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劉辰翁元宵詞的黍離之悲

      2014-04-08 21:05:18張辟辟
      河池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詞人意象

      張辟辟

      (河池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廣西 宜州 546300)

      劉辰翁(1233-1297),字會孟,別號須溪。廬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梅塘鄉(xiāng)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詞人。宋亡后,劉辰翁矢志不仕,回鄉(xiāng)隱居,居家著書。他一生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生前著述甚豐,而成就主要在詞,有《須溪詞》三卷傳世,存詞354首,其中有元宵詞30首,從宋代保存下來的涉及元宵的493[注]據(jù)易蓉《宋代節(jié)序詞研究與欣賞》一書統(tǒng)計,宋代的節(jié)序詞約有千余首,占整個宋詞總數(shù)的二十分之一。首詞作來看,劉辰翁是宋代創(chuàng)作元宵詞最多的詞人。研究他的元宵詞,不僅有利于了解劉辰翁的詞作中所表達的黍離之悲,而且有利于了解兩宋時期的民俗文化和南宋末期的社會狀況。

      劉辰翁為蘇辛詞派在宋末元初的后勁,認為東坡詞“如天地奇觀”[1]177,稼軒詞“橫豎爛熳”[1]178,對他們“以詩為詞”、“以文為詞”的詞作觀在理論上予以高度肯定,并強調詞應該熔鑄經史,而且以此來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將莊嚴典重的思想內容引入其元宵詞作中,隱晦曲折地抒發(fā)黍離之悲,是其元宵詞的重要特色。

      一、追憶元宵盛況,以樂景襯托黍離之悲

      元宵節(jié),又名元夕、元夜、上元、燈夕、燈宵、燈節(jié)、燈市。關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傳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有起自道家之說,《歲時廣記》卷十引呂原明《歲時雜記》云:“道家以正月十五為上元”[2]95。有起自于漢代祀太一之俗一說,源于《史記·樂書》的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3]1178。唐徐堅《初學記》卷四肯定了這一說法:“《史記·樂書》曰‘漢家祠祀太一,以昏時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4]66。又有起自佛家之說,如《初學記》卷四引佛家《涅槃經》曰:“如來阇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鄉(xiāng)步燃燈十二里”[4]66?!稓q時廣記》卷十“大明燈”條[2]106又引《僧史略·漢法本傳》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也有人說元宵節(jié)起源于火把節(jié)。但不論何種說法,元宵節(jié)作為中國民俗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這是大家公認的。在全國各地,元宵節(jié)的習俗雖有差異,但都少不了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這幾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這也是劉辰翁元宵詞反映的主要題材。

