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劉 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 409199)
河生腸桿菌屬于腸桿菌屬,分為生物1群和2群。2013年3月,本院自1例左乳房感染患者的膿液中分離出河生腸桿菌2?,F(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50歲,因左乳房潰瘍伴疼痛1周,于2013年3月31日入住本院。半月前,患者因左側胸部、背部紅斑、丘皰疹及水皰伴疼痛半月就診于本院皮膚科,診斷為“帶狀皰疹”,給予“泛昔洛韋”抗病毒、“丹七軟膠囊”止痛等治療后,患者疼痛逐漸緩解(未完全消失),背部水皰逐漸干涸結痂,但是胸部(乳房下方)皮損一直未完全干涸結痂,患者一直間斷自行使用外用藥治療。一周前,患者使用自制藥酒后,乳房皮損部出現(xiàn)紅腫,并逐漸形成潰瘍,潰瘍呈橫向帶狀,長約15cm,潰瘍最寬處約4cm,潰瘍邊緣不規(guī)則,基底見黑色痂殼及外敷中藥,潰瘍周邊見高起的邊緣,堤狀,紫紅色。潰瘍捫及質硬,浸潤感明顯,輕度觸壓痛,擠壓痂下有膿性分泌物。左背部淡紅色。取左乳房偏左側皮損活檢標本送病理科,病理檢查提示皮膚慢性炎癥。取患者左乳房膿性分泌物經細菌培養(yǎng)鑒定出河生腸桿菌2群?;颊呒韧w格健康,無創(chuàng)傷、藥敏史,住院期間體溫36.7℃,心率84次/分。輔助檢查:中性粒細胞49.7%,淋巴細胞543.1%,免疫球蛋白IgE 937IU/mL。補體正常,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均正常。雙乳超聲未見明顯異常,胸片未見確切異常?;颊呓涍^10d抗感染治療,潰瘍面基本愈合。
細菌鑒定:用無菌棉簽取左乳房膿性分泌物接種于羊血瓊脂平板和麥康凱平板,35℃培養(yǎng)24h后,血平板菌落大小2~3mm,光滑濕潤;麥康凱平板菌落淺粉黃色,濕潤,黏液狀,革蘭染色均為革蘭陰性桿菌,氧化酶陰性。采用西門子公司的德林細菌鑒定系統(tǒng),上機鑒定為河生腸桿菌生物2群。
藥敏試驗:采用西門子公司的德林細菌鑒定系統(tǒng)及配套藥敏條試驗,結果對阿米卡星、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氨曲南、頭孢曲松、頭孢他啶、頭孢噻肟、頭孢西丁、頭孢唑啉、環(huán)丙沙星、頭孢吡肟、頭孢呋肟、厄他培南、慶大霉素、亞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復方磺胺甲惡唑、四環(huán)素、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妥布霉素均敏感。
河生腸桿菌是水中的腐生菌,可從人或動物的腸道中檢出,該菌在臨床上感染率比較低,是條件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可引起機體感染[1-3]。據(jù)張全華[3]報道,自血液、腹腔滲液中分離的2株河生腸桿菌2群菌株耐藥率分別為60%(12/20)、95%(19/20),認為造成該菌獲得性感染及多重耐藥主要與臨床過度濫用抗菌藥物有關。本患者分離的河生腸桿菌2對大多數(shù)抗菌藥物敏感,對患者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從本病例得出,對于常規(guī)藥物久治不愈的潰瘍患者及時對創(chuàng)口膿性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是必要的[4]。在臨床工作中,規(guī)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根據(jù)藥敏試驗報告選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重視細菌的耐藥性監(jiān)測,對于防止病原菌擴散,控制耐藥菌株的蔓延有重要意義[5]。
[1]謝兵德,王國富.膿性分泌物檢出河生腸桿菌生物2群[J].臨床檢驗雜志,2002,20(3):188.
[2]李英賢,王建悅.河生腸桿菌生物2群感染一例[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4):332.
[3]張全華.河生腸桿菌生物群2感染2例[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6,27(5):335.
[4]劉劍榮,張勇.從傷口分泌物中分離到一株河生腸桿菌生物Ⅱ型[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8,26(3):338.
[5]隋秀麗,劉曉靜,姜永廣.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情況分析[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0,21(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