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肅楠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語境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它在語言運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明確話語含義、補足省略信息和理解言外之意等。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所表達的話語意義,可能會被受話人脫離或改變現(xiàn)存語境而刻意曲解,得出與說話人意圖表達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意義(何自然申智奇,2004)。
交際的形成離不開語境的參與,語境為言語交際提供語用前提或預設,使言語表達簡潔明了。在語用學意義上,前提或預設是指交際雙方共同具有的假設,是在言語活動產生之前說話人和受話人希望共同知曉的情節(jié),也包含交際者進行特殊約定的內容。前提或預設可以映射出話語和當時語境的關系,一些語句須要滿足特定的語境條件才能理解。如果在話語生成的過程中,語境信息缺省或不明確,又或者說話人和受話人依據的語境假設不同,就會導致受話人運用刻意曲解策略來歪曲說話人的會話含義或交際意圖,以此來達到自己的交際目的。例如:
劉流:好,請繼續(xù)聽題,歷史上誰跑得最快?
白云:曹操!說曹操,曹操就到,跑得比誰都快!
黑土:哪呢,曹操哪是運動員???
白云:人家也沒說運動員啊,人家說歷史上誰跑得最快,那是歷史人物?。?/p>
這個例子是小品《火炬手》中的一個片段。主持人劉流出題考查白云和黑土有關奧運會的知識,以便于選擇更適合的人來當火炬手。因為所提問題都與一些運動相關,即在人們心中言語交際的語境預設已經十分明了,當主持人問“歷史上誰跑得最快?”的時候,人們一定會依據已知語境來尋求運動員的名字。然而,白云卻抓住語境缺省的信息,刻意曲解主持人的提問,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人家也沒說運動員啊,人家說歷史上誰跑得最快”,同時引用中國的俗語“說曹操,曹操就到!”以此來掩蓋自己不知道該問題答案的事實,維護了自己的面子,達到了特殊的交際目的。
與上文中語境信息缺省的情況不同,說話人可以利用受話人主觀的語境突顯來觸發(fā)自己刻意曲解的目地。由于受話人在語境觸發(fā)條件上具有認知程度上的差異,所以不同的受話人在相同的交際環(huán)境中對同一句話的理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說話人為了達到刻意曲解的目地,往往會考慮受話人特定的背景信息,并激活受話人關于交際話題的語境突顯,使其與說話人原有的語境假設產生差距。這種情形會影響受話人對話語的正確理解,并導致信息差別的產生,但卻可以使說話人利用刻意曲解達到自己的交際目地。例如:
在一個酒會上,整個晚上都沒有人邀請戴安娜步入舞池,她感到非常沮喪。這時,一位英俊瀟灑的男士含笑向她走來,戴安娜急忙起身相迎。
“你想跳舞嗎,小姐?”男士問道。
“是的,謝謝你來邀請我。”
“不用客氣,你去跳舞,我就可以坐你的位置了?!?/p>
由于戴安娜在舞會上一直沒有受到邀請,她內心期待有人請她跳舞。男士利用戴安娜語境預設信息的突顯,展現(xiàn)微笑的形體語言以及他的問話“你想跳舞嗎,小姐?”這些情形激發(fā)了戴安娜期待男士邀請的主觀語境信息,使戴安娜理所當然地認為跳舞的機會來了,并主動起身相迎表示感謝:“謝謝你來邀請我。”然而男士卻刻意曲解戴安娜的話語表達,即“不用客氣,你去跳舞,我就可以坐你的位置了。”男士突顯了舞會這個特殊背景的語境信息,以此來達到自己找座位的特殊目的。但是這種表達令戴安娜陷入尷尬的境地,顯得有些卑鄙。
認知語境的差異也會導致刻意曲解的產生。“語境是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或事實構成的集合(Sperber&Wilson,1986/1995)?!痹诮浑H過程中,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在實際交際中根據具體情況得到適當地擴充,也就是說,認知語境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預設妥當的,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進行延續(xù)、調節(jié)以及挑選的結果。當交際雙方的認知環(huán)境能夠映射出相同的事實或假設時,即交際雙方達到認知語境的互明,才能使話語得到正確的理解,交際才能成功。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交際雙方由于個人差別,可能擁有不同的認知背景。如果雙方在認知語境上不能形成互明,交際就會在理解上產生偏差,從而造成交際失敗。前文已經提到,刻意曲解是受話人在正確理解說話人話語基礎上實施的。通過這點我們可以知道,語境假設在刻意曲解中是清楚明白的,但是曲解者卻對互明的認知環(huán)境進行了有意識的破壞和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刻意曲解例子:
“杜佛尼先生,那么你有沒有進昆丁的屋子,把他們兩人給殺了?”他的律師吼道。
“沒有,我沒有?!卑驳匣卮?,“當我開車回家時,我開始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就讓她去雷諾辦離婚吧?!?/p>
檢察官從椅子上跳起來發(fā)言,“你用了最快的離婚方式,不是嗎?直接用一把包著布的點三八左輪手槍解決她,對不對?”
