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娘惹與峇峇》中華人身份的迷失與重構(gòu)

      2014-04-10 01:28:47段波
      韓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華族天福殖民主義

      段波

      (寧波工程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寧波 315211)

      《娘惹與峇峇》中華人身份的迷失與重構(gòu)

      段波

      (寧波工程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寧波 315211)

      方北方的《娘惹與峇峇》通過敘述馬來西亞父、子、孫三代華人家庭從鼎盛走向衰落的過程,控訴了殖民主義文化對馬來西亞華人的思想、文化所造成的嚴重毒害。在殖民文化影響下,以娘惹為代表的華族社會內(nèi)部形成了畸形的、扭曲的殖民文化觀,這種畸形殖民文化觀念擠壓并扭曲了華人本土文化。作為對殖民主義文化的反抗策略,小說展望通過加強華文文化教育,從而使華人擺脫殖民思想文化的牢籠。

      殖民文化;殖民內(nèi)化;歐洲中心;身份認同;華文文化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xié)會前任主席、首屆馬華文學(xué)獎得主方北方(1918~2007)是馬華文學(xué)的播種者。方北方的小說以厚重的史詩感為顯著特征,小說始終跳動著那個時代的脈搏,反映著華族滄桑的歷史變遷。學(xué)者黃萬華在評述方北方的作品時說:“方北方小說帶給馬華文學(xué)界的首先是其創(chuàng)作的史詩感。漂泊海外、落地生根的馬華民族最讓人怦然心動的是其同當(dāng)?shù)卣?、?jīng)濟、文化復(fù)雜互動留下的歷史足跡,而方北方的小說始終在留攝這些歷史印跡?!盵1]127方北方的《娘惹與峇峇》正是一部反映“華人文化認同的變遷史的作品”[1]127?!赌锶桥c峇峇》創(chuàng)造了峇峇和娘惹兩類特殊時期馬來西亞華人的典型形象。峇峇娘惹(Baba Nongya)亦稱海峽華人或土生華人,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他們是新馬華族社會一個獨特族群,在思想文化上具有獨特性。①關(guān)于峇峇娘惹族群及其文化獨特性,學(xué)者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參見:陳志明《海峽殖民地的華人——峇峇華人的社會與文化》,載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lián)合總會1984年出版,第167-200頁;梁明柳、陸松《峇峇娘惹——東南亞土生華人族群研究》,載《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8-122頁;黃寶琪《馬華文學(xué)中峇峇娘惹的形象刻畫》,拉曼大學(xué)2011年學(xué)位論文,第6-13頁;陳恒漢《從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與融合》,載《沈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11年第3期,第104-108頁。這一族群早期專指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城(統(tǒng)稱海峽殖民地)出生的華人,即父系是華人血統(tǒng),母系是土著血統(tǒng),主要是英美等歐美殖民宗主國為了方便管理而強制進行的人種分類[2]。峇峇娘惹曾經(jīng)受到華文文化、馬來亞文化及其英國殖民文化(后有日本殖民文化)的多重影響,因此在文化認同上模糊不定,鄙視甚至否定自己的華族文化,認同“歐洲中心”和“白人至上”等殖民文化觀。方北方的《娘惹與峇峇》以馬來西亞三代華人為典型,通過敘述三代華人家庭一步一步從鼎盛走向衰落的過程,揭露了殖民主義文化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造成的嚴重毒害。在殖民文化的影響下,以娘惹為代表的華族社會內(nèi)部形成了畸形的殖民主義觀念,這種畸形殖民文化觀念擠壓并扭曲了華人本土文化,使他們變成沒有根的文化遺孤。作為對殖民文化的反抗,小說展望通過加強華文文化教育,使華人社會擺脫殖民主義思想文化的牢籠,并再次走向文化和社會的復(fù)興之旅。

