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追尋人與自然關系的統(tǒng)一
      ——解析桑伯格名詩《大草原》

      2014-04-10 06:42:48楊愛萍
      關鍵詞:伯格草原詩人

      楊愛萍

      (浙江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追尋人與自然關系的統(tǒng)一
      ——解析桑伯格名詩《大草原》

      楊愛萍

      (浙江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美國現(xiàn)代詩人桑伯格以其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雙重對立態(tài)度倍受爭議,而這種對立面的統(tǒng)一,亦即詩人特有的生態(tài)智慧表述,卻鮮有論及:他并未在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意識中亦步亦趨,與杰弗斯、弗羅斯特等對工業(yè)文明的強烈譴責或“尼采式的悲觀態(tài)度”亦迥然不同;他的《大草原》立足國情面向未來,面向美國人民,形成了一種生態(tài)思想的動態(tài)發(fā)展觀,對社會的憂思亦注入一種樂觀的期待,這便是詩人更具前瞻性的生態(tài)觀。本文擬沿兩條線索對《大草原》進行剖析:一是他熱愛自然、反對城市化進程的生態(tài)理想,二是他對工業(yè)文明與城市的頌揚,進而從這些豐富且相互滲透的形象蘊含中探尋這種矛盾表述的現(xiàn)實性和深刻性。

      桑伯格;動態(tài)發(fā)展觀;生態(tài)智慧

      桑伯格繼1916年出版了《芝加哥》(Chicago)詩集后,與1918年創(chuàng)作了第二部詩集《剝玉米的人》(Cornhuskers),該詩集同樣在詩壇上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并獲普利策文學大獎?!叭绻吨ゼ痈纭返於松2裨谥ゼ痈缥膶W流派中的主要地位,那么《剝玉米的人》則奠定了桑伯格在美國詩壇的地位?!盵1]《大草原》是《剝玉米的人》中一首描寫自然、關注自然生態(tài)的著名長詩,它內(nèi)涵深廣,氣象恢宏,如同一部美國發(fā)展的史詩,承載了美國中西部大草原大量的歷史和文化信息。盡管如此,這部作品在國內(nèi)外學界均未受到過足夠的重視。以往的諸多評論更多關注桑伯格詩歌作品所體現(xiàn)的矛盾而對立的觀點,很少有人以社會發(fā)展的視角來深入考察其矛盾觀點的根源。有人甚至這樣指責:“桑伯格思想膚淺、不切實際”[2]。筆者認為,在20世紀初期這樣一個生態(tài)危機四伏的時代,桑伯格的作品不僅具有關注生態(tài)的現(xiàn)實性特征,而且他對工業(yè)文明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體現(xiàn)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前瞻性的生態(tài)智慧。筆者按照兩條線索來剖析《大草原》的矛盾而統(tǒng)一的生態(tài)智慧及詩人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的深刻思考。一是分析桑伯格熱愛自然、反對城市化進程的生態(tài)理想;二是分析桑伯格積極頌揚工業(yè)文明城市的現(xiàn)實性和深刻。

