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蘇軾歷史學(xué)說研究

      2014-04-09 06:09:06
      社科縱橫 2014年11期
      關(guān)鍵詞:圣人蘇軾

      秦 文

      (平頂山學(xué)院 河南 平頂山 467002)

      蘇軾(1037—1101),眉州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學(xué)家和政治家。與其弟弟一樣,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進士及第父子名動京師,五年后與其弟同舉制科入等,兄弟的制策讓仁宗皇帝驚喜,“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薄端问贰繁緜髻潛P他“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蘇軾一生八典名郡,先后知密、徐、湖、登、杭、穎、揚、定八州,地方政績卓著,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其后謫英州,在惠州安置,再貶海南,因赦赴廉州、舒州,徽宗立,遇大赦北歸,病卒于常州,葬于河南郟縣。后來其弟死,葬于墓旁,是為“二蘇墳”。再后來其父衣冠冢葬于其旁,合稱“三蘇墳”?!叭K”唯蘇軾名氣最大,在海外有專門研究的機構(gòu)。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去文學(xué)方面的杰出成就,蘇軾寫了大量的政論,批評時政。歷史學(xué)說方面的貢獻遜于其父和弟弟,但也很有特色。他討論治亂,論述歷史人物。蘇氏父子以人情解釋六經(jīng),蘇軾寫了大量的史論和史評,對“春秋三傳”和《史記》做過深入研究,思想上主張“三教合一”,對儒家圣人表示懷疑,稱“孔氏”,從政治上反對佛教、道教,批評佛老對治國的危害。蘇軾還寫了許多傳記、銘、行狀、碑、書、序、祭文、雜著、題跋等,這都可以看著史,雜記離奇應(yīng)以文學(xué)的眼光看,也不能看著迷信。蘇軾傳世之作甚多,今人編有《蘇軾文集》、《蘇軾詩集》、《東坡樂府》;其余還有《論語說》(已佚)、《書傳》、單行本《志林》及奉其父命成《易傳》等。學(xué)界關(guān)于蘇軾的史學(xué)成就,散漫沒有一個體系,今總寫以求教于大家。

      一、歷史發(fā)展學(xué)說

      (一)唯物主義——知命必盡人事

      蘇軾為高郵孫莘老寫《墨妙亭記》,記述孫莘老官移吳興遇洪水,湖人饑荒嚴(yán)重,幾將逃亡。孫振廩勸農(nóng),救活很多人,得到朝廷獎賞。孫又酷愛賓客,喜樂從游,多有賦詠而刻于妙墨亭上。蘇軾感慨道,天生萬物必歸于盡,恃形狀為之堅固也不能長久;即使有金石之堅,很快就會敗壞;至于功名文章流傳后世,亦不能長久流傳下去,現(xiàn)在拿詩文以托久傳,時間長了也會驟然壞掉,這是昔人的過錯;孫莘老做亭刻石而望流傳,這幾近于知命。蘇軾進而指出,知命必盡人事,“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惑”[1](P355);萬物有成必有壞,就像人之有生必有死,國之有興必有亡;即使知道這個道理,君子養(yǎng)身,凡長生晚死者必定會有所作為,治國長存必定會無所不為而救亡,以至于到最后無可奈何才罷手,這就是盡人事而知命,以此來表揚孫莘老的功德。

      (二)歷史發(fā)展主體論——人性論

      1.人性有好惡

      蘇軾認(rèn)為人有好惡,這就是人性,“人之好惡,莫如好色而惡臭,是人之性也”[1](P61)?!叭饲槟缓靡菰ザ鴲簞诳唷饲槟粯犯毁F而羞貧賤”,批評當(dāng)時“五?!敝虖娙怂y,“惟禮若強人者”[1](P62)。批評世人的共嗜,“美飲食,華衣服,好聲色”[1](P357)。當(dāng)然由于時代的局限,蘇軾有“君子”和“小人”之別,君子有過人之處在于“強能行之”,不是以其智慧明白道理,而是能與民同苦、樂,“富貴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而君子獨享焉……貧賤勞苦者,天下之所同惡也,而小人獨居焉”[1](P50-51)。