      劉辰翁的元宵詞,描繪張燈習俗的有24首,如:《 虞美人》(徐家破鏡昏如霧)中“半面人間露。等閑相約是看燈”[5]107、《 虞美人》(黃簾綠幕窗垂霧)中“表立如承露。夕郎偷看御街燈”[5]108、《長相思》(上元晴)中“見說城中處處燈”[5]30、《永遇樂》(璧月初晴)中“香塵暗陌,華燈明晝”[5]140、《永遇樂》(燈舫華星)中“璧月輝圓,銀花焰短”[5]140、《寶鼎現(xiàn)》(紅妝春騎)“肯把菱花撲碎”[5]97所襯托出的燈月交輝之美等等。有的描繪了燈的種類新奇,如《戀繡衾》(臘銷三五)中的“辦永夜、重開宴,笑姑蘇,萬眼未明”[5]113描繪的是一種奇異的叫“萬眼羅”[注]據(jù)周密《武林舊事》卷二“燈品”描述:“羅帛燈之類九多,或為百花,或細眼,間以紅白,號‘萬眼羅’者,此種最奇?!背鲎訹宋]孟元老等撰.周峰點校.東京夢華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348.的燈籠。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慶活動,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交往的絕好機會,因而這也成了劉辰翁元宵詞的主要題材之一。如寫青年男女們趁著節(jié)慶的喜慶氣氛出游,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或邂逅自己心儀的對象,或趁機互訴衷腸,以解相思之苦:《太常引》(便晴也是不曾晴)中的“少年跌宕,誰家嬌小,繞帶到天明”[5]45、《鷓鴣天》(舊日桃符管送迎)中的“欲知春色招人醉,須是元宵與踏青”[5]70等;在描寫青年男女們結伴出游盛況的同時,著重描摹女子的裝飾:《卜算子》(不是重看燈)中的“長是蛾兒作隊行,路轉風吹去”[5]24、《鷓鴣天》(舊日桃符管送迎)中的“燈球爆竹斗先贏”[5]45等,因為在元宵節(jié)慶活動中,青年女子為了引起大伙的注意,會佩戴各種奇異的飾物而一改平日矜持含蓄的服飾風格。周密《武林舊事》卷二云:“元夕節(jié)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貂袖、項帕,而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輩,則以白紙為大蟬,謂之‘夜蛾’?!盵2]117這里說的鬧蛾、玉梅、雪柳等這些奇異、漂亮的裝飾,都是根據(jù)月光下、燈影里的特殊環(huán)境想象出來的,也常常出現(xiàn)在劉辰翁的元宵詞中。還有反映元宵節(jié)的游戲活動的,如《減字木蘭花》(無燈可看)中的“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5]39就是描寫“探繭卜官”[注]“探繭卜官”為宋代的一種游戲,其中的“繭”即“蒸繭”。五代后周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卷下記載:“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蛸€筵宴,以為戲笑?!薄稓q時廣記》卷九“造面繭”條引《歲時雜記》云:“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馂餡也,名曰探官繭。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繭。餡中置紙簽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貴人或使從者),以卜異時官品高下。街市前期賣探官紙,言多鄙俚,或選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然亦但舉其吉祥之詞耳。燈夕亦然?!边@一游戲的。

      劉辰翁的元宵詞,幾乎描寫了元宵節(jié)的各種習俗,但這些習俗描寫并不是實寫,而是在追憶故國元宵佳節(jié)的盛況中, 以虛寫的方式造成歡樂之聲勢,意在與現(xiàn)實中沉寂冷凄的元宵節(jié)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樂景來反襯黍離之悲,引發(fā)詞人和讀者對造成元宵節(jié)“昔盛今衰”局面原因的追問。如:《望江南》(春悄悄)中“天上未知燈有禁,人間轉似月無情”[5]1,流傳久遠的張燈習俗被禁止了;《唐多令》(春雨滿江城)中“年少總看燈。老來猶故情。便無燈、也自盈盈”[5]103,無燈之時,詞人沉湎于年少的記憶中,去感懷這一習俗;《減字木蘭花》(臘銷三五)中“燈火零星雨寂寥”[5]39,即使有燈,也不是燈火輝煌,無論是有燈、禁燈還是無燈,都給人冷清落寞之感。這一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南宋滅亡致使元宵節(jié)冷清落寞的歷史責任,詞人非常清楚,他不明說其答案,而將其寓諸看似不經意的對比中,不僅有對元朝統(tǒng)治者禁燈禁夜的舉措表示強烈的憤慨,而且有對南宋腐敗政治和權傾誤國的痛斥,更為重要的是,將一己之遭遇與國事之巨變熔鑄其中,從中可窺見南宋滅亡的全過程:臨安之告急,南宋的滅亡,殘存的抗元勢力的繼續(xù)活動,直至最后抗元勢力的消滅以及南宋徹底滅亡。通過作者在元宵詞中對其滅亡全過程的尋繹,可見其對故國哀念之深沉。

