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宣告成立。同年1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以下簡稱:中國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文委會)直屬的“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回國委)正式成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6頁。12月28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向國內(nèi)外廣播,號召在國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同時周恩來總理也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政府通過廣播號召海外留學生回到祖國大陸。*許瓏:《奔向光明的時刻——記建國前后的留學生回國潮》,留學生叢書編委會編:《中國留學史萃》,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第98—111頁。之后,政府發(fā)表了一連串的號召留學生回國的方案,以美國、日本、歐洲為中心展開了爭取中國留學生回國的工作。*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xié)”》,全國政協(xié)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3—13頁;董寧川:《巴黎中國學生會情況》,全國政協(xié)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335—343頁;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東京:日本僑報社,2004年,第108頁。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在海外的華僑回國開始受到限制。為此,中國政府利用中美蘇英法5國在日內(nèi)瓦召開國際會議(1954年4月26日—7月21日)之機與美國協(xié)商,希望美國政府許可旅美華僑及留學生回國。*《中、美關于僑民及留學生回國問題的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第379—401頁。同時,1949年以后,為了能夠讓旅日留學生、華僑集體回國,中國政府利用與日本政府交涉協(xié)助在華日僑回國的機會,向日本政府提出希望讓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搭乘日本政府派出的迎接在華日僑回國的船只回國的要求。*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第203—232頁。
為什么在建國初期,中國政府如此努力爭取在海外的華僑和中國留學生回國呢?爭取華僑和留學生回國政策的目的只是為了讓高層次人才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嗎?本文以近年公開的外交部、教育部、各省市地方檔案館保存的爭取留學生和華僑回國相關檔案資料為基礎,分析中國政府努力爭取留學生等高層次人才回國政策的目的。本文之所以將分析的時期限定于1949年至1955年之間,是因為中國政府在外交交涉中致力協(xié)商留學生、華僑華人回國事宜主要集中在1955年以前。雖然1956年中國政府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號召在國外高級知識分子回國的活動,但那主要是針對某些國內(nèi)高級人才不足之領域的人才政策*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這與中國的外交政策關系不大,所以不列入本文的討論范圍。
下面,首先回顧一下既往研究。關于戰(zhàn)后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留學生回歸祖國大陸的研究,全國政協(xié)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可以說是記述最詳細的一部著作。該書是以當時回國留學生的回憶錄形式出版的,作為史料的價值較高,然而對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尚未進行充分分析。另外許瓏、沈殿成也對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回國過程進行過論述,由于他們是以一部分留學生、或者是對某一地區(qū)的留學生的個人體驗為中心進行的論述,而未整體分析留學生的回國過程及中國政府的政策。*許瓏:《奔向光明的時刻——記建國前后的留學生回國潮》,留學生叢書編委會編:《中國留學史萃》,第98—111頁;沈殿成主編:《中國人留學日本百年史1896—1996》,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關于中日戰(zhàn)爭時期到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華人的回國情況,陳焜旺的著作可以說是最為詳細的。但由于陳的著作主要著眼點在于當時的華僑、留學生在日本的活動情況,而對于中國政府的動向分析只做了簡單的背景介紹。*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108頁。
為了進一步討論,需要對于1949年當時的“留學生”進行定義。本文參考回國委檔案*《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記錄)》,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9頁。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所負責的回國留學生的業(yè)務范圍(1950年3月):①國內(nèi)外專科大學以上學校畢業(yè),以進一步求學為目的的出國者;②大學本科以上的教育機關畢業(yè)的回國華僑;③國內(nèi)高校畢業(yè)后、在國外大學肄業(yè)者;④大學畢業(yè)后,在外國就業(yè)者。,對“留學生”作如下定義:在外國的大學(包括??拼髮W)畢業(yè)或肄業(yè)的來自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學生。關于“華僑”,是指從中國大陸及臺灣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其中包括中國國籍和外國國籍)。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但并不是說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的執(zhí)政是從這一天開始的,而對全國的執(zhí)政也不是從這一天開始的。從戰(zhàn)前及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就曾建立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等政權(quán),并在根據(jù)地、解放區(qū)等部分地區(qū)積累了執(zhí)政經(jīng)驗。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進展,解放軍占領地區(qū)逐漸擴大,由中國共產(chǎn)黨控制的地區(qū)也逐漸擴大。即使蔣介石政權(quán)(以下簡稱:“國府”)于1949年12月遷至臺灣之后,西南地區(qū)的戰(zhàn)斗仍然繼續(xù)。而西南地區(qū)、包括海南島的解放戰(zhàn)爭結(jié)束是在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qū)的戰(zhàn)斗結(jié)束以后的1950年5月。如果把解放西藏的戰(zhàn)爭也算進來,解放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一直進行到1951年5月。因此中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統(tǒng)治地區(qū)的擴大過程*井口治夫、松田康博:《日本の復興と國共內(nèi)戦·朝鮮戦爭》,川島真、服部龍二編:《東アジア國際政治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7年,第212—243頁。,一直持續(xù)到1951年5月才基本完成。