      一、對草原的歌頌、熱愛與依戀

      《大草原》創(chuàng)作于1918年,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桑伯格作為戰(zhàn)地記者親赴戰(zhàn)場,目睹了千萬名年輕人陳尸疆場,戰(zhàn)爭給他帶來的是觸目驚心的震撼。自然的博大、平和吸引著桑伯格,詩人將視野從城市轉(zhuǎn)向荒野和大自然。詩歌伊始,詩人用熱烈奔放的情感為我們描繪了的西部大草原的壯麗風光,著重呈現(xiàn)草原上自然萬物的本真之美。詩人充分發(fā)揮想象,將冰川時期草原形成之初的奇妙世界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讀者感受到它的博大與精妙,驚嘆自然的造化。他筆下的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都具有迷人的魅力。詩人對大草原的贊美與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家庭背景不無關系。桑伯格出生于瑞典移民的家庭,他繼承了瑞典人熱愛自然的傳統(tǒng)。在瑞典詩壇上,從早期的特格納爾(Esaias Tegner)到當代著名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都是自然的虔誠崇拜者,他們熱情歌頌自然,將自己對自然的熱愛融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譜寫了相當數(shù)量的美麗篇章。桑伯格深受他們的影響,他對“自然之中所有生命,哪怕是一棵小草,一片青苔,一朵野花都充滿了愛意”[3]。桑伯格出生在美國西部草原的一個小鎮(zhèn),草原迷人的自然環(huán)境伴隨著詩人的成長,大草原中一切細微而普通的事物都逃脫不了桑伯格敏銳的感受力,他把感受到的一切都精妙地展現(xiàn)在詩歌之中。詩人不僅將山川河流入詩,連露珠、玉米地、打谷場、小麥田、野鴨、知更鳥、鳥蛋、螞蟻穴、牽牛花、蘿卜、蘋果這一切原本平凡的自然之物都成為詩人的創(chuàng)作素材,而且讓詩人情不自禁地贊嘆“這真是個讓人自豪的地方?!盵4]

      桑伯格善于描寫自然,他的詩句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既有惠特曼式的粗獷激昂,也有狄金森的細膩婉約,讓人感到一種有如行云流水的語言境界。桑伯格對自然生動、細致而感性的描寫不僅僅跟詩人的創(chuàng)作天賦有關,還跟詩人生活經(jīng)歷相關。桑伯格18歲時曾經(jīng)在堪薩斯州的麥地里做過臨時工,這段生活加深了他對農(nóng)耕時代草原生活的熟悉。詩人不惜筆墨把草原人和他們的生活完整、真實地描繪出來。如趕著豬吃谷物的農(nóng)夫們,挎著一籃雞蛋的農(nóng)夫的女兒,打谷人,叉草的農(nóng)夫。詩人描寫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時充滿了歡樂輕快的語調(diào)。“打谷人稻草堆里吆喝著”,“男男女女們一起剝著玉米”,“打谷人用收獲的手拉著豐收的莊稼,哼唱著女人和世界的夢想之歌”。打稻、剝玉米都是草原人日常辛勤的勞作,然而在勞動中他們一路歡歌笑語,舒暢自如,心里充滿了幸福和滿足的喜悅。

      桑伯格努力發(fā)掘草原生活的趣味,并加以藝術的表現(xiàn),不僅讓人感覺輕松愉快而又回味無窮,而且在笑聲中體驗萬物與自然的和諧。無論是清晨踩在大糞堆里炫耀大紅雞冠的公雞還是深夜時分一頭追逐自己的尾巴嚼著骨頭的老獵狗,都讓我們開懷大笑。動物們在盡情地嬉戲著,追逐著,與自然和諧相處著,盡情享受自然帶來的歡樂。這樣逍遙快活的生活是鄉(xiāng)村特有的一道風景線,這是在城市中不曾見過的。詩人還采用帶有典型的鄉(xiāng)村化的口語和詞匯,如“hog,old hunting dog,cornhusker,pitchfork,hayrack”,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鄉(xiāng)村生活氣息。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充滿歡快、幸福祥和、其樂融融的水墨畫?!皊ing”是詩歌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詩人以此來展示笑聲與歌聲編織的草原生活。人們生活的喜悅與幸福充溢在字里行間,還有什么比這種生活更醉人、更讓人心馳神往?這是完全未受到工業(yè)文明浸染的一片凈土,詩人是在回憶著過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讓人感受到一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種理想的生態(tài)美景。

      桑伯格在詩歌中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快樂、祥和、和諧、幸福的理想社會,然而這樣的世界卻一去不返,詩人一聲嘆息,“昔日的一切都隨之而去,大地在哭泣?!薄癵rizzled”讓我們看到詩人對過往生活的萬般不舍。事實上,詩人對草原萬物的歌頌、對草原生活的回憶與不舍都說明詩人渴望著萬物和諧的簡單而快樂的生活?!洞蟛菰分杏卸嗵幎际窃娙嘶貞浰贻p時在蓋爾茲堡小鎮(zhèn)的生活?!按髦t頭巾劃著雪橇的黃發(fā)男孩”,“坐在馬背上搖著韁繩拍打著馬屁股的農(nóng)夫”,“帶著皮手套播玉米的人”寫的都是詩人年輕時的自己。桑伯格后來雖然在芝加哥生活很久,但他最留戀在草原生活的那段時光,他多次從城市搬到鄉(xiāng)村,最后生活在北卡羅琳納的農(nóng)場也是緣于他對草原寧靜而簡單的生活的熱愛。

