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中山火炬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中山 528436)
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伊麗莎白·畢曉普(Elizabeth Bishop,1911~1979)是20世紀美國一位出色的女詩人。畢曉普的詩歌數(shù)量極少,她死后的唯一一本詩集 《詩歌全集:1927~1979》(The Complete Poems 1927-1979,1983)詩集也只有兩百多頁,卻得到了數(shù)十項的獎勵和榮譽,其中《北方和南方:一個寒冷的春天》獲普利策詩歌獎(1956),《詩合集》獲全國圖書獎(1970),《地理之三》獲全國圖書批評家獎(1977)。她的自傳體小說《在村莊》曾獲得《黨派評論》小說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著名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對其詩歌特色與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許,在《數(shù)到一百:論伊麗莎白·畢曉普》中,西尼稱贊她是“最緘默和文雅的詩人,在近年的美國詩歌中,畢曉普的位置與大洋彼岸的菲力浦·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的位置十分相仿。在言辭的數(shù)量方面看來她證明了越少即是越多”。
與許多文學巨匠一樣,畢曉普有著非常不幸的童年和家庭,可憐的童年經(jīng)歷也一直影響著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家庭生活和社會觀念。畢曉普剛出生幾個月,父親病故,母親由于抑郁成疾,在畢曉普3歲的時候被送進了瘋人院一直到去世。年幼的畢曉普由外祖父母撫養(yǎng)而然后又輾轉(zhuǎn)于加拿大與波士頓之間,過著居無定所,無父無母的生活。童年的不幸,家庭的缺失使畢曉普變得羞怯、沉默不語、不合群。畢曉普生前曾多次拒絕參加女詩人選集,詩歌保持著自然、樸簡、含蓄的詩風所以生前她在美國文學界的聲望和地位一直未被確立,也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對畢曉普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其詩歌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特色、詩人及詩歌中的旅行流放意識、身份意識等問題上。作為20世紀的女性詩人,時值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雖然詩人不喜歡人們用性別來界定她,拒絕別人給她冠以“女性主義詩人”的帽子,但是通過分析她的詩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女詩人的女性意識和女性主義思想。所以作者嘗試以細讀詩歌的方法,結合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相關的書信訪談錄等資料挖掘她詩歌中的女性意識,從另一個角度研究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
女性意識是相對于男性意識而言,指女性對自身作為人,尤其是女人的價值的體驗和醒悟。對于男權社會,表現(xiàn)為拒絕接受男性社會對女性的傳統(tǒng)定義,及對男性權力的質(zhì)疑和顛覆,同時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審視女性心理情感和表達女性生命體驗。在文學作品中主要表現(xiàn)為女性作家以自己獨特的審美視角對社會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內(nèi)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與把握,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識的流露和表現(xiàn)。
畢曉普在接受喬治·斯塔貝克的采訪時曾說:“關于‘女權主義’以及婦女解放的問題。我想我的朋友們,我這一代人大部分都在女校里學習(但我們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作家)。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受到了太多的‘壓制’,以至于如果他智力正常,并且如果他并不缺乏幽默感,那么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會認同一種堅定的反諷立場。你一直在試圖習慣,因此你甚至意識不到‘壓制’。在我寫作的大部分時間里,評論對我總是青睞有加。