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春,劉民紅
(1.鹽城師范學(xué)院 黨委辦,江蘇 鹽城 224002;2.鹽城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 鹽城 224002)
【《紅樓夢》與佛教文化研究】
“女媧補(bǔ)天”的全新闡釋
成長春1,劉民紅2
(1.鹽城師范學(xué)院 黨委辦,江蘇 鹽城 224002;2.鹽城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江蘇 鹽城 224002)
《紅樓夢》里“女媧補(bǔ)天”的故事來自佛教,是《五燈會元》里“女媧補(bǔ)天”故事詩意化的演繹。小說以曹雪芹家族百年興衰史為素材,敷演了賈府百年興衰成敗的歷史,借賈寶玉掙脫佛法枷鎖、走出濁法和清法迷人的圈子、獲得大自由與大安寧的非凡經(jīng)歷寫出了曹雪芹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啟發(fā)、發(fā)憤圖強(qiáng)、磨煉心志、擺脫煩惱和痛苦束縛、譜寫不朽篇章的傳奇人生。神話傳說、禪宗典籍、《紅樓夢》里的“女媧補(bǔ)天”的故事,雖然內(nèi)容和思想略有參商,但蘊含的精神卻完全相同,即體現(xiàn)了傳說史上的女媧、宗教史上的釋迦牟尼和文學(xué)史上的曹雪芹偉大的仁愛精神和淑世精神。
《紅樓夢》;女媧補(bǔ)天;佛教文化;禪宗;悲憫情懷
《紅樓夢》開篇講了一個“女媧補(bǔ)天”的故事,道:“原來女媧氏煉石補(bǔ)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jīng)十二丈,方經(jīng)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情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jīng)鍛煉之后,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bǔ)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一日正當(dāng)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yuǎn)遠(yuǎn)而來,生得骨格不凡,豐神迥別,說說笑笑來至峰下,坐于石邊,高談快論。先是說些云山霧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文中有關(guān)《紅樓夢》的引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受篇幅字?jǐn)?shù)限制,余下引文不再標(biāo)明出處、回數(shù)、頁數(shù)。整部小說就是寫這塊石頭“無材補(bǔ)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一段故事。”中國古代神話里有“女媧補(bǔ)天”的故事,《淮南子·覽冥》里有詳細(xì)記載,寫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溔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bǔ),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1]97-98神話故事說,上古之時天塌壞了,人類大遭殃,女媧煉石補(bǔ)天,把人類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了出來。仔細(xì)對照小說里的“女媧補(bǔ)天”和神話里的“女媧補(bǔ)天”,我們發(fā)現(xiàn),曹雪芹對神話故事作了兩點改動:一是增添了“女媧煉石補(bǔ)天”的細(xì)節(jié):女媧是在大荒山無稽崖這個地方煉石補(bǔ)天的;石頭的大小是高經(jīng)十二丈,方經(jīng)二十四丈;石頭的數(shù)量是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最后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一塊未用。二是模糊了“女媧煉石補(bǔ)天”的結(jié)局:神話故事直接說“蒼天補(bǔ),四極正”,天最終被女媧補(bǔ)好了;小說卻沒有明確寫女媧把天補(bǔ)好。石頭被鍛煉得靈性已通,表明女媧煉石下了一番苦工。既然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應(yīng)該事先計算好了需要這么多石頭,每一塊都派得上用場,最后剩下一塊未用,棄在情埂峰下,就不可能是天被補(bǔ)好后多出來的,而是女媧沒有把天都填補(bǔ)好故意留下來的。曹雪芹這么一改動,就賦予了《紅樓夢》里“女媧補(bǔ)天”以全新的含義。這個全新的含義是什么呢?下文就擬對這個問題作一深入探討。
