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鳳,曲 珊
(1.山東師范大學 國際交流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中央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野草·頹敗線的顫動》中的怨恨情感探究
張琴鳳1,曲 珊2
(1.山東師范大學 國際交流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中央民族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魯迅先生《頹敗線的顫動》蘊含了豐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親以出賣肉體的屈辱養(yǎng)活了子女,卻被子女怨恨鄙視。子女的怨恨導致母親內心的痛苦、憤怒與怨恨,使母親最終進行絕望的復仇。論文運用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論,詳細解讀文中子女對母親的怨恨和母親對子女的怨恨這兩種情感,從而深入揭示魯迅愛與復仇的生命哲學意識。
魯迅;《頹敗線的顫動》;怨恨情感;社會倫理;復仇意識;生命哲學
魯迅《頹敗線的顫動》充滿了怨恨的情感因素,文中母親通過出賣肉體將孩子養(yǎng)大成人,但孩子卻沒有絲毫感恩之心,反而以母親的暗娼身份為恥,內心對母親充滿怨恨。孩子們的埋怨、嘲諷和謾罵使母親在孤獨和絕望中對子女產生了怨恨,進而一個人在怨恨中爆發(fā),在怨恨中反抗、復仇。
文中子女的怨恨源于母親的暗娼身份帶給他們的恥辱,因此他們以怨報德,仇視母親,背叛了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而母親的怨恨則源于孩子們對她的怨恨和背叛,這種怨恨表現(xiàn)為孤獨絕望的抗爭和復仇。文中的母親最終在怨恨中拋棄一切冷罵和毒笑,獨自一人走向荒野,在無言的語詞中向子女、社會復仇。文中母子兩代的雙重怨恨情感蘊含了人生的多重矛盾沖突,如世俗道德與生命之愛、愛撫與復仇、養(yǎng)育與背叛、祝福與詛咒等,這種矛盾性的怨恨情感凸顯了魯迅愛與復仇的深層生命哲學。
德國哲學家馬克斯·舍勒將怨恨界定為資本主義時代人的精神氣質,并在社會文化精神的普遍意義上對怨恨予以倫理追問,認為怨恨是人類意識中出現(xiàn)的價值顛倒或價值崩潰的根源,它導致現(xiàn)代價值體驗結構的轉型和價值位移。他認為:“怨恨是一種有明確的前因后果的心靈的自我毒害。這種自我毒害有一種持久的心態(tài),它是因強抑某種情感波動和情緒激動,使其不得發(fā)泄而產生的情態(tài)。”[1]
《頹敗線的顫動》中子女們的怨恨是源于他們對母親那種賣身養(yǎng)家行為的不理解。在那個黑暗貧困的年代,饑餓難耐的小女兒喊叫著自己的母親要吃的,身處社會底層一貧如洗的母親不惜出賣自己的肉體換來糧食養(yǎng)育自己的女兒。然而當女兒漸漸長大有了女婿和家庭,并發(fā)現(xiàn)母親的行為被世人所嘲笑所鄙視,就開始對母親產生不滿和怨恨,認為是母親的賣身行為讓他們被世人嘲笑、羞辱,是母親給他們丟臉,讓他們承受著這個社會的指責。在一個傳統(tǒng)道德倫理至上的社會中,做暗娼的女子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老婦人的暗娼身份讓她飽受子女、家庭、世人的誤解、蔑視和嘲諷,這些負面情緒在老婦人和子女心中逐漸積聚、發(fā)酵,于是怨恨出現(xiàn)。
馬克斯·舍勒認為怨恨是一種有前因后果的心靈自我毒害,是因長期抑制某種情緒最終使其不得發(fā)泄而產生的情態(tài)。孩子們因母親賣身的行為而受到世人的歧視,不被社會所接納,因此產生了某些負面的情緒,而這種負面情緒又因為世人無休止的偏見和嘲諷逐漸轉變成孩子們對自己親生母親的怨恨。他們用最尖刻最刺痛人心的語言來表達對母親的不滿,以此宣泄自己內心的怨恨,最終形成了對母親生養(yǎng)之恩的背叛。
母親對孩子的無私付出與生命之愛卻換來孩子們無情的拋棄和怨恨。對于一個用隱忍趟過所有苦難的老婦人這是怎樣的背叛與折磨!她沒有想要獲取什么回報,只是一味的付出,最終依然不被理解和接納,被這個社會無情地放逐,因此母親內心也產生了憤怒和怨恨。母親的怨恨來源于子女的怨恨,咄咄逼人以怨報德的子女和狹隘刻薄的社會最終使母親以怨報怨,在怨恨中絕望、爆發(fā)、反抗、復仇。
