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100875)
成長小說誕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20世紀初引入中國文壇,稱作教育小說。成長小說是一種著力表現(xiàn)稚嫩的年輕主人公歷經(jīng)各種挫折、磨難的心路歷程的一種小說樣式。成長主人公或受到導引,得以頓悟,如期長大成人;或若有所悟,有長大成人的可能性;或迷茫依舊,拒絕成長,成長夭折。其美學特征可概略如下:1、成長主人公通常是不成熟的年輕人(主要為13-20歲),個別成長者的成長可能提前或延后;2、敘說的事件大多具有親歷性;3、大致遵循“天真→受挫→迷惘→頓悟→長大成人”的敘述結構;4、成長主人公或拒絕成長,成長夭折;或若有所悟,具有長大成人之質;或頓悟,長大成人,主體生成。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長小說是一種跨學科的文學樣式。一方面,它與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和人類社會學等聯(lián)系緊密。另一方面,在文學內部,它既是成人文學中重要的一極,又是兒童文學不可規(guī)避的話題。成長小說的多元性生成了其邊界的遼闊,同時也造成了作者、讀者和一部分研究者對其疆界的庸俗化理解。長期以來,成長小說的疆域存在著過分廣袤之瑕疵。本文就這一屬于文學范疇論的問題予以厘定,希求為成長小說劃分比較合理、明確的疆界,為成長小說的書寫、閱讀、研究提供有益的參照,為成長小說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契機。
“任何關于成長的敘事,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不管是順利的還是曲折的,也不管是同胞的還是異族的,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它滿足了我們每個人對自主、自強、自由的渴望和沖動。成長,作為人類生活中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和人類個體生命的重要體驗,必然成為文學,尤其是小說,表現(xiàn)和探索的對象。”[1]在文學書寫的諸多主題中,“成長”與“愛”、“死亡”、“生命”等一樣,不但常寫彌新,且具經(jīng)典性和永恒性。顯而易見,成長,成為重要的文學書寫資源之一種。文學與成長的親密接觸,是一場場必然發(fā)生的心靈之約,是對自我/他者的一次次深度的窺視、體察和觀照,更為文學/成長本身贏得了一次次鳳凰涅槃式之契機。
根據(jù)上文對成長小說的概念界定,顯而易見,“但凡涉及成長主題的小說樣式就是成長小說”的觀念有失公允。也就是說,成長小說是以書寫“成長主題”為主旨的一種獨特的小說樣式,但并非涉及成長主題的小說樣式都可劃歸入成長小說之林。筆者在博士論文《中國當代成長主題小說的性話語》一書中論及,“……相比較而言,‘成長主題小說’更契合中國當代小說書寫‘成長’的實況。也就是說,中國當代小說對‘成長’的書寫還處于‘成長’之中。許多文本雖落筆于‘成長’,但因缺少了‘成長小說’基本的美學要素,以‘成長小說’命名頗為牽強,而冠以‘成長主題小說’更適宜?!砷L主題小說’可看作是‘成長小說’的一種未完成狀態(tài),或者說是‘成長小說’的雛形”[2]。簡而言之,但凡涉及“成長”話題的小說樣式,可以“成長主題小說”命名;但凡符合“成長小說”基本美學規(guī)范的“成長主題小說”,乃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小說”。
作為一種以“成長”為書寫重心的小說樣式,成長小說注定與兒童文學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為了厘清二者之間的姻親關系,本文需要闡釋兒童文學的基本問題。
在1989年11月20日聯(lián)合國大會上,頒布了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其中,《公約》第一條規(guī)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guī)定的成年年齡低于18歲”。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其一,“兒童”即“未成年人”。與“兒童”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成人”,因此,“兒童”即“未成年人”的總稱。其二,“兒童”的分類。很明顯,“兒童”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幼年(0—6歲)、童年(7—12歲)和青少年(13—18歲)。由此可見,“兒童文學”是指為0—18歲的所有人服務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根據(jù)閱讀對象接受心理與領悟能力的差異,目前,國內學術界普遍認同王泉根對兒童文學的“三個層次”的劃分,即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3]12。