      2.人性有善惡

      蘇軾表揚孔夫子非有意于文,未嘗立論,所言歸于至當(dāng)??鬃犹岢觥靶韵嘟?、習(xí)相遠(yuǎn)也”,沒有明言善惡;至孟子提出“人之性善”,荀子為反對孟子就提出“人之性惡”,所以楊雄不得不說“人之性、善惡混”,以綜合二家之言。蘇軾則認(rèn)為人性有善惡,“人之性有善惡而已”,批評三人“為論不求其精,而務(wù)以為異于人,則紛紛之說,未可知其所止。”認(rèn)為孟子之說,出于其師子思之說,“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為言之命,舉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論”,荀子與楊雄為異論,是孟子之過。韓愈以“性三品”立論,而折衷于孔子之論,是離性以言三品,“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所以天下折服于韓愈的人多。這四人都是不知道什么是性,而以“才”代替“性”,“是未知乎所謂性者,而以夫才言之”。性與才相近但是不同,他們的差別不僅僅如黑白之分。圣人與小人共有的東西就是人性,而其才有所不同。“圣人之所與小人共之,而皆不能逃焉,是其所謂性也,而其才固將有所不同?!睕r且太古之初,沒有善惡之論,后人未有善惡之辯,圣人指以為善,而一人之所獨樂,就認(rèn)為是惡;而諸子之意是欲將善惡為圣人之私說,韓愈欲以一人之才定天下之性,標(biāo)榜自己以為性與情沒有關(guān)系,從而流入“佛”、“老”,“是愈流入佛、老而不自知”[1](P110-111)。

      從人類價值論的角度講,蘇軾肯定人性有善惡,認(rèn)為人性有陽光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這無疑是正確的。從學(xué)術(shù)的角度講。王安石認(rèn)為“性不可善惡言”,與蘇軾有異曲同工之妙,相當(dāng)于告子說人性“無善無不善”,這是從一個問題的正反方面說的。蘇軾區(qū)分人性與才能,顯然是受了告子的啟發(fā)與影響(關(guān)于杞柳與杯盤的比喻)。

      3.“禮”緣人情而治

      三蘇均以人情解釋六經(jīng)。蘇軾認(rèn)為“禮”以養(yǎng)人為本,“夫禮之初,緣諸人情,因其所安者而為之節(jié)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節(jié)者,舉皆禮也?!比ビ袔浊辏Y崩樂壞,豪杰之主、博學(xué)之臣不可以計數(shù),相與切磋發(fā)奮而救,終于無成,不是因為才之不夠,學(xué)之不精,其錯誤在于對于“禮”“論之太詳、畏之太甚”[1](P49),不能從人情的角度去看待“禮”。另外蘇軾還說,圣人之道也出于人情,“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觀之,則皆出于人情?!盵1](P61)

      (三)歷史發(fā)展動力論——事出有因

      秦始皇時期,趙高有罪,蒙毅按之當(dāng)死,始皇赦免趙高并重用他;長子扶蘇好諫,始皇怒而使北方監(jiān)軍蒙恬;始皇游會稽,走瑯邪,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趙高從,始皇道中病危,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及還而始皇死,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和二蒙,秦因此而亡。秦始皇權(quán)衡天下形勢,使內(nèi)外相恃,禁奸備亂,密不可間。蒙恬帥三十萬軍隊于北,使扶蘇監(jiān)軍,內(nèi)使蒙毅為謀臣,何人敢叛?不幸道病遣蒙毅,使高、斯得其謀;上天要亡人國,必出于智慮不到的地方;圣人治天下,并不恃憑智慧,以防作亂,而恃沒有致亂之由,“始皇致亂之道,在用趙高”[1](P160)。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懷疑范增與漢有私情,稍奪其權(quán),范增大怒而去,不久病死;范增離開時因為項羽殺卿子冠軍。陳涉得民心,是用了扶蘇和項燕的旗號;項氏興起在于用楚懷王之孫,諸侯叛楚在于殺義帝。立義帝而范增是主謀,義帝的存亡關(guān)系到楚的盛衰,也關(guān)系到范增的禍福,義帝亡而范增存,那是不可能的;項羽殺卿子冠軍是殺義帝的先兆,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沒有必要扯上陳平,萬物莫不有先兆,“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然后陷入之?!盵1](P163)