      《永遇樂》(璧月初晴)詞題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卑础耙液ァ笔撬喂У鄣碌v元年(1275)。在誦李易安《永遇樂》的上一年,即1274年,元軍攻陷襄、樊之后,元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統(tǒng)領,大舉南下滅宋,攻陷漢陽、鄂州。伯顏以四萬兵守鄂州,自領大軍東下,直指臨安。1275年,伯顏大軍逼近臨安,臨安守衛(wèi)空虛,宋朝岌岌可危。對謝太后所下起兵“勤王”之詔,各地大批官員中因紛紛忙于投降,只有張世杰和文天祥響應此詔,這年春,文天祥起兵勤王,劉辰翁一度參與幕議。他大概預感到亡國之禍難免,將遭受與李易安同樣的命運,因而誦其詞,而為之涕下。隨后發(fā)生的事實證實了他的預感。在1276年3月,伯顏入臨安,京都失陷,帝顯和全后(度宗后)等被伯顏俘虜北去,統(tǒng)治達三百年之久的趙王朝宣告滅亡了,但宋朝還有一部分勢力在繼續(xù)抗元。劉辰翁因不愿意侍奉新朝,于這一年的暮春,開始了長期的飄泊生活。在1276年的5月間,陸秀夫、陳宜中、張世杰等在福州擁立廣王趙昰作小皇帝,樹起宋朝的旗幟,圖謀恢復,繼續(xù)抗元。1276年11月,宋帝趙昰被元兵追逼至南海中,在水上流亡。此詞作于帝昰景炎三年和帝昺祥興元年(1278年),是他在旅途中寫成的。此時臨安已經陷落二年,離宋室徹底覆亡也不遠了。詞人追憶起都城臨安往昔的繁華:“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昔日上元繁華,今日元宵卻總是懶于與友人攜手同游,因元軍宵禁,即使想游也不可得,只能以賦哀愁的小詞自慰。所以劉辰翁在詞末嘆道:“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即使在飄泊的時期,他一樣地心系故園,時刻關注與南宋復興憂戚相關的抗元的勢力。

      《永遇樂》(燈舫華星)作于1279年的上元節(jié)。在這一年的正月,元朝的水軍大舉進攻厓山。厓山是1278年6月間帝昺的小朝廷遷到大海中抗元的最后據(jù)點。帝昺的小朝廷是陸秀夫、張世杰于1278年3月繼帝昰死后而建立的,目的是繼續(xù)打著宋朝的旗幟抗元,此時帝昺年僅八歲。厓山戰(zhàn)事的成敗攸關著南宋復興的成功與否?!队烙鰳贰?燈舫華星)是與鄉(xiāng)友鄧中甫交往,因傷海上義軍苦難而賦的詞。詞的開頭“厓山矴口,官軍圍處”,在將今昔元夕進行對比時,先描寫厓山戰(zhàn)事這一歷史事實,以突出對比所寄寓的重大意義。厓山戰(zhàn)事的最后結局是宋軍大敗,陸秀夫抱帝昺投海死,宋官兵或戰(zhàn)死或投海殉難,張世杰擁楊后雖乘小船突圍而出,想招集殘部,圖謀再舉,但也因遭遇大風,海船覆滅而死在海里,意味著南宋的徹底滅亡。詞人對它的關注,是他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寫照。

      《寶鼎現(xiàn)》(紅妝春騎)作于1297年元宵,為劉辰翁的絕筆之作。詞在追想北宋都城汴京和“承平”百年的南宋都城杭州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景之間,以“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過渡,金銅仙人是劉漢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見證人”,魏明帝時詔宮官牽牛西取漢武帝時所造的銅人,銅人竟潸然淚下,詞人以這個典故寄寓亡國之痛。為作者寫眼前的元宵節(jié)只能對著室內孤燈追憶舊事的蕭條之境做鋪墊,凸顯其昔盛今衰對比的深遠意義?!稓v代詩馀》卷一百十八引張孟浩對此詞評論:“其詞反反覆覆,字字悲咽,真孤竹、彭澤之流?!盵6]1397