中國禪宗典籍《五燈會元》里也有一則“女媧補(bǔ)天”的故事,寫道:“盡道女媧煉石補(bǔ)天,爭奈西北一缺。如今欲與他補(bǔ)卻,又恐大地人無出氣處。且留這一竅,與大地人出氣。”[2]1017在這則故事里,女媧煉石補(bǔ)天就沒有把天都填補(bǔ)好,而是留了一個缺口,給大地人出氣。這則故事什么意思?據(jù)佛典記載,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為大眾說法,口頭傳授佛法教義。在佛法教義里,釋迦牟尼把世界解釋成一條由因和果連結(jié)而成的永恒鏈子,人在“六道輪回”中飽受折磨,只有謹(jǐn)奉如來教誨,才能超脫苦海。釋迦牟尼這套學(xué)說很誘人,但它只是游戲之論,類似今天的網(wǎng)絡(luò)游戲。所謂的“六道”、“菩薩”、“佛”等,空有名字,并不真實存在。許多禪師都知道這個道理,故勸人不要受其迷惑。臨濟(jì)義玄慧照禪師說道:“大德,若如是達(dá)得,免被他凡圣名礙。你一念心,祗向空拳指上生實解,根境法中虛捏怪。自輕而退屈,言我是凡夫他是圣人。禿屢生……何故?說無憑據(jù),一期間圖畫虛空,如彩畫像等喻。道流,莫將佛為究竟。我見猶如廁孔,菩薩羅漢盡是枷鎖縛人底物?!盵3]70一語道破玄機(jī),佛法世界是虛幻的,如同彩畫像,虛而無實。倘若向畫像紙上尋菩薩找羅漢,就是“向空拳指上生實解,根境法中虛捏怪”,白費力氣。信以為真,就等同憑空給自己思想套上枷鎖。百丈懷海禪師進(jìn)一步說道:
“始欲不說,眾生無解脫之期;始欲說之,眾生又隨語生解,益少損多。故云:‘我寧不說法,疾入涅槃?!蚝蠓祵?,過去諸佛皆說三乘之法。向后假說假立名字。本不是佛,向渠說是佛。本不是菩提,向渠說是菩提涅槃解脫等?!盵3]14釋迦牟尼成就正覺后,本不欲說法,應(yīng)眾生苦求,迫不得已開口說法。既然要說教,就得有個字詞,所以假立了“佛”、“菩提”、“ 涅槃”等名字;而且說教前后邏輯還不能自相矛盾,因而造出因果輪回的理論來,構(gòu)建了一個龐大的學(xué)說體系。釋迦牟尼說法,目的是幫助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是向人們科學(xué)地闡釋這個世界。任何法子,無論是真是假,只要能夠達(dá)到解脫的目的,都可以拿來用。百丈懷海禪師說:“濁法者,貪瞋愛取等多名也。清法者,菩提涅槃解脫等多名也”,“心若不亂,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著佛求,屬貪,貪變成病,故云佛病最難治。”[3]11小乘佛法屬濁法,把世人追名逐利、妄想得失行為稱為貪瞋愛取,飭令統(tǒng)統(tǒng)去掉。大乘佛法屬清法,虛擬出菩提、涅槃、解脫等概念,誘導(dǎo)眾生繼續(xù)修行,尋求成佛。對于大小乘佛法的解脫宗旨,釋迦牟尼并不諱言,說道:“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yīng)拔其苦難,予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游戲?!盵4]釋迦牟尼不忍心看到世人遭受欲望之火焚燒的痛苦,創(chuàng)立了一個虛幻的樂園,把眾生從欲望叢林中吸引出來,令其在其中游戲,樂不思蜀。眾生認(rèn)識到人本質(zhì)是空,就不會孜孜追逐欲望滿足,也不會因欲望無法滿足而惱怒憤恨,就能知足常樂;認(rèn)識到“十二因緣”,人生的聚散離合皆前定,就能從愛恨別離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樂觀豁達(dá),頤神保年;認(rèn)識到有法可修,有佛可成,有來世可盼,就能激起希望、熱情和動力,積極地生活。這一解脫理論雖然本質(zhì)錯誤荒誕,但卻是很好的教化工具。釋迦牟尼大力宣揚佛法,懲惡揚善,對改善當(dāng)時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傲垒喕亍睂W(xué)說和成佛學(xué)說是以人為中心。人若作惡,就下地獄;若行善,就上天堂,所以佛法的核心是勸人行善。鳥窠道林禪師一句話概括道:“如何是佛法大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5]717釋迦牟尼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國與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各國內(nèi)部階級剝削和壓迫非常嚴(yán)重。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還是各國內(nèi)部的爭奪,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利益。要想改變動亂的社會現(xiàn)狀,光靠武力不行,只有去除世人的貪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玉泉宗璉禪師說道:“古人垂一言半句,正如國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橫說豎說,祗要控人入處,其實不在言句上?!盵2]1381這個“控人入處”,就是控制人進(jìn)入欲望世界。為了消除世人的貪欲,釋迦牟尼虛構(gòu)出一系列的幻境。有地獄、餓鬼等威懾,統(tǒng)治階級可能會減輕剝削;有佛國、樂土等誘惑,貴族可能會布施,乃至放棄財富,廣濟(jì)下層民眾。統(tǒng)治階級清心寡欲,就可減少各種利益的紛爭,社會趨向了太平,人民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雖然佛法教化沒有完全取得預(yù)期的效果,但在當(dāng)時,要讓世界迅速恢復(fù)和平與安定,令眾生徹底擺脫煩惱和痛苦,釋迦牟尼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了。