      桑伯格看到的不僅僅是自然的外在之美,如果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體驗自然,繆爾在高山峻嶺中領悟自然,桑伯格則跟艾默生一樣,他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注重大自然與心靈的交融,感受自然神奇的力量?!安菰衔鐚ξ腋璩砩衔翼⒃谒膽驯Ю?,在她的心坎里?!痹谠娙说难劾铮匀徊辉偈羌兇饪陀^的物質(zhì),而是彌漫著濃厚的人性色彩的自然。廣博而寧靜的草原是人們理想的精神家園,詩人似乎找到了精神依賴的對象,不再感到孤獨。詩人這樣的表達讓我們看到某種生態(tài)意識的存在。“在原始人類看來,整個世界都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人和動物自不必說,花草樹木等植物也不例外,即使是天地日月、風火雷電、山川土石等自然之物也跟人一樣,具有意識、意志和愿望,宇宙萬物都有精靈或神靈寄寓其中[5]。

      二、容承苦難的生態(tài)草原自述

      肇始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標志著人類中心主義的誕生。從培根的“命令自然”,到笛卡爾的“成為自然的主人”,再到康德的“人是自然的立法者”都把人與自然割裂開來,認為人是自然的統(tǒng)治者,人類可以支配和征服自然。托馬斯·阿奎那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動物天生要被人所用,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相應地,根據(jù)神的旨意,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駕馭[6]。桑伯格強烈反對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萬物都是平等的,詩人把自然萬物當成與人類情感的交流對象,將草原看成是自己熱戀中的情人,“我愛草原,就像熱戀中的男子?!痹娙藢⒆匀惶嵘角楦械木辰纾瑢⑷说乃枷敫星榕c自然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人與自然真正地融為一體。這樣的詩句讓人感悟到“某種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的契機”[7]。

      桑伯格是美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思想的忠實繼承者。在傳統(tǒng)的美國生態(tài)文化中,自然不僅是萬物之源,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懷。安妮特·克勞迪(Annette Kolodny)說:“在美國的神話故事中,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根基就是自然是女性主體的身份,不僅僅因為自然是萬物之母,而且作為母親,她擁有包容一切的博愛?!盵8]桑伯格在首詩歌中自始至終都將自然以母親和女性的形象出現(xiàn)。詩人親切地稱草原為母親。“噢,草原母親,我是你的一個兒郎。”“母親”哺育了“那些在黑暗的日子奔向法蘭西戰(zhàn)場的年輕人”,“那些吃著牛排的打谷人”,“那些把牲畜趕到鐵道邊圈里的牧童們”,還有“那些七月四日去野餐的人們”。