“先生,不對,我沒有。”安迪冷靜地說。
此例是小說《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片段。主人公安迪的妻子與她的情夫被人謀殺在幽會的房間中,而安迪成為主要嫌疑人。在庭審過程中,檢察官為了盡早給安迪定罪,刻意曲解安迪的敘述,“最好的辦法還是就讓她去雷諾辦離婚吧?!睂⑵淅斫鉃橛米羁斓姆绞健\殺來離婚。根據常識,我們知道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通過協(xié)議或訴訟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終止夫妻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而并非是檢察官口中的謀殺。檢察官對于安迪的敘述是清楚的,是可以與安迪的語境預設相重疊的,但他卻故意破壞了這種互明的認知語境,把“離婚”刻意曲解為“謀殺”,讓安迪的交際意圖徹底失去意義,同時達到自己想要盡快結案的目的。
文化語境是指與言語交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Malinowski,1923)。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心理以及思維方式等,人們的言語交際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交際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對于話語理解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存在文化語境差異,當言語交際者在解碼話語信息時在文化意義上沒有達到共識,就很容易在理解上產生誤解和偏差。同樣,如果說話人利用文化語境差異,故意對其破壞與重建,就可以促使刻意曲解策略的產生。例如:
有個姓朱的財主,說話最愛咬文嚼字。一天,他叮囑新來的小豬倌說:“我姓朱,你叫我時不準帶‘朱’(豬)字,要叫‘老爺’或‘自家老爺’。平時說話要文雅,例如吃飯要說‘用餐’,睡覺要說‘就寢’,生病要說‘患疾’,病好了要說‘康復’,死了要說‘逝世’,但犯人被砍頭就須要說成‘處決’?!?/p>
過了幾天,有一只豬得了瘟疫,小豬倌十分匆忙地找到財主說:“稟告老爺,有一個‘自家老爺’‘患疾’了,既不‘用餐’也不‘就寢’,恐怕已經很難‘康復’了,不如把它‘處決’了吧。老爺要是不想這么辦,讓它自己‘逝世’也好!”財主聽后無言以對。
在這個例子中,財主與豬倌分屬兩個不同階級,他們都具有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財主自認為文化水平很高,接觸的人都是社會名流,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隨從在談吐方面也要有素質,因此用了一些書面語言來教導小豬倌。然而,小豬倌在交際過程中故意利用文化語境上的差異,采用刻意曲解的策略將財主所教語言全部用在財主身上,以此來表達自己對財主的不滿。這種機智的辯解不但令旁人忍俊不禁,而且達到了奚落財主的目的。
總之,在日常交際中,我們須要利用語境幫助正確理解會話含義。在語境維度下對刻意曲解的形成機制進行探討,有助于我們進行順利的日常交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1]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
[2]Sperber,D.&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1995.
[3]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J]. In:C. Ogden and I. Richards(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 London:Oxford,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