      正如夏承燾所言:“有宋一代詞,事之大者,無如南渡及厓山之覆,當時遺民孽子,身丁種族宗社之痛,詞愈隱而志愈哀,實處唐詩人未遘之境,酒邊花間之作,至此激為朱烏之音,洵天水一朝之文學異彩矣?!盵7]232生逢宋、元易代之際,親身經歷亡國之痛的劉辰翁,作為辛派詞人的繼承者,他的詞雖然“胎息蘇、辛”[8]268,但與辛棄疾相比,不再發(fā)豪言壯語。他的元宵詞無論是描繪張燈習俗,還是描繪元宵節(jié)慶活動給青年男女帶來的歡樂、鋪陳女子在元宵節(jié)的各種裝飾和描繪各種游戲活動,都言近旨遠,矛頭直指造成造成元宵節(jié)沉寂冷凄的南宋的腐敗政治和誤國的奸臣及元朝統(tǒng)治者。在看似平淡的元宵節(jié)慶活動場面的“今昔”對比中,更多充盈著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悲嘆,慨嘆亡國遺民的凄苦之音,曲折隱晦的抒發(fā)他的黍離之悲。

      二、運用雨、月意象,深沉地寄托黍離之悲

      近代蔣兆蘭曾經指出:“詞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韻味。若舍景言情,正恐淺率直白,了無蘊藉,索然意盡耳?!盵9]4639劉辰翁元宵詞中,如《虞美人》(黃柑破擘傳春霧)、《江城梅花引》(幾年城中無燈看)、《踏莎行》(璧彩籠塵)等,在對南宋都城元宵節(jié)慶活動的追憶中,飽含亡國的血淚,讓我們仿佛能穿越時光,看到一位兩鬢斑白的南宋遺民詞家眼中深沉的哀傷。能起到這樣的表達效果就得益于他將其情感融入雨、月這些多棱的意象中,以雨、月為載體營造悲涼、凄冷的氛圍,抒發(fā)詞人的黍離之悲。

      在劉辰翁的元宵詞中,“雨”意象出現(xiàn)了18次之多?!啊辍鳛橐环N特定的景物意象符號,既積淀了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意義,又傾注了詞人個體的獨特情感”[10]115?,F(xiàn)實生活中的元宵節(jié),本來就沉寂冷凄,遇上下雨就更能引起劉辰翁的哀痛與感慨。如《太常引》(便晴也是不曾晴)中“風雨動鄉(xiāng)情,夢燈火、揚州化城”[5]45、《青玉案》(雪銷未盡殘梅樹)中“又風送,黃昏雨”[5]71等等,這些雨意象,浸潤著悲傷哀怨、亡國之痛的悲凄情感,是詞人浩然的民族氣節(jié)、坎坷的仕途、隱憂時局的象征。從下面的分類分析中可以進一步理解到雨意象的這些特點。

      在劉辰翁的元宵詞作中,詞人雖然多秉持客觀的態(tài)度去描繪作為自然現(xiàn)象的“雨”,但“景為情役”,因而那原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在元宵節(jié)之際,卻成了詞人哀怨情感的觸發(fā)物。如:《虞美人》(黃柑破擘傳春霧)“枝頭未便風和雨,寂寞無歌舞”[5]107、《意難忘》(角動寒譙)中“看雨中燈市,雪意瀟瀟”[5]212等等,其中以《金縷曲》(和龔竹卿客中韻)[5]185最為典型,全詞如下:

      何處從頭說。但傾尊、淋漓醉墨,疏疏密密??慈奢問|西者,也是樊籠中物。這光景、年來都別。白發(fā)道人隆中像,笑相逢、對擁爐邊雪。又過了,上元節(jié)。

      紙窗旋補寒穿穴。柳黏窗、青青過雨,勸君休折。睡不成酣酒先醒,花底東風又別。夜復夜、吟魂飛越。典卻西湖東湖住,十三年不出今朝出。容易得,二三月。

      在這首詞中,劉辰翁形象地描繪元宵之夜醒來后的感受:屋內是“寒穿穴”,屋外是柳樹已經開始變綠,柳樹的枝葉已經垂在窗戶上,那是春雨滋潤的結果,這春雨的杰作不能被破壞,因而作者發(fā)出“勸君休折”之慨。在春意盎然的外景下,詞人的內心卻感到徹骨的寒冷,以致即使醉酒也容易醒。想到自己一生行事均為南宋主戰(zhàn)、主和兩大政治勢力的消長起伏所左右,最終卻成了南宋的遺民,不禁感慨萬分,悲上心頭……因此,自然界那潤物無聲的春之喜雨,卻成了引發(fā)詞人悲苦之情、家國之思的載體。這首詞的“雨”意象,在同類詞作中,具有典型性。又如《減字木蘭花》[5]39:

      無燈可看。雨水從教正月半。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

      銅駝故老。說著宣和似天寶。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此詞作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即南宋滅亡的前一年,元軍已進逼臨安,此時劉辰翁因1268年丁母憂返鄉(xiāng)一直避居廬陵七年。詞上片敘寫已流傳千年的曾經帶給人們無盡歡樂的元宵節(jié)慶活動,再也沒有往昔的繁榮盛況。造成昔盛今衰的原因與元兵渡江有關,隨著元軍的入侵,東南大部分土地已被占領,南宋都城臨安瀕臨滅亡,元朝統(tǒng)治者強令改變不少漢人的習俗。據(jù)《元典章》卷五十七記載,于中統(tǒng)五年禁夜,禁燈火;至大三年禁治鑼鼓;至大四年禁聚眾作會;延祐六年禁祈賽神社等。本來因習俗被改變“無燈可看”而心情悵惘憂郁,加之天公不作美,陰雨連綿,而更添惆悵,只得“探繭推盤”。其中的“雨”給人舊怨未去又添新愁之感,既是詞人下片追憶臨安上元節(jié)繁華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又是心之悲苦的描繪。

      擅長在“雨”字前或“雨”字后,加表示凄冷或悲涼之感的詞,是劉辰翁詞作中“雨”意象的又一特色。如《霜天曉角》(柳梢欲雪)中“凍雨村村鼉鼓,終不似、上元節(jié)”[5]18、《虞美人》(徐家破鏡昏如霧)中“朱門簾影深深雨,憔悴新人舞”[5]107、《水調歌頭》(不成三五夜)中“便有塵隨馬,也任《雨霖鈴》”[5]165等等,“雨”字前或“雨”字后有了修飾成分,元宵節(jié)的自然之雨就染上了濃郁的感情,成了引發(fā)詞人黍離之悲的載體。其中以《江城梅花引》[5]91-92最為典型:

      相思無處著春寒。傍闌干。濕闌干。似我情懷,處處憶臨安。想見夜深村鼓靜,燈暈碧,為傍人,說上元。

      是花是雪無意看。雨摧殘。雨摧殘。探春未還。到春還、似不如閑。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難。不惜與君同一醉,君不見,銅雀臺,望老瞞。

      在這首詞中,詞人在元宵節(jié)無燈可觀,心情本已無比失落,又加上下雨,即使想出去探春也被大雨困住了手腳,更讓人揪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雨摧殘的萬物?!坝甏輾?。雨摧殘”,“憔悴做花難”,花被雨摧殘,這一狼狽不堪的情景被滿懷故國之思的詞人瞥見。而花的窘境其實就是痛失家國的詞人思戀故土風景、思念好友的情感的外化,可見,元宵節(jié)的雨惹起詞人無限辛酸和悲苦,更加凄冷,平添愁悶孤寂之感。這類雨有代表性的詞還有《永遇樂》[5]139-140:

      璧月初晴,黛云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空相對,殘紅無寐,滿村社鼓。

      關于此詞,前文已經從元宵節(jié)昔盛今衰的對比中,熔鑄詞人一己之遭遇與國事的巨變這一角度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這里我們從“雨”在詞中所起的作用進一步分析?!坝辍迸c“風”并舉,在南宋都城臨安為春事之主,卻連流傳的張燈習俗也不能施行的前提下出現(xiàn),來形容此時詞人的心理感受。他不愿出游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擔心自然界的風雨來臨,更重要的是對元軍禁煙禁夜舉措這一時代“風雨”的強烈憤概。并在“風雨”兩字前加一“愁”字,將詞人心中的愁緒融入到對雨意象的描寫之中。其愁緒之一擔心其夕有風雨;愁緒之二尚未即有風雨,而江山易主,張燈習俗被禁止,燈夕卻冷落不堪,成了詞人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由此可見,作者心中的亡國之痛何等深遠!為下闋抒發(fā)對家中親人的懷念和對江南抗元戰(zhàn)爭的關切之情,渲染氛圍。