      (四)歷史發(fā)展模式論

      1.“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

      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他們,因而分封,即使想罷王侯置郡守,那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所謂的圣人“不能為時也”。周衰諸侯相兼并,齊晉秦楚都是千里的大國,其勢力足以封諸侯樹立屏障;至于戰(zhàn)國七雄,皆稱王行使天子的職權(quán),然而最終都沒有封侯,不立強家世卿是以魯三桓、晉六卿、齊田氏為戒,當(dāng)世知道諸侯之禍已經(jīng)很久了,非獨李斯、始皇知道,始皇兼并天下,廢封建而置郡縣,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像冬裘夏葛一樣并非個人私智獨見,這就是所謂圣人“不失時”。蘇軾因此說,“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圣人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焙髞頋h高祖欲立六國之后,張良認(rèn)為不可,沒有人非議;張良的主張與李斯是一致的,后人只是以成敗來定是非;劉邦還是封了韓、彭、英、盧,張良參與了這些事。蘇軾引柳宗元的話佐證自己,“封建非圣人意也,勢也?!碧K軾歷數(shù)論封建的諸人,以柳宗元的論斷為最高,封建是天下變亂的根源?!胺灿袣庋貭帲瑺幈匾岳?,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1](P158)

      蘇軾堅持郡縣制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從天下治亂的角度反對分封制,看到歷史前進的模式在變化;蘇軾論圣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這與今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是不相同的。

      2.聯(lián)系、變化的觀點

      蘇軾寫《靜常斎記》,由養(yǎng)生而說到“靜”與“?!保M而提出聯(lián)系、變化的觀點,“無古無今,無生無死,無終無始,無后無先,無我無人,無能無否,無離無著,無證無修?!盵1](P364)蘇軾從相對的角度得出聯(lián)系與變化的認(rèn)識,可謂入木三分。

      另外做《歷代世變》,朝代借鑒前代,同樣表達了聯(lián)系與變化的觀點。

      秦朝暴虐,焚《詩》《書》而亡;漢興鑒其弊,崇尚寬厚仁德,并崇厚經(jīng)術(shù)之士,因而儒者多,即使未明了圣人,但學(xué)宗經(jīng)師,識義理的大有人在,因而王莽之亂多守節(jié)之士;世祖繼起,不得不廢經(jīng)術(shù),褒獎名節(jié)之士,故東漢之士多名節(jié),知名節(jié)而又不能節(jié)之以禮,以至于苦節(jié),有視死如歸的苦節(jié)之士,苦節(jié)之士達到一個極端,故魏晉之士變而為曠蕩,尚虛浮而無禮法,禮法既無與夷狄同;故五胡亂華,夷狄之道已甚,必定有英雄出來平定,故隋唐混一天下;唐有天下,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號為治平而有夷狄之風(fēng),三綱不正始于太宗,故其后子孫皆不可使,玄宗使肅宗、肅宗叛,肅宗使永王璘而璘反,君不君、臣不臣,藩鎮(zhèn)不賓服,權(quán)臣飛揚跋扈,侵亂有五代之亂。[1](P2404)

      二、歷史編撰理論

      (一)認(rèn)識論

      1.正統(tǒng)論

      蘇軾寫了《正統(tǒng)論》三篇,“總論”一篇和“辯論”二篇;首先分析正統(tǒng)論興起的原因,“正”是“正天下之不正”和“統(tǒng)”是“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正統(tǒng)”合起來“就是有天下”的說法,是名至而實歸。倘若無其實而有其名時,則“不以名傷實”,故“名輕而實重”,天下不爭,故“天下趨于實”;天下賢與不肖容易顛倒,而賤與貴則不容易混淆,因此天下輕以與人貴而重以與人賢,天下然后知貴之不如賢,因此賢不能奪貴,“知貴之不如賢,故趨于實”;蘇軾最后得出結(jié)論,“正統(tǒng)者,名之所在而已。名之所在,而不能有益乎其人,而后名輕,名輕而實重。吾欲重天下之實,于是乎始輕?!盵1](P120)

      從此可以看出,蘇軾對“正統(tǒng)論”持客觀的態(tài)度,重實而輕名,“正統(tǒng)論”不過是“名”而已。批評了“正統(tǒng)論”者認(rèn)為“魏不能一天下,不當(dāng)與之統(tǒng)”的說法,因為“魏雖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無如有魏之強者?!盵1](P121)蘇軾說,“天下無君,篡君出而治天下,湯、武既沒,吾安所取正哉。故篡君者,亦當(dāng)時之正而已?!盵1](P122)“能出而治天下就是正”,并將封建時代的圣君“文王”與有亂世奸雄之惡名的魏、晉、梁之主相提并論。

      可以看到,蘇軾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顯然接受了董仲舒“道”的永恒性及“經(jīng)”、“權(quán)”、“更化”思想的影響,而非迂腐之見。以編撰學(xué)的角度看,根據(jù)歷史的本來面目寫歷史,寫信史、寫全史,不無實際意義。

      2.《詩》為周史“詳備”