      作為“母親”,草原具有厚德載物的仁愛之心與慷慨寬容的品性,草原能夠包容和化解一切苦難?!洞蟛菰酚窒袷且徊坎菰嚯y的書寫,它見證了17世紀第一批歐洲移民登陸美國,西進運動、美國獨立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工業(yè)文明等進程。移民者所帶來的宣揚民主、平等、提倡理性的啟蒙思想同時也讓這個國家陷入無盡的劫難。在美國進入了“殖民”時代后就一直伴隨著與印第安人的長期戰(zhàn)爭。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拓寬疆土,殖民者從18世紀就開始向北美大陸西部擴展。19世紀上半葉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其實是一部印第安人與家園分離的血淚史。草原見證了大批的印第安人慘遭屠殺、失去家園的悲慘境遇?!俺汕У挠〉诎踩藚群爸x去,到一個新的地方尋找玉米和女人?!鄙2褚簧继岢巳似降鹊拿裰饔^念,這也是他眾多詩歌中的核心思想。對印第安人命運的關注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印第安人弱勢生命群體的深切同情和尊重,也是詩人對美國印第安政策的抨擊。啟蒙運動還帶來了政治層面的荒謬與殘酷。第一次世界爆發(fā)后,大批美國年輕人參加了戰(zhàn)爭,大戰(zhàn)帶來的是空前的大屠殺。桑伯格控訴了驅(qū)趕一千六百萬年輕人到戰(zhàn)場相互屠殺的資產(chǎn)階級的壟斷者們。“我看過了鮮紅的誕生和鮮紅的死亡那些兒女們,我選擇和平或戰(zhàn)爭,卻只在等待,什么也沒說?!痹娙藢⒉菰?jīng)受的種種苦難近距離地展示給讀者。對此,詩人既沒有表現(xiàn)出挽歌式的悲嘆與絕望,也沒有一味地宣泄義憤。相反草原用寬容和博愛吞下了所有的苦難。詩人顯然是通過制造這樣的苦難歷程來凸顯在社會發(fā)展中人與自然對立的狹隘的自然觀。歷史是未來的鏡子,詩人是要借助于歷史來思索現(xiàn)在,通過歷史苦難的書寫來警示未來。

      三、草原開拓的生態(tài)矛盾與桑伯格的生態(tài)智慧

      20世紀初,美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但是社會的異化程度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對立、人性的墮落、道德的淪喪以及精神層面的失落。愛略特稱這是“一個不斷走向墮落的時代”[9],杰弗斯在《大拉網(wǎng)》中把現(xiàn)代城市文明比作一張巨大的羅網(wǎng)。桑伯格曾經(jīng)生活過的安寧與和諧的時代不復存在了,他的故鄉(xiāng)草原也面臨著一種巨大的時代變遷。與同時代的詩人一樣,桑伯格對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危機深感焦慮不安?!霸诒粐鷫Π鼑某鞘兄g,穿梭著讓人窒息的客運列車,活塞在嘶嘶叫響,車輪在詛咒”,“成千的紅種人吶喊著離去,到一個新地方尋找玉米和女人:百萬的白種人到來,建起摩天大樓,修建起鐵軌和電線,觸角伸到咸海:現(xiàn)在那巨大的煙囪,真用獠牙撕咬著天邊。昔日的草原,群群野鴨相互召喚,交織在一片綠色和紫色叢中,現(xiàn)在的草原,鉚釘嘎嘎作響,警察巡邏,汽船呼嘯?!薄皊kyscrapers,rails,trains,wires”象征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繁榮景象和巨大力量,似乎也暗示著工業(yè)文明在極大地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同時也在破壞著人的詩意的棲居,破壞了原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社會?!癱hocked,curse”這些貶義詞足以體現(xiàn)詩人對工業(yè)文明產(chǎn)物的嘲諷與不滿。在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自然的活力已經(jīng)漸行漸遠,詩人用“green,purple”這些最具生命的色彩的詞來回憶曾經(jīng)充滿活力、春意盎然的草原。青山秀水,色彩斑斕的草原景象與高樓林立、處處是鐵軌、電線的工業(yè)化草原形成鮮明的對比。詩歌通過強烈的對比和鮮明的烘托暗示著詩人對現(xiàn)代文明的憂思、拒絕與抵制,凸顯詩人對故鄉(xiāng)草原的無限依戀和向往。面對這樣的世界,詩人百般無奈,只能在回憶中尋找著那份美麗。詩人無限感慨道:“我愛大草原,愛得如此心痛,我渴望的只不過是一個日出、一個天空中燃燒的月亮。”