所謂“幼年文學”(或稱“幼兒文學”),是指為3-6歲的幼兒服務的文學(處于幼兒園階段)。這一時期,孩子的生活主要是游戲,心智處于啟蒙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特別注重娛樂和趣味,豐富幼兒的語言知識,強調正面教育。寫法簡單、純凈、浪漫。主要文體形式有兒歌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稄潖澋脑聝?,小小的船?葉圣陶)、《鵝》(駱賓王)等。主要是在成人的幫助下閱讀。
所謂“童年文學”(或稱狹義的“兒童文學”),是為7-12歲的兒童(小學階段)服務的文學。此時期,孩子的生活以學習為主,富于幻想,求知欲旺盛。因此,童年文學注重想象與認識,以正面引導為主。創(chuàng)作方法以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互補為特色。既有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又有性格豐滿的典型。主要文體有童話等。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等。以兒童自主閱讀為主,成人引導閱讀為輔。
所謂“少年文學”,是為13—18歲(中學階段)的少年服務的文學。此時期他們迎來了成長的黃金時節(jié),生理/心理成長突飛猛進,如同化蛹為蝶。尤其體現(xiàn)在“性的成長”。他們將面臨成長的諸多問題,迷茫、困惑、彷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簡單、幼稚日趨復雜、深刻。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皆進入他們的視野。此時期的文學注重全景式的生活描寫,主要是講述有關成長的故事。以少年小說為主體。比如,《草房子》(曹文軒)。
兒童文學中的“小說”,統(tǒng)稱為“兒童小說”。它除了具備小說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兒童文學”獨特的審美價值。按照不同年齡段讀者的接受差異,兒童小說可分為“兒童故事”、“童年小說”和“少年小說”。其中,兒童故事屬小說的雛形,多用擬人體,描寫一人一事,簡單、明了,讀者對象為學齡前的孩子;童年小說多描寫現(xiàn)實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故事性,以幽默、風趣見長,讀者對象主要是小學生。少年小說多表現(xiàn)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心理的旺盛成長,尤其注重描寫他們個性、人格成長的心路歷程。少年小說作為書寫“成長”主題之一種的小說樣式,亦屬“成長小說”范疇。
在西方文學中,“少年小說”(Teenage Novels或Young adult fiction)是除“成長小說”外書寫“成長”主題的重要文學樣式。一般認為,這一文學概念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羅絲·威爾·德雷恩的《讓風暴怒吼吧》是標志性作品。在此之前盡管已出現(xiàn)以少年為主人公專為少年人寫作的小說文本,卻未形成少年小說這一概念。專為少年人創(chuàng)作的小說大量出現(xiàn)在19世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斯蒂文森的探險小說《寶島》、《綁架》和《黑箭》,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歷·費恩歷險記》,以及托馬斯·哈格斯的《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等??傊?,少年小說屬于少年文學范疇,是一種為13—18歲的孩子服務的小說樣式。少年小說中的少年主人公大多進入了生理學意義上的“青春期”(Adolescence),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階段,被稱為人生里程的十字路口。其突出的特點是生理、心理迅猛發(fā)展,尤其是“性”發(fā)育(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突飛猛進,又稱為“性成熟期”。性意識的萌動、發(fā)展是少年人告別童稚歲月,跨入成人門檻的重要表征,亦是童年和少年的本質區(qū)別。由于處于青春期的兒童情緒不穩(wěn)定,亦稱為“危險期”。