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亞祥
雖然已經過了采收的季節(jié),市場上諸如橙、桃、蘋果等的銷售也基本上告一段落,但從市場上銷售的幾個品種當中,人們不難發(fā)現,有暢有滯,價格有高有低,這其中的奧妙值得回味。褚橙、柳桃、潘蘋果就是一例。
冰糖橙,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種植,其中這些年以湖南郴州為多,且云南也特產此類橙,這種橙以味甜著稱。甜中微微泛著酸,像極了人生的味道,由于云南種植的橙稱為褚橙,市場銷售極好,知道內情的人是了解的,它是由昔日煙王紅塔集團原董事長褚時健種植而得名,也有叫勵志橙,原名云冠橙,其價格可與美國新奇士橙相媲美。除此,市場上還有3公斤“柳桃”賣到198元,3.3公斤“潘蘋果”售價達到了88元,均要高出同類的產品。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幾種名人水果,紛紛在全國刮起了市場旋風,盡管售價貴出同類商品一大截,但這些農產品卻仍然銷售火爆,一時間大凡有頭有臉的人都會買來品嘗。
確實,我國時下的水果總體是供大于求,因此,人們不禁要問,在不少水果還在為銷路發(fā)愁的時候,高價“名人水果”為何有著如此大的魅力?
審視這些新冒出的人氣果,不難發(fā)現,名人背后的故事是吸引眾多消費者的首要因素。褚橙是率先由褚時健以姓氏命名的,當時的背景圈內人都知道;而“柳桃”的命名也許是受褚橙的啟發(fā),主人柳傳志的人生絕對可以稱得上“傳奇”,他中年創(chuàng)業(yè),把聯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yè)打造成世界級的巨頭后功成身退,65歲時他再度出山,把陷入危機的聯想重新帶出泥沼。“潘蘋果”的主角潘石屹同樣一身“故事”,他出身農村,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從社會底層一路打拼上來,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這些名人波折的人生經歷,讓自家的產品成了“勵志”、“奮斗”的代名詞。很多消費者坦言,“買的是水果,吃的是精神?!倍邇r水果熱銷,除了名人的光環(huán)效應外,也與產品品質密不可分。作為食品,質量不過關,再傳奇的故事也得“變餿”。據介紹,“褚橙”因其種植者是85歲高齡的昔日“煙王”褚時健而得名。令人驚訝的是,古稀之年的褚時健,這是他的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用10年的時間種橙,10年的苦心經營,成就了“煙王”到“果王”的華麗轉身。
上市當年褚橙進軍湖南。在冰糖橙的主產大省,褚橙的銷售并不順利,受制于消費習慣、價格和貨量供應不足的影響,褚橙不得不放慢在湖南市場的發(fā)展腳步。后來,褚橙在質量、口感上的提高,盡管面對不菲的價格,人們就是沖著褚時健這塊“金字招牌”,并且褚橙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聲名鵲起,慕名買橙的人絡繹不絕。有報道稱北京每天能賣出15萬枚。“皮薄,易撕,酸甜自然,關鍵有股久違的果香。”消費者如此評價。
有網友發(fā)微博稱:“吃橙子總會想到褚時健的故事,我們自己身邊有一些正在奮斗著的朋友,就想著要多買幾箱,送給他們,褚橙更是勵志橙?!?/p>
“柳桃”產于國家級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區(qū),在這里獼猴桃樹被精心管理,每粒果實在上市前還要接受嚴格“體檢”,保證了外觀和甜度。而潘石屹也承諾,將會為“潘蘋果”嚴把質量關,“無論蘋果是大是小,變成‘潘蘋果’一定要沒有農藥殘留?!痹谑称钒踩珜覍页蔀闊狳c的當下,這些名人對質量細節(jié)、食品安全的苛刻追求,大大提升了產品品質,給消費者留下了“可信賴”的印象,最終贏得了他們的堅定支持。
再好的產品也離不開營銷,如果渠道不暢就難以占領市場?!榜页取?、“柳桃”、“潘蘋果”等的熱賣,更是網絡營銷“推波助瀾”的結果。這些名人水果,無一例外地都把銷售觸角伸向了網絡等新渠道,在銷售方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有的依托電商搞團購,有的則在微博上為自家產品搖旗吶喊,這大大激發(fā)了消費者的購買欲,帶火了網絡銷售。
誠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褚時健、柳傳志、潘石屹那樣,擁有一張如此響亮的“人生名片”,但在高價“名人水果”不愁賣的事實面前,我們仍有不少經驗值得汲取。
首先,農產品要想賣得好離不開品牌。品牌好似市場推廣的介紹信、通行證,沒名沒姓的大路貨、低檔品注定只能靠拼低價搶市場,到頭來不但價格越賣越低,而且市場也越做越小。因此,要想讓自己的農產品“皇帝女兒不愁嫁”,就必須讓它“有內涵”、“叫得響”。
其次,質量安全是農產品的生命線,產品好才能有競爭力。眼下,我國正進入消費結構升級階段,消費者更加挑剔,更加崇尚精品,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在這種背景下,只有真正把品質提上來,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人特我精,才能最終贏得消費者。
最后,農產品銷售不能再死守傳統(tǒng)營銷手段。當下80后、90后成為消費市場的一支主力軍,這個群體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對網絡的高度依賴,農產品要想贏得他們的認可,就必須緊隨時代脈動,借助互聯網這個營銷新平臺,講好數字化時代的農業(yè)故事。
“褚橙”、“柳桃”、“潘蘋果”等走過的路并非不可復制,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好品牌、質量、影響三件事,就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高價農產品不愁賣。這一天,或許不會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