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巴渠童謠

      2014-04-11 03:10:17何季玲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童謠兒童

      何季玲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000)

      童謠是一種兒童文學體裁,是在兒童之間傳唱的沒有樂譜的歌謠,同時也是深受兒童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謠藝術。大巴山南麓的達州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充滿土俗俚趣的兒童口頭歌謠,這種童謠廣泛傳唱于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往往篇幅短小、節(jié)奏明快,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幽默有趣,只要興之所至,幾乎任何場所都可以隨意唱和,深受兒童喜愛。經達州市通川區(qū)文化體育局收集整理申報,2007年3月“巴渠童謠”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關于巴渠童謠來源的傳說

      童謠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典籍中,如《國語》、《春秋左傳》等。古代人用陰陽五行來解釋童謠,認為童謠是預示下界吉兇的歌謠,天上熒惑星下凡變成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孩兒,由他唱出然后傳播給其他孩童?!巴{的這一作用,經常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他們?yōu)樽约旱恼我靶暮投窢幍男枰幣帕嗽S多歌謠……用以收買人心。隨著政治目的的達成,這樣的童謠馬上消失……直到明代才突破了五行說,重視童謠中反映兒童生活的部分”。[1]

      關于巴渠童謠的來源,頗具歷史傳奇色彩。明末時社會動蕩,階級矛盾尖銳,李自成發(fā)動農民起義并自號“闖王”,轉戰(zhàn)河南時得到了幾位謀士,其中一個叫宋獻策的江湖術士,人送綽號“宋矮子”,他以一條“十八子,主神器”的譏語作為見面禮,[2]意思是:那姓李的,就要掌握神器做天子了。另一個謀士李巖順水推舟,[3]造了一些童謠教給兒童散布傳唱,如“迎闖王,不納糧”,后來被農民加工成了能滿足最低生活需求的大白話——“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生,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迎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4]謀士集團以“均田免賦”為口號反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國家賦役剝削,廣大農民不堪地主階級壓迫,紛紛熱烈響應。被編成童謠的“免賦”主張很快從外地流傳到巴渠各地,成了表達對統治者切齒痛恨的有力途徑,也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意識。盡管歲月流逝,當年的童謠卻在巴渠大地生根發(fā)芽,廣大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生活又集體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新的口頭歌謠并代代口耳相傳,流傳至今。

      二、巴渠童謠的地域文化環(huán)境

      巴渠童謠中的“巴渠”是巴山渠水的簡稱,泛指今達州、巴中、重慶等地。巴山地處秦嶺山脈大巴山余脈,東西綿延五百多公里,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故稱千里巴山,民間習慣簡稱巴山;渠水指的是渠江,是嘉陵江的一道支流,它有兩大源頭,均出自川陜邊界:東源州河出自大巴山西南麓,北源巴河出自米倉山南麓,兩大源頭在渠縣三匯鎮(zhèn)匯合后稱渠江。此地山高谷深,丘陵縱橫,交通極為不便,自古民眾生活艱難。相對于平原地區(qū)開闊的外部環(huán)境,從小土生土長的巴山兒女童年大都是在閉塞散落的農家院壩里和山間田地里度過的,沒有豐富物質條件的他們精神世界卻并不荒蕪,不借助任何道具的簡單娛樂也能興致勃勃玩耍盡興,而童謠就是他們在游戲時為之助興的一大娛樂。巴渠童謠被孩子用清脆稚嫩的方言土語吟唱出來,充滿了濃郁的地域特色。

      三、巴渠童謠的藝術形式

      巴渠童謠是大巴山群眾及其子弟在符合兒童理解程度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而創(chuàng)作的,長期流傳于兒童之口的方言散文。在傳承過程中,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工潤色,已經形成了許多藝術形式。從外在形式看,一般篇幅比較短小,在結構上也沒有墨守的形式。除此之外,它節(jié)奏明快,音樂和諧,風趣幽默,簡單易記,能讓人在念誦中收獲樂趣,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巴渠童謠有搖籃曲、游戲歌、扯謊歌、連鎖調、問答歌、謎語歌、歇后語、數字歌、時政歌等,此處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為例。

      (一)搖籃曲

      搖籃曲是為哄孩子入睡而哼唱的歌謠,旋律柔和美妙,溫馨深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催眠曲”,如:

      悶洋洋,早早來,給我狗兒帶個瞌睡來。悶洋洋,早早來,給幺兒蓋個花鋪蓋。悶洋洋,早早來,給我幺兒投個好夢來。[5]

      當地人對小孩的愛稱不論男女多呼為“幺兒”、“狗兒”、“細狗兒”,這種昵稱并不顯得粗俗鄙陋,反倒用鄉(xiāng)音呼喚出一種偉大母愛和綿綿柔情,這種質樸的情感表達寄予了美好的祝福和期望。

      (二)游戲歌

      顧名思義,游戲歌是為配合兒童游戲動作而吟唱的童謠。游戲中離不開手腳的活動,很多兒歌與之配合,如:

      蟲蟲、蟲蟲飛,飛到嘎嘎屋頭去。嘎嘎不煮肉,各自陰到慪;嘎嘎不打狗,各自陰到走。①

      小汽車,嘀嘀嘀,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6]

      前一首童謠是長輩為逗樂孩子和協調幼兒肢體動作而唱的,一邊吟唱一邊輔助孩子做動作;后一首是女孩子跳橡皮筋時協調節(jié)奏的,都十分淺顯易懂。

      (三)扯謊歌

      也稱顛倒歌、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等,指故意正話反說或者捏造、歪曲事實,使其具有幽默和諷刺意味的童謠,當地人稱“扯謊歌”,目的在于逗人捧腹,它有助于鍛煉兒童的聯想和逆向思維能力,同時能夠培養(yǎng)其機智和幽默感,對兒童智力開發(fā)和思維啟發(fā)大有裨益。如:

      說唱歌,就唱歌,半山的石頭滾上坡。我到侄子家里去,看到舅舅抱外婆。

      三十晚上大月亮,強盜出來偷水缸,聾子聽見腳步響,瞎子看見翻院墻,啞巴在喊莫忙去,瘸子起來攆一趟。[7]

      達州方言“攆”即追。這兩首童謠,明明漏洞百出、顛倒黑白,而又裝得一本正經,使讀者讀后忍俊不禁,四川人民閑散幽默、能說會道的性格特質也一覽無余。

      (四)連鎖調

      連鎖調,即連珠體童謠,它使用上一句收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開頭,前后句子頭尾蟬聯,上遞下接,即文學修辭所說的頂針手法。如: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來學篾匠,

      嫂嫂起來打鞋底,婆婆起來蒸糯米。

      放牛娃兒聞到糯米香,打起鑼兒接姑娘,

      姑娘接到田坎上,栽高梁,

      高梁不結籽,栽茄子;

      茄子不開花,栽冬瓜;

      冬瓜不生毛,栽紅苕;

      紅苕不牽藤,餓死那娃兒一家人。

      這種文字游戲有趣新奇,兒童在反復唱誦中能獲得無比的樂趣和滿足。篾匠是當地的一大傳統行業(yè),高粱、茄子、冬瓜、糯米、紅苕(即紅薯)是常見農作物,氤氳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這首童謠從側面宣揚了勤勞品質。

      (五)數字歌

      用唱歌和游戲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數字和計算,這是我國童謠的一大特色。如: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只?快來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

      孩子一邊數著自己的小指頭,一邊想著可愛的小松鼠,原本枯燥的數字就牢記于心了。

      (六)猜謎歌

      巴渠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富有生活氣息的謎語,幾乎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謎語由謎面和謎底兩部分組成,格式多樣,色彩繽紛,引人入勝。如:

      大哥大肚皮,二哥兩頭齊,三哥戴鐵帽,四哥披牛皮,五哥穿紅襖,六哥一身干疙鬧。②

      謎底分別為南瓜、冬瓜、茄子、絲瓜、紅辣椒、苦瓜。

      一個樹兒高又高,高頭結個萬把刀。

      謎底為皂角樹。

      兩姊妹,般般高,早上起來揀柴燒。

      謎底為火鉗。

      四、巴渠童謠的內容

      巴渠童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兒童抒發(fā)真情實感的重要工具。這種發(fā)自兒童內心的“真情實感”,便是我們所謂的“赤子之心”,它真實質樸、自然親切、通俗活潑,字句間流露出孩童的天真浪漫。明代文學理論家楊慎指出:“童子歌曰童謠,以其言出胸臆,不由人教也”。[8]清代劉毓在《古諺謠·序》中說:“謠諺皆天籟自鳴,直抒己志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盡而意無窮?!?/p>