從1946年中國內(nèi)戰(zhàn)正式爆發(fā)到1951年在全國范圍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5年時間內(nèi),中國共產(chǎn)黨從只控制國內(nèi)一小部分地區(qū)的政黨發(fā)展為統(tǒng)治國土面積為世界第三位大國的政黨。隨著統(tǒng)治地區(qū)的擴大,從各地區(qū)的基層干部到地方政府各部門的管理人員,需要大批的各領域高層次人才。但直到1949年,中共黨員數(shù)量總共也不過448.8萬人*家近亮子編:《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史年表,1800—2003年》(增補版),京都:晃洋書房,2004年,第58頁。,此時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三大戰(zhàn)役中獲勝,開始構(gòu)筑并推進對全國統(tǒng)治的系統(tǒng),人才矛盾尤為突出。為了建國和以后的國家建設,黨不得不更加重視高層次人才。
其實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府”爭奪人才特別是爭奪高層次人才的活動,從抗戰(zhàn)結(jié)束之前就開始了,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達到白熱化的狀態(tài)*岳慶平主編:《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上卷)》,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8年,第1—21頁。。這種人才爭奪戰(zhàn)不僅僅局限于國內(nèi),包括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華僑也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對象。
根據(jù)傅琳的研究,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為了爭奪“國府”派遣的留學生,周恩來、董必武指示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蘇華、徐鳴、賴亞力等參加“國府”的公費留學考試赴美國留學,在美期間他們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直接領導。經(jīng)過努力,他們于1949年6月18日組織建立了在全美13個城市擁有支部的“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Association in U.S.A,以下簡稱:留美科協(xié))。以后至1950年9月,該組織在中國留美學生、科技工作者中積極開展親共宣傳活動*傅琳:《留美科協(xié)成立始末》,《北京黨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40—45頁。。
由于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海外華僑對中國的抗戰(zhàn)給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很早就開始了在華僑中進行宣傳、爭取的工作*任貴祥:《華僑與中國民族民主革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279—434頁。。而擔當此任的就是時任新華通訊社社長廖承志*鐵竹偉:《廖承志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4—181頁。。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和孫中山一起參加反清革命,并與海外華僑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有父親的人際關系再加上廖承志本人的努力,他成為中共對海外中國人進行宣傳的中心人物,在批判“國府”政策的同時,宣傳中共的政策*《廖承志文集》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安藤彥太郎監(jiān)譯,東京:徳間書店,1993年,第176—228頁。。
1946年10月15日,廖承志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上作了題為“全世界各地僑胞團結(jié)起來,反對蔣介石獨裁賣國!”的演講,他在強調(diào)自己是華僑出身的同時,批判在內(nèi)戰(zhàn)中的國民黨和支持國民黨的美國政府的行為,并呼吁海外華僑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全世界各地的華僑同胞們,團結(jié)起來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賣國行為——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五日》,《廖承志文集》編輯辦公室編:《廖承志文集》,第176—183頁。。但是這一階段的華僑工作重點基本上還是為了爭取民心、為取得內(nèi)戰(zhàn)勝利而進行的輿論宣傳。
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從確保國家建設人才的觀點出發(fā),強化爭取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工作,是從1949年春三大戰(zhàn)役結(jié)束、中國內(nèi)戰(zhàn)形勢已趨明顯之后才開始的。1949年4月,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在布拉格召開,中共中央向中共代表團發(fā)電報,指示代表團要盡快展開爭取海外留學生盡早回國的活動*國家教委外事司編:《教育外事工作歷史沿革及現(xiàn)行政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8—22頁。。1949年5月14日,中國科協(xié)香港分會負責人曹日昌受中國共產(chǎn)黨委托給旅居美國的錢學森送信,邀請其回國*許瓏:《奔向光明的時刻——記建國前后的留學生回國潮》,留學生叢書編委會編:《中國留學史萃》,第98—111頁;劉珊珊:《建國前后國內(nèi)輿論環(huán)境與留美歸國潮的互動》,李喜所主編:《留學生與中外文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32—349頁。。
1949年春,解放軍成功解放了北平、天津以后,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開始負責這一地區(qū)的回國留學生相關工作,并將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回國留學生的接待及介紹工作)委托給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會*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3—4頁。。該籌備會接受這一委托后,在于1949年8月召開的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決定接待回國的自然科學專業(yè)的留學生,并委托歐美同學會為留學生辦理登記手續(xù)*《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委 東北參觀團返平 該會開始登記歸國自然科學界留學生》,《人民日報》1949年8月31日,第一版。。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接收回國留學生的工作從這時才算正式開始。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chǎn)黨從建國前就開始行動,通過宣傳呼吁在海外的華僑、留學生回國進而準備接收制度,以便安排回國留學生到可以參加國家建設的工作崗位上。建國后,中國政府將爭取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回國進一步制度化,把海外的華僑組織、留學生組織、大使館、領事館以及國內(nèi)的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地方基層組織、甚至留學生家屬都動員起來推進工作。爭取海外留學生回國成為當時中國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教育部開始整體統(tǒng)籌管理與留學生回國相關的工作,并在1949年12月6日召開的文委會聯(lián)席會議上決定設立統(tǒng)管留學生回國工作的統(tǒng)一部門*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頁。。12月13日,正式成立了文委會直屬的“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6頁。?;貒娜蝿帐桥F結(jié)和爭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在自愿的基礎上讓他們早日學成回國為人民服務*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4頁。。這里的“一切愛國知識分子”,不僅僅是指留學生,還包括華僑學生及華僑知識分子。所以,在回國委召開第二次會議時,決定邀請華僑事務委員會派代表參加會議*《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記錄)》,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6—9頁。。