      讓我們不解的是,當詩人沉浸在過去的回憶而無法自拔時,面對草原上升起的座座城市,詩人驟然放聲高歌?!霸谶@里我看到一個城市興起,它向全世界的人們說:“聽,我很強大,我知道我要什么?!边@些新城充滿了活力與生機,給詩人帶來無限的精神力量。詩人的情緒為什么出現(xiàn)驟然的變化?詩人矛盾的態(tài)度顯然讓人無法接受。從表面看,桑伯格對草原城市化的“矛盾”態(tài)度貫穿這首詩歌的始終。帕米拉·蘭姆諾也曾經(jīng)談到過這個問題,他說:“讀桑伯格的詩歌,會給讀者留下一種無法調(diào)和的矛盾感?!盵10]人們只關注桑伯格作品體現(xiàn)的悖論觀點,當時復雜的社會語境卻被忽視了。文學作品與社會背景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存。就像希利斯·米勒所說:“1979年以來,文學研究的中心有了一個重大轉(zhuǎn)移:從對文學作修辭學式的內(nèi)部研究,轉(zhuǎn)為研究文學的外部聯(lián)系,確定它在心理學、歷史或社會學背景中的位置?!盵11]眾所周知,美國獨立后,人口迅猛增長?!蔼毩?zhàn)爭前,新大陸人口只有兩百萬左右,獨立戰(zhàn)爭后,人口每20年就增長一倍,這個速度是歐洲人口增幅最快國家的兩倍多?!盵12]20世紀初期,加上大量歐洲移民及鄉(xiāng)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美國的中西部地區(qū)迅速發(fā)展成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區(qū)。城市變得擁擠不堪,底層人民的居住條件極度惡劣。桑伯格深知,在當時的美國,城市化是勢不可擋的時代力量。作為新興的國家,美國與具有千年歷史的歐洲其他國家不同,在工業(yè)文明迅速發(fā)展的時代,對于一個新興的工業(yè)國家而言,推崇極端的自然觀是不可取的。保護自然并不是要完全拒絕工業(yè)化和工業(yè)文明,如霍華德·塞戈爾(Howard Segal)所言:“自然與文明的關系不是彼此對立,而應相互交融,文明化的自然是現(xiàn)代化的花園。”[13]詩人頌揚城市,其目的是將城市納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從而建立一個以人類整體生存發(fā)展為核心的生態(tài)觀。

      工業(yè)文明給美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梭羅、艾默生、弗羅斯特、杰弗斯等思想家和詩人看來,自然與文明相互對立,他們反對工業(yè)文明和城市化,認為他們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他們強烈呼吁人們應該回到自然中。與他們不同的是,桑伯格將生態(tài)視域從傳統(tǒng)的荒野、草原擴展到城市和工業(yè)化。作為一個具有強烈現(xiàn)代意識的詩人,他更關注人類整體的生存環(huán)境。正如趙毅衡先生所言“雖然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加深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但是現(xiàn)代詩人必須在藝術材料和藝術技巧上適應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充分展現(xiàn)現(xiàn)代意識?!盵14]桑伯格的前瞻性的生態(tài)思想來自于他對美國這個國家、對美國人民、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了解和深刻理解。如果說梭羅是在康科德城的豆田里找到了他的天地,佛洛斯特在新英格蘭地區(qū)發(fā)現(xiàn)他的世界,馬斯特是在回憶郊外的墓地中重塑他的價值觀,那么“桑伯格則是在色彩絢麗的芝加哥和廣闊無垠的美國土地上形成了他的思想”[15]。用桑伯格自己的話說:“我和但丁和彌爾頓的區(qū)別是,他們描寫了地獄,但他們從未見過地獄,而我寫了芝加哥,是因為我在芝加哥有多年的真實體驗?!盵16]桑伯格沒有完全遵循傳統(tǒng)的生態(tài)意識,詩人立足美國的國情和歷史,面向發(fā)展中的美國社會、面向美國人民、面向現(xiàn)實,面向未來,在他的詩歌中灌注了前瞻性的生態(tài)思想。詩人這種前瞻性的生態(tài)意識這要比同時代的詩人更加包容、更加深刻。