釋迦牟尼設(shè)教說法,旨在幫助眾生解脫痛苦,原不是為了束縛人類的自由,因此在離開人世之前他又全盤推翻了自己創(chuàng)立的佛法學(xué)說。據(jù)《五燈會元》“釋迦牟尼佛”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雷鹬炼嘧铀?,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dāng)護(hù)持,傳付將來?!盵6]10這則公案標(biāo)志著禪宗的開始,后來迦葉尊者成為印度禪宗初祖,禪宗因此被稱為“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釋迦牟尼設(shè)立教外別傳,就是為了破除佛法對人精神的禁錮。為什么這么說呢?釋迦牟尼歷經(jīng)千辛萬苦,成就正覺,精神上不再受生、老、病、死的困惑和折磨,獲得大自由。所謂成“佛”,也就是獲得身心自由和靈魂安寧,即心安,不再啼哭。龍門清遠(yuǎn)佛眼禪師說:“一知了,萬事畢。釋迦彌勒欣今日,但得心安是處安,無災(zāi)無難無今昔?!盵7]509朱熹說:“只那安、不安處,便是本心之德。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笊绾伪愫θ??殺身如何便成仁?只是個安與不安而已?!盵8]求道行仁,只為心安。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里引用西方哲學(xué)家斯賓諾莎的話說:“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而且過著對上帝、對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圍內(nèi),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yuǎn)存在,永遠(yuǎn)享受靈魂的和平。”[9]釋迦牟尼就屬于“有知的人”,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終于找到了靈魂的安寧。對于自己成“佛”的秘密,釋迦牟尼什么也沒告訴世人,因為沒法說。釋迦牟尼的人生道路屬于探索者道路,既是探索,就意味著沒目標(biāo),沒方向,沒軌道,摸索著向前走,在迷茫、困惑、痛苦中不停掙扎,不停尋找出路,不經(jīng)意間醍醐灌頂,一下子通了,找到了出路。這是個自然的過程、無為的過程。須菩提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盵10]所謂“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6]45,根本無法說。故后人說,釋迦慳,迦葉富。釋迦慳,無物與人。迦葉富,國內(nèi)孟嘗君。[5]306迦葉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中煉就了非凡智慧,他洞察到釋迦牟尼成“佛”的奧秘。首山省念禪師回答弟子的提問“如何是迦葉不聞聞?”時說:“聵人徒側(cè)耳?!薄奥樔送絺?cè)耳”[5]381,表明迦葉已經(jīng)擺脫佛法的束縛,知道成“佛”之路不在佛法教義里,“讀經(jīng)看教,求一切知解,不是一向不許。解得三乘教,善得瓔珞莊嚴(yán),具得三十二相窟宅,覓佛即不得?!盵3]18當(dāng)文殊回答維摩詰的責(zé)難說:“是故當(dāng)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迦葉忍不住贊嘆道:“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盵11]釋迦牟尼不是在潔凈的寺廟里通過誦經(jīng)持戒成“佛”的,他成“佛”的渠道是現(xiàn)實生活?,F(xiàn)實生活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滋生地,也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釋迦牟尼在其中歷經(jīng)無數(shù)磨難,備嘗艱辛,執(zhí)著探索,才到達(dá)大自由境地。釋迦牟尼的生活軌道不可重復(fù),他的人生道路也不可仿效,要想獲得精神自由與靈魂安寧,只能回歸自己的生活,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黃檗斷際禪師說:“迦葉自領(lǐng)得本心,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領(lǐng)得如來心、見如來意、見如來色相者,即屬如來使,為傳語人。所以阿難為侍者二十年,但見如來色相,所以被佛呵云:‘唯觀救世者,不能離得羊角。’”[3]49要想心安,首先要分析心為何不安為何啼哭,這就要識取本心。迦葉心靈的秘密,只有他本人知道。住廬山歸宗禪師說:“世尊三昧,迦葉不知。迦葉三昧,阿難不知。因甚不知?只為深淺有異。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yǎng)。首座三昧,大眾不知。因甚不知?對面不相識,開單展缽,拈匙放箸,大眾三昧,各不相知。”[7]823迦葉不知道釋迦牟尼的心靈秘密,釋迦牟尼也不知道迦葉的內(nèi)心世界,所謂“大眾三昧,各不相知”,各人只能捫心自問。