回國委的工作分成調(diào)查組、招待組和工作分配組,具體的業(yè)務分擔如下:調(diào)查組由教育部、外交部、情報總署、財政部、新聞總署、全國學聯(lián)、團中央所派之委員組成統(tǒng)籌對國外留學生的調(diào)查宣傳等工作;招待組由財務委員會(以下簡稱:財委會)人事局、文委會、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以下簡稱:政委會)人事局及教育部、華北大學所派之委員組成,統(tǒng)籌回國留學生的招待了解及教育工作;工作分配組由財委會人事局、政委會人事局、衛(wèi)生部、文化部、科學院及教育部所派之委員組成,統(tǒng)籌解決留學生的工作*《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簡則及會議記錄》,1950年9月26日—1951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2。。
從以上的工作分擔和人員構(gòu)成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對爭取留學生和高級知識分子回國工作的重視程度。另外,從對于留學生和華僑知識分子的調(diào)查開始到回國后的工作安排所有這一切統(tǒng)歸政府部門管理的這一點,也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政府為了確保獲得高層次人才的政治意圖。
中國政府如此急切地希望爭取高層次人才回國,其背景是建國前后的人才緊缺。特別是嚴重缺乏具有專業(yè)技術(shù)的高級知識分子。再加上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一部分優(yōu)秀的科技工作者被“國府”強行遷至臺灣,還有一些知識分子因為厭惡內(nèi)戰(zhàn)而以種種名義出國留學,這些都加劇了國內(nèi)人才緊缺的狀況。
同時從中國共產(chǎn)黨要求蘇聯(lián)派遣專家等情況也可以看出當時國內(nèi)人才短缺的嚴重程度。1948年3月中國共產(chǎn)黨就已經(jīng)實際控制了東北地區(qū),為了修復這一地區(qū)的鐵路,中國共產(chǎn)黨向蘇聯(lián)要求派遣專家來華。對此,斯大林親自簽名同意派遣,同年6月蘇聯(lián)專家抵達東北。但僅僅是鐵道專家還遠遠不能滿足控制東北及之后國家建設的需要,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軍區(qū)司令員林彪請?zhí)K聯(lián)增加派遣包括經(jīng)濟顧問在內(nèi)的100名專家。但斯大林以當時尚與中華民國保持著外交關系為由拒絕了這一要求。之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繼續(xù)多次與蘇聯(lián)協(xié)商,提出希望蘇聯(lián)派遣專家來華的要求,最終于1949年8月9日才獲得了蘇聯(lián)方面的同意*沈志華:《蘇聯(lián)專家在中國(1948—1960)》,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年,第1—48頁。。
1949年夏天,內(nèi)戰(zhàn)戰(zhàn)局已定,作為新中國的外交方針之一,毛澤東提出了“另起爐灶”的觀點。這一方針的對外意義就是,“宣布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jié)當作普通僑民對待。在相互尊重國家主權(quán)、領土完整、平等互惠的基礎上,經(jīng)過談判與世界各國締結(jié)新的外交關系”。*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2—3頁。同時,這一原則對內(nèi)也適用于建國后對外事工作人員的工作安排原則*郭偉偉:《當代中國外交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0—211頁。。
1953年回國的日本華僑王達祥曾經(jīng)回憶說本來希望回國考大學,所以接到國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的邀請信之后就決定立刻回國了,但回國后馬上被安排在團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負責與日本交流的業(yè)務。此即建國后中國的外事人員的用人原則“另起爐灶”的要求。究其原因,盡管當時中國國內(nèi)會日語的人才很多,但在當時的中國只有歷史清白、家庭出身好的人才才能負責外交與外事業(yè)務,這就導致中華民國時期的外交官、與舊政府關系密切的人都不能用,在偽滿州國等日本占領區(qū)的日語人才、與日本偽政權(quán)關系密切的日語人才也都不能成為新中國的外事工作人員*王達祥:《與祖國同行》,回國五十年編寫組編:《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北京:臺海出版社,2003年,第146—150頁。。
遵循“另起爐灶”的用人原則,在現(xiàn)在公開的中國政府的外交檔案中尚未查到記載。但是,在1949年12月21日由中共中央組織部送達華南(分)局組織部的關于外交人員選拔條件的規(guī)定可以作為此規(guī)定的旁證。根據(jù)該電報,中共中央組織部要求的外交人員有以下4個條件:①政治上忠實可靠;②相當豐富知識,能用外國語更好;③謹慎周詳,能堅決執(zhí)行政策,服從上級;④師團級以上干部*《中組部關于外交人員選派條件的報告(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710頁。。
從以上條件可以看出,與“相當豐富知識和能用外語”這樣的業(yè)務上不可或缺的條件相比,“政治上忠實可靠”這樣的政治要求才是絕對標準。所以,在建國后的中國,由于不能任命與“國府”、日本傀儡政權(quán)有關系的外交干部,因此考慮使用在戰(zhàn)爭期間居住在海外、與國內(nèi)政治沒有任何關系、可以接受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留學生、華僑的必要性就相應提高了。
在這種條件下,為爭取留學生回國,中國政府于1949年12月正式設立了回國委并開始展開工作。1949年12月28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向國內(nèi)外廣播,呼吁還滯留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國家建設*許瓏:《奔向光明的時刻——記建國前后的留學生回國潮》,留學生叢書編委會編:《中國留學史萃》,第98—111頁。,同時還公布了對接受回國邀請的技術(shù)人員給予回國旅費的政策。聽到來自周恩來總理的回國邀請之后,留學生、華僑之中希望回國的人數(shù)激增。從回國委設立前的1949年8月末到1949年12月初從海外*《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工作概要》,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10—17頁。回國者的原居住國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菲律賓、北歐、加拿大、瑞士、比利時、印度、意大利。回國的留學生為132人,而從回國委設立后的1949年12月初到1950年6月末之間回國留學生的人數(shù)就增為251人*《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的工作概況報告》,1950年7月29日—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6。。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就是在這一時期回國的*李學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99事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43頁。。1950年6月,留美科協(xié)在芝加哥召開年度大會,其中心議題就是號召高級科技人員回國。在該會議召開之后的同年下半年,出現(xiàn)了旅美留學生的回國潮*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xié)”》,全國政協(xié)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3—13頁。。
建國之后順利推行的爭取海外留學生回國的政策,因為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遇到了預想不到的難題。