      四、樂觀而積極的信念

      與杰弗斯、弗羅斯特等對工業(yè)文明的強烈譴責與“尼采式的悲觀”態(tài)度不同,桑伯格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沖出了傳統(tǒng)的藩籬,他的生態(tài)意識包含了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他對社會的憂思帶有了一種樂觀的期待。詩人以寬廣的胸懷告訴人們,“我談論新的城市,新的人民,我告訴你過去是一桶灰,我告訴你昨天是已停息的風,是落下西天的夕陽。”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桑伯格無疑是一個進化論者。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一個熱情歌頌城市的詩人,對社會的前途如此樂觀和自信,這在西方文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因此有人指責桑伯格是位理想主義者。對此,桑伯格并不否認。他說:“我是位理想主義者,而且我一直在理想的路上前行?!盵17]深讀桑伯格的詩歌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桑伯格的理想并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桑伯格依然相信某種絕對價值的存在,相信救贖,這就是對人民的關懷和信任。他曾經(jīng)說過:“透過工廠的濃煙,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轿幢唤镜拿利?。我們?nèi)匀幌嘈?,哪怕只有一絲美德留存,我們就能擁有美好的明天?!盵18]高登·林克(Gordden Link)對桑伯格做出了最為貼切的評價“對勞動人民的遭遇具有深切的同情”和“對人民充滿了信念”的詩人[19]。

      桑伯格對人類社會終極關懷的思想由來已久。在倫巴第學院讀書的時候,桑伯格研究過卡萊爾、莎士比亞、吉卜林、艾默生、惠特曼以及羅斯金等人,并且對他們崇拜有加。在詩歌的風格方面,惠特曼對桑伯格影響至深,而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酷似惠特曼。但是對桑伯格的思想影響最深的則是他的導師懷特教授。這種影響甚至貫穿于詩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黑茲爾·多奈爾(Hazel Durnell)這樣說道:“懷特教授不僅教授政治和經(jīng)濟理論,更關鍵的是他讓桑伯格領悟到人道主義的人生觀?!盵20]昆西·懷特(Quincy Whight),懷特教授的兒子后來談道:“沒人能夠想象懷特對桑伯格的影響到底有多巨大,甚至連桑伯格自己都無法估量,他對桑伯格的影響滲入到到靈魂的最深處,決定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盵21]桑伯格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終極關懷的思想意識無疑是受益于懷特教授的啟蒙與引導,只有理解并結(jié)合這一點,才能把握桑伯格詩歌的獨特性——始終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放在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地位。詩人阿契博爾德·麥克雷什(Archibald Macleish)的評價非常貼切:“桑伯格的詩歌……始終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對人民的信念?!盵22]對人民的深厚情感與堅定不移的信念賦予桑伯格一生如彌爾頓般的為美國的命運而奔走的勇氣。

      五、結(jié)語

      《大草原》如同一部氣勢宏大的史詩,它跨越了時空的界限,盡可能廣闊地涵蓋草原的歷史和現(xiàn)實,記載著社會發(fā)展中奮發(fā)圖強的美國人民和草原歷經(jīng)的滄桑。詩人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法,從草原形成之初的千萬年前的追憶開始,其中經(jīng)歷西部運動、美國獨立、一戰(zhàn)、再到工業(yè)文明,桑伯格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思索與追尋之旅,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詩人通過獨特的情結(jié)構建,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穿梭,從對原始草原的追憶、贊美、眷戀,對工業(yè)文明的抵觸批判到對現(xiàn)代城市的頌揚。詩人顯然是通過制造這樣的矛盾沖突歷程來消解在社會發(fā)展中人與自然對立的狹隘的自然觀。桑伯格對草原的理解、對工業(yè)文明的反思、對工業(yè)社會人類面臨的困境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等都反映了詩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體現(xiàn)出詩人以人類整體生存發(fā)展為核心的前瞻性的自然觀。Richard H.Crowder對桑伯格做出高度的評價“桑伯格的樂觀來自于他對自然、對家庭、對朋友的摯愛尤其是對美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的關愛,這些是他二十世紀初期詩歌的核心”[23]。不僅如此,桑伯格的詩歌還為面臨社會發(fā)展困境的人們指明了方向,給予人們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這也是桑伯格詩歌的可貴之處及意義所在。

      [1]Magill,Frank Northen.Moose,Christina J.Aves.Alison.Dictionary of World Biography[M].Chicago: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1999:3310.

