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崩首x本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書聲瑯瑯也是校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悄悄隱退。隨著各種各樣新的教學方法的不斷涌現(xiàn),傳統(tǒng)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反而被舍棄了。許多教師忽視對學生讀的訓練,尤其是朗讀訓練。有的教師上課,大半節(jié)課甚至整節(jié)課都不讓學生讀讀課文,只是一味地講解、提問,理解能力相對較低的小學生不但沒有明白老師講的內(nèi)容,而且對已學過的課文,也常常讀不成句,更談不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了。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特別注重加強朗讀教學。
一.朗讀可曉文中之意。古人對讀書的重要性早有深刻的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強調(diào)了讀書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讀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對文章逐步理解的過程。只有多讀,才能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明白。小學語文課文大都淺顯易懂,學生自己基本能讀懂大體意思,因此,教師只要對難理解的地方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領會,無須再一句一句地去講解。以讀代講,將大量的時間讓給學生去讀,引導學生邊讀、邊悟,就會克服語文教學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現(xiàn)象,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例如有的老師在教《手》一文時,板書課題后這樣引導學生:“手,我們都熟悉,但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手?這是雙什么樣的?是怎樣長成的這雙手?請同學們朗讀這篇課文,注意我提出的問題?!爆槵槙曔^后,老師便提問學生說出課文的大概內(nèi)容。僅此一遍,學生就基本能回答老師所提的簡單問題,于是老師又提出更進一層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第二遍朗讀。讀后多數(shù)同學不僅能明白說出手的特點,而且能理解體現(xiàn)特點的句子。這說明學生完全可以靠讀來自己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朗讀可感其文中之情。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時應注重利用課文形象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加強有感情朗讀的指導,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朗讀體味的機會。一般可按以下幾步進行訓練:一是在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自由輕聲讀;二是在理解課文時,讓學生默讀、齊讀、自由讀;三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四是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課文中的思想情感;五是讓學生背誦詞句優(yōu)美的篇章和精彩的段落。特別在教學情感濃厚的課文時,教師可用誦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如同親臨其境,讓學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與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融為一體,以求達到對課文的深入了解。分角色誦讀也是體會人物感情,提高情感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學有多個人物的課文時可以隨機使用。分角色誦讀時要指導學生緊扣重點詞句,讀出語氣,挖掘出文中情,讓學生互相感受,加深理解。
三.朗讀可知作文之道?!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是強調(diào)讀對寫作的作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時,不是語言貧乏,枯燥蒼白,就是言不由衷,辭不達意。究其原因,除少數(shù)學生是因為認識水平較低、表達不明外,大部分學生是因為腹中無貨,平日缺乏語言積累。這種現(xiàn)象已成為制約學生寫作能力發(fā)展的瓶頸。朗讀訓練尤其是背誦,是豐富學生語言、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最佳方法。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的黃金年齡,在會讀、讀熟、讀懂的基礎上,進一步朗讀和背誦,就能夠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口頭和書面語言,進而得心應手地運用語言。因此,教師應抓住兒童時代的寶貴時光,指導學生多背誦一些優(yōu)秀作品。小學語文課本入選的課文,不少是中外名家佳作。這些課文在語言運用和寫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學習的范例。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讀,讀的多了,慢慢地思想內(nèi)容有了,篇章結(jié)構(gòu)也有了,語感文采也有了,字、詞、句、語法、修辭一古腦兒就全都有了。當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至悟的過程,也就是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不可能快速見效。如學習《燕子》這類的課文,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讀,逐步體會作者敘述了燕子的哪些特點,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是用什么方法寫的,等等。這樣,以后遇到描寫動物外形的作文,學生很容易從模仿入手,寫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總之,朗讀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特別重要。理解課文靠讀,感受課文思想情感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讀多了讀熟了,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漸漸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語感提高的同時,也就提高了整體語文水平。
高永華,教師,現(xiàn)居山東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