      無論是取自自然之意的“雨”還是積淀作者獨特情感之雨,在元宵詞中,成了詞人情感的觸發(fā)物或者催發(fā)劑,是詞人抒寫抒發(fā)黍離之悲的載體。

      如果說劉辰翁的雨意象主要借重自然界之雨限制人的活動自由而引發(fā)亡國之痛的話,那么其詞作中的月意象則側重于從月亮存在的永恒性、顏色、形狀、質感和色彩等角度勾起詞人對故國覆亡的深深哀痛。“由于詞人選取它的能指意義的角度不同,導致月意象符號的所指意義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盵10]71本來沒有感情色彩的“月”變得有情感了,《望江南》(春悄悄)中“天上未知燈有禁,人間轉似月無情”[5]1,雖然詞人只是用“無情”二字來敘說元宵節(jié)之圓月,卻飽含著作者對故國覆亡深深的哀痛之情;《踏莎行》(璧彩籠塵)“無人知是上元時,一夜月明無著處”[5]74,元宵節(jié)雖然月明,但因為禁燈,人間沒有了燈火輝煌與之呼應,月明之月輝灑地變得無著處了,空有一番月明;而《六丑》(看東風海底)中“似子規(guī)、落月啼烏悄,傍人淚滴”[5]143,以“落月”暗示遭逢變故又無路可逃的落寞傷感之情,這些月意象的種種所指,是詞人在元宵節(jié)之夜,面對無始無終的圓月,無限地伸展故國之思和遺民思緒的體現(xiàn)。正如康德說:“審美觀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許多思想而沒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個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沒有言語能夠完全企及它,把它表達出來?!盵11]160劉辰翁以抒發(fā)黍離之悲為情感主線的元宵詞,其中的月意象吸附、融會了諸多情感內涵。

      首先,月成了的詞人的精神的慰藉和寄托,以《柳梢青·春感》[5]43最為典型: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

      這首詞作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題為《春感》,實際是元宵節(jié)抒懷。詞的上片以對句起,描寫元人騎兵的裝飾,下句卻說銀花(花燈)在落淚,詞人以這種不相稱的描寫來突出心中的矛盾和悲苦。開頭的三句點明時間是元宵佳節(jié),然而卻徒引人陷入愁城。緊承而來的元宵節(jié)的熱鬧氛圍的描繪即為愁之所在。既有笛聲,又有戲鼓,看似熱鬧,但其慶祝方式用的是蒙古人的習俗,耳聞之“南腔北調”,聽得令人厭煩,詞人由厭生怒。不由然涌出“想故國”之情思,“高臺月明”之故國,才是詞人心靈的棲息之所。此時故國之實況,國雖亡,但仍有陸秀夫等人漂流在南海頑強抵抗,詞人卻因不愿侍奉新朝而隱居山中,身在山中,心卻在海上,時刻牽掛頑強抵抗元軍的軍民命運的安危。此詞中的“月明”與“秦時明月漢時關”之“明月”有異曲同工之妙,抒發(fā)的是詞人痛失家國的隱憂。雖為滿月,但在“鐵馬蒙氈”的異族統(tǒng)治下,更使人生凄涼悲慟之感。又如《憶秦娥》[5]30:

      燒燈節(jié)。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fā)。

      這首詞是作者賦鄧剡[注]鄧剡是廬陵人,作者同鄉(xiāng),字光薦,號中齋,曾加入文天祥幕府,參加過抗元斗爭,宋亡后一直未仕。《憶秦娥》而作,作者選用適宜于表現(xiàn)凄苦感情的詞牌,精選題材。詞的開頭兩句“燒燈節(jié)[注]“燒燈節(jié)”,就是上元節(jié)(俗名元宵節(jié))。,朝京道上風和雪”,看似平淡,卻蘊含臨安上元節(jié)昔盛今衰的深遠意義。南宋的上元節(jié),都城臨安熱鬧非凡。而眼前“朝京道上風和雪”、“朝京人絕”這幅風雪載道、路途人絕的畫面中,已令人凄然地想到往昔的繁盛已不復再現(xiàn)了。上片短短21字,卻反映出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宋朝滅亡,胡元據(jù)鼎。在慘淡的詞意中,詞人眷念故國的濃烈感情噴涌而出。下片轉到了寫自己和友人鄧剡?!鞍倌甓潭膛d亡別”,感慨自己在短短的一生中經歷了國家興亡兩個時期,現(xiàn)在處于元人的統(tǒng)治之下,悠悠歲月,不亡待盡,令人欣慰的是“與君猶對當時月”,自己和友人都是宋朝的遺民,仍然對著昔日的月亮——南宋亡國前的那一輪明月。作者看似以自然界中永恒存在的明月自我安慰,實際上這更加觸痛了作者的心:“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fā)?!蓖瑯拥脑铝?,月色依然如舊照射人間,現(xiàn)在照著的卻是“我們”傷心的眼淚,是遺民的泣血,是烈士暮年的斑斑白發(fā)。人間所見,惟紅淚白發(fā)而已,紅白相映,意境凄涼?!爱敃r月”的反復詠嘆,凸顯孤臣義士的凄苦心情。

      其次,自然界的月亮永恒存在,它容易引發(fā)文人對時間流逝的慨嘆,去追問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它時缺時圓,也容易引發(fā)人們去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真諦。例如《太常引》[5]45:

      便晴也是不曾晴。不怕金吾禁行。風雨動鄉(xiāng)情。夢燈火、揚州化城。

      少年跌宕,誰家嬌小,繞帶到天明。昨夜月還生。但驚破、霓裳數(shù)聲。(原注釋:夜月蝕。)

      詞人使用月蝕的殘月意象符號,其情感所指是亡國所引起的傷感,“這一符號的選擇是詞人情動于衷、寄情于物的結果”[10]72。由于月的圓缺變化與人的聚散離合存在著“異質同構”的關系,詞人才在今夜月蝕之時,發(fā)出“昨夜月還生。但驚破、霓裳數(shù)聲”的感嘆,凝結著因國亡而被迫顛沛流離的羈旅情愁。昨夜之月,是作者對年少時元宵節(jié)的盛況的記憶;而今夜的月蝕,是詞人由亡國之痛導致內心支離破碎的象征。詞人抓住了今昔月亮由“生”至“月蝕”的變化過程,演繹出南宋的“衰敗”和“沒落”的所指意義,詞人以月蝕自喻抒發(fā)自己步入暮年、報國無門的感慨。

      蘊含和諧完滿、充滿活力情感的圓月意象符號,是哀情的反襯。如:《江城梅花引》(幾年城中無看燈)“夜三更,月空明。……想見西窗窗下月,窗下月,是無情,是有情”[5]91、《百字令》(洞房停燭)中“昨日迎長,今朝獻壽,賞團團佳月”[5]145等等,其中以《寶鼎現(xiàn)》(紅妝春騎)[5]96-97一詞最為典型:

      紅妝春騎,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盡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簫聲斷,約彩鸞歸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輦路喧闐且止,聽得念奴歌起。

      父老猶記宣和事,抱銅仙、清淚如水。還轉盼、沙河多麗。滉漾明光連邸第,簾影凍、散紅光成綺。月浸葡萄十里??赐鶃砩裣刹抛樱习蚜饣〒渌?。

      腸斷竹馬兒童,空見說、三千樂指。等多時、春不歸來,到春時欲睡。又說向燈前擁髻,暗滴鮫珠墜。便當日親見《霓裳》,天上人間夢里!