文中子女和母親雙方的怨恨情感,對彼此都造成了心靈毒害和精神創(chuàng)傷。正如舍勒所說怨恨是人類意識中出現(xiàn)的價值顛倒或價值崩潰的根源,它是社會文化精神影響下產生的不良情感。這種情感終歸是無益的,它使子女與母親徹底決裂,使母親悲痛欲絕,孤獨絕望,最終痛苦地顫栗于天地間。
《頹敗線的顫動》中母親為了養(yǎng)家糊口,為了哺育自己的小女兒,在黑暗的現(xiàn)實面前無從選擇,只能無奈屈辱地做了暗娼,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和羞辱。雖然母親出賣肉體的行為被社會道德所指責、鄙視,但讓女兒活著卻是母親心中最基本的生命哲學,在道德和生存的矛盾選擇中,母親決絕地選擇了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女兒逐漸長大,嫁人生子,然而母親的過去卻成了他們生活中最大的障礙。也許是受夠了大街上人們的指指點點,受夠了別人異樣的眼光,女兒跟女婿最終將這種因世人的評判和指責所產生的怨恨情緒發(fā)泄到了自己的母親身上,“我們沒有臉見人,……你還以為養(yǎng)大了她,其實正是害苦了她,倒不如小時候餓死的好!……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2]40子女們怨恨母親給自己帶來羞辱、委屈和連累,甚至連老女人的小孫子都舉起了干蘆片向她說出“殺!”在此,骯臟、屈辱、低賤成了這位老女人身上洗不掉的標簽。
雖然世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彪m然有詩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不管是在繁榮的盛世還是民不聊生的衰世,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生活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至上的社會中,賣身的女人自然是下等之下等,世人會嘲諷鄙夷,會無情地將這種女人打入最黑暗最不堪入目的世界。面對這個跟別的母親不一樣的女人,她的子女也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面前遺棄了自己的母親。生命誠可貴,“面子”價更高。也許在他們眼里,任何事情都彌補不了母親是個妓女是個以賣身為生的女人這件事,她們忘記了母親是因何做了暗娼,忘記了母親是因何忍受了那么多年的屈辱。他們只是看到了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評判,只是聽到了世人的冷嘲熱諷。他們無情地拋棄和背叛了自己的母親,這位犧牲自己養(yǎng)育了孩子的母親成了她的孩子們心中永遠的恨。
母親對女兒的撫養(yǎng)是無私的生命之愛的體現(xiàn),然而受傳統(tǒng)世俗道德的影響,孩子們卻對老母親賣身養(yǎng)家的行為充滿厭惡、怨恨、鄙夷。這種人生的矛盾體現(xiàn)了自然人性中的生命之愛和傳統(tǒng)道德倫理之間的沖突。冷漠無情,狹隘自私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不計后果地指責任何一個違背了社會倫理的人甚至牽連他所在的家庭。然而作為這位母親的孩子,他們在血濃于水的生命之愛和世俗道德面前無情地選擇了世俗道德,冷漠地背叛了母親的生養(yǎng)之恩。他們喪失了自然人性中的生命之愛和生命感恩,冷酷無情地將怨恨、毒罵拋向了自己的母親。對子女而言,言語的尖刻諷刺都不足以表達對母親的不滿,他們甚至怨恨他們與母親之間的血緣關系,怨恨命運竟將自己變成了一個以賣身為生的女人的孩子。子女們對母親的怨恨和以怨報德的背叛行為在此彰顯了人性深層的冷漠、殘忍和無情。孩子的以怨報德并不能消除社會對這個家庭的指責,然而卻對母親的心靈和精神造成了巨大創(chuàng)傷。子女們的冷漠背叛給母親的生命帶來沉重的打擊,使垂老的母親痛苦、絕望,最終孤獨地出走。在此,家庭中正常的人倫之愛和母女之情被徹底摧毀,取而代之的是世俗道德的非人道評判和人性的冷酷無情。
子女們的以怨報德凸顯了其人性的自私、虛偽和冷漠,他們始終認為世俗的道德觀念、虛偽的面子比生養(yǎng)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血緣關系可以不要,生命之愛可以不顧,母親的喜怒哀樂更不值一提,惟獨別人的眼光和社會的道德輿論是孩子們最重要的“食糧”!在此,母親對孩子的生命大愛和傳統(tǒng)道德倫理下的人性冷漠產生了巨大的沖突,而孩子們對世俗道德觀的過分尊崇和自身虛偽自私的卑劣人格,以及人性中的冷漠無情構成了他們怨恨母親最終以怨報德的根本原因。