因此,少年小說應“特別重視美育與引導,幫助少男少女健全地走向青年,走向成熟……強調正面教育的同時,應注重全景式的生活描寫,引導少年正確把握和評價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3]504-505。由于少年人的感知和認知能力較童年時期有了質的飛躍,閱讀能力大大增強,少年小說除主要運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外,還應適當嘗試運用意識流、象征、哲理化等多種現(xiàn)代派創(chuàng)作技法,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厚度,既滿足少年人旺盛的求知欲,又能提高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綜上所述,成長小說可歸入少年小說范疇。但并非所有少年小說都是成長小說,只有少年小說中的部分作品(符合成長小說審美規(guī)范)是成長小說。中國的大多數(shù)少年小說只關注“成長”的某個片段,缺乏對成長的完整性描述,許多處于成長之中的主人公并沒有長大成人。因此,這樣的成長主題書寫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從對成長主題書寫的深度來看,國內的少年小說文本大體可分為兩大類:
其一,描寫完整、完美的成長狀態(tài)。比如,曹文軒的長篇小說《青銅葵花》。小說講述了一個令人備感溫暖的純美故事:在“文革”非常年月里,與母親陰陽兩隔的城市小女孩葵花,跟隨被下放到農(nóng)村的畫家爸爸像浮萍漂流到大麥地村。不久,爸爸溺水而亡,葵花成了孤女。不幸中的萬幸,啞巴男孩青銅一家收留了她。他們待葵花如同家人,這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關愛和呵護,讓葵花很快忘記了喪失雙親的傷痛,重新找回了童年的無憂無慮。幾年后,城里來人接葵花回城,葵花悲悲戚戚不忍離去。她走后,青銅終日坐在高高的大草垛上盼她歸來。日復一日,奇跡終于發(fā)生了:青銅似乎看見了葵花歸來的身影,極度的興奮讓他奮力大聲呼喊她的名字。這個啞巴少年居然又能夠開口說話了。小說著力展現(xiàn)了苦難歲月里苦難生存境遇和人生際遇中的“純美”,包括苦難本身之美,即苦難是必然的、永恒的,面對苦難時我們需要保持一種處變不驚的優(yōu)雅風度;苦難之中漫溢著的善良、正直的人性之美,即平凡、樸實的青銅一家,給予了葵花真切的體恤和愛護。這份愛超越了血緣界線,因為無私、高貴而純美;苦難之中少年相依相守的純情之美,啞巴少年給予了伶仃孤女葵花無言的手足之愛,葵花和他心有靈犀,他們一起走過的稚純歲月里,留下了一串串溫暖的腳印。這純美的真情真愛,驅散了苦難的陰霾,驅散了多舛命運的夢魘,甚至驅散了病魔的陰魂,從而照亮了成長的天空,被命運欺愚的成長得以“完整”、“完美”。
其二,作品描寫成長的某一個片段。在文本結束時,成長者的個性、人格仍處于成長之中。比如,秦文君的《花彩少女的事兒》等。林曉梅等盡管逐漸褪去了童年時期的稚嫩,但她們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個性等方面,皆未能完成“化蛹為蝶”的質變。這樣的作品可看作成長小說的一種未完成狀態(tài),本文將其命名為“成長主題小說”。成長小說是成長主題書寫的最高形態(tài),是成長書寫最有效的文學樣式。考慮到成長書寫的復雜性和中國成長小說書寫的具體情況,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和糾纏不清,本文把成長小說分成兩大部類:其一,未完成的成長——描寫成長片段的少年小說,或稱成長主題小說;其二,成長完成——成長小說。所謂成長完成,是指展現(xiàn)了成長的完整過程,涉及成長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重點描寫了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核心(標志性)事件,諸如受挫、離家、性成長、頓悟……成長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這些事件之后,并非按照經(jīng)典成長小說模式那樣一定會長大成人。但作為成長小說,一定要將成長的過程盡可能縱深地展現(xiàn)出來。
總之,由“成長主題小說”向“成長小說”進化,乃成長文學書寫的演進軌跡。由于對成長小說理論認知的蒼白,許多論者將“成長小說”和“成長主題”混為一談。
[1]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
[2] 張國龍.中國當代成長主題小說的性話語[D].北京師范大學,2006.
[3] 王泉根.現(xiàn)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