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偉
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的難點,新課標對作文提出了新要求,為作文提供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但至今農村小學作文指導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作文“恰似一鍋難熬的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無米下鍋”——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2)“油水不多”——語言積累少,干巴巴的,難以寫具體。(3)“佐料不豐”——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積累的素材缺失。(4)“火候不夠”——沒能真正推敲、修改。(5)咸淡難估”——題材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因此,如何來提高農村孩子的寫作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fā)興趣,“找優(yōu)質米下鍋”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狀態(tài)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向導。
要點一: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萌生表達欲望。如當前學生接觸最多的是媒體,“學會感恩,與愛同行”、“我為山區(qū)獻愛心”、“環(huán)保從我行”等主題的宣傳比較深入,很多生動事例,學生了解得比較多,學生寫起來比較“胸有成竹”,趣味盎然。
要點二: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激發(fā)寫作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讀報活動,讓學生到講臺宣讀自己的優(yōu)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為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培養(yǎng)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讀寫結合寫作文,“親手熬一熬粥”
作文靠寫,這是大實話,誰都懂,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事實上,學生對這一點認識是不夠的,他們怕作文,不能堅持經常寫,寫作文就成了學生頭痛的病因。治療學生作文時的頭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意識,讓學生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新《課標》要求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中的知識和技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利于學生從讀學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要點一:從閱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
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后,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如學習《一面》時,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人物的刻畫方法。在教學中持之以恒地把寫作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要點二:聯系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chuàng)。
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chuàng)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這在現行的教材中,大部分單元的作文訓練均有體現這一在指導思想,這里就不必舉證了,但要注意仿寫的同時也注意求新,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習作。
要點三: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yǎng)語感。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只語片言。古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如韓愈、蘇東坡……他們或許根本沒學過語法、修辭、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秘在于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形成了敏銳的語感。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懶于多讀多背,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正確朗讀好詞句篇,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通過讀、背使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這樣下筆才能有神。
要點四:做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但要指導學生做好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并作好讀書筆記。具體可以在閱讀時摘錄書中的優(yōu)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復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
三、“三讀三改”評作文,“調出一鍋味美的粥”
作文的修改是作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huán)。現在不少小學生尤其怕修改作文。發(fā)現這一問題后,我向學生宣傳了“好文章是靠修改出來的”觀點,采取了“三讀三改”的教學方法,重點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在作文課時,我讓學生寫好草稿,然后選擇一篇較好的草稿,在班上讀一遍,要求學生根據寫作要求進行集體評議。例如在寫一種小動物的作文時,我把作文的要求板書出來:(1)要寫出物的特點;(2)展開聯想。然后選出題為《小白兔》的作文來讀,學生對集體評議有濃厚的興趣,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這篇文章能按照寫作要求描寫了小白兔的特征,但不夠具體,只寫了小白兔有一對紅眼睛,究竟紅得怎樣,大小如何,還描寫得不夠?!钡鹊?,我把來自學生的評議作了歸納后,采取了“三讀三改”的方法,即引導學生把草稿讀三遍,改三遍:第一遍默讀,重點修改草稿的結構,使文章的結構布局合理,看看是不是按要求分幾個部分把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寫清楚了;第二遍輕聲讀,重點從內容到語言作全面修改,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樣;三遍朗讀,重點對文章遣詞造句進行修改,對文章中的動詞,形容詞進行推敲,潤色。最后讓學生抄成作文。
經過“三讀三改”的訓練,學生終于“調出一鍋味美的粥”。大多數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對小動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逐步克服了害怕修改作文的心理狀態(tài)。
回顧作文教學的歷程,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攻下作文教學這個堡壘,要“熬出一鍋味美香甜的粥”,不但要繼承傳統作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還須不忘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符合學生實際的、有特色、能操作、有實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