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縣第四中學
我國四幅重要地圖的觀察和識記
拜泉縣第四中學王玉民
地圖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具”之一,學會讀圖是每名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地理理論知識的主要途徑。具體地說,首先要掌握識記的基本功,反復練習查閱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會利用比例尺量算距離,確定方向,看高程,會讀出任何地點的經緯度。其次學會對地理事物進行初步分析,能通過讀圖說明一般地理問題。本文就初中階段幾幅重要地圖的觀察和識記的方法介紹如下,可供學生參考。
觀察和識記《中國政區(qū)圖》可按如下步驟進行:
1.線路串聯(lián)法:用重要的經緯線、河流、鐵路線等來串聯(lián)省級行政區(qū)。例如:①沿海:沿著我國東部海岸線,從北邊的遼寧到南邊的廣西依次找出沿海有哪14個省級行政區(qū)。②沿邊:沿著我國的陸上邊界,從東北按逆時針方向向西南依次找出沿陸地邊界有哪7個省級行政區(qū)。③沿河:沿著長江、黃河、珠江,從它們的發(fā)源地到入海口找出沿江河分別有哪11個、9個和6個省級行政區(qū)。④沿線:沿著東經100°、110°和120°經線;沿北緯23.5°(北回歸線)、30°和40°緯線;沿京廣線分布找出它們分別穿過哪些省級行政區(qū)。
2.分區(qū)記憶法:①全國幾個大的區(qū)域,先記憶各大區(qū)域的相對位置,再記憶大區(qū)域內部的相對位置,及其名稱。例如:東北三省黑吉遼;西北五省區(qū),陜甘寧青新。②對省級行政區(qū)的掌握關鍵是相對位置。例如:河北省的西側是山西省、山西省的西側是陜西省。與中國地形圖相對照,武夷山以東是福建省、以西是江西??;太行山以東是河北省、以西是山西省。
3.聯(lián)想記憶法:根據每個省區(qū)的輪廓特點,把它們聯(lián)想成生活中事物的圖形,如人似物,再參考行政中心、山脈河流、重要經緯線正確加以判斷,定會事半功倍。如東北區(qū)的黑龍江省像一只展翅飛翔的天鵝,遼寧省如東北虎張開大嘴的頭。華北區(qū)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像在牧區(qū)上空高高飛翔的雄鷹,山西省如一個平行四邊形。華東區(qū)的山東省像一個頭朝東的臥駝,臺灣省像一葉扁舟靠近祖國大陸。中南區(qū)的湖北省像只頭朝西的青蛙,湖南省、江西省恰如一對夫妻的頭像。廣東省似一頭大象的頭部,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qū),如同兩顆象牙,海南省如一個菠蘿。西北區(qū)的陜西省像一尊跪著的秦俑。西南區(qū)的云南省如開屏的孔雀。四川省像走出蜀南竹海的大熊貓。整個祖國的版圖由各省級行政區(qū)共同組合成一只面向東方昂首報曉的雄雞。
4.歌訣速記法:例如把全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qū)改編成歌訣,郎朗上口,有趣易記。兩湖兩廣區(qū)河山”(即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并符合地圖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兩寧三海蒙陜甘(即遼寧、寧夏、上海、青海、海南、內蒙古、陜西、甘肅)。四江云貴吉福安(即江西、江蘇、浙江、黑龍江、云南、貴州、吉林、福建、安徽)。京津新渝藏臺川(即北京、天津、新疆、重慶、西藏、臺灣、四川)。又如北回歸線東西穿,云南兩廣和臺灣。
5.祖國之最記憶法:①我國領土四至點最東、最北端的省區(qū)是——黑龍江??;最西端的省區(qū)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最南端的省區(qū)——海南省;②面積最大和鄰國最多的省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跨緯度最廣的省區(qū)——海南?。簧贁得褡遄疃嗟氖^(qū)——云南?。蝗A僑最多的省區(qū)(僑鄉(xiāng))——福建、廣東省,等等。
閱讀一個區(qū)域的地形圖,第一步要對照圖例,掌握海拔高度,對照陸高與海深,了解地勢的三級階梯。第二步觀察整體地勢高低和地形種類,總結出地形特征。第三步再查找各主要地形區(qū)分布情況。第四步最好與政區(qū)圖疊加,找出某地形區(qū)所屬的行政區(qū)。如閱讀《中國地形圖》的方法:1.分析地形特征:對照圖例可以發(fā)現(xiàn)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海拔在4 000米以上,向北、向東下降到海拔1 000~2 000米,到達東部地區(qū)又下降到海拔500米左右。整體觀察后得出全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成階梯狀分布特征,再看一下沿北緯30毅線的剖面圖,就會更加直觀。2.識記主要地形區(qū):①按走向查找我國的主要山脈;②按方位查找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等一級地形區(qū)。最后總結出我國的地形特征是地形多種多樣,山區(qū)面積廣大。整體來看,高原和盆地分布在西部地區(qū),平原分布在東部。識記主要地形區(qū)的基本方法是:動眼在圖上找出地形名稱、動口讀準地形名稱、動手在圖上圈畫和整理筆記、動腦反復記憶。1.