      此詞鋪寫昔時月夜游賞之樂,“通篇煉金錯采,絢爛極矣。而一、二今昔之感處,尤覺韻味深長”(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詞的一、二闋以極其美麗繁華的景象,對比亡國后的滄桑之感,讀來令人覺得哀婉深沉?!霸隆背霈F(xiàn)在詞中的第一、第二闋中。第一闋中的“踏月影”,描寫呈現(xiàn)在空中的一輪明月,為元宵之夜眾多出游者游樂提供明亮的自然環(huán)境,與緊接而來描寫此消彼長的歌舞之盛的喜慶氣氛相協(xié)調,元宵春城的繁華景象在月影的襯托下更加鮮明。第二闋中的“月浸葡萄十里”出現(xiàn)之前,作者寫了父兄回憶宣和時靖康之恥的往事,以此喻指詞人所經歷的南宋亡國之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杭州南五里的沙河塘元夜的情景繁盛之時,笙歌不絕。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綠,在月光的照射下方圓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麗景色,在湖船長堤上,仕女如云,則構成另一種繁華景觀。詞人寫月是烘托當時臨安元宵節(jié)的熱鬧場景。以景物描寫為第三闋再寫回憶舊事且元宵之舊歡難續(xù)的沉痛之情提供反襯,其情思與前文所分析的元宵節(jié)昔盛今衰的對比中熔鑄的詞人一己之遭遇與國事的巨變是一致的。劉辰翁在此詞中用歡樂場景將他的哀痛逐步彰顯,將回憶、感慨、痛苦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他時刻牽念故國的深摯情感,同時也流露出他理想和希望破滅的凄苦心境。與充滿了圓融祥和的意境,引發(fā)人歡快和奔放的感覺相比,想象中的、回憶中的圓月,起到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詞人通過描寫元宵習俗、習俗的改變和昔盛今衰的場面的對比反襯故國的哀念,將雨、月意象的多種所指巧妙地與燈節(jié)結合起來,對昔日都城元宵節(jié)繁華景象的無限追憶中,融入了亡國之痛的深沉感慨,家國覆亡的哀慟和自身流離漂泊的痛苦都囊括其中。況周頤在《餐櫻廡詞話》中這樣評價他的詞作:“須溪詞多真率語,滿心而發(fā),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樂。其詞筆多用中鋒,風格遒上,略與稼軒旗鼓相當。”[12]160通過對元宵詞的分析,可知其評價切中肯綮。

      參考文獻:

      [1](宋)劉辰翁(著),段大林(校點).劉辰翁集(卷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3](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唐)徐堅等.初學記·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宋)劉辰翁(撰),蕭逸(校點).須溪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清)沈辰垣.歷代詩馀·卷一百十八[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

      [7]夏承燾.夏承燾集(第五冊)[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8]吳熊和.唐宋詞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9]蔣兆蘭.詞說·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辛衍君.意象空間:唐宋詞意象的符號學闡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

      [11]康德.判斷力批判[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2]馬興榮.詞學綜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9.

      猜你喜歡
      詞人意象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一場細雨,攜著意象而來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6
      論詞人擇調與審美聯(lián)想
      詞人的職業(yè)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意象、形神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浮世清歡,歲月安好》
      莫愁(2019年1期)2019-02-14 05:54:46
      樂觀態(tài)度 閑靜生活
      林逋梅妻鶴子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香格里拉县| 平利县| 常宁市| 怀来县| 沐川县| 旌德县| 乌恰县| 南雄市| 巢湖市| 前郭尔| 始兴县| 渭源县| 永顺县| 永济市| 梁河县| 怀宁县| 彭阳县| 株洲市| 奈曼旗| 潜江市| 兰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阜城县| 衡南县| 玉田县| 兴化市| 开平市| 伊吾县| 江陵县| 渝北区| 玛曲县| 崇礼县| 横山县| 宣化县| 巍山| 彩票| 屏东县| 静安区| 昆山市| 阿拉善盟| 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