建國之初,美國認為國民黨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在國共內(nèi)戰(zhàn)中國民黨政權(quán)的無能和腐敗,所以美國也開始探索承認中共政權(quán)的辦法,并對新中國政府表現(xiàn)出懷柔姿態(tài)。由于美國的這種姿態(tài),國內(nèi)外也有很多期待中國政府的呼聲。但是,1949年11月至1950年1月,卻在中國發(fā)生了對美國外交官施暴的事件。1950年2月,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署之后,美國對中國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井口治夫、松田康博:《日本の復興と國共內(nèi)戦·朝鮮戦爭》,載川島真、服部龍二編:《東アジア國際政治史》,第212—243頁。。
1950年5月15日,美國議會以保護在美中國人的安全為名,決定為在美國有永住身份的中國人提供生活費補助。同時美國政府還為了鼓勵中國留學生繼續(xù)留在美國學習而為他們發(fā)放補助金*“Red China Rulers Bid Students Here Return,” World-Telegram, June 10, 1950.。中國外交部認為,美國的這些政策意圖在于阻止中國留學生、華僑回到中國大陸*《美國政府扣留我國留學生問題材料(摘要、有關禁止中國學生出境的法令)》,1918年5月22日—195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14-01。。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兩天之后的1950年6月27日,美國宣布介入朝鮮戰(zhàn)爭。以美國為主的聯(lián)合國軍的參戰(zhàn),也促使蘇聯(lián)和中國發(fā)表了支持北朝鮮的聲明*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第184—190頁。。從這些立場迥異的情況可以看出,美國的反共姿態(tài)進一步強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各地的親中共學生團體、中國留學生、知識分子被警察監(jiān)視、竊聽等情況時有發(fā)生,甚至開始限制他們出國的自由*《美國政府扣留我國留學生問題材料(摘要、有關禁止中國學生出境的法令)》,1918年5月22日—195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14-01;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xié)”》,全國政協(xié)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3—13頁。。留美科協(xié)被認定為非法組織,并于1950年9月19日被解散*丁儆、傅君詔:《回憶“留美科協(xié)”》,全國政協(xié)曁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3—13頁。。1950年8月23日,美國政府將正準備回國的航空學專家錢學森拘捕,于9月7日以“向中國泄漏機密科學情報”的罪名將其逮捕,這一事件對留美華人學者的沖擊巨大。之后,9月12日又發(fā)生了原子物理學家趙忠堯、留學生羅時鈞、沈善烱從美國經(jīng)日本回國途中在橫濱被美軍扣留的事件*《國際新聞(1950年9月26日)》,李學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99事典》,第42—43頁。。
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形勢發(fā)展越來越對聯(lián)合國軍有利,聯(lián)合國軍也于1950年10月7日越過三八線,向朝鮮半島北部發(fā)起進攻。這迫使中國于10月13日作出了參戰(zhàn)的決定*井口治夫、松田康博:《日本の復興と國共內(nèi)戦·朝鮮戦爭》,川島真、服部龍二編:《東アジア國際政治史》,第212—243頁。。
在戰(zhàn)場上中美直接交戰(zhàn)在美國國內(nèi)引起對中國的科技人員回國問題的廣泛爭論,使其回國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New York Times, March 9, 1951.。1951年9月以后,申請出國的理科、工科、醫(yī)科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全員都接到了美國移民局下發(fā)的“根據(jù)1918年5月22日的法令和1941年11月14日第2523號總統(tǒng)公告及聯(lián)邦法第175部第8項規(guī)定,命令你們不許出國。如有違反處以5000美元以下的罰款或課以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兩者同時并罰”的命令狀*《美國政府扣留我國留學生問題材料(摘要、有關禁止中國學生出境的法令)》,1918年5月22日—195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14-01。。根據(jù)中國高等教育部的調(diào)查,1951年11月有160名中國留學生的回國申請未獲批準,不得不繼續(xù)留在美國*《美國政府扣留我國留學生問題材料(摘要、有關禁止中國學生出境的法令)》,1918年5月22日—195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14-01。。
阻止中國留學生、華僑、工程技術(shù)人員回國的這些措施不僅僅局限于美國國內(nèi),在美國占領下的日本也推行了同樣的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留日中國學生的全國性組織中國留日學生總會(以下簡稱:同學總會)發(fā)表了支持新中國的聲明*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83頁。。同學總會在1947年以后逐漸轉(zhuǎn)變?yōu)橛H中共的學生團體,建國之后即明確打出了親中共的旗號。其變遷過程從1947年以后同學總會的機關報《中國留日學生報》*筆者確認得知中國留日學生總會的機關報1947年3月10日—1947年4月30日的名稱為《中華民國留日學生旬報》,1947年5月1日—1948年1月30日為《中華留日學生報》,1948年5月4日以后的名稱為《中國留日學生報》??堑拇罅课恼轮卸伎勺x到*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他們除了在媒體上表明支持新中國的意向以外,同學總會主席李桂山于1950年3月25日還代表同學總會給毛澤東主席寫信,表示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時還介紹了同學總會對于共產(chǎn)革命的支持活動,并表明了留日學生希望參加祖國的革命活動的意愿*《中國留學日本同學總會致毛澤東主席函》,1950年3月25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檔案,105-00012-01。。受同學總會態(tài)度的影響,當時旅日中國留學生中的多數(shù)學生都參加了親中共的活動,希望回到中國大陸參加國家建設*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因為當時沒有從日本到中國大陸的直達客船,所以為了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回國,利用外國貨船繞行香港或經(jīng)由他國等方法從日本回國的中國學生、華僑逐漸增多*郭平坦、陳富春:《建國初期留日學生與留日華僑歸國狀況》,回國五十年編寫組編:《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第498—510頁。。
但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政府在聯(lián)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的支持下,開始清除赤色分子。華僑、留學生團體、甚至連華僑學校都成了清除赤色分子的對象。這一時期曾發(fā)生同學總會事務所被“國府”駐日代表團和日本政府搜查的事件。另外,清華寮、后樂寮、悅來荘等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居住地、宿舍以及中華青年會館等親中國團體、學生經(jīng)常集合的場所,也遭到日本警察搜查,甚至發(fā)生了一部分留學生、華僑被捕的事件*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83—100頁。另外,關于戰(zhàn)后初期的來自臺灣及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在日本的情況、左傾化過程,在川島真的論文中已有詳細論述,川島真:《過去の浄化と將來の選択——中國人·臺灣人留學生》,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31—51頁。。
