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奧斯維辛集中營旁邊陽光燦爛的小街上,咖啡館一家連著一家,中午時分家家都坐滿了人,人們在陽光里如釋重負。一切都因為這里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目睹了歷史中黑暗的遺留物后,人們就能激賞日常生活的美好。
人們?nèi)齼蓛稍陉柟庀伦邉?,帶著強烈的自由痕跡,慢騰騰地,若有所思地。遮陽傘下有人在從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念品商店買來的明信片上寫字。黑白照片里,生銹的鐵軌穿過帶有崗樓的大門,中歐春季和煦的陽光下,廢棄半個多世紀卻仍舊非常結(jié)實的枕木旁,蒲公英開了花。
一個旅行者去看世界時,看到的其實是一個處處留下傷痕的世界。正是這樣的世界,最終能久久留在旅行者心中,陪伴他經(jīng)過自己生活中的艱難時世。各種哀傷和悲劇洋溢出的詩意,留在旅行者心里,就像放在衣柜深處的玫瑰油那樣,散發(fā)著經(jīng)久不息的芳香。一個富有意義的世界就是由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傷痕組成的。
(摘自陳丹燕《富有意義的世界》)
讀了上面這段文字,觸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當我們推開門窗,你又是怎樣看待你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呢?
要求:自擬題目,自定角度,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寫作導引】
讀陳丹燕的《富有意義的世界》,你至少會有這樣兩點感悟:一是生活中“傷痕”的映襯,會讓我們更容易體味出日常生活的美好;二是這些傷痕中都承載著一段傷痛的記憶,它時時沖擊著我們的感官,給我們以深刻的教益。就像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存在,讓我們感知到了自由、和平、安寧的生活的美好,讓我們明白種族歧視和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巨大創(chuàng)傷。
民間有句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原因就在于日復一日的格式化的生活讓人們對自己身處其中的幸福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有朝一日,當我們看到了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們,我們會驀然覺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覺到我們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由于這種對比,我們才會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并產(chǎn)生感恩之心、同情之心,愿意為自己、為他人創(chuàng)造好的生活。
那些由于社會或自然的災難留下的瘡痍,它們不僅反襯出了我們和平安寧的生活的美好,更會讓我們汲取歷史教訓,在生活中避免那些可能給我們帶來災難的諸多因素,力求使悲劇不再重演。材料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北京的圓明園遺址,南京的日軍屠殺中國同胞紀念館,重慶的白公館渣滓洞,德國的柏林墻……這些“傷痕”的存在,都時刻警醒著后人珍惜今天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杜絕種族歧視、侵略擴張、集權(quán)專制等邪惡勢力死灰復燃。這樣的“傷痕”往往被視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而得以珍存,供人們憑吊、反思。
寫這篇作文,可從上述兩個角度下筆,揭示出累累傷痕對我們的意義。在體裁上的運用上,散文、議論文都是不錯的選擇。寫作散文,重在借助散文選材上“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豐富靈活的特點,以生動的描寫加深刻的反思和抒情,從情和理這兩個方面去打動讀者。如果寫議論文,可以將歷史和現(xiàn)實熔于一爐,一邊揭示“傷痕”的意義,一邊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為傷痕“整形”甚至毀滅歷史遺跡的行為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最適宜的體裁便是議論性散文,可將散文與議論文的長處相結(jié)合,寫得理趣盎然,更容易感染讀者。
【佳作示例】
珍視傷痕
王 子
如果將已成廢墟的圓明園修復,讓她重新呈現(xiàn)出皇家園林的雍容與華貴;如果將黑暗陰森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推平,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一座美麗的公園,成為供人娛樂的休閑中心;如果將那座已成為專制與禁錮的象征的柏林墻完全拆除,在此建上一條鮮花走廊曲徑通幽……這個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美麗,還是會失去更有意義、有價值、有分量的東西?
我相信我的這些假設(shè)一定會獲得不少人的贊許,比如“修復圓明園”就曾被國內(nèi)很多專家學者一再提起。再看許多地方,諸如“保護性拆遷”“維修性拆除”之類奇葩的舉動,不正是順著這一思路萌發(fā)的念頭?在這個連自己的臉長得不滿意都可以隨意整形的時代,我們的“愛美之士”們又如何容得下那些在他們眼中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的歷史陳跡?