      先于或遲于蘇軾之后,很多學(xué)者都表達過把“經(jīng)”看成“史”的主張,出現(xiàn)過“五經(jīng)皆史”和“六經(jīng)皆史”的說法,清末龔自珍更進一步提出一切文字記載都可以看做歷史。

      蘇軾認(rèn)為,“《詩》之中,唯周最詳,周之興衰,于《詩》為詳?!辈⒘信e《二南》、《二雅》、《周頌》等,且“《小雅》者,兼乎周之盛衰者也”,指出季札“其周之衰乎”和文中子“其周之盛乎”的偏頗。[1](P183)

      (二)寫作論

      1.知人論世

      蘇軾討論治亂。論述歷史人物,特別注意他們的治國方略,并以此來關(guān)心他們的命運。說范蠡知進退、張良經(jīng)過磨練“有過人之節(jié)”、賈誼不能“自用其才”、晁錯應(yīng)該代天子親征以自固而免被誅殺等,這些論述可謂精辟之致,以史實為依據(jù),講究知人論世。“問世之治亂,必觀其人;問人之賢與不肖,必以世考之?!盵1](P343)

      蘇軾在思想上講究“三教合一”,“儒、釋不謀而同”[1](P394),“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對儒學(xué)是“陽擠而陰助之”[1](P347)。從治國的角度講“老莊為異端”,異端導(dǎo)致天下變亂;因為儒家仁義之道出于夫婦、父子、兄弟“相愛之間”,而禮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相忌之際”[1](P102),出于君臣之間的利害關(guān)系。不過,蘇軾并沒有像其弟一樣,進一步點明真理的標(biāo)準(zhǔn),只是以史實為據(jù),這是他的局限,因為史料和史書有他的相對性和局限性。

      相信《嘉傳》記載,“或問聽絲不如聽竹,竹不如肉何也?”曰“漸近自然”。批評《晉書》“漸近使之然”,這是“閭里少年鄙語”[1](P2047)。

      2.反對成說

      反對儒家表揚宋襄公“仁德”,說他不修德,“疲敝其民以求諸侯”[1](P39);泓之役,身敗國辱,批評其“不重傷、不禽二毛以欺諸侯”[1](P78)。論伍子胥,表揚其與種、蠡為“人杰”,批評楊雄認(rèn)為伍子胥為一“曲士”[1](P154),因為楊雄以教條主義對代此三人,楊雄乃淺陋之士。

      “武王,非圣人也”。關(guān)于武王伐紂,儒家歷來有爭議,孔子因自以為是周后裔,不敢明言,既表揚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也稱贊武王功績;孟子則充分肯定武王伐紂,贊之為“湯武革命”。蘇軾說武王以下叛上,違背封建倫理道德,“使當(dāng)時有良史如董狐者,南巢之事,必然為法受惡?!盵1](P137)這與前面肯定篡君出而天下治是自相矛盾的。

      3.批評司馬遷

      太史公說,“宰我與田常作亂夷其族”。蘇軾通過查閱李斯上書秦二世,說“宰我不叛”,田常為亂殺宰我于庭,宰我不從田氏而夷其族。李斯師事荀子,離孔子不遠(yuǎn),李斯的記載應(yīng)該是可信的,太史公的記載是錯誤的,蘇軾又令兒子蘇邁考索舊書,其驗明了,批評司馬遷“固陋承疑,使宰我負(fù)冤千載?!盵1](P2001)

      關(guān)于商鞅變法的效果,“行之十年,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秦人富強”,蘇軾批評這是戰(zhàn)國策士“邪說詭論”,批評司馬遷“暗于大道,取以為史?!盵1](P155)進而提出司馬遷有二大罪過,即論商鞅與桑弘羊之功,秦國富強為秦孝公的功勞,批評桑弘羊“不加賦而上用足”[1](P156),并引司馬光的論證來佐證自己。

      批評司馬遷寫《高祖本紀(jì)》有“隱惡”之嫌,劉邦“號為大度,不計人過”,事實恰好相反。劉邦為人心胸狹窄,好記人過,頗喜報復(fù)。高祖未成名時,帶朋友到兄嫂家做客,嫂子厭煩,就故意用勺子敲擊鍋邊,弄出聲響,表示鍋中已無羹待客。后來,劉邦成名,惟獨不封其兄。(《東坡志林 卷四》)

      4.史筆,“《春秋》,信史也”

