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彤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海南???571158)
對勞動教育的重新認識
陳彤彤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海南???571158)
勞動教育在兒童精神發(fā)展和人格健全成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對勞動教育存在諸多誤解和偏見。為了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必須糾正偏見,幫助兒童融入社會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勞動教育;內容;兒童;價值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我國教育的基本目的,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教化價值。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觀念和社會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導致勞動教育受到冷落,甚至陷入認識誤區(qū)。例如輕視勞動教育、學校開設的勞動課有“勞”無“教”以及將勞動看做懲罰學生的工具等等,都未能把握勞動教育的概念以及它包含的價值和意義。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層面的錯誤必將導致現(xiàn)實行為上的錯誤,所以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勞動教育、它的內容和價值有哪些,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勞動本身是人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須,它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是一種能動的、自發(fā)的、主動的活動,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而勞動教育同樣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須,對人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顏元很重視勞動教育,認為勞動不僅具有德育的作用,能使人“正心”“修身”,還能強健身體、克服懶惰。陶行知直接將勞動教育作為其“生活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把勞動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前國內有關的研究中,黃濟、瞿葆奎、桑新民、陳建翔等人都對勞動教育給予了不同的解釋,他們都大致認為勞動教育是發(fā)展其他各育和兒童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而勞動教育本身涉及的范圍又很廣,是一個不甚確定的概念。就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來分,“主要包括生產(chǎn)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和自我服務勞動等;從基本要素分主要包括勞動觀點、勞動習慣等;從基本任務分主要是勞動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盵1]很多學者研究了勞動教育的外在性,將其作為一種方法,從外部影響和教育兒童,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勞動教育的內在性。勞動教育作為“兒童的內在需求”可以促進兒童的精神生活全面發(fā)展。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勞動自身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有的學者將勞動看做是痛苦的活動,有的認為是獲得財富的一種途徑,有的認為是謀生的手段,但至始至終,勞動都是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是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的根源。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中一項特殊的教育,意在培養(yǎng)兒童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養(yǎng)成一定的勞動情感和勞動態(tài)度。這種教育活動,必須通過兒童與自然、社會的相互作用,在不斷與外部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形成兒童自身內部的勞動精神。
(二)勞動教育的外延
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性的活動,是兒童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勞動教育的外延主要包括自我服務勞動、家庭勞動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和社會勞動教育等。而在當前,這幾方面的勞動教育卻常常被忽視,家長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學校里的勞動課形同虛設、社會上缺乏鍛煉機會,這都會影響兒童的全面發(fā)展。馬卡連柯說“勞動教育最大的益處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發(fā)展”。[2]因而,在勞動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和責任感,而且還能讓兒童體驗生活的意義、磨練自身頑強的意志、鍛煉優(yōu)秀的品德修養(yǎng),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自立自強。
(一)自我服務勞動教育
自我服務勞動,是兒童勞動教育中比較基礎的內容,是最簡單的一種日常勞動。勞動教育一般都從自我服務開始,而且日后不管每個人從事何種生產(chǎn)勞動,自我服務都將成為他的義務和習慣。我國提倡勞動教育,希望培養(yǎng)兒童熱愛勞動的習慣和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素養(yǎng),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合適的媒介讓兒童自身認識到勞動的樂趣和重要意義。兒童在自我服務勞動過程中,才會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許多樂趣,感悟到勞動帶來的喜悅和興奮。特別是今天的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嬌生慣養(yǎng),凡事都是父母在做,從小就失去了自我服務勞動的機會,長大后對又對這種依賴形成了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通過自我服務的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父母和他人,并在勞動過程中,形成自己做事的風格和適應生活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有利的。另外,兒童在自我服務的勞動教育過程中,也逐漸體會到他人勞動的不易,慢慢形成尊重別人勞動和愛護別人勞動成果的良好品質,明白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是需要自己和他人共同去創(chuàng)造完成的。
(二)家務勞動
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忽視對孩子的家務勞動的教育,他們認為孩子的本職工作是上學讀書,沒有必要參與勞動。而中國的教育傳統(tǒng)所強調的“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人才觀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學習目的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各界,包括家庭方面對勞動教育的忽視,進而影響到父母對子女家務勞動的不重視。家務勞動是孩子展現(xiàn)自我的一種途徑,福祿貝爾特別強調家庭里的共同勞動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是家庭共同生活的基礎,同時,他認為做事、勞動等各種活動是人認識自己的唯一途徑。孩子只有在家務勞動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的表現(xiàn)自己,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
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根基,家庭的生活方式對于兒童的精神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務勞動作為兒童在家庭中接觸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途徑,必須具有教化作用和目的性。因此,父母在安排家務方面應盡量安排具有教育作用的家務,讓孩子在做家務過程中體驗到父母的工作的不易,從而在最平凡的家務勞動中感受到父母的勞動成果,從而尊重父母,他在自我服務他人的過程體驗到勞動的喜悅,從而將家務勞動作為自我精神成長的一部分。
