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南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guī)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預測性。教學預設,讓教學有序可測;教學生成,則讓教學充滿靈氣。“生成”不是沒有向導的產生,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價值引導下的自主建構,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靈活的實施預案來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對話互動,從而構建新的認識、新的經驗、新的情感過程。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它要求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不可重復的綜合生成過程,它靈活多樣、變化莫測,必須是真實的,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的。那么,如何優(yōu)化預設,使“預設”成為“生成”的“土壤”呢?
一、預設學生已有知識
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不再是課堂跟著教案走,而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教案的預先設計中,教師或許已經對學生的情況有所估計。但當課堂中獲取的反饋信息與預先估計有不一致時,我們就應該及時對教學過程做出調整,增加教學的生成性。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課要生成精彩,增強實效,其教學過程還是需要教師精心預設的。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充分預約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師在預設過程中,從“以教定學”轉到“以學定教”這一新理念上來,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情境、備生活、備自己,還要備和課堂有關的一切主客觀因素。這樣,才能使預設更有深度和廣度,課堂教學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信息技術課程應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與之平等對話,用心捕捉學習活動中利于孩子們進一步建構的生動情境與鮮活的課程資源,這樣才能將孩子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等都調動起來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教學“動態(tài)生成”,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二、預設變化的教案
新課程呼喚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但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往往喜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但是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能有什么激情、靈感呢?課堂又會生成些什么呢?因此,教師在教案設計時,應留有“彈性空間”,設計的重點應在從何開始、怎樣推進、如何轉折等關聯(lián)策劃。至于終點,并不是絕對的,只要水到渠成即可。
1.隨機預設目標
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現(xiàn)場性,學習的條件、狀態(tài)隨時都會發(fā)生變化,當條件、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目標也需要隨時開放地納入這些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意想不到的信息。隨著課堂的不斷推進,預設的目標會越顯出它的不合理和不完善,教學時就要合理地升降、刪補預設目標,生成即時目標。
例:第三冊《小哥白尼》一課,這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關鍵字查找信息”,利用關鍵字找到“小哥白尼”網站,并瀏覽網站各欄目。起初,教師的預設目標是:當你瀏覽本欄目時,可以把你感興趣的網頁“復制”——“粘貼”到Word文檔,并進行簡單的排版,以文字資料的形式展示。(因為學生已經學過Word軟件,具有一定的文字編排能力,對于從網上“復制”文字到Word文檔已掌握)可是,在A班課堂推進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孩子們學習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學生能力相對薄弱,于是果斷減去了目標的量,把目標改成:當你瀏覽本欄目時,可以把你感興趣的網頁放到“收藏夾”里,說一說欄目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然后通過媒體廣播把你認為本欄目的精彩展示給全班同學欣賞。(這個目標就是讓基礎較差的學生盡量在本堂課中能把所學“消化”)而到了B班,學生很快完成了預設目標,于是,教師又迅速把目標改成:當你瀏覽本欄目時,可以把你感興趣的網頁和圖片“復制”——“粘貼”到Word文檔,進行排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這是針對基礎扎實,操作水平較好的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教學中,教師洞察秋毫,及時刪減目標,能使學生相對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時增補目標,能激發(fā)起學生對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
2.即時變奏教學流程
隨著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性、主體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教師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必須善于傾聽、了解、把握學生的思維脈絡,并在傾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的偏差、困惑的焦點、觀點的創(chuàng)意以及批評的價值,細心捕捉并及時納入臨場設計,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這些“意外”或許打亂了教學的節(jié)奏,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紛至沓來。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申請免費電子郵箱》一課時,師剛提出:“那么讓我們一起進入www.163.com網站,申請一個電子郵箱吧!”話音剛落,教室里傳來“反對”的聲音,“我才不干呢,我爸爸就是打開郵箱的郵件才讓家里的電腦中毒的,害的我家到現(xiàn)在連電腦都修好。游戲都沒得玩!”教師一看,原來是A生?!熬褪窃谏蟼€月,我爸爸打開了一個不知名的郵件,結果那次以后我家的電腦老是一上網就跳出好多的網頁,根本不能干別的事情”,頓時課堂一片嘩然。
師:“同學們,請安靜,事實勝于雄辯,我們討論了那么久,都沒有一個結果,不如我們先去申請電子郵箱,看看會不會中毒,好嗎?”
學生們便開始申請電子郵箱,接著他們發(fā)現(xiàn)申請電子郵箱并沒有像A同學所說的那樣:計算機中毒、一開機就重啟…。于是,教師又適時告訴學生因為我校機房的電腦做足了安全措施,像防火墻、殺病毒軟件等等。
面對學生的反對聲,教師并沒有急于正面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實踐,然后去思考、形成正確的觀點,這樣從感性的認識提升到理性的認識。在實踐后及時滲透安全上網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
總之,關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的預設與生成,需要我們教師更理性地理解與實踐。如果沒有課前科學的預設,以及教師靈活捕捉有效生成的能力,那么,課堂上的高潮迭起,精彩紛呈就無從談起,只有在“生成”中展現(xiàn)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才能使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真正地提高實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