在這種情況下,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為了回國,不得不辦理各種復雜的手續(xù),還要經(jīng)由繁雜的路線才能回國*郭平坦、陳富春:《建國初期留日學生與留日華僑歸國狀況》,回國五十年編寫組編:《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第498—510頁,出國手續(xù)是通過東京華僑總會進行的。東京華僑總會將留學生本人填好的出國申請書提交“國府”駐日代表團僑務處,之后僑務處向GHQ提交審查資料,獲得批準。如果填寫回中國大陸,就不能獲得批準,所以出國目的地就不得不填寫赴香港、臺灣或其他的國家。即使出國申請獲得批準,也沒有直接去中國的定期客船,所以只能搭載赴中國的貨船、或者是采用經(jīng)由香港及其他國家的定期客船的路線。因此,不僅費用高,而且時間也長。另外,出國時的審查也非常嚴格。。這時的留日學生多是秘密地通過特殊渠道個別回國的。從1949年至1952年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人數(shù)為102人到300人左右,其中還包含了為數(shù)不少的臺灣省籍留學生和華僑*根據(jù)《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留學生情況》(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59—69頁),從1949年8月至1952年12月在中國教育部登記的回國留日學生為102人;根據(jù)《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第498—510頁和陳焜旺主編的《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111頁資料,至1953年以前回國的留學生、華僑人數(shù)達300人之多。。
包括臺灣省籍留學生、華僑在內(nèi)的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選擇回歸中國大陸的主要原因為以下三點:①戰(zhàn)后日本的生活困苦;②“國府”對旅日中國留學生的甄審政策、凈化政策讓留學生、華僑不能信賴“國府”;③中國政府及親華媒體、團體的宣傳取得的效果*《美國政府扣留我國留學生問題材料(美國扣留留學生的辦法及主要事實)》,1950年11月2日—1954年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4-01;川島真:《過去の浄化と將來の選択——中國人·臺灣人留學生》,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31—51頁;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
雖然通過爭取留學生回國的工作等讓許多中國留學生、知識分子踏上了回國的旅途,但他們的回國之旅卻并不容易。要從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回歸中國大陸,多數(shù)人選擇經(jīng)由香港的路線,但美國、英國政府也想盡辦法阻止這一路線。它們勸說英聯(lián)邦政府、殖民地國家實行拒絕給中國人發(fā)放赴香港的簽證和沒有赴中國大陸的許可書為由拒絕給預定到香港的中國人入境許可等措施*《關于英國和美國阻難中國留學生回國案的報告及處理事(中文、英文)》,1950年2月24日—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8-00356-05。。
中國政府分析,以上這些情況足以證明,美國、日本等國家限制中國人出國,而對科技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特別嚴格,其原因主要是美國政府懼怕通過這些人將先進技術(shù)和信息帶入共產(chǎn)主義中國*《美國阻止留學生回國的有關文件》,1918年5月22日—1954年5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08-09。。
如此多海外留學生、華僑回歸中國大陸,使臺灣方面產(chǎn)生了危機感,于是開始推進“爭取在日本的留學生回國(臺灣)之業(yè)務”*川島真:《過去の浄化と將來の選択——中國人·臺灣人留學生》,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31—51頁。。
盡管是在預料之中,但中國政府并沒有忽視“國府”的行動。其具體的政策對應大致做出了如下三項調(diào)整:①調(diào)查在外國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情況,查明有無使其回國的可能;②加強呼吁回國的宣傳工作力度,使希望回國的留學生在受到居住國政府阻撓之下不動搖回國的決心,進而爭取更多留學生回國;③與外國政府加強協(xié)商,解決留學生們回國簽證的發(fā)放方法。
首先關于在外國的中國留學生情況的調(diào)查,從回國委設立之后由調(diào)查組負責實施,這一工作持續(xù)到1956年11月30日回國委與國家專家局合并*《爭取我國在我外留學生和學者回國服務》,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5—70頁。。調(diào)查方法主要是通過留學生在國內(nèi)的家屬、朋友,回國留學生、華僑介紹,以及國外的親中國團體、學生組織等進行調(diào)查。進行調(diào)查的國家主要側(cè)重于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先進各國,調(diào)查內(nèi)容也分成留學生組織和個人兩種來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中記載著各國學生組織的構(gòu)成、主要機關報、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留學生人數(shù)、其中哪些學生可能回國等事項*《關于留學生問題第二次總結(jié)報告》,1950年2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3;《國外留學生國別與學科統(tǒng)計表》,1950年9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7;《關于爭取在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歸國的工作報告》,1953年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25-06。。
其次是具體爭取海外留學生、知識分子回國所進行的工作。對于留學生的調(diào)查與爭取回國的工作密切相連,所以此項業(yè)務也由調(diào)查組負責。具體的爭取方法在不同的時期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區(qū)別,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7種:
①通過已經(jīng)回國的留學生還在國外的朋友、親戚給仍在國外的留學生寫信,勸他們回國;②通過留學生家屬勸他們回國;③通過科學家、學者、教授給他們的朋友、熟人寫信勸留學生回國*《高等教育部關于爭取尚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我國留學生回國工作的通知》,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24—25頁。;④在留學生家屬比較多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重慶等)設立留美學生家屬聯(lián)誼會、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進行留學生情況調(diào)查、號召他們回國*《關于爭取留學生回國的布置通知》,1956年9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235-04。;⑤廣泛發(fā)行國際新聞局刊物《人民中國》作為宣傳資料,另外,利用海外的親華媒體進行宣傳活動*《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記錄)》,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6—9頁;《關于留學生問題第二次總結(jié)報告》,1950年2月2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3;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⑥組織留學生定期回國觀光;⑦讓留學生在香港、澳門與他們的家屬見面*《1957年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工作計劃》,1957年2月14日—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251-02。。