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出賣肉體來掙錢養(yǎng)家完全是被生活所逼,是無奈之舉,然而母親的暗娼身份卻被世俗的道德觀念所嘲諷、鄙視,導致子女對她的怨恨冷罵。
面對貧窮和饑餓,母親把所有的屈辱和痛苦都一人扛在了肩上,因為她始終清楚活著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因此母親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愿讓女兒受苦。歲月和生活無情地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鮮明而深刻的傷痕,這些傷痕不只在她身上,也烙刻在她的心上,更在女兒和世人的眼里漸漸幻化成一道道屏障,橫亙在她和眾人之間。在年幼的女兒面前,她驚慌地掩飾自己所受的羞辱,因為她不愿讓女兒過早地體驗生活的艱辛,她要女兒過得幸福而有尊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和女婿卻責怪年邁的母親連累了他們一家人,認為被以賣身為生的母親養(yǎng)大還不如當時死了的好,母親受盡了屈辱才換來的女兒的生命卻被視為草芥,老母親更是被自己的小孫子拿著蘆葦葉喊“殺!”生活再不堪,總該有個奮斗的動力,在女兒還嗷嗷待哺的時候讓女兒活著就是自己的動力,甚至不惜為此放棄一切世俗的眼光出賣了自己的身體。然而女兒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老母親最初的動力卻被認為是一種恥辱,自己不僅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在自己養(yǎng)育的孩子們的眼里都卑微齷齪不堪。
老母親為了養(yǎng)育女兒不惜出賣自身的清白和尊嚴,但她付出的這一切并沒有得到子女的任何回報和感恩,反而遭到子女無休止地埋怨和鄙視。于是母親過去所有的眷念、愛撫、養(yǎng)育、祝福等生命之愛在此變成了無聲的、絕望的怨恨和詛咒。這里的怨恨蘊含了她對子女們的絕望和自身的孤獨,是一種充滿屈辱和隱忍的更深層次的怨恨,是她對遺棄她的世界的決絕反抗和復仇。
以怨報怨是老母親對這個世界的最后抗爭和復仇,之后,她便孤獨地走向了另一個只屬于她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許不再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但是這個世界卻足夠能容納她理解她。一切無我的犧牲也不再成為世人眼里的罪過,只有在那里她才可以得到寬容和尊重,才可以宣泄自己的委屈和怨恨。
文章最后幾段精彩地描述了老母親決絕復仇的精神世界。當她站起身石像般地走向無垠的荒野,她也背離了整個世俗道德的世界。那無邊的荒野似乎是不同于現(xiàn)實社會的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她才能“赤身露體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舉兩手盡量向天,口唇間漏出人與獸的,非人間所有,所以無詞的言語”[2]40。她用這種無詞的言語宣泄心中被背叛的怨恨和詛咒,實現(xiàn)對子女、對現(xiàn)實世界的決絕復仇。當這種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之后,老母親的復仇變成了頹敗身軀的顫動,這如颶風般的顫動不僅宣泄了她心中的痛苦和怨恨,而且也體現(xiàn)了她內心狂躁、洶涌、強烈的復仇力量?!八谑翘鹧劬ο蛑炜?,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惟有顫動,輻射若太陽光,使空中的波濤立刻回旋,如遭颶風,洶涌奔騰于無邊的荒野?!盵2]40~41
文中老母親處身荒野的全身顫動和無言吶喊是以怨抱怨復仇意識的最終體現(xiàn),凸顯了魯迅先生的復仇哲學。在魯迅看來,反抗絕望的韌性抗爭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xù)的重要精神之一?!额j敗線的顫動》中老婦人面對孩子們的指責怨恨,以孤立荒野、無言吶喊的方式宣泄了自己的怨恨,最終實現(xiàn)了以怨抱怨和對孩子、對社會的復仇。在這里,老婦人的“怨恨”實則蘊含了自我生命面對絕望時的孤獨抗爭,是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和現(xiàn)代復仇哲學的具體體現(xiàn)。