迦葉識取本心后,如何平息不安的心,這無人可代勞,只能他自己去摸索方法,釋迦牟尼的經(jīng)驗只供借鑒,可聽可不聽。云庵真凈禪師說:“此個事,學(xué)不得,教不得,傳不得,須是當(dāng)人悟始得。悟得也,可可地、閑閑地、了了明明地、歷歷落落地,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用外求?!盵7]796釋迦牟尼見迦葉悟了,終于覓到一個找對方向、肯回頭、走自己道路的人,于是設(shè)立“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推翻自己創(chuàng)立的佛法學(xué)說。臨終前,當(dāng)文殊大士請釋迦牟尼再轉(zhuǎn)法輪時,釋迦牟尼咄道:“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zhuǎn)法輪,是我曾轉(zhuǎn)法輪邪?”[6]10所以,阿難問迦葉:“世尊傳金襕外別傳何物?”迦葉說:“倒卻門前剎竿著。”[3]394推倒剎竿,砸碎招牌,關(guān)門閉戶,消宗滅派。開善道謙禪師說:“壁立千仞,三世諸佛,措足無門。是則是,太殺不近人情。放一線道,十方剎海,放光動地……須知通一線道處壁立千仞,壁立千仞處通一線道。橫拈倒用,正按傍提,電激雷奔,崖頹石裂……”[2]1336倘若說佛法是立,建立鐵屋子——“壁立千仞”,教外別傳則是破,摧毀鐵屋子——“放一線道”,還自由于世人。釋迦開閂,迦葉指路,禪宗的確立為人類追求精神自由、靈魂安寧指明了正確方向。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禪宗里的“女媧補(bǔ)天”就是指釋迦牟尼設(shè)教說法,幫助眾生解脫煩惱和痛苦。這里的“女媧”指釋迦牟尼。黑暗的現(xiàn)實、殘酷的爭斗、智慧的缺乏等眾多因素導(dǎo)致世人信仰天空坍塌,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喪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熾熱的欲望和紛繁的情緒猶如洪水猛獸吞噬了人們內(nèi)心的平和與快樂,使人身陷煩惱和痛苦的漩渦,日夜不得安寧。釋迦牟尼“煉石”:構(gòu)建了一套嚴(yán)密的因果輪回體系;“補(bǔ)天”:懲惡揚善,重新?lián)纹鹛莸奶炜?,修補(bǔ)好破碎的信仰,讓世人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恢復(fù)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快樂和安寧又回到了人們的心中?!盃幠宋鞅币蝗?。如今欲與他補(bǔ)卻,又恐大地人無出氣處。且留這一竅,與大地人出氣”,指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教外別傳”的禪宗,暗示迦葉引導(dǎo)那些智者拋掉虛幻的信仰,走出佛法的牢籠,去追求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自由和安寧。釋迦牟尼建立起佛法樂園,又毀滅掉佛法樂園,無論是建還是毀,都體現(xiàn)了他那廣大無邊的慈悲情懷。
曹雪芹對《五燈會元》很熟悉,小說第一百八十回寫賈寶玉“把幾部向來最得意的如《參同契》《元命苞》《五燈會元》之類叫出麝月秋紋鶯兒等都搬了擱在一邊”,并且說道:“如今才明白過來了。這些書都算不得什么,我還要一火焚之方為干凈。”又口中微吟道:“內(nèi)典語中無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辟Z寶玉吟誦的“內(nèi)典語中無佛性”跟百丈懷海禪師所說的“讀經(jīng)看教,求一切知解,不是一向不許。解得三乘教,善得瓔珞莊嚴(yán),具得三十二相窟宅,覓佛即不得”是同一個意思,即成“佛”之路不在佛法教義里,光憑誦讀佛經(jīng),依法修行,不能夠獲得心靈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很顯然,《紅樓夢》里“女媧補(bǔ)天”的故事來源于佛教,就是《五燈會元》里那個“女媧補(bǔ)天”故事的翻版,小說以詩意化的語言把這個故事表達(dá)得充滿詩情畫意:“原來女媧氏煉石補(bǔ)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jīng)十二丈,方經(jīng)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情埂峰下?!边@之中的 “十二”、“二十四”、“三萬六千五百零一”三個數(shù)字有什么含義呢?《淮南子·天文》篇說:“紫宮執(zhí)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于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歲。”[1]56朱熹的學(xué)生問老師:“周天之度,是自然之?dāng)?shù),是強(qiáng)分?”朱熹回答道:“天左旋,一晝一夜行一周,而又過了一度。以其行過處,一日作一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方是一周。”