在朝鮮戰(zhàn)爭前后的時期,中美關系逐漸惡化,中國政府嘗試與香港和印度政府等進行協(xié)商,努力確保希望回國的留學生經(jīng)由香港或印度回國的渠道*《關于英國和美國阻難中國留學生回國案的報告及處理事(中文、英文)》,1950年2月24日—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8-00356-05;《關于將取道印度返國的歐美留學生人數(shù)、走法等事》,1951年6月8日—6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0-00083-02;《關于歐美留學生擬經(jīng)印度返國交涉事》,1951年7月19日—9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0-00083-03。。但是,最終解決問題不可避免地還必須與留學生、華僑的居住國政府進行直接交涉。
如上所述,為了實現(xiàn)更多的海外留學生、華僑回國,中國政府想盡了各種辦法,也從多方面進行了努力。
但是,隨著國內(nèi)人才培養(yǎng)取得初步成果以后,一部分回國華僑、留學生尋找工作時出現(xiàn)了困難。1957年中國政府決定除高級人才之外,停止爭取一般華僑、留學生回國以后*《1957年爭取資本主義國家留學生工作計劃》,1957年2月14日—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251-02。,爭取臺灣省籍和少數(shù)民族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工作仍然繼續(xù)進行,其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樹立“共產(chǎn)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外交部、中僑委關于少數(shù)民族華僑工作問題給我駐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使館的電報》,1956年7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8-00664-01;《臺灣在西德留學生留學生要求回國事》,1959年10月8日—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0-00845-03。。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說朝鮮戰(zhàn)爭以后,在資本主義各國進行的爭取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工作超越了單純的爭奪人才的范疇,而是發(fā)展成為了與臺灣的“國府”爭奪誰是代表“正義”、誰是代表中國的“正當政府”的政治斗爭的一部分了。
如上所述,在朝鮮戰(zhàn)爭前后的時期,由于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回國受到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和日本政府的嚴格限制,所以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從日本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僅為14人,與同時期從美國回國留學生的310人相比規(guī)模要小得多*《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的工作概況報告》,1950年7月29日—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22-00108-06。。為了爭取更多的旅日留學生回國,1950年6月18日中華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將發(fā)給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的回國邀請信寄給了同學總會*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108頁。。其內(nèi)容是代表中國政府呼吁旅日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之后不久,教育部回國留學生招待處的回國邀請書也直接寄給了一部分留學生。邀請書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歡迎您及其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接到中國政府的召喚后,在日本的一些留學生開始了個人性質(zhì)的秘密回國*郭平坦、陳富春:《建國初期留日學生與留日華僑歸國狀況》,回國五十年編寫組編:《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第498—510頁;陳焜旺主編:《日本華僑、留學生運動史》,第108頁。。
在同一時期,美國政府正式承認在臺灣的“國府”為代表中國的“正當政府”,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更加堅定了其封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方針,明確將中國政府排除在對日和談以外。其結(jié)果是導致中日兩國的戰(zhàn)后處理問題被排除在《舊金山條約》交涉之外,只能單獨進行。而日本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之下選擇了與“國府”講和,1952年4月28日兩國政府在臺北簽署了《日臺條約》*陳肇斌、增田雅之、池田慎太郎:《中國分斷後の國際情勢と日米安保改定》,川島真、服部龍二編:《東アジア國際政治史》,第224—267頁。。對于這一條約的簽訂,中國政府立即發(fā)表聲明抗議*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第157—158頁。。
《舊金山條約》生效以后,日本政府繼續(xù)與“國府”保持“外交”關系,也就是說與中國政府之間不存在外交關系的狀態(tài)仍然持續(xù)。因此如何擴展與日本的關系,從而達到與其建立外交關系也就成為中國政府建國后的重要外交課題之一。*吳學文:《風雨陰晴——我所經(jīng)歷的中日關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27頁;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第6—7頁。其推進辦法就是“以民間交流促進政府間關系(以民促官)”的政策。*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第2—3頁。
新中國成立后,與日本之間的民間交流也非常困難。為了打開這種困局,中國政府決定從日本國民最關心的兩方面入手來開展工作,一是中日貿(mào)易問題,二是在華日僑的回國問題。特別是在華日僑回國問題上,在中方的努力下,成為改善日本對華輿論的重要要素*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第6—7頁、第158—165頁。。在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涉時,中國政府將留日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也提了出來。
戰(zhàn)后,如何解決留在海外的日本人的回國問題,對于日本政府來講是戰(zhàn)后處理的重要一環(huán)。雖然到1950年4月底為止已經(jīng)有624萬多在外日本人回國,但由于中國內(nèi)戰(zhàn),很多留在中國的日本人生活在中國共產(chǎn)黨控制的地區(qū),據(jù)中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推算,其數(shù)量大概在3萬至4萬人*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第24頁;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nèi)掀起了協(xié)助這些在華日僑撤回的促進運動,這一運動發(fā)展成為通過日本政府、日本紅十字會,直至聯(lián)合國、國際紅十字會等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
1950年夏天,在國際會議上日本紅十字會會長島津忠承與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李德全舉行會談。日方提出了希望中國政府協(xié)助解決在華日僑回國問題的要求,但當時沒有得到中方的肯定回答*日本赤十字社編:《日本赤十字社社史稿(第6卷)》,東京:日本赤十字社,1972年,第256頁。。在1952年廖承志開始負責中國政府的對日工作以后,對日外交呈現(xiàn)出新的動向*王雪萍:《戦後日中関係と廖承志——中國の知日派と対日政策》,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13年,第31—40頁。。同年7月,毛澤東和周恩來批準了協(xié)助在華日僑回國的計劃,該計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外交部、公安部及衛(wèi)生部共同成立的中央級單位日僑事務委員會負責*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