《頹敗線的顫動》無疑是《野草》中最具視覺和聽覺沖擊力的一篇短文。它所塑造的那個老母親,她那顫動著的頹敗的身軀讓人如芒在背,她的口唇間泄露出的那人與獸的無言的詞語更讓人耳不忍聞。究竟是怎樣的人生苦痛才讓這位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婦人最終選擇了怨恨,選擇了復仇,選擇了這樣決絕抗爭一切的結局?
首先,長年累月孩子們的怨恨導致了母親精神世界的最終崩塌,她選擇用自我放逐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怨恨,來向整個遺棄她的社會和家庭復仇。倘若她沒有這個女兒,或許再嫁,或許一個人生死都無妨。然而正是這個女兒才讓她的生活軌跡發(fā)生了變化,才讓她在那個“生才是唯一的希望”的社會里面委曲求全地做了暗娼??傻筋^來,她卻成了女兒的心頭恨,女兒女婿甚至小孫子都對她無情地諷刺和無休地埋怨。子女忘恩負義,任垂老的母親自生自滅;子女怨恨鄙棄,埋怨母親沒能給她良好的出身,把這一切都歸咎于母親,這就是一個母親的宿命?這樣的結局對于一個母親而言是何等的屈辱、無奈!她用犧牲自己的無我的母愛養(yǎng)活了孩子,到頭來卻輸給了孩子們眼中世人的看法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評判,因此面對子女的無情背叛,老母親在痛苦絕望之中選擇了以怨抱怨的復仇和絕望的抗爭。
其次,傳統(tǒng)道德倫理至上的社會,世人掌握著輿論的話語權。文中的母親做了世人眼里最下賤最違背傳統(tǒng)道德的事來養(yǎng)活自己的子女,這便成了整個社會拋棄她批判她的把柄。女人本身就是舊社會的弱勢群體,加之自己做暗娼的經歷,更是讓她跌到了社會的最底層。社會的嘲笑鄙夷,加之對整個家庭的無情批判,讓老母親在家里也成了孩子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社會的無情與冷酷造就了這樣的家庭,也最終導致了孩子們對自己母親的怨恨與拋棄。因此,老母親在社會道德的批判和子女的怨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產生了委屈、失望和憤怒的情感,這些情感最終積聚成怨恨情感,并且在絕望中爆發(fā),對拋棄她的一切進行復仇。
再次,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來看,魯迅這篇作品不僅是表現(xiàn)一位老母親對忘恩負義的孩子的反抗,它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那就是對忘恩負義的青年的反抗和復仇。魯迅曾相信進化論,曾對青年抱有愛和希望,然而他卻發(fā)現(xiàn)他精心培養(yǎng)的一些文學青年在激烈的現(xiàn)實斗爭中慢慢地背叛了自己。一些青年開始暴露出自私無情的靈魂,一有不如意就轉過來攻擊自己的恩師,恩將仇報,以怨報德,如高長虹等人就如此行事,魯迅對此極端失望、憤怒和怨恨。他曾經在《兩地書》中說:“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時候,竭力給我一下悶棍,然而,這是他們在替社會除去無用的廢物呵!這實在使我憤怒,怨恨了,有時簡直想報復?!盵3]所以魯迅后來說:“先前我只攻擊舊黨,現(xiàn)在我還要攻擊青年。”那些忘恩負義的青年深深地刺痛了魯迅先生的心,使魯迅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意識,因此寫出了《頹敗線的顫動》這種充滿怨恨和復仇意識的文章。
魯迅在《頹敗線的顫動》中通過描寫老母親的怨恨和反抗復仇,對子女、世人所代表的那種自私卑劣的靈魂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魯迅曾說中國是一個黑色的大染缸,無論加進什么東西去,都變成漆黑。[4]黑暗丑惡、冷漠無情的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文中這樣一批冷漠自私的人,也使魯迅先生塑造出這樣一位卑微、屈辱被社會所無情拋棄的老母親。老母親的境遇深刻體現(xiàn)了人性的冷漠與孤獨,自己出賣自尊與清白換來孩子們的成長,卻被孩子無情地唾棄與背叛,也被整個社會無情地放逐和冷落。她近乎被逼上了生活的死角,這種壓抑和怨恨所產生的后果無異于魯迅先生曾經提到過的“吃人”,雖然老婦人的肉體還在,但是精神卻飽受摧殘、凌辱。人之吃人并非只有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因素,還有人性中的殘忍、丑惡,人性中的自私、冷漠、無情也是造成老母親生命悲劇的原因。