      一、被殖民文化荼毒的馬來西亞土生華人

      自16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熱潮以及歐洲列強侵略擴張野心的不斷增強,船堅炮利的歐洲列強用武力敲開了亞洲的門戶,從此,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列強的殖民地、附屬國或半殖民地,直到1957年馬來西亞才贏得獨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中,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除了對包括馬來西亞在內(nèi)的亞洲國家進行政治控制、軍事占領(lǐng)和商業(yè)掠奪以外,還不斷向亞洲人民灌輸西方的殖民主義思想,以達到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權(quán)的目的。因此,包括娘惹和峇峇在內(nèi)的馬來西亞土生華人在思想上和文化上不斷遭受殖民文化的侵蝕和荼毒,并潛移默化地接受一套近乎西方的價值標準,成為西方殖民主義文化的受害者和霸權(quán)文化的踐行者。受殖民文化影響的娘惹和峇峇的形象,在小說的詩序中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口是番腔種是華,效顰歐化總爭差;親朋笑問君何處,卻道英倫是祖家?!盵3]3在《娘惹與峇峇》中,林娘惹和她母親、林峇峇、李天福以及眾多的馬來西亞華人,在價值觀、婚姻觀等方面,認同并接受了“歐洲中心”、“白人至上”的西方殖民文化觀。

      林娘惹的母親深受殖民文化荼毒,處處以殖民主義文化為標準。她的殖民文化觀念集中體現(xiàn)在她對女兒的教育觀念和對女兒的婚姻愿景上。在教育觀念上,林娘惹的母親支持并高度認同殖民主義文化。她從小讓林娘惹接受英文教育,并教她以英國的價值標準作為處事原則和標準。在林娘惹的母親看來,洋人和中國人是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階層,被稱為“紅毛”的洋人屬于過著高貴生活的高級階層,而中國人屬于只能從事苦力的“估俚階層”。在婚姻觀念上,她母親“希望她受了英文教育后,好嫁給吃紅毛頭路的人”而過上高貴富足的生活,因此他極力反對女兒同陳彼立的婚姻。這印證了后殖民理論家安尼亞·盧姆巴在分析英國殖民文化的特征時說的話,“英國的殖民主義文化卻不允許殖民者同當(dāng)?shù)厝溯p易通婚”[4]。

      在她母親的殖民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林娘惹“從小的生活習(xí)慣,一舉一動,當(dāng)以她母親的舉動為模范了”[3]59,因此她在思想意識上也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義的烙印,這體現(xiàn)在她的兩段婚姻、她對兒子林峇峇的教育觀念以及婚姻問題的態(tài)度上。在同第一任丈夫陳彼立的婚姻問題上,林娘惹內(nèi)化了的殖民意識和階級觀念暴露無遺。當(dāng)她和陳彼立的婚姻大事因為母親的反對而出現(xiàn)問題時,她極力勸說陳彼立,“你希望我到你們家去,那是無可能的事,你應(yīng)該明白,你父親沒有什么產(chǎn)業(yè)。再說,他只不過是個工人罷了”。[3]64在林娘惹的眼中,作為工人階級出身的陳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同出身高貴、已經(jīng)西化了的強勢的林娘惹家相提并論的,結(jié)果是陳彼立被迫入贅林家。同第一任丈夫陳彼立一樣,林娘惹的第二任丈夫李天福也是被林娘惹招贅進入林家的,這是林娘惹母女高度認同的殖民文化對李天福所代表的華人弱勢文化的再次勝利。同她母親的教育觀念如出一轍,林娘惹讓她兒子全盤接受英國殖民教育,而不讓他接受一點中國的倫理教育。對于中文教育,林娘惹持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或者偏見呢?她認為“讀唐人冊有什么用處?不讀唐人冊也是無關(guān)系”。[3]93由此可見,在林娘惹的意識里,作為“紅毛祖家”的洋人,不僅身份尊貴,社會地位高,而且收入可觀,因此當(dāng)親戚對她兒子因受殖民教育導(dǎo)致性格缺陷而提出異議時,她不但不批評兒子,反而大加贊揚,她甚至對批評她兒子的親戚這樣說,“其實不講中國話能夠講外國話,才是體面”。[3]96林娘惹對兒子目無尊長的忤逆行為進行的辯解,反映了殖民主義文化不但蒙蔽了她的雙眼,而且也腐蝕了她的思想意識,使她看不到兒子的嚴重錯誤。殖民文化的毒害,注定要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而吞食殖民文化苦果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娘惹的兒子峇峇。