但在文末他們經(jīng)常會說:‘這是這十年中、或者說今年、這個月最優(yōu)秀的女性詩歌?!冒桑@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嗎?你知道嗎?你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來看待一首詩,甚至期待著這樣一首詩的出現(xiàn),以此為樂。當然,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會涌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女詩人?!庇纱宋覀兛梢钥闯霎厱云帐植粷M當時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同情女性總是受到來自父權社會的壓制,并鼓勵女性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尋找自我價值。
父權社會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女性是“他者”和被壓迫者,被置于次等地位以維持男性的優(yōu)越,進而達成維持父權制的目的。在《北與南》中,有一首名為《公雞》的詩歌,這首詩中公雞指的是男性或父權社會,母雞指代的是女性,通過對公雞與母雞關系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父權社會和戰(zhàn)爭中所受的雙重壓迫與傷害,表達了詩人對父權社會的抗議,體現(xiàn)了強烈的女性意識。
首先,從詩歌的標題選擇上來看,畢曉普沒有用傳統(tǒng)的“cock”表示公雞,而選擇具有蔑視含義的貶義詞“rooster”指代男性和男性社會。歷史上男性是好戰(zhàn)、好斗、戰(zhàn)爭與殺戮的代名詞,無論是戰(zhàn)爭英雄還是罪犯都是男性專有。選用“rooster”作為詩歌的標題,體現(xiàn)了詩人反對由男性荷爾蒙挑起的戰(zhàn)爭和抗議男人占社會主導地位,女性成為父權社會受害者和犧牲品的訴求。
其次,畢曉普選擇貶義詞描述公雞的特征和行為也體現(xiàn)對以公雞為代表的父權社會的不滿與控訴。公雞在“凝重的漆黑中”打鳴,“令人害怕”,在“廁所”的門后,撐著“冷酷的雙腳”并“瞪著麻木的雙眼”對妻子們“恐嚇和命令”。通過詩人的塑造,傲慢、無禮、蠻橫的暴力狂和獨裁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她將這個暴力的雄雞直白地呈獻給讀者,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女性意識。就如畢曉普曾解釋說:“我珍惜‘廁所’以及其他骯臟的詞匯因為我想強調(diào)軍國主義骯臟卑鄙的本質(zhì)……我不能犧牲這里非常重要的‘暴力’的基調(diào)……”(Feit,75)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和敘述的主體變化也體現(xiàn)了詩人的女性意識?!豆u》共有44節(jié)每節(jié)3行,可以分成4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9節(jié),詩人以第三人的身份描述公雞的粗暴無禮、爭強好斗和對妻子殘忍的丑陋形象,他們不但挑起戰(zhàn)爭而且嘲笑諷刺害怕戰(zhàn)爭的妻子。第二部分從第10~21節(jié),詩人以母雞的視角描述了她們從最初漠視公雞們驕傲自大到后來質(zhì)問公雞“你們在謀劃什么”,最后控訴“你們有什么權利發(fā)布命令/教我們?nèi)绾紊睢?,而且還“把我們從無用的愛情、/幻想和戰(zhàn)爭中喚醒?”(丁麗英,62)母雞們終于看清楚了這些公雞們的嘴臉,對他們的價值觀提出否認和抗議。第三部分從第22~26節(jié),詩人把敘述的主體從母雞轉(zhuǎn)換到第三人,客觀地看待罪惡的戰(zhàn)爭帶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母雞成了公雞發(fā)動的戰(zhàn)爭的犧牲品和陪葬品。第四部分從第27~44節(jié),詩人的描述從公雞母雞的的世界轉(zhuǎn)到人類社會,說出了詩歌的主旨,揭示了女性在父權社會和戰(zhàn)爭中遭受的痛苦、恐懼、絕望、無助、憤怒和無可奈何,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對父權社會的控訴。
通過刻畫各種女性形象,畢曉普在詩歌中有意識地表達了對受到社會壓制女性的贊美、哀傷和同情。在詩歌《更冷的空氣》中,詩人塑造了一個完美的、槍法極好、意志力堅強的女獵手的形象。
我們得贊美她完美的目標,
這冬季寒流中的女獵手
射擊不用瞄準,如果她在
各處比賽中不都是這樣
有把握 ,她的槍法才好。
我們很少有人能做到。(丁麗英,9)
獵人的形象一般也是男性特有的,尤其是百發(fā)百中的神槍手。詩歌中的女獵手不僅槍法好,而且心態(tài)非常平和、謙虛、沒有男性獵手那種勢在必得、咄咄逼人的驕橫,所以她射擊不用瞄準也能槍法很好。雖然在比賽的過程中,有著各種來自外界的干擾,如“白堊色的鳥和船”、“狹窄的視線”和稍縱即逝的時間,但是女獵手憑借精湛的技藝、良好的心態(tài)與自然和諧的對話,最終“她的結果正式(這只鐘隨后落入輪子和葉子與云產(chǎn)生的和諧)?!?/p>