魯迅在《頹敗線的顫動》中說:“我夢魘了,自己卻知道是因為將手擱在胸脯上了的緣故;我夢中還用盡平生之力,要將這十分沉重的手移開?!盵2]41魯迅先生在《野草》中多次寫到夢境,這里的夢魘有其深層意蘊,暗示了現(xiàn)實世界的冷酷無情。魯迅通過老母親孤立于荒野,雙手舉向天所發(fā)出的無詞的言語,來表現(xiàn)她內心的絕望、怨恨,以及她對這個冷漠無情世界的反抗與復仇。老母親的悲劇源于人性的冷漠和無愛,這個無愛的世界使人生活在夢魘之中,讓人感到痛苦壓抑,也使我們不斷反思和回憶夢境中那個孤獨冷漠的世界是否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
[1] 〔德〕馬克斯·舍勒.價值的顛覆[M]. 羅悌倫,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17.
[2] 魯迅.魯迅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3]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6.
[4] 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8.
(責任編輯:畢光明)
OntheResentmentEmotioninWeeds—TheQuiveroftheDeclineLine
ZHANG Qin-feng1, QU Shan2
(1.SchoolofInternationalExchange,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China;2.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Lu Xun’sTheQuiveroftheDeclineLineis rich in resentment emotions, as is shown in the fact that the mother was hated and despised by her children despite her arduous endeavor to feed them under the humiliation of being a whore, thus leading to the mother’s inner pain, indignation and resentment as well as her desperate revenge in the end. By virtue of Max Scheler’s theory of resent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crutinize resentment emotions of two types—one of children against their mother and the other of the mother against her children—so as to reveal Lu Xun’s life philosophy consciousness of love and revenge.
Lu Xun;TheQuiveroftheDeclineLine; resentment emotions; social ethics; revenge consciousness; life philosophy
2014-06-28
張琴鳳(1977-),女,山東新泰人,山東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曲珊(1990-),女,山東青島人,中央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
I210.5
A
1674-5310(2014)-08-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