主要山脈按走向識記: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和弧形山脈,網格狀的地形骨架即可凸顯出來,其他地形區(qū)鑲嵌在里面即可。注意觀察可以看出有些山脈往往還是兩個地形區(qū)的界線。如天山是塔里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的界線;秦嶺是黃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界線;大興安嶺是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界線等。2.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可按面積大小、方位、主要特征分別記憶。四大高原的特點可以用“高大”“平坦”“黃土”“崎嶇”來簡記。3.與政區(qū)圖疊加,看清地形區(qū)所在的省區(qū)。山脈也可以是行政區(qū)界線,如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的界線,武夷山脈是福建與江西的界線,昆侖山脈是新疆和西藏的界線等。
中國的氣候有多幅地圖組成,主要有代表最冷月的一月(冬季)、最熱月七月(夏季)平均氣溫圖、等降水量分布圖,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的劃分、氣候類型分布圖等。前3幅以等值線圖為重點,一般等值線圖的讀法是:找出等值線的數值幅度→看疏密情況→看等值線封閉與否→等值線走向特點。如氣溫分布圖:讀出等溫線上的氣溫約數→各地溫差大小→高(低)溫中心→分析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分布圖則是:讀出各條線上降水量約數→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響降水的主要原因等。原則上看圖上的數字要先大后小、先多后少,然后再加以比較。要掌握一月0℃等溫線的位置,年降水量圖中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準確位置。后3幅圖主要是掌握我國的五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寒區(qū)、四類干濕地區(qū)和五種氣候類型的分布范圍,其中以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最為重要。要掌握它們在我國的方位和所跨省級行政區(qū)的范圍、氣溫和降水的分配狀況、界線上所標數字,為以后學習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和防治、農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等奠定基礎。
閱讀和識記中國水系圖,一是掌握主要內外河流的發(fā)源地、注入的海洋、分水嶺、流經的省區(qū)、流經的地形區(qū)、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對沿岸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等。二是掌握主要湖泊的分布和成因等。如學習我國第二長河——黃河時做到:1.把水系圖中的注記文字黃河找到、沿干流從源頭至入海口用藍色筆描畫,它的“幾”字形狀就在圖中凸顯出來。2.與《中國政區(qū)圖》對照流經的9個省區(qū),用一句話“青川甘寧內蒙古,直下陜晉和豫魯”來概況識記。3.與《中國地形圖》對照識記: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流經的4個一級地形區(qū),即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用“三高一平”來概括識記。以后再逐漸熟悉具有“塞上江南”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及由支流沖積的渭河平原3個二級地形區(qū)。4.水文特征可歸納為:上游支流多;中游泥沙多;下游堤壩多(地上河)。5.對經濟的作用有:提供豐富的水能;與其他河流共同沖積成華北(黃淮海)平原。對經濟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中游的嚴重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改道和泛濫。
另外,閱讀和識記《中國鐵路分布圖》時,要在圖中找出“六縱三橫”等的主要鐵路干線的起始點、主要鐵路樞紐及交匯的鐵路線,南北干線與長江的會合點。沿線觀察途經哪些地形區(qū)、主要河流、省市、礦產地、農業(yè)基地等。如在圖中查找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還要顧及它“左鄰右舍”的相對位置。把孤零零的一條“線”或一個“點”擴大到一個“面”,這樣整體性地讀圖,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的正確觀念。
當然,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肯定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E-mail:563102683@qq.com
笠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