      童謠陪伴著孩子出生、長大,成為兒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優(yōu)美的兒歌給人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人在頭發(fā)斑白時都還記得幼時所唱的兒歌。按照兒童成長的時間為序,巴渠童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的內容:

      (一)嬰幼兒童謠

      嬰兒脫離母體降生人世,惟以呱呱而泣或簡單的字詞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無論他是否聽得懂,已經有童謠陪伴他玩耍和睡眠,這類童謠一般是母親或祖母唱給孩子聽的,以安撫情緒的搖籃曲居多,母親平靜低回的聲音飽含對新生命的溫柔愛憐,為嬰兒的夢鄉(xiāng)編織了一片甜蜜、安寧、舒適的氛圍,不僅讓孩子在滿足的安全感中沉入美夢,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如:擠蟲蟲,咬手手,不擠不擠,飛喲……

      這首童謠主要用于逗弄年幼的嬰孩,一般是把小兒兩只手對應的手指碰在一起以協調四肢,聲音與動作相結合很容易吸引小孩,小孩與大人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就是通過這些瑣碎的小事建立起來的。

      (二)教誨童謠

      多是教給孩子生活常識。童心是充滿好奇的,他們向往新奇,對未知的一切充滿了熱情,注意力也不會持久保留在同一個點上。大人常吟唱一些新奇有趣的童謠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許多地方還帶著成年人的感情,但人情味十足。如:

      帽兒偏戴,不吃酸菜,帽兒歪戴,出門偷韭菜,外公看到起,給你兩煙袋。

      這是大人糾正年幼的孩子衣衫不整齊時帶有戲謔口吻的童謠,同時對于兒童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起了塑造作用,十分押韻,從反面起到了教誨作用。又如: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來連褲檔(“連褲檔”指縫補破褲襠)。

      這是大人訓斥喜歡臨時抱佛腳的小孩兒的口頭禪,意在教導萬事提前準備,臨陣不慌亂。再如:

      洋丁丁,尾巴長,背起書包上學堂。學堂有個花姑娘,問到老師要炒米糖。

      達州方言把蜻蜓喚為“洋丁丁”,尾音加上兒化韻,顯得俏皮活潑;炒米糖是當地農家用米和紅糖加工制作的一種甜食,酥脆可口。這段童謠塑造了一個漂亮又嘴饞的小姑娘形象,無限童趣盡在其中,實際上是為了表達學童認真好學的希望。

      (三)兒童自己創(chuàng)作的童謠

      主要是孩子能獨立玩耍之后和小伙伴作為共同作者創(chuàng)作的童謠,一般是提取生活中的某個事件或場景即興而作,有感而發(fā)。雖然兒童的生活經驗不如成年人廣泛豐富,但他們卻有著異于成年人的思維和看法,這一階段也最能體現孩童的精神世界,如:

      東一摸,西一摸,摸個虱子九斤多;

      東一找,西一找,找根枯草來捆倒;

      嗲(陰平,意為“提”)到渠縣城,嚇死幾萬人。

      這一首童謠以當時農村衛(wèi)生條件差為背景,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農村群眾艱辛的生活狀況,表達出巴渠子弟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從小就培養(yǎng)了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和苦中作樂的精神,讀來令人開懷大笑,笑過之后又有一絲心酸。

      再如:

      太陽落了坡,月亮過了河,背時的老師還不來放學。③

      一個方言詞“背時”,一群因老師拖堂想要放學而百無聊賴,卻又無可奈何的稚子學童形象躍然紙上,寥寥數語卻傳神表達出了兒童的無邪天真,可謂妙絕!

      縱觀前文可見,童謠的首要目的不是說教,而是為了兒童娛樂的天性,為了他們便于游戲達到身心愉快,在這種無意識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成長的快樂。學者杜傳坤提出,童謠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它有三大作用:“一是順應與滿足兒童本能的興趣與趣味,二是培養(yǎng)并指導那些趣味,三是喚起新的興趣與趣味。其中第一條是我們供給兒童的本意,后二者只是利用這些機會得到的一種效果,是副產物?!保?]童謠與兒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占有寶貴的一隅,兒童對兒歌的熱愛與投入,與童年歲月那么默契的相映生輝,那種返璞歸真的情感渾然天成,美輪美奐。