      林峇峇是英國殖民主義文化的犧牲品。他從小受殖民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當(dāng)他五歲時,“娘惹姑就開始教導(dǎo)他認識ABC”,在她母親的影響下,他的思想與行動,一切無不受他母親熏陶而西化。由于缺乏中文教育,林峇峇不僅不會說中文,而且已經(jīng)徹底忘記自己的華人本土文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他竟然把英國殖民文化當(dāng)作他的本土文化,因此對洋人奴顏媚骨,當(dāng)他看見外國人時,“唯恐不恭不敬”;當(dāng)有人問起他的出生背景時,他竟然令人驚詫地回答說“我的祖家是英倫!”;他甚至認為“中國的月亮,總比不上外國的圓和明亮”。[3]101他對華文文化極端鄙視。當(dāng)他每次看到繼父時,“總是夾著鄙薄的眼光輕視他”,他甚至不把繼父李天福當(dāng)做家人看待;當(dāng)親戚朋友提起自己的國家時,他總會用輕蔑的口吻說:“臭死Country,我唔承認她”。[3]100由于英國殖民文化成了他唯一的文化認同的來源,加上漢語教育的缺失,他的華族文化身份不幸地迷失了??杀牧謲Q峇不僅淪為殖民文化的犧牲品,而且也變成了一個社會渣子,變成一個沒有身份的“文化孤兒”[5]。

      二、迷失身份、失語的華人“新客”

      在殖民文化的淫威之下,作為“他者”的唐人,林娘惹的父親以及19世紀之后新移居馬來西亞、當(dāng)時被稱為“新客”的華人新移民,例如小說中林娘惹的兩任丈夫李天福和陳彼立,都被迫以入贅的方式,嫁入猶如殖民文化堡壘一樣的林家。他們的入贅,標志著華族社會和華人文化的集體沉淪。面對強勢的殖民文化,他們的文化特性和民族意識受到了嚴重的壓扁和束縛,繼而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如同后殖民批評理論家斯皮瓦克所論述的那樣,他們猶如底層人一樣,“不能說話”,最后完全沉默“失語”了。[6]作為家族中的第一代華人,林娘惹的父親在殖民文化面前是失語的,是缺場的。林娘惹的父親由于低賤的“唐人”身份而被迫入贅母親家。在殖民文化的影響之下,他父親的家庭觀念和生活習(xí)俗完全變了質(zhì),“他入林家后便脫下中裝而改著白色洋裝……甚至廢棄筷子而用手扒”。[3]59在林家,林娘惹的父親是缺場的,他沒有名字,是一個沒有文化身份、看不見的人,我們在小說中聽不到他的只言片語,換句話說,他是“失語”的,無論在娘惹的教育問題上,還是在她的婚姻問題上,我們都聽不到他一丁點的聲音。

