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玲
(南京農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從法律公平角度談轉基因產品標識制度的重要性
郭彩玲
(南京農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轉基因產品廣泛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作為食物,轉基因產品已經成為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但它是否安全,目前的科學技術仍無法證明。對于轉基因產品是否需要進行標識,仍存在很大爭議。通過梳理存在的爭議,從法律公平的角度解讀轉基因產品標識制度的重要性。
轉基因產品;標識制度;重要性;法律公平
1.1 轉基因產品
轉基因產品之所以遭到人們的質疑,主要在于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007年我國廢止《轉基因食品衛(wèi)生管理辦法》后,轉基因產品領域就沒有一部專門對此產品進行規(guī)制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轉基因產品的管理基本都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管理條例和辦法,這不僅導致轉基因產品管理的混亂,也使學術界對轉基因產品主體的內涵認識不清。
目前學術界用得比較多的基本上有三個名詞,即農業(yè)轉基因生物、轉基因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有的學者認為這三個名詞可以相互替換,有的則認為它們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其實,農業(yè)轉基因生物、轉基因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三者是相互覆蓋和交叉的概念。一般地,對于轉基因產品而言,吃的東西都叫食品,包括法律法規(guī)中的食品和部分農產品,但一般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的食品并不包括農產品。而現(xiàn)在,我們在對轉基因產品進行規(guī)范時,卻不適合將兩者分開規(guī)定或者舍棄某一部分。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確立一個新的概念,即轉基因產品。轉基因產品既包括轉基因食品所包括的所有內容,也包括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所包括的所有內容,即轉基因產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產生的用于農業(yè)生產或者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以及經過深加工的轉基因食品。
1.2 轉基因產品標識
關于轉基因產品的標識問題,一些學者認為,轉基因產品標識和食品中其他營養(yǎng)成分等標識的內涵一樣;有的學者認為轉基因產品標識屬于特殊的食品標識,不同于食品標簽中的內容。
本文從轉基因產品標識的目的著眼對其進行定義:轉基因產品標識是指在食品說明書或標簽中標注說明該食品是轉基因食品或含轉基因食品成分,以便與傳統(tǒng)食品區(qū)分開來的行為。轉基因產品標識是轉基因產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是轉基因產品經過安全評估、審核及市場準入后的重要管理手段,它為轉基因產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礎[1]。
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目前的科學技術仍無法證明。轉基因產品對糧食安全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有人認為它會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等造成威脅。目前是否需要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仍存在很大爭議。爭議的主體涉及科學家、關注轉基因食品的積極人士、消費者、政治家、食品制造商及公共利益組織等[2]。
2.1 轉基因產品需要標識的理由
學術界支持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的理由有很多,包括人身健康隱患、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消費者的權利保護、社會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
2.1.1 轉基因產品對人身健康的安全隱患
基因工程所用的基因來源于任何生物,使得生物種類之間的界限完全被打亂。我們對出現(xiàn)的新組合和性狀在不同遺傳背景下的表達、對環(huán)境和人類的影響還缺乏認識,有些甚至一無所知。傳統(tǒng)的毒理學的食品安全評價方法已不能完全適用于轉基因技術食品[3]。因為人們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時間還比較短,所以對食品安全進行跟蹤研究極為必要。加強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管理,有利于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流向跟蹤、監(jiān)管和風險控制。
2.1.2 轉基因產品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轉基因農作物有可能造成基因漂移、雜草化和破壞生物多樣性等環(huán)境問題。轉基因農作物因被人類賦予了強于同類生物的特性,在自然界物種競爭中存在一定優(yōu)勢,可能影響其他生物和種群的正常選擇和生長,破壞億萬年來大自然形成的自然狀態(tài)和固有的自然規(guī)律[4]。一旦轉基因農作物流落到自然界,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可能會被破壞,從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為此,需要提高轉基因產品管理的科技水平。
2.1.3 消費者的權利保護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時,擁有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等。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日益增強,而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是實現(xiàn)其選擇權的前提,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則是實現(xiàn)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條件。
2.2 轉基因產品不需要標識的理由
2.2.1 標識在一定程度上有歧視之嫌