[12]《二刻拍案驚奇》卷之二“小道人一著饒?zhí)煜?,女棋童兩局注終身”里寫道:“話說圍棋一種,乃是先天河圖之?dāng)?shù)。三百六十一著,合著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黑白分陰陽,以象兩儀;立四角,以按四象。”[13]從上述文獻(xiàn)記載中可以看出,古人認(rèn)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古代計時,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與十二干支相配;每一時辰又分初、正,合為二十四小時。小說第十四回寫王熙鳳吩咐寧國府的人道:“凡有領(lǐng)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燒過黃昏紙,我親到各處查一遍回來,上夜的交明鑰匙。第二日仍是卯正二刻過來?!笔交蚨臅r代指一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日。三萬六千五百暗含一百年。無論是一年還是一百年,周天的度數(shù)都是恒定不變的,至始至終都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換句話說,周天是由“三百六十五度”這個整塊部分和“四分度之一(1/4度)” 這個零頭部分共同組成的?!耙蝗找欢取保荒耆倭迦諏?yīng)周天三百六十五度,還有個四分度之一零頭?!叭铡边@個字形本身就像塊方方正正的石頭。石頭高經(jīng)十二丈對應(yīng)日之十二時辰;石頭方經(jīng)二十四丈對應(yīng)日之二十四時。高經(jīng)十二丈或方經(jīng)二十四丈可代指一石,十二時辰或二十四時可代指一日。據(jù)此推導(dǎo)出“十二”或“二十四”這個數(shù)字可復(fù)指“一日一石”。“一日一石”,一日用一石填補(bǔ)天之一度,一年三百五十日用三百五十塊石頭填補(bǔ)天之三百五十度,還剩四分度之一個角落;一百年三萬六千五百日,則用去石頭三萬六千五百塊,還剩四分度之一個角落。三萬六千五百零一指在一百年的時間里,釋迦牟尼用他所煉的石頭(創(chuàng)立的佛法)三萬六千五百塊把周天整塊部分(三百六十五度)填補(bǔ)個嚴(yán)嚴(yán)實實,“壁立千仞,三世諸佛,措足無門”;零一塊石頭準(zhǔn)備填補(bǔ)周天零頭部分(四分度之一個角落)的,后來棄而未用。這樣,一百年來,周天始終空了一個角落。這個角落為什么沒有被填補(bǔ)上呢?先不說,后面討論。
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宋代張載說:“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爾?!盵14]17又說:“無我然后得正己之盡,存神然后妙應(yīng)物之感。”[14]18人能夠通過盛德達(dá)到天人合一,與萬物發(fā)生感應(yīng)。這個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內(nèi)心世界和外部客觀世界合一?!芭畫z補(bǔ)天”里的天不是指外部客觀世界里的天,而是指人主觀內(nèi)心世界里的天,釋迦牟尼填補(bǔ)的也是人內(nèi)心世界的天空。小說第五回寫榮二公之靈叮囑警幻仙子道:“吾家自國朝定鼎以來,功名奕世,富貴傳流,雖歷百年,奈運終數(shù)盡,不可挽回……幸仙姑偶來,萬望先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癡頑,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弟兄之幸矣?!边@段文字里的百年,明指故事里賈府興旺發(fā)達(dá)的百年,小說第十三回中秦可卿說道:“如今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暗指現(xiàn)實中曹雪芹家族興旺發(fā)達(dá)的百年。從曹雪芹祖父曹璽于康熙二年(1663)去江寧府做織造監(jiān)督算起,到雍正五年(1727)父親曹頫被抄家為止,曹家的興盛長達(dá)65年之久。如果上溯到曹家開始發(fā)跡的曹振彥為官時期,則曹家的繁榮昌盛幾近百年。《紅樓夢》描繪賈家興衰成敗的百年史,寄寓曹家興衰成敗的百年史。在小說所描寫的這一百年時間里,賈府內(nèi)外眾生都被佛法一布袋兜,“身后有余忘縮手”時沉溺在濁法里;“眼前無路想回頭”時掉落在清法里。大觀園之外的人貪,賈雨村是其代表,他屢次貪污,幾次升降,始終不知悔悟,最后酣睡在急流津覺迷渡口,渡不過欲望的河流。放眼其他人,賈敬貪壽,燒丹煉汞,想長生不老;賈珍貪樂,“只一味高樂不了,把寧國府竟翻了過來”;賈赦貪欲,一大把年紀(jì)“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放著身子不保養(yǎng)”;賈政貪功名,自己襲了官不滿足,天天逼著賈寶玉讀書仕進(jìn),博取功名;賈璉貪色,家有鳳姐和平兒兩個美人胎子猶嫌不足,成日家偷雞摸狗;周瑞、賴大等仆人貪利,損主肥己;賈母“享福人福深還禱?!?;邢夫人“貪婪財貨為自得”;王夫人吃齋念佛,替賈寶玉消災(zāi)祈福,只為永享榮華富貴,防止家產(chǎn)被趙姨娘母子奪了去;王熙鳳貪財是出了名的,放高利貸,為了三千兩銀子害死兩條性命。大觀園之內(nèi)的人癡,因為她們俱來自孽海情天,是情癡情種。