1952年12月1日,以中國政府發(fā)言人回答新華社記者問的形式,公布了在華日僑的人數(shù)及生活狀況,并表示可以由日本適當?shù)臋C關或人民團體的代表與中國紅十字會聯(lián)系,就在華日僑的回國問題進行協(xié)商。之后,還通過北京廣播電臺將這一方針傳達給日方*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第24頁。。這一姿態(tài)明確表明了中方希望解決這一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
之后,吉田茂政府隨即以“采取積極措施協(xié)助在華日本人回國”來回應中國政府。隨后日本政府也同意了中國政府要求的由“三團體(日本紅十字會、日中友好協(xié)會、日本和平連絡會)的方式”進行交涉*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1952年12月,兩國開始就在華日僑的回國問題進行預備協(xié)商。由日本政府向中國派遣撤僑船的消息在日本國內(nèi)報道之后,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提出希望乘坐日本的撤僑船回國,并把戰(zhàn)爭期間在日本犧牲的中國人遺骨送回國的要求。在此情況下,東京華僑總會等親中國團體于1952年12月向日本政府和三團體、中國政府提出了這一要求。接到這一要求后,中國政府在日僑回國交涉過程中向日方強烈要求同意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乘坐日方撤僑船回國并向中方交還遺骨*吳日煥:《1950年代日中·日臺関係の構(gòu)造——在日華僑·遺骨送還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に》,《筑波法政》2006年3月,第153—176頁;郭平坦:《留日同學會引導我們走愛國回國的道路》,全國政協(xié)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405—416頁;《旅日華僑、留學生歸國問題有關材料》,1953年4月28日—7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05-00250-02;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通過交涉雙方僑民回國的過程,兩國實現(xiàn)了對等協(xié)商。
1953年1月24日,日本政府和三團體的代表經(jīng)由香港到達北京,*社團法人日中友好協(xié)會編:《日中友好運動五十年》,東京:株式會社東方書店,2000年,第405頁;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25頁。25日以后,與以廖承志為團長的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舉行正式會談,經(jīng)過4輪談判于3月5日簽訂了關于在華日僑回國問題的《北京協(xié)定》*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3月7日,日本紅十字會等三團體與中國紅十字會在北京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商洽協(xié)助日僑回國問題的公報》。*社團法人日中友好協(xié)會編:《日中友好運動五十年》,第405頁。其內(nèi)容為,日本政府派撤僑船到天津、秦皇島、上海,中國政府負責將居住在全國各地的日本人集中到港口協(xié)助他們回國*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25頁。。
在與日方的交涉過程中,中方提出了希望撤僑船從日本出港時搭載意在回國的華僑和在日本犧牲的中國人的遺骨乘船回國的要求*《旅日華僑、留學生歸國問題有關材料》,1953年4月28日—7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05-00250-02。。當時日本紅十字會同意了這一要求,雙方達成了“秘密口頭諒解”。而日本政府(外務省)對于這一“諒解”也給予承認。*吳日煥:《1950年代日中·日臺関係の構(gòu)造——在日華僑·遺骨送還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に》,《筑波法政》2006年3月,第153—176頁;郭平坦:《留日同學會引導我們走愛國回國的道路》,全國政協(xié)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405—416頁;大澤武司:《在華邦人引揚交渉をめぐる戦後日中関係——日中民間交渉における“三団體方式”を中心として》,《アジア研究》2003年7月,第54—70頁;“‘國府’側(cè)と微妙な関係 日本政府も送還は希望”,《朝日新聞》1953年5月21日?;谥腥针p方達成的協(xié)議,1953年3月23日第一艘撤僑船興安丸進入舞鶴港*社團法人日中友好協(xié)會編:《日中友好運動五十年》,第405頁。。但是,由于“國府”反對等理由,在日中國人搭乘撤僑船回國卻未能實現(xiàn),于是旅日留學生、華僑舉行了抗議活動*“帰れぬ中國人”,《朝日新聞》1953年5月9日;郭平坦:《留日同學會引導我們走愛國回國的道路》,全國政協(xié)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405—416頁。。日本的華僑、留學生回國委員會、留日學生回國會議也將旅日華僑和留學生的情況向中國的華僑事務委員會作了說明,要求對利用撤僑船回國給予協(xié)助。對此,中國政府表示一定幫助實現(xiàn)這一要求*《旅日華僑、留學生歸國問題有關材料》,1953年4月28日—7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05-00250-02;郭平坦:《留日同學會引導我們走愛國回國的道路》,全國政協(xié)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親歷親見親聞》,第405—416頁;《國家の協(xié)力求む 帰國希望者大會》,《朝日新聞》,1953年5月23日?!吨袊舜硌簰欷?帰國問題で外務省へ》,《朝日新聞》,1953年6月6日。。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盡量說服“國府”,使得“國府”也不得不容忍中國留學生、華僑搭乘于1953年6月出港的第4批撤僑船回國*“國府、了解の模様 在日中國人の送還 すべて日赤の手で”,《朝日新聞》1953年6月2日;“中國人送還決る 政府、日赤に一切を委す”,《朝日新聞》1953年6月7日。。
1953年6月27日,551名旅日留學生、華僑乘上出港的日本撤僑船回國*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第25頁。。此后,到1958年6月29日在華日僑回國工作結(jié)束之前,利用日本的撤僑船回國的共有3794名中國留學生、華僑*《歸國船出港年月日、人數(shù)》,回國五十年編寫組:《回國五十年——建國初期回國旅日華僑留學生文集》,第511—512頁。。
如上所述,旅日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在1953年基本解決。但是,中國政府爭取海外留學生回國政策中的最難解決的旅美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受朝鮮戰(zhàn)爭影響仍然沒有好轉(zhuǎn)的跡象。根據(jù)中國高等教育部留學生管理司的調(diào)查,在1953年5月,已經(jīng)與中國政府取得聯(lián)系表明回國意愿、但是受美國政府阻撓不能回國的留學生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160人*《部分被扣留學生名單》,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46頁。。在中國政府的調(diào)查中,除了這160人以外,還有5000人以上的中國留學生留在美國,他們是中國政府希望號召回國的對象*《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我發(fā)言人黃華向新華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聯(lián)社等通訊社的記者發(fā)表關于美國政府無理扣留我僑民和留學生的談話》,1954年5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100-12。。
中國政府也開始嘗試用解決旅日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的方法來解決旅美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