      五、巴渠童謠的傳承與保護

      由于現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現代傳媒的強大沖擊,加之城鄉(xiāng)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差異日漸縮小,城市膨脹的同時鄉(xiāng)村減少甚至消亡,農耕文明的強勁影響力正逐步萎縮,巴渠童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不得已而逐漸式微。據調查資料顯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川省共有音樂刊物8種,其中兒童歌曲的版面占35%,兒歌作者在省市級作協會員比例為21%;截至2006年初,這兩個比例分別下降到8%和3.2%。達州地區(qū)從事兒歌創(chuàng)作的作家也由從過去約二十個下降到兩三個,說明以前從事兒歌創(chuàng)作的人因為行業(yè)不景氣大多已改行。巴渠童謠已逐漸被人遺忘,上個世紀80年代,巴渠地區(qū)農村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批有幸接觸到它的群體。隨著文化的變遷,巴渠童謠如今面臨著“傳人消失,后無來者”的尷尬困境,亟需發(fā)動各方面力量進行保護。

      目前,相關部門應聯合各方之力做好巴渠童謠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首先,搜集與研究的合力推進。文化部門不僅要全面搜集巴渠地區(qū)傳統童謠,展開細致深入的尋訪,深入調查、研究中下層群眾和老一輩民間藝人,而且應該盡量忠實地記錄原汁原味的巴渠童謠,從而構建巴渠童謠的研究體系,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其次,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保護。對于巴渠童謠的傳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揚時代新風,家庭與學校良性互動,努力營造有益于童謠傳承的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最后,當地社會應擔負起責任,大眾媒體加大宣傳影響力度,積極弘揚傳統文化。只有多管齊下,巴渠童謠的傳承與保護才能取得更多成效,廣大有志于此的同志,依然任重而道遠。

      六、小結

      童謠寄存著地域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承載了巴渠地區(qū)傳統的民風民俗,在保存方言文化、傳承價值取向、留存風俗歷史諸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很多受巴渠童謠濡養(yǎng)成長的文化學者吸收了大量兒童文學的藝術養(yǎng)分,這股滋潤著兒童精神家園的潺潺溪流,匯聚了全人類相同的童心特質。隨著文化的變遷,巴渠童謠如今面臨著“傳人消失,后無來者”的尷尬困境,亟需發(fā)動各方面力量進行保護。借魯迅在所譯《愛羅先珂童話集》序中談《春夜的夢》等作品時曾說的一句話:我愿意作者不要出離了這童心的美的夢,而且還要招呼人們進向這夢中。

      注釋:

      ①“嘎嘎”(僅記音),四川方言指外婆;“各自”指自己,“陰到”指悄無聲息地,默默地。

      ②“干疙鬧”指風疹。

      ③“背時”含有慍怒、嗔怪、責備自己倒霉等意;達州方言中“學”與“河”押韻。

      [1]侯 穎.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6.

      [2](清)張廷玉.李自成傳[M]//明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48.

      [3]江上漁者.童謠和讖語中的歷史[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68.

      [4](清)計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4:26.

      [5]高 俊.巴渠童謠意蘊深厚的民間“竹枝”[EB/OL].[2008-07-31].http://www.dazhou.gov.cn/ZJDZ/BQWH/WLYJ/2008/07/31/09182814903.html.

      [6]楊紹碧.川東北的童謠[EB/OL].[2007-11-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d538de0100u2y7.html.

      [7]山水蒙.川東北民間詩歌調查報告二:童謠[EB/OL].[2007-11-19].http://og.sina.com.cn/s/blog_4cf9e45901000bvj.html.

      [8](明)楊 慎.丹鉛總錄箋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4.

      [9]杜傳坤.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8.

      猜你喜歡
      童謠兒童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童謠里的童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2
      快樂童謠
      咿呀聲中的童謠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呱呱童謠
      寶寶念童謠
      快樂童謠
      興趣英語(2013年12期)2014-02-11 03:21:38
      怀柔区| 伊吾县| 钟祥市| 长寿区| 辽阳县| 屯昌县| 大城县| 江川县| 深泽县| 陆丰市| 盐边县| 石河子市| 广宗县| 广饶县| 德昌县| 申扎县| 集安市| 湖北省| 辛集市| 霍邱县| 夏津县| 蕲春县| 仁怀市| 蓬溪县| 田阳县| 新竹市| 沧源| 泽库县| 固原市| 湄潭县| 垦利县| 滦平县| 秦皇岛市| 栾城县| 封丘县| 深圳市| 嘉祥县| 永安市| 昌黎县| 施甸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