林黛玉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薛寶釵的“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疼”,襲人的“心中眼中又只有一個寶玉”,晴雯的“只說大家橫豎是在一處”等,都是情意癡迷;其他女兒的春恨秋悲,朝啼夜怨,無一不是情意纏綿,真是“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fēng)月債難償?!比欢缑C4笫棵烀煺嫒怂裕骸澳羌t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yuǎn)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聯(lián)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人世間的事情沒有永恒可言。晴雯被逐冤死,林黛玉含恨而死,賈府接著被抄,榮華富貴頓如過眼煙云,陷入窮困窘迫之中,悲劇一樁接一樁而來,那個悲慘、痛苦之狀令人不忍目睹。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像賈迎春、王熙鳳等,返回太虛幻境;看破的遁入空門,像惜春、紫鵑等,在青燈古佛旁尋求解脫。紅樓之中,所有的人都迷失在了佛法的煙霧里,渾然不覺,不求出路。最后只有賈寶玉醒悟了過來,說:“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嗔癡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這般塵網(wǎng)!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說了,不曾提醒一個?!毙≌f中的賈寶玉之所以能“跳出迷人圈子”,是因為現(xiàn)實中的曹雪芹看穿了佛法騙人的本質(zhì)?!坝诖蠡纳健保f“荒唐也。”“無稽崖”,脂批說“無稽也。”“大荒山無稽崖”連起來,寓意“荒唐無稽”。這個“荒唐無稽”就是小說第八回里那首嘲諷頑石幻相的詩歌第一句所說的“女媧煉石已荒唐”。在曹雪芹看來,“女媧煉石已荒唐”——釋迦牟尼“煉石補(bǔ)天”,費盡心思構(gòu)建一套因果輪回理論體系,創(chuàng)立光怪陸離的佛法世界,用諸如“菩薩”、“羅漢”、“地獄”之類的名詞術(shù)語統(tǒng)治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這個做法很荒唐,他也知道佛法世界是虛假的。小說第九十八回寫道:“那陰司說有便有,說無就無。皆為世俗沉溺于生死之說,設(shè)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按常,或生祿未終自行夭折,或奢淫欲,尚氣逞兇無故自隕者,特設(shè)此地獄囚其魂魄,受無邊的苦,以償生前之罪。”佛教關(guān)于“地獄”、“陰司”的設(shè)置,原為“設(shè)言以警世”,誘導(dǎo)世人去惡向善,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實際上并不存在“地獄”、“陰司”之類的東西。曹雪芹盡管覺得釋迦牟尼的做法很荒唐,但絲毫不否認(rèn)佛祖做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這么做完全是因為他有情,愛人類,不忍心看到人類受苦,才構(gòu)建了一座佛法樂園。因此,大荒山無稽崖下又有個青埂峰?!扒喙 敝C音“情根”。釋迦牟尼這個荒唐無稽的“煉石補(bǔ)天”的做法是建立在他對人類悲憫、慈愛這個情感根基之上的。
鼓山神晏禪師說:“古人道,佛之與法,是建立化儀。禪道兩名,是止啼之說。名不干事,事不干名,依執(zhí)滯名,與他玄隔?!盵7]686佛法旨在教化,幫助眾生解脫痛苦;禪道則是止啼,使人停止啼哭,心靈獲得安寧,禪宗因此也被稱為心宗,探究修心之法。釋迦牟尼生前獲得了心安,自有一套修心之法,但他沒有告訴人們自己的心法,倘若他開口說心法,那真是一網(wǎng)打盡,大地人沒出氣處。玄沙師備禪師說:“四十九年是方便,只是靈山會上有百萬眾,唯有迦葉一人親聞,余盡不聞。汝道迦葉親聞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來無說說,迦葉不聞聞,便得當(dāng)去……所以道:大唐國內(nèi)宗乘中事,未曾見有一人舉唱。設(shè)有人舉唱,盡大地人失卻性命,如無孔鐵鎚相似,一時亡鋒結(jié)舌去?!盵5]397被棄的零一塊石頭就是心法,釋迦牟尼的修心之法。國清行機(jī)禪師說:“衲僧拄杖子,不用則已,用則如鴆鳥落水,魚鱉皆死……獨步大方,殺活在我。所以道,千人排門,不如一人拔關(guān)。若一人拔關(guān),千人萬人得到安樂田地?!盵2]1363人一旦領(lǐng)悟到本心,則佛法牢籠不攻自破。釋迦牟尼不想剝奪所有人的自由,創(chuàng)立禪宗,放一線道,留一竅,給那些智慧的人呼吸自由的空氣。若有一智者洞曉這個秘密,打開佛法牢籠,則千萬人獲得自由。所以,“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情埂峰下”,這一塊石頭被丟棄在情埂峰下,佛祖出于慈悲情懷沒有使用這塊石頭,棄石的行為同樣是建立在對人類悲憫、慈愛這個情感根基之上的。曹雪芹家族先前赫赫揚揚,后來卷入政治斗爭漩渦,敗得一塌糊涂。作為子孫之一的曹雪芹內(nèi)心充滿痛苦,“衡門僻巷愁今雨,廢館頹樓夢舊家”(敦誠《贈曹雪芹》)。