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為“親人”,可是若從親情的角度來讀,會有不少描寫令人匪夷所思。親情,是公認的合法情感,而且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顯現(xiàn)模式。從這點來看,其實文學描寫中的大量親情已然是公共化的言說,而非個人化的言說了。而自我救贖,名字雖然高深,其實卻是我們在人生路上都需要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按我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當你遭遇痛苦,靠別人的遷就、開導來幫你擺脫是靠不住的。我們只能靠自己??孔约河衷撛趺醋瞿??個人有個人的法子,個人有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個人在自己的救贖之路上有個人的體會、境遇。所以自我救贖是不同于親情的個人化、體驗性的閱讀視角。
《親人》講述的故事,難以用任何套子去套。女兒16歲那年就離家出走,8年未曾見母,忽然一日心有所動,于是曾經(jīng)熄滅的母女情重新燃起,女兒回去找媽媽了。女兒雖然因恨媽媽而離家出走,可是母愛的缺失畢竟是大痛苦。于是一個生活的細節(jié)喚起了她的溫暖記憶,她去尋找母親,踏上了自我救贖之路??墒墙Y果卻是母親已然去世。一般小說寫到這里,情節(jié)差不多就該結束了。一般小說家會盡力渲染尋母的過程并在其中穿插母女往昔的生活。然后,母親不在了,然后遺憾,然后,悔恨,然后母女情的偉大云云。就像一般故事,王子和公主歷經(jīng)艱辛,終于幸福地結合在一起,然后,故事結束了??墒钦嬲薪承牡淖骷覅s能看出來,這時候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親人》的作者也是如此。沒有見上母親最后一面,我們的女主不但不遺憾,反而重燃對母親的憤恨。一般讀者看到這里也許會想這女兒也太不可理喻了。要站在親情的角度還真不好理解。其實這完全可以理解。你不要站在公共道德情感標準的角度來評判嘛,你要站在女兒的邏輯來體會。母親的死意味著女兒好不容易跨出的自我救贖之路斷了。你說她能不恨母親嗎?能不對母親的死表現(xiàn)出漠然,連骨灰都不肯去看上一眼嗎?這就是每一個人獨特的精神情感世界,就是每一個人獨特的心靈情感邏輯呀。
既然自我救贖之路在這里斷了,那就重新尋找吧。結果,巧合來了。女主人公又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錯將她當作了自己要約會搞一夜情的網(wǎng)友??删退隳康氖且灰骨?,也不排除相互的傾訴和剎那的感動啊。人呀,有時候就是那么奇怪,20多年的母女,此時回想起來都是怨恨,而一夜的雨露萍水,卻能不時閃現(xiàn)些許的靈魂的關懷:“何湘伏在他背上,蜷成一團,眼睛合起,恍若成了媽媽懷中的小嬰孩。她迷迷糊糊地感嘆,哎呦,從來沒有過這么……快樂?!庇谑?,自我救贖似乎就要在這意外中不期而至地完成了。這一夜后,她終于取回了一天前連看都不愿去看一眼的的媽媽的骨灰盒。
可是故事突然又一次轉折,女主回去后發(fā)現(xiàn)她懷孕了,而那個男人卻任是千呼萬喚也是音訊全無,人間蒸發(fā)了。于是,自我救贖之路再次中斷:“前些天,確實豁然開朗,但今天回想往事,何湘心里的那份恨又返回來。”她甚至賭氣又將媽媽的骨灰盒送了回去。
小說寫到這里,真是一波三折。不過接下來的故事,我是有點遺憾的。那就是看守骨灰塔的女人對她說的一番話——實在有些做作。讓一個私生女去她的親生爸爸那兒忍受6年的白眼、壓抑、屈辱,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出這是什么“福氣”。親生爸爸一家之所以讓她吃6年飯,小說有交代,是怕她媽媽告,毀了前程。而且他們一家也終于在6年之后實在無法忍受而選擇突然消失了。這是什么“福氣”呀!母親拿女兒當發(fā)泄報復的工具而已。這點描寫讓我想到于丹——作者或許中她毒不淺。
但最后的結果我可以接受,那就是一個孩子的到來,或許可以真正完成她的自我救贖之路。她的母愛的缺失,可以通過她給孩子的真正的母愛獲得補償。這種感覺,做了父親的我是能夠體會到的。不過,我期望這種真正的母愛,決不是在將來的某刻巧遇孩子生父后讓孩子再如法炮制地緊跟生父去他家吃幾年飯!
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理論也告訴我們讀者大于作者。這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一個積極的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實際上是對作品進行了改寫,灌注了新的情感邏輯。將小說讀出味道,或許就是這個意思。不要去被動地追著小說跑,而要主動地迎著小說走。這樣一來,親,你所看到的、感到的,都會大不一樣哦。
金立群,文學評論家,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