在《公雞》中,畢曉普控訴父權社會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女性的哀傷與同情。她描述了母雞可悲的處境如“瑟瑟發(fā)抖的”“受輕視的”,以及母雞和公雞之間的關系就猶如“仆人和主人”,暗指在父權社會中,女性是從屬于、依附于男性,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地位,處于社會中的弱勢、邊緣地帶。在詩歌《有色歌手之歌》中,詩人以妻子的口吻描述了身為人妻的“我”的生活。雖然丈夫賺了錢,但是家中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是“屬于我”的,“一件衣物掛在繩子上,/但它不是我的。/我所看見的東西沒有一樣/屬于我?!保ǘ←愑?,79)丈夫是“誠實仁慈、見多識廣”、“正賺著大錢”,但妻子卻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她被家庭所束縛,無法擁有與丈夫同等的個性與人格;丈夫也從來沒想過妻子是和他一樣平等的人,在家中應享有與他同等的權利與義務,所以在這樣的家中和社會中女性的處境是悲哀的,令人同情的,因為她們根本沒有幸福感可言,也不會有任何價值感。
如何尋找女性的自我價值和幸福生活這在畢曉普的詩歌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有色歌手之歌》中的妻子最后實在不甘于被侮辱、被損害的地位,懷著一份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勇敢地去尋找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自我價值。
去喝你的酒,喝到醉醺醺的地步。
讓自動唱機給你伴奏。
我總是討厭你這些破爛事。
我走自己的路。
今夜我坐一輛巴士走。
那遠處的公路又濕又黑
我將乘啊乘啊不再回來。
我將搭乘那巴士。
尋找我一夫一妻制的配偶。(丁麗英,81~82)
畢曉普借“我”之口吼出了妻子們的憤怒,她們沒有權利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還要受到社會和男人們的種種限制,沒人體會她們作為妻子的感受,所以詩人暗示女人們應該走自己的路,盡管環(huán)境是惡劣的,阻力是存在的,但“我”也不再回頭,堅決要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畢曉普在后期的詩歌《粉紅色的狗》中借用粉色狗的困境暗示了女性的困境。如何擺脫枷鎖、走出困境,實現(xiàn)自己的獨立價值,這是詩人作為女性一直思考著的問題。詩中的母狗首先嘗試用丑陋的裸體以示反抗然而被無情鎮(zhèn)壓,以至無法存活。最后詩人建議母狗穿上一件狂歡節(jié)的衣服去盡情地跳舞,舞出自己的人生和精彩。
現(xiàn)在看吧,那有效,明智的
解決辦法就是穿上一件狂歡節(jié)的衣服。
……
狂歡節(jié)總是很精彩!
一只剃光毛的狗可能不怎么好看。
把衣服穿起來!穿起來并在狂歡節(jié)跳起舞來?。ǘ←愑ⅲ?75~276)
從畢曉普的詩歌中可以看出詩人的女性意識,表達了她對女性不平等現(xiàn)狀的憤懣和同情。最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女性意識的表達,并沒有像一些極端的女性主義者那樣,囿于對女權的維護,而顯出偏執(zhí)與狹隘,也沒有那種自戀式的自我訴說。詩人同情女人命運,鼓勵女性實現(xiàn)對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
[1]伊麗莎白·畢曉普.《伊麗莎白·畢曉普詩選》(丁麗英譯)[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喬治·斯塔貝克所著《勞作!——伊麗莎白·畢肖普訪談錄》網(wǎng)址是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8914/.
[3]Diehl,Joanne Feit.Elizabeth and Marianne Moore:The Psychodynamics of Creativit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4]Elizabeth Bishop.The Complete Poem,1927-1979[M].New York:Farrar,Straus,Giroux,1983.
[5]Goldensohn,Lorrie.Elizabeth Bishop:The Biography of a Poet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6]Kalstone David.One Art[M].New York:Noonday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