在人生陷入困境之時曹雪芹沒有消極遁世,披上袈裟出家當(dāng)和尚,做釋迦牟尼思想的附庸,做佛法教義的信徒,他把目光投向了佛祖的生平事跡——曾經(jīng)的生活、真實的人生:釋迦牟尼生前掙脫名韁利鎖,拋棄榮華富貴、帝王爵位、人倫恩愛,毅然出家,后又經(jīng)歷六年刻苦修行,這期間充滿多少艱難和苦辛,常人難以想象;之后四十五年,云游各地,建教宣法,為眾生解疑授惑,謀求福利,鑄就了千古不朽的功業(yè),為后世人文主義者樹立了一個光輝典范。釋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作為凡人,他能做到這樣,必定具有大智慧大力量。弘忍禪師說:“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盵2]1254成佛是大丈夫事業(yè),“夫?qū)W般若菩薩,須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盵5]394那么,佛祖的大力量和大智慧又是從哪里來的?“又向荒唐演大荒”,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虛幻佛法施行教化的同時用他的生平事跡證實了修心的巨大作用,啟發(fā)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有識之士進(jìn)行修心?,F(xiàn)實中的曹雪芹破譯了釋迦牟尼成“佛”的奧秘,他是篤信佛祖修心說法的,并且切切實實進(jìn)行了一番刻苦的修心,最后跳出煩惱苦海,獲得了大智慧、大力量,寫下了這部百世流芳的《紅樓夢》,不但實現(xiàn)了人生的最高價值,也為家族贏得了無上榮耀。至于曹雪芹是如何在現(xiàn)實中做到心如虛空的,對自己修心的具體過程,他則秘而不宣。小說開篇寫道:“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曹雪芹是在家族被抄家、生活陷入困頓之后才謀求超脫煩惱苦海的,“四十蕭然太瘦生”(敦誠《挽曹雪芹》),是在貧困交加之中修心的,跟賈寶玉在富貴溫柔鄉(xiāng)中悟道的情形完全不同,因此小說中賈寶玉出家的具體過程就不是現(xiàn)實中曹雪芹“出家”具體過程的如實描繪。曹雪芹通過賈寶玉介紹了自己修心的經(jīng)驗,這個經(jīng)驗既帶有個體修行過程的獨特性又具有大眾方法指示的普遍性?!都t樓夢》中賈寶玉的出家明顯不同于賈惜春的出家,惜春的出家是誦經(jīng)持戒——“獨臥青燈古佛旁”,她做了佛法教義的忠實信徒;賈寶玉則回歸大荒——“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他走的是一條修心的道路,把七情六欲的人心修煉成無情無欲的佛心(石頭),把充滿煩惱和痛苦的灰色生活演變成充滿智慧和力量的光輝生活,把風(fēng)塵碌碌、一事無成的平凡人生磨煉成大徹大悟、引領(lǐng)眾生的非凡人生。關(guān)于賈寶玉修心的詳細(xì)過程,限于篇幅,待另撰文細(xì)述。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禪宗典籍《五燈會元》里的“女媧補(bǔ)天”的故事借用了神話傳說里“女媧補(bǔ)天”故事的外殼,賦予了全新的內(nèi)涵: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佛法世界,重新修補(bǔ)好世人信仰的天空,又創(chuàng)立“教外別傳”的禪宗,引導(dǎo)智者追求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釋迦牟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的人,點亮第一盞燈。此后,祖祖相接,燈燈相續(xù),體現(xiàn)了人類對自由和光明永恒的向往與不懈的追求?!都t樓夢》里“女媧補(bǔ)天”的故事來自佛教,是《五燈會元》里“女媧補(bǔ)天”故事詩意化的演繹。小說以曹雪芹家族百年興衰史為素材,敷演了賈府百年興衰成敗的歷史,借賈寶玉掙脫佛法枷鎖、走出濁法和清法迷幻的圈子、回歸情埂峰、獲得大自由與大安寧的非凡經(jīng)歷寫出了曹雪芹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啟發(fā)、發(fā)憤圖強(qiáng),修煉心志、擺脫煩惱和痛苦束縛、譜寫不朽篇章的傳奇人生。曹雪芹繼承了禪宗祖師們的精神,用文學(xué)的形式承接傳統(tǒng),傳遞火種,把自由和光明的火種灑向世界,播向未來。神話傳說、禪宗典籍、《紅樓夢》里的“女媧補(bǔ)天”的故事,雖然內(nèi)容和思想略有參商,但蘊含的精神卻完全相同,即體現(xiàn)了傳說史上的女媧、宗教史上的釋迦牟尼和文學(xué)史上的曹雪芹偉大的仁愛精神和淑世精神。
[1] 顧遷譯注.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普濟(jì).五燈會元:下[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3] 賾藏.古尊宿語錄:上[M].蕭萐父,呂有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4] 張新民,龔妮麗注譯.法華經(jīng)今譯[M].鳩摩羅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62.
