(3).
[3]申金.論視聽資料的“查證”[J].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0(2).
[4]魏瓊.視聽資料及其證據排除規(guī)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7).
[5]吳金英.證據關聯性規(guī)則之反思[J].青年文學家,2011(13).
[6]劉晶瑩.論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J].理論界,2010(6).
[7]柯昌信.刑事證據視聽資料論[J].中國法學,1996(5).
[8]高飛.淺談視聽資料在刑事庭審中的審查和認證[J].山東審判,1998(2).
[9]鄒積超,高峰.試論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的審查——兼論“兩個證據規(guī)定”在電子證據審查中的實施與完善[J].證據學論壇,2011(16).
[10]卞建林.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