轉基因食品與相應的傳統(tǒng)食品是實質等同的,標識在一定程度上有歧視之嫌。目前并無任何證據(jù)表明轉基因食品會比同類非轉基因食品更有害健康,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危險只是一種猜測;許多證據(jù)表明,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無害甚至更有益。鑒于此,要求強行標識一種無害的食物,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要求。
2.2.2 消費者知情權的行使要合理
知情是建立在獲得準確信息的基礎上的,消費者基于對商品的了解而做出是否購買的選擇。但在沒有證明轉基因產品存在危害的情況下,標識有可能誤導消費者拒絕接受政府已評估認定安全的產品。這樣,對轉基因產品提出的知情權要求,就是在有偏見的輿論誤導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從以上爭議內容可以看出,轉基因產品確實涉及許多問題和各方利益。既然轉基因產品標識是一項法律制度,對于是否需要進行標識,我們應從基本的法律公平角度給予衡量。筆者認為,拋開國際貿易利益和各團體、學者等的考慮,涉及的最基本的衡量主體是消費者和從事轉基因產品生產、銷售的商業(yè)主體。
關于轉基因產品的爭論源于其是否安全,因為目前無法用實驗證明其安全性,所以只能做風險評估,而對于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評估,有的國家采用實質等同原則來區(qū)分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食品,有的國家采用預防原則作為安全性的考慮。無論是實質等同原則還是預防原則,都只是轉基因產品安全性評估的方法之一。在目前科技水平無法證明轉基因食品安全或危險的情況下,美國采用了“無證據(jù)即等同”的主張,即在沒有實質證據(jù)證明存在潛在危險的情況下,默認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食品是等同的或者類似的,而歐盟采用了“無證據(jù)不等于沒有風險”的主張,決定預防未知風險,實行強制標識。
那么,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食品是否在組成方面是實質等同的呢?實質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是在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安全性評估和分析中發(fā)展出來的概念。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簡稱OECD)在其《起源于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食品的安全性評估》中認為,實質等同原則是指如果一個新食品或食品的組成實質等同于現(xiàn)存的食品或食品的組成,在安全性方面就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當建立實質等同比較困難或食品和食品的組成不能被知曉或全新時,應對新特征進行進一步的安全性評估。雖然不能證明轉基因食品一定會造成危害,但不可否認,利用基因工程將特定的基因轉入目標生物,可能導致一些非預期改變,而科學技術本身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知道,即使一些傳統(tǒng)食品,在極端生長條件下,其本身相對穩(wěn)定的基因也會發(fā)生變異,出現(xiàn)一些非預期改變,長成畸形或其他情況,而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消費者是不會選擇食用的,很多商家會把它們當作次品銷毀或者低價處理;而轉基因食品改變了傳統(tǒng)食品的基因片段,雖然不能證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或有危險,但是它
的基因改變后,與傳統(tǒng)自然穩(wěn)定的基因相比,確實存在著因基因片段改變而帶來的非預期改變。除了這些根本的改變外,由于基因片段的改變,轉基因食品出現(xiàn)了一些原來食品沒有的特征,如抗蟲性、耐儲存性等,甚至營養(yǎng)更加豐富,也可能出現(xiàn)不好的一面,如過敏性等。不管在營養(yǎng)等方面出現(xiàn)多少好的特點,也不能因為這些特點對人類有利,就忽視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食品之間的區(qū)別,尤其是不好的一面??梢?,兩者之間不能認為實質等同。
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同類食品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目前的科技水平仍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證明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致使人們對轉基因產品存在質疑,如果此時對轉基因產品進行標識,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轉基因產品的銷售,鑒于此,商業(yè)主體認為既然沒有證據(jù)證明轉基因產品有害健康,就不應用法律手段進行約束。但是,因為轉基因產品與整個人類的健康相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目前無法證明其是否存在明顯危險,就認為它與傳統(tǒng)產品是等同的。一種食品,因為基因技術,它的特征、營養(yǎng)等從根本上發(fā)生了改變,任何一個消費者都無法忽視這一事實,我們也不可能因為無法證明就認為它是無害的。任何東西都存在風險,傳統(tǒng)食品也不例外,只是傳統(tǒng)食品經過幾千年甚至上億年的實踐,已被證明是安全的。對于這個問題,政府也沒辦法解決,因為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筆者認為,政府不應該為商業(yè)主體或消費者中的任何一方做選擇,在法律面前,消費者和商業(yè)主體都要求公平。政府應在保證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有清晰、正確的認識的前提下,把一部分不確定性交給消費者自己去把握,讓消費者自己做選擇。社會要發(fā)展,必定要在風險中前進,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
[1]付文佚,王長林.轉基因食品標識的核心法律概念解析[J].法學雜志,2010,(11):113-115.
[2]Julie Teel.Rapporteur's Summary of the Deliberative Forum:Have NGOs Distorted or Illuminated the Benefits and Hazard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2002.
[3]王瑩.論國際貿易中轉基因食品的標識政策[J].武警學院學報,2008,(11):55-58.
[4]張文.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規(guī)制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9.
[責任編輯:羅 香]
book=1,ebook=6
TS201.6
A
1006-8481(2014)02-0001-03
2013-08-26
郭彩玲(1989—),女,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