      在殖民文化的淫威之下,林娘惹的第一任丈夫陳彼立和第二任丈夫李天福也是“失語”的。如同林娘惹的父親一樣,陳彼立低賤的出身決定他在婚姻問題上的抗?fàn)幝曇舨粫蝗寺牭剑虼酥荒鼙黄热胭樍旨摇R驗闊o法為陳家傳宗接代,加上入贅這種事情使男人的顏面掃地,他在結(jié)婚當(dāng)日便因抑郁寡歡而不幸中暑死亡,從而徹底在林家永遠消失了,缺位了。同樣,林娘惹的第二任丈夫李天福在林家也是無足輕重的,可以說其文化身份也是缺失的。從前的李天福是一個樂觀向上、對自己的工友“時時能夠給予同情和鼓勵”并且能“幫助那些受人欺侮與被榨取快樂的人”的中國農(nóng)民。[3]52-53然而在邂逅林娘惹而最終入贅林家之后,李天福在娘惹的影響下也變得沉默無語了。但積極樂觀的李天福試圖贏得自己在林家的地位和身份,即獲得殖民者的身份認同,他試圖發(fā)出華人沉默許久的聲音。因此,當(dāng)林娘惹在林峇峇的繼續(xù)教育問題上征求他的意見時,李天福順水推舟,除表示贊同她的主張外,進一步追問道:“那么,你打算送他進那一間學(xué)校呢?”李天福不僅發(fā)出追問,而且還緊接著發(fā)出“唐人似乎應(yīng)該讀唐人冊”的聲音。[3]93沉默了許久的李天福竟然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這是娘惹意想不到的。長期以來,華人文化意識被殖民統(tǒng)治擠壓得幾乎沒有空間,他們的聲音也幾近消失了。因此,李天福認為唐人應(yīng)該接受漢語教育的發(fā)聲,喚醒了馬來西亞沉睡了幾個世紀的華人意識。可是李天福的華人身份意識再次被林娘惹高度認同的殖民文化徹底壓制,他除了對強勢的殖民文化低頭以外,別無選擇。在這種強勢殖民文化的壓制之下,李天福也只能被迫接受甚至模仿殖民文化。因此,自從他進入馬來西亞的橡膠園工作之后,“他的精神卻徹底變了質(zhì)”,“從一個可憐的被殖民者轉(zhuǎn)變成一個把別人的勞力也剝削過來”的人。[3]52-53

      李天福由一個積極樂觀的被殖民者轉(zhuǎn)變成了一個冷酷、自私、為了達到發(fā)財致富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壓榨工友的剝削者。究竟是什么讓他變成自私冷酷的壓迫者呢?答案就是,經(jīng)過幾年在馬來西亞的悲慘遭遇,他從自己被壓迫的經(jīng)歷中洞悉了殖民主義的運轉(zhuǎn)機制,也漸漸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殖民主義的價值觀念。李天福邂逅了在事業(yè)上打拼的寡婦林娘惹后,在已經(jīng)被殖民文化腐蝕的林娘惹的強勢影響下,慢慢地由橡膠園的工人階級蛻變成頭家階級,思想觀念也因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入贅林家之后,“他放棄了一連串的志愿:他把祖國的江山忘記了,他也把他的父母的墳?zāi)雇浟恕?。[3]85換言之,在霸權(quán)文化的影響下,李天福像林娘惹的父親一樣,忘記了華人文化的根,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時也不幸患上了“失語癥”。

      三、重建華文文化傳統(tǒng),擺脫殖民文化牢籠

      林娘惹、林峇峇、李天福等馬來西亞華人,在婚姻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受殖民主義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較深,有的人部分甚至全盤接受了殖民文化,因此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時時遵守殖民主義信條,處處維護殖民體系的權(quán)威。他們既是殖民文化的捍衛(wèi)者,同時也是殖民文化的受害者;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甚至像林峇峇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本土文化,淪為一個文化孤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通過呈現(xiàn)個體和群體已經(jīng)內(nèi)化了的殖民文化意識,通過展現(xiàn)林家的悲慘命運,從而深刻揭示殖民文化是如何扭曲了馬來西亞人民的心靈,如何剝離了他們的文化身份。作者對殖民主義文化的譴責(zé)和批判態(tài)度是不言而喻的。