      [2]Niven,Penelope.Carl Sandburg:A Biography[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91:Preface XV.

      [3]Monroe,Harriet.Chicago Granite:Chicago Poems by Carl Sandburg[J].Poetry 8(2):90-93.

      [4]Sandburg,Carl.The Complete Poems of Carl Sandburg[M].California:Harcourt,1970:428.

      [5]何懷宏.生態(tài)倫理:精神資源和哲學基礎[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99.

      [6]戴斯·賈丁斯.環(huán)境倫理學[M].林官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5-106.

      [7]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56.

      [8]Kolodny,Annette.The Lay of the Land.[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75:4.

      [9]Eliot,T.S.Selected Essays [M].Bosto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1950:389.

      [10]Lannom P.“Chicago” and “prairie”:carl sandburg and a yearning for paradise [J].Undergradute review,1989 (3)5-12

      [11]拉爾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21- 122.

      [12]Wood,Gordon S.Empire of Liberty:a History of the Early Republic 1789-1815[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2.

      [13]Segal,Howard.Future Imperfect:the Mixed Blessing of Technology in America [M].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4:20.

      [14]趙毅衡.遠游的詩神: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5]Blankenship,Russell.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National Mind [M].New York:Holt,Rinehart amp; Winston,1960:606.

      [16]Callahan,North.Carl Sandburg:His life and Works[M].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81.

      [17]Lowell,Amy.Tendencies in Modern American Poetry[M].Toronto:The Macmillan Company,1917:212.

      [18]Blankenship,Russell.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National Mind[M].New York:Holt,Rinehart amp; Winston,1960:613.

      [19]Link,Gordden.Carl Sandburg’s Philosophy of Life[J].the Poetry Review,Vol.XXI.1930:419-427.

      [20]Durnell,Hazel.The America of Carl Sandburg [M].Atlanta:Cherokee Publishing,1990:13.

      [21]Whight,Quincy. Lombard Memories [J].Journal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1952:307-313.

      [22]虞建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70.

      [23]Crowder,Richard H.Carl Sandburg's Influence on Modern Poetry [J].Western Illinois Regional Studies,1978 (1):45-64.

      Seek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Sandburg’sPrairie

      Yang A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Sandburg is obviously caught between, within a single poem, a feeling of both criticism and admir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ehind the seemingly paradoxical attitude is the poet’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of human condition. However, the ecological unity behind the paradoxical attitude is rarely discussed. Sandburg is not a follower of Jeffers and Frost’s condemnations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r “Nietzschean pessimism”. HisPrairie, based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 and people of America, shows a dynamic ecological wisdom with an optimistic expectation.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wisdom from two parts. First is Sandburg’s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his love of nature and opposition to urbanization. Second is Sandburg’s glor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ity, and the seeking of reality and profoundness from the paradox.

      Sandburg; dynamic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wisdom

      2013-10-06

      2013年浙江省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卡爾·桑伯格詩學研究”(13NDJC136YB)研究成果。

      楊愛萍(1970-),女,遼寧大連人,浙江財經(jīng)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東華經(jīng)管學院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I712.24

      A

      1008-293X(2014)03-0090-06

      (責任編輯周一農(nóng))

      猜你喜歡
      伯格草原詩人
      我的爸爸叫焦尼
      講解《草原圖》
      《當周大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28
      一生的草原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0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來了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扎克伯格寫給初生女兒的信
      可可托海的草原
      民乐县| 徐州市| 镇宁| 崇仁县| 富川| 靖宇县| 镇坪县| 农安县| 肥城市| 石阡县| 迁西县| 福州市| 洛隆县| 陇南市| 容城县| 清水河县| 泗洪县| 云梦县| 呈贡县| 精河县| 石嘴山市| 军事| 寻甸| 山阳县| 得荣县| 阳东县| 中牟县| 张家川| 淳化县| 梁平县| 邓州市| 通榆县| 慈溪市| 翁牛特旗| 油尖旺区| 钦州市| 泰来县| 昌黎县| 临清市| 阿图什市|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