[5] 普濟(jì).五燈會元:中[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6] 普濟(jì).五燈會元:上[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賾藏.古尊宿語錄:下[M].蕭萐父,呂有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8] 黎靖德.朱子語類:八[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2936.
[9]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M]. 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95.
[10] 陳秋平,尚榮譯注.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壇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7:29.
[11] 道生等注譯.維摩詰經(jīng)今譯[M].鳩摩羅什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104.
[12] 黎靖德.朱子語類:一[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13.
[13]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M].王根林標(biāo)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
[14] 張載著.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責(zé)任編輯:程曉芝)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Goddess Nu Wa Mending the Sky
CHENG Chang-chun LIU Min-hong
(The Party Affair Office,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School of Literature,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The story of Goddess Nu Wa Mending the Sky inADreamofRedMansionsoriginated from Buddhism, is a po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inTheFirstontheListofFiveLanterns. Based on the material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Cao Xueqin's family, the novel plays a century history of vicissitudes of Jia Household. Through the special experience of Jia Baoyu who escaped from dharma shackles, got out of the alluring circle and eventually obtained great freedom and tranquility, Cao Xueqin describes his own legendary life in which he was inspired by Sakyamuni's life story, rose in great vigor, reinforced his determination and finally got rid of trouble and pain. Although the content of Goddess Nu Wa Mending the Sky is different in Mythologies, Zen Buddhism classics andADreamofRedMansions, the spirit is exactly the same. It reflects the great spirit of humanity and benevolence of Goddess Nu Wa in legend, Sakyamuni in Buddhism history and Cao Xueqin in literature.
ADreamofRedMansions; Buddhism Culture; Zen; Spirit of Humanity
2014-04-21
成長春(1957-),男,江蘇鹽城人,鹽城師范學(xué)院黨委書記,教授,河海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佛教與心理學(xué)關(guān)系研究。 劉民紅(1976-),女,江蘇鹽城人,講師,碩士。
I207.411
A
1671-6973(2014)06-00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