      或許,《娘惹與峇峇》還試圖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如果一味接受殖民文化,忘記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拋棄了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那馬華民族,或者馬來西亞民族,甚至任何一個被殖民化了的個體或民族,遲早要像林家一樣,注定要生毛病出問題的。在小說中,幾位主角都得了毛病:李天福是在入贅林娘惹家之后,即在受到林娘惹所推崇的殖民文化的影響之后,因為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得不到兒子峇峇的承認而抑郁寡歡而死;從未生過病的林娘惹被不爭氣的寶貝兒子的荒唐行為氣得生了病,最終被活活氣死;而林峇峇一共害了兩場精神病,一次是受英文教育之后,一次是受日本殖民文化的奴化之后。林家成員的疾病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林峇峇的腦部患了疾病,說明他的思想意識出了問題。他的精神疾?。ㄉ踔晾钐旄5拿。┑牟「鞘裁茨??筆者認為,他的精神病的根源主要是因為他拋棄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念。他數(shù)典忘祖,拒絕承認李天福為自己的父親,還拋棄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冷淡自己的親戚,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是違犯了倫理禁忌的忤逆行徑;令人憤慨的是,他竟然拋棄了自己作為人父、作為人子的倫理身份①“倫理禁忌”、“倫理身份”是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聶珍釗教授所倡導(dǎo)的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理論(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中的基本術(shù)語。參見:聶珍釗《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及其它——聶珍釗自選集》,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3-98頁;聶珍釗《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基本理論與術(shù)語》,載《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22頁。,反而認殖民強盜作父親,把英倫當(dāng)作自己的祖國,卻把中國的根忘得干干凈凈。同自己的兒子一樣忤逆不孝的是,李天福也數(shù)典忘祖,不僅忘記“祖國的江山“,而且也忘記“他的父母的墳?zāi)埂?。因此,就像戲劇《俄狄浦斯王》里俄狄浦斯因殺父娶母而招致上天的嚴厲懲罰致使俄狄浦斯城瘟疫橫行一樣,林家兩代人數(shù)典忘祖、違背天倫的行為致使林娘惹、陳彼立、李天福和林峇峇相繼患病,其中陳彼立、李天福和林娘惹相繼因病死去,而林峇峇也患了兩次嚴重的精神疾病,也差點丟了性命。其實,從本質(zhì)上講,林家人疾病的根源都在于其一味奉行殖民主義文化,對殖民主義文化頂禮膜拜。小說最后,林峇峇的精神疾病竟然痊愈了。從很大程度上講,他的大病痊愈歸功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良藥,因為唯一到他病榻上看望他的人竟然是他極端鄙視的親戚和他遺棄已久的兒子林細峇,這也是他的生命得以延續(xù)的動力和根本原因。林峇峇的精神疾病痊愈的象征意義還在于,如果要消除病根,必須要從腦部——思想意識——入手,即從消除殖民主義的思想毒瘤入手。小說結(jié)尾時,林峇峇重新拾起被拋棄許久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艱苦勤奮,踏實進取。

      要徹底醫(yī)治殖民文化的余毒,擺脫殖民文化的束縛和影響,真正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小說在林峇峇的兒子林細峇這個人物身上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林細峇從小接受中文教育,小小年紀不僅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且還“對于國家民族的組織,與國民的生活狀況,以及中華民族為什么必須抗日爭取獨立”等等大事,也有簡單的認識。[3]128-129之后,在馬來西亞的進步中國青年一華和一英兩兄妹的的影響下,林細峇成長為一名孝敬長輩、知書達理、積極向上的有為青年。最后一章中一英和林細峇關(guān)于英文教育的討論,為如何破除殖民文化的堡壘,如何擺脫殖民主義的牢籠,提供了許多有益的、重要的啟示:

      “你認為我學(xué)習(xí)英文,準備考取劍橋的文憑是對嗎?”

      “為了增加我們的學(xué)識,多認識一國的文字而參加考試,測驗本身學(xué)習(xí)的程度,并沒有錯。”一英說,“即是說我們懂得了英文,我們就可以利用英文去研究一些進步的科學(xué),而不是讀懂了英文而讓英文來利用我們。不過中國人,只學(xué)習(xí)英文而不認識中國文字,那就太差了。”[3]132

      通過這番討論,林細峇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xù)學(xué)習(xí)中文的信念,堅定了他學(xué)習(xí)英文來為自己服務(wù),而不是讓英文來束縛和扭曲自己的心靈。他還深深地認識到,馬來西亞人“除了選英文教育外,還必須接受中文教育,久而久之,才不會忘記自己的國家”。[3]132-133