(三)學校里的各種勞動
學校的勞動教育主要包括班務勞動、校務勞動和勞動課。班務勞動主要指班級平時的勞動事務,例如掃地、灑水、擦玻璃等;校務勞動主要指學校組織的勞動活動,例如美化校園、植樹等;勞動課主要指手工藝課、思想品德課。這些勞動可以豐富兒童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墊下良好的鋪墊。
然而近些年來,片面受到追求升學率觀念的影響,教育界的工作人員、中小學的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及勞動教育活動的安排都不到位。事實上,受到勞動教育的理解偏差或是受到升學率的影響,往往是有“勞”無“教”,都未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稱為勞動教育。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大多是以智育為主的“智”力型人才,但兒童的健康成長不能脫離勞動教育,學校里的班務、校務勞動是豐富兒童精神世界的食量,必須讓其參與其中,滿足他們的勞動需求,激發(fā)他們的勞動熱情,從而才能讓他們逐漸脫離個體走向群體、從個人走向社會,學會與別人溝通和交流,學會與別人分享和合作,學會克服困難,擁有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這樣才能使兒童的精神的生活逐漸達到飽滿的狀態(tài),從而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贊美人的雙手,他說:“人的手可以做出幾十億種動作,它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3],因此手工課也是兒童教育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鍛煉兒童雙手的靈巧度,同時也在鍛煉兒童思維的靈敏度。盧梭在《愛彌兒》中對愛彌兒采用手工勞動教育,不僅教育他學會職業(yè)技術,而且還認為自身的直接經(jīng)驗比語言和書籍更能發(fā)展兒童的智慧?!耙粋€小時勞動教給他的,比終日向他講述所記住的東西還要多”。[4]古人常說“心靈手巧”,就是這個道理。
(四)社會公益勞動
社會公益勞動的范圍很廣,從保護環(huán)境、植樹造林、參加公共衛(wèi)生、維護公共秩序到服務社區(qū)、照顧孤寡老人、扶住病殘同學等等,都屬于它的范圍。社會公益勞動是一種無報酬的勞動,要求勞動者能夠在無任何福利報酬的情況下,還能夠愿意做這些活動,因此社會公益勞動是一種更加強調精神領域的教育。兒童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有益于培養(yǎng)兒童的勞動素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兒童享受社會勞動中的幸福與快樂。此外,兒童在公益勞動過程中,展現(xiàn)其美好心靈,體驗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同時贏得別人的贊美和尊重,這對兒童精神層面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F(xiàn)如今,社會人情冷漠,“各掃門前雪”的事例比比皆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社會公眾道德、公眾愛心的缺乏,必然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需要教師們的正確引導、需要家長們的鼓勵、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這樣才能營造一個溫馨的、和諧的大環(huán)境。在這種大環(huán)境里,兒童的精神層面才不會匱乏,兒童富有愛心的行為和為社區(qū)服務的活動才能得以進行。
(一)勞動教育有利于兒童全面發(fā)展
我們倡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勞動教育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一個兒童的全面發(fā)展中,身體和精神的發(fā)展是主要內容。身體的發(fā)展在兒童時期主要是身體的養(yǎng)護和健康成長階段;精神的發(fā)展主要是兒童自身內部品質、情感等的養(yǎng)成階段。精神的發(fā)展依賴于身體的發(fā)展,因此,在發(fā)展其他各育和精神的發(fā)展之前,必須以健康的身體作為前提條件。勞動教育可以使兒童在勞動過程中,增強體魄,強健身體。而精神的發(fā)展寓于勞動教育過程之中,我們所謂的教育人,其實也就是在教育人精神層面的發(fā)展。勞動教育可以讓兒童在親身體會勞動的過程中,自己體會生活,感悟生活。
(二)勞動教育有利于兒童易于融入社會
兒童是屬于社會中的人,必然有一天會走向社會,而勞動教育就是兒童進入社會前的催化劑,是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奠基石。融入社會首先就要在社會中學會生存,必要的吃苦精神和自立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等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而這些要從勞動過程中獲得。自我服務勞動是兒童走向社會,滿足其融入社會的基本需要。勞動過程中,兒童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共同合作,最后一起解決難題,這些都為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鋪下了基礎。輕視勞動教育完全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勞動是每個兒童內在的心理需要,是促進他們精神、心靈健康成長的重要媒介。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整個教育體系中曾這樣論述勞動教育:“我們應當引導兒童去獲得這種幸福(勞動的幸福),如果你不能促使年輕人去獲得這種幸福,那你就等于什么也不會做……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意在說明勞動的重要性。“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的”,他明確這樣指出。[5]因此,勞動從其本身而言,更注重的是一種在勞動過程中主體內部心理、精神層次和獲得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只是為了勞動而勞動的一種動動手就可以的行為表現(xiàn)。
(三)勞動教育有利于兒童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表明,當人最基本的需要實現(xiàn)后,就會有更進一步新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是人最高的需要。兒童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著自己內心不同層次的需要。兒童通過自我服務勞動,才能明白人類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家務勞動過程中,才能理解父母,懂得感恩。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以這兩方面為鋪墊,才能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和更好地融入社會,達到兒童精神層面的最高實現(xiàn)。兒童在勞動過程中,與自然界和社會的不斷接觸,互相作用,逐漸形成兒童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自己做事情方法,同時也在鍛煉他自身勞動品性的提高,從而促進兒童的成長,完善兒童的內在機制,最終幫助兒童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1] 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4(9).
[2] 王俊梅.馬卡連柯的勞動教育思想述評[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6).
[3] 何培紅.不可忽視小學生的手工勞動課[J].天津教育,1993(11).
[4] [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 [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 吳振成,宋學文.略述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幾個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1983(1).
[7] 趙榮輝.勞動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之者
G41
A
1671-8275(2014)01-0077-03
2013-10-18
陳彤彤(1989-),女,甘肅天水人,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yè)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