      蘇軾認(rèn)為,“《春秋》,信史也”[1](P143),并對《春秋》三傳有所折衷,不獨尊一家。比較而言,《春秋論》、《問定何以無正月》駁斥《公羊傳》和《谷梁傳》;《論春秋變周之文》、《宋襄公論》、《問初稅畝》駁斥《公羊傳》;《論鄭伯克段于鄢》、《論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論黑肱以濫來奔》取于《左傳》;《王者不治夷狄》、《論取郜大鼎于宋》取《公羊傳》;《問魯作丘甲》取《谷梁傳》;《論禘于太廟用致夫人》以《左傳》為疏;《論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以杜預(yù)之說“曲而不通”;《論用郊》、《問侵伐土地分民何以明正》不取三家之說;《問魯猶三望》兼取三家。

      在取舍上,蘇軾重史實而輕義例,主張以《左傳》史實為主研究《春秋》,《春秋》講求忠恕之道。蘇軾更列舉許多“春秋筆法”,用特定的詞表達特定的含義。

      反對“曲為之潤飾”,說唐太宗“借隋吏以殺兄”[1](P2033),而新、舊唐書皆曲為唐太宗潤飾,欺騙后世。

      5.論人方法

      對比論證:武夫謀臣如藥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養(yǎng)生”;儒者如五谷,“可以養(yǎng)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是“五谷伐病”,秦始皇是“藥石養(yǎng)生”,引賈誼的話來佐證,“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1](P40)。

      對比劉凱與丁鴻、仁義與詐力、東周東遷之失與東晉不遷、秦穆公與漢武帝、曹操與袁紹、楊雄與韓愈、西漢與東漢三國名臣、今與古(古者規(guī)摹先定、今者規(guī)摹不先定)、古之儒者和今之儒者,指出子思作《中庸》,實際上是孔氏遺書而不完整罷了,其中記述了三個要點。

      比喻論證:人性是圣人與小人共有的東西,圣人為圣與小人之比在于其才能的不同,現(xiàn)在人談人性不是說人性,而是說才能的差別,蘇軾拿木做比喻,“今夫木,得土而后生,雨露風(fēng)氣之所養(yǎng),暢然而遂茂者,是木之所同也,性也。而至于堅者為車轂,柔者為輪,大者為楹,小者為桷,桷之不可以為楹,輪之不可以為轂,是豈其性之罪也?天下之言性者,皆雜乎才而言之,是以紛紛而不能一也。”[1](P110)

      正反論人:認(rèn)為曹操“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1](P83)。正反論商鞅,“商君之法,使民務(wù)本力農(nóng),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食足兵強,以成帝業(yè),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率以此亡?!盵1](P2004)正反論韓愈,韓愈對于圣人之道,“蓋亦好知其名矣,而未能樂其實”;其為論高遠(yuǎn),尊重孔孟,抗拒楊墨、佛老甚嚴(yán),用力至盡;然其論理不精,“支離蕩佚,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盵1](P114)

      另外,在史料論方面,蘇軾敢于懷疑古經(jīng),調(diào)整錯簡訛字,在《東坡書傳》中例子很多??蓞⒖际娲缶V《<東坡書傳>述略》一文,茲不贅述。

      [1]蘇軾.蘇軾文集[M].孔凡禮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6.

      [2]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

      [3]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浩集注 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金生楊.論蘇軾的春秋學(xué)[J].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10).

      [6]楊金平.蘇軾對“春秋三傳”的比較研究[J].樂山師范學(xué)院報,2008(1).

      [7]余祖坤.論蘇軾的《史記》研究[J].史學(xué)史研究,2010(1).

      猜你喜歡
      圣人蘇軾
      “蘇說蘇軾”蘇軾與圓照
      水調(diào)歌頭.中秋
      蘇軾錯改菊花詩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蘇軾發(fā)奮識遍天下字
      圣人難當(dāng)
      愛你(2015年1期)2015-07-05 10:32:11
      圣人難當(dāng)
      愛你(2015年2期)2015-04-20 05:53:59
      阜宁县| 涟源市| 淮阳县| 长寿区| 四会市| 英山县| 渝北区| 永福县| 庆城县| 抚远县| 荥阳市| 泊头市| 定远县| 施秉县| 宿松县| 清水县| 定陶县| 昌乐县| 华容县| 阳朔县| 隆尧县| 姚安县| 武邑县| 宾川县| 鄱阳县| 夏河县| 罗源县| 广东省| 高雄市| 巩义市| 沈阳市| 大丰市| 铜梁县| 上栗县| 新河县| 张北县| 启东市| 万山特区| 和政县| 双城市|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