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孝泉
?
文化相通是中法關系的基石
沈孝泉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舉行的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中法兩國特色鮮明的文化深深吸引著對方人民,相互理解,是中法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基石?!绷曋飨脑捳f明,文化相通是中法關系的基礎,這也是中法關系最顯著的特點。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密切的文化交流是促進民相親的最佳途徑。歷史上,中華文化曾經(jīng)成為法國社會的時尚,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爾賽宮的裝飾中都能找到中華文化元素。同樣,法國作家和藝術家的傳世之作也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教會傳教士,傳播到歐洲一些國家。其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jīng)典如《論語》《大學》《中庸》深受法國思想家推崇。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笛卡爾、盧梭、孟德斯鳩等人對中國文化極為尊崇。伏爾泰甚至在禮拜堂里供奉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
中國人也很早就對歐洲文藝復興產(chǎn)生興趣,他們通過閱讀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等法國著名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了解法蘭西源遠流長的文化;巴金、徐悲鴻、冼星海等中國文學藝術巨匠都曾留學法國,在法蘭西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營養(yǎng)。這些交流使得中國人對法國的了解程度高于也早于其他歐洲國家。
可以說,中法兩國雖然遠隔萬里,但是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縮短了民眾之間心理上的距離。新中國成立后,法國影片不斷引進中國,如《勇士的奇遇》《可尊敬的妓女》等都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影迷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作品。與此同時,法國人對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文化古國也充滿了好奇和向往。1955年6月,中國京劇藝術團前往法國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受到了法國觀眾出乎意料的歡迎。京劇在國外演出,往往會演《三岔口》《鬧天宮》等武戲,這樣容易被語言不通的外國觀眾所接受。然而,法國觀眾卻不滿足于“看熱鬧”的表演,要求觀看“純粹的京劇”,也就是故事完整、重唱功的文戲。藝術家們試探性地演出了《白蛇傳》。沒想到這樣一出情節(jié)曲折、以唱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愛情戲居然得到了巴黎觀眾的喜愛。參加過此次巡演的京劇藝術家們感慨地說,世界上能夠像法國人那樣真正欣賞和認可中國戲曲藝術的國家是不多的?!斗ㄌm西晚報》當時的評論說,法國人從演出中“感知到6億中國人及其5000年歷史的藝術、文化和文明,他們是無與倫比的,這是真正的中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法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交流渠道也更加多樣:中法兩國于2003年和2005年互辦文化年,2006年起舉辦每年一度的“中法文化之春”,如今該活動已成法國在海外最大的文化節(jié)及中國最大的外國文化節(jié);中國作家莫言、賈平凹,電影導演張藝謀、演員鞏俐等文藝工作者獲得了由法國文化部設立并頒發(fā)的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茶花女》《悲慘世界》《高老頭》等法國文學作品入選“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十部法國書籍”。這一系列活動展現(xiàn)了中法兩國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推動中法文化交流在更深層次和更廣范圍內(nèi)開展。
文化上相互認知的程度如此之深,說明中華民族和法蘭西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特點,但同時這兩種文化也是相通的。中法關系發(fā)展50年的歷史表明,兩國關系不僅具有鮮明的戰(zhàn)略性,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這也正是中法關系未來發(fā)展具有廣闊前景的牢固基礎。
(作者為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