可是,他們不知道,在這些看似丑陋的累累傷痕中,承載著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已成廢墟的圓明園,讓我們看到了專制與腐敗必然帶來的積貧積弱,她是一部力證“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黑暗陰森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讓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和種族歧視給全世界各個民族帶來的災難,它是一本侵略者罪行的控訴書;搖搖欲墜的柏林墻,讓我們看到了專制者的兇殘和愚蠢。
你身上的每一道傷痕,都記載著你的一段苦痛的歷史。你抹去它,便是試圖抹去你這一段沉甸甸的記憶,便是讓你生存于一種自我編織的愉悅的虛空中。同樣,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一縷縷傷痕,都承載著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甚至全人類慘痛的歷史,我們又怎么能夠?qū)⑺p輕拂去?每當我經(jīng)過圓明園的斷垣殘壁,我總會記起中華民族的那段屈辱的歷史;每當我走過南京日軍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我總會想起我們飽受外族蹂躪的過去……
珍視歷史遺留的傷痕絕不單單是為了懷舊,而是讓我們仔細地分析這些傷痕的成因,從中汲取于我們有益的東西,從而不讓這屢屢傷痕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重新出現(xiàn)。正是因為這些傷痕的存在,才會讓我們更容易體會出今天生活的美好,從而珍惜這美好的一切。
不要想方設(shè)法去為歷史的傷痕整形了,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新生活的建設(shè)之中吧!
【寫作分析】
文章以一組假設(shè)性的排比句開篇,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那些試圖抹去歷史陳跡的念頭和行為展示在讀者面前;接著通過對豐富的實例的分析,揭示出這些歷史陳跡所蘊含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凸顯出“為傷痕整形”的想法和做法的愚蠢和荒誕。結(jié)尾以一句號召性的話收束全文,深化了文章中心,堪稱豹尾。整篇文章材料豐富翔實,觀點鮮明精辟,議論言簡意賅,雖為議論文,但激情澎湃,語言富于文采,有極強的感染力。endprint
傷痕的意義
劉 凡
有過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經(jīng)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他們進入這座惡名昭著的納粹集中營之前,奧斯維辛這座小鎮(zhèn)的街道旁的那些低矮的咖啡屋根本無法引起他們的注意;可當人們走出那座陰森恐怖的人間地獄時,街旁那些沐浴在陽光下的咖啡館一下子成了人們擁聚的地方。因為這些剛剛擺脫黑暗的人們瞬間發(fā)現(xiàn)了人間最美好的東西——自由的可貴。他們要坐在這里,坐在這看得見那座地獄的地方,在自由的陽光下激賞日常生活的美好。
奧斯維辛集中營之旅,讓這些原本生活在自由之中卻很少覺察到自由存在的人們,深深感受到了自由和陽光的美好,感覺到了日常生活的溫馨——或許這就是歷史傷痕的意義。
而人性的弱點恰恰就在于:沒有困苦生活的比照,我們常常會無視幸福的存在。
去年暑期,我隨正在一所名牌大學讀研的表姐來到了她支教的地方——西南邊陲的一所位于大山深處的鄉(xiāng)村人家。這里孩子的食譜是:“早上洋山芋,中午馬鈴薯,晚上土豆。”每天吃著同一種食物,很多人都光著腳走上十幾甚至幾十里的山路來到學校讀書。這些孩子對表姐這位來自城里的名牌大學的支教老師特別依戀,恨不能把每一天的每一秒鐘都利用起來,好從表姐那兒多獲得一點知識。這樣的情景,讓對學習多少已有幾分倦意的我幡然醒悟:我必須珍惜自己的學習條件,好好讀書!我甚至萌生了一個心愿:我也要成為表姐那樣的支教者,用我所學的知識來改變這些處在困境之中的孩子們的生活。貧窮的生活,磨礪了這些孩子們的心靈,也感化了我,甚至讓我為自己所享受的幸福而慚愧。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種幸福轉(zhuǎn)化成一種精神的力量,轉(zhuǎn)化成知識,用以改變這里的孩子們的生活。
貧困這道“傷痕”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所以,當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厭倦,對生命中公式化的行程感到乏味時,不妨去領(lǐng)略一下大地上的累累傷痕。從那些層層疊疊的彈痕和彈坑中,你會悟出和平生活的美好;從那些哀鴻遍野的難民營里,你會覺察出安定生活的幸福。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陰森恐怖,讓你對反人類的獨裁者說不;圓明園的殘壁斷垣,讓你為今天祖國的繁榮富強而自豪、慶幸……
傷痕的意義就在于,它時刻警醒我們,不讓新的傷痕重新在我們身上、心里和國土上出現(xiàn)。
【寫作分析】
文章以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游客的特殊感受入筆,將讀者帶進了一種特殊感受的體味中,很吸引人,也很有韻味。接著以自己的一段親身經(jīng)歷,揭示出傷痕的意義就在于讓人們覺察出了平凡生活的美好,從而激發(fā)出我們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激情。文末照應(yīng)開頭,列舉了各種實例,進一步點明傷痕的意義。結(jié)句“傷痕的意義就在于,它時刻警醒我們,不讓新的傷痕重新在我們身上、心里和國土上出現(xiàn)”堪稱警句,畫龍點睛。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224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