      這是林細峇對馬來西亞青年的期望,也是方北方對殖民主義文化的一種抵制策略,同時也是他傳播民族文化的一種方式。這正是方北方文學(xué)作品一個重要的特征,正如香港作家彥火評述的那樣,方北方“希望通過小說再現(xiàn)馬來西亞擺脫殖民地政府的統(tǒng)治、華族參與國土的開辟和發(fā)展的經(jīng)過。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卻找到華族對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離不棄的堅持和傳承的精神”[7]。對華族文化傳統(tǒng)的堅持和傳承也是小說對馬來西亞華族文化教育的方向性指引,這也是方北方對馬華民族和馬來西亞社會文化發(fā)展所作出的重要警示,也是馬來西亞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即堅持多元的文化教育。唯有如此,馬來西亞才能真正走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1]黃萬華.新馬百年華文小說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

      [2]梁明柳,陸松.峇峇娘惹——東南亞土生華人族群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0(1):118-122.

      [3]方北方.娘惹與峇峇[M].檳城:康華出版社,1954.

      [4]LOOMBA A.Colonialism/Post-colonialism[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8:111.

      [5]馬淑貞.馬華小說的異族想象變遷[D].廣州:暨南大學(xué),2005:18.

      [6]斯皮瓦克.從解構(gòu)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128.

      [7]彥火.琴臺客聚:方北方所召喚的華族精神[EB/OL].(2007-11-21)[2012-09-21].http://paper.wenweipo.com/ 2007/11/21/OT0711210012.htm.

      The Lost of Identity and Reconstruction:A Post-colonialist Reading ofNyonyas and Babas

      DUAN Bo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315211)

      Fang Beifang’s Nyonyas and Babas accuses the colonialism of its poisoning influence upon Malaysian Chinese thoughts and culture and criticizes the western colonialism.Under the sweeping influence of colonialism,Peranakans in Chinese society develop an internalized and twisted colonialist ideology,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colonialist ideology of Chinese Malaysians made Chinese culture so extruded and twisted that Chinese Malaysians completely forget their Chinese identity,becoming culturally rootless orphans suffer?ing aphasia.As a reaction against colonialism culture,the novel envisions a great revival of glorious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by strengthening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so that the Chinese can libe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colonial cage.

      colonialism;internalization of colonialism;Euro-centralism;identity;Chinese culture

      I 106.4

      A

      1007-6883(2014)04-0058-05

      責(zé)任編輯 黃部兵

      2014-02-15

      段波(1976-),男,白族,貴州盤縣人,寧波工程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華族天福殖民主義
      帝國視閾與殖民主義電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風(fēng)景
      孫天福治療心律失常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凝心聚力,傳播幸福
      人民周刊(2021年5期)2021-05-07 07:46:12
      姚天福力駁忽必烈
      新加坡當(dāng)代華族戲曲實踐的啟示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16
      日據(jù)時期新加坡的華族戲曲①——小出英男《南方演藝記》的價值與謬誤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07
      砂拉越華族族群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維護:以古晉中華第一中學(xué)之興辦為個案研究
      東南亞研究(2015年1期)2015-02-27 08:30:38
      民族主義、現(xiàn)代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
      ——晚近西方學(xué)術(shù)語境中的韓朝歷史編纂學(xué)
      古代文明(2014年4期)2014-10-13 00:02:44
      會唱歌的車
      三月三(2014年7期)2014-07-01 10:17:15
      史蒂文森小說《金銀島》的后殖民主義解讀
      短篇小說(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3
      辽阳市| 罗源县| 宣恩县| 玉田县| 临澧县| 苏尼特右旗| 彝良县| 固镇县| 正安县| 五大连池市| 田林县| 弥渡县| 原平市| 鄂托克旗| 渝中区| 广南县| 文山县| 卓资县| 介休市| 务川| 舞阳县| 简阳市| 丹凤县| 湟中县| 江川县| 自贡市| 茶陵县| 山东省| 南开区| 常宁市| 建昌县| 沽源县| 新龙县| 桐乡市| 威远县| 临泉县| 鲜城| 廉江市| 馆陶县| 康定县|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