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愿軍與聯(lián)合國軍之間簽署了《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朝鮮戰(zhàn)爭宣布停戰(zhàn)。從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美國、英國、法國、蘇聯(lián)、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等國的代表齊聚日內(nèi)瓦,就關于如何解決印度支那等問題進行協(xié)商*王仲全、孫煥林、趙自瑞、紀朝欽:《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第213—219頁。。中國派了以周恩來為團長共36人的代表團參加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代表團名單,案卷編號:206-Y0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15頁。。
會議期間,中美代表就在中國的美國人和在美國的中國人的回國問題進行了兩國間的單獨會談*《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同美國政府代表團的斗爭》,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53—58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中,用23頁的篇幅記載了這次會談的相關內(nèi)容。在此資料中,描述了英國代表杜維廉(Trevelyan)受美國委托作為中美兩國的中間人協(xié)助調(diào)停雙方的問題,中方代表也認可他作為中間人的身份。中國國內(nèi)的報道也曾有過“會談以英國為中介、在美國主導下進行的”的描述*《中、美關于僑民及留學生回國問題的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379—401頁。。但是,2004年公開的外交檔案中卻寫著“1953年10月,外交部開始調(diào)查有關在美中國人的事宜”的語句*《關于美國政府扣留我留學生問題材料》1953年10月1日—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25-03;《關于美國政府扣留我留學生問題材料(已歸國留學生反映美國留學生狀況)》,1953年11月1日—1954年2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14-05。。外交部檔案館所公開的檔案中,有與旅美中國留學生回國問題相關的檔案(1953年10月—1954年4月25日)28卷,特別在日期記載為1954年4月18日、蓋有“絕密”印章的檔案中,明確寫著在開會前中國代表團綜合組就準備好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譴責美國政府扣留、虐待中國留學生的聲明書*《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中國代表團綜合組在會前擬寫的關于美國政府扣留虐待我國留學生發(fā)言》,1954年4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053-05。。這一檔案中所記載的聲明書與1954年5月26日中國代表團顧問黃華關于美國扣留中國華僑、留學生問題的記者招待會上發(fā)表的聲明書的某些部分非常相似*《黃華關于美國政府無理扣留中國僑民和留學生問題對記者發(fā)表的談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380—381頁。。這說明在日內(nèi)瓦會議之前中國政府已準備在會議期間為解決旅美中國華僑、留學生的回國問題與美國進行協(xié)商。
日內(nèi)瓦會議召開期間的1954年6月5日至6月21日,中美雙方就兩國國民的回國問題共進行了4次會談。美方所關心的是在中國的83個美國人的回國問題,特別是其中的32人,因為曾有違反中國法律的行為或侵犯了中國的領海領空被收監(jiān),所以強烈要求中方即時釋放。而中方關心的問題是1950年以后離境申請被美國政府拒絕的希望回國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出境問題*《中、美關于僑民及留學生回國問題的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379—401頁。。
對于美方的要求,在6月15日的第3次會談中,中方同意對服刑中的美國人的個別量刑進行重新審查。對于中方的要求,美方同意對被美國拒絕離境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出國申請進行重新審查*《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關于留學生和僑民問題的談話記錄(第三次)》,1954年6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099-04。。在接下來的6月21日的第4次會談中,雙方深入探討了在華美國人的個別案件和向中國留學生通知的方法等具體問題的實施方法,確認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針*《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關于留學生和僑民問題的談話記錄(第四次)》,1954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099-05。。
雖然會談進行順利,但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所進行的4次中美會談未能就該問題的最終解決達成協(xié)議,協(xié)議在1955年9月10日舉行的日內(nèi)瓦中美大使級會談時才達成*《中、美關于僑民及留學生回國問題的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379—401頁。。
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未能得出結(jié)論的原因之一,是第3次會談時圍繞中方提出的要求產(chǎn)生了不同意見。在美國代表約翰遜(Ural Alexis Johnson)正要就中國人的回國問題闡述美國政府的意見時,中國代表王炳南作了以下發(fā)言,提出就關于雙方國民的回國問題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
“你方交來了一份你方說在中國的美國僑民的名單,并要求及早給予回美國的機會。而我方要求住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僑民給予回到中國的完全自由。在此種情況下,我們認為可以在我們此間討論的過程中,由雙方起草一項聯(lián)合聲明,宣布住在一方的對方僑民將具有回到他們自己國家的完全自由。我們充分準備與你方作這樣一項聲明,以便雙方住在對方的僑民可以充分確定他們具有此等在他們要求回到自己國家即得回去的自由和權(quán)利?!?/p>
對于這一提議,約翰遜回答,“我懷疑是否可能同意聯(lián)合聲明的稿子,我想這將是不必要的”,立即表示了否定的態(tài)度。對此,王炳南繼續(xù)強調(diào)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的必要性*《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關于留學生和僑民問題的談話記錄(第三次)》,1954年6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099-04。。
盡管在第3次會談時沒能得到美方的回應,但在第4次會談時王炳南用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再次提及這一問題,并將中方起草的以下聯(lián)合聲明文稿交給美方。
“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和美利堅合眾國代表團在日內(nèi)瓦舉行關于僑民和留學生問題的接觸,雙方都表明各自的政府對于住在各該國內(nèi)的對方的守法的僑民和留學生的離境回國權(quán)力,將予尊重。這些僑民和留學生應有隨時返回祖國的自由?!?/p>
對于中方再次提出聯(lián)合聲明的要求,約翰遜回答:“我正在表示,王先生,并且我已說過,鑒于印度支那問題上協(xié)議一個聯(lián)合公報的困難,我不認為我們是能在公報的全文上達成協(xié)議的。我們將公布我所作的聲明。我認為該聲明把你們想到的東西的主要方面已經(jīng)包含了。如果你們愿望發(fā)表一個類似的聲明,你們完全有自由這么做?!泵婪酱碓俅尉芙^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主張由雙方各自分別發(fā)表聲明。
盡管遭到美方的再次拒絕,王炳南說,“你方拒絕發(fā)表這樣的聯(lián)合公報,我們深感遺憾。我方建議把它作為共同的記錄,以成為雙方在僑民與留學生問題上的一個共同諒解。請你方考慮這一建議”,并提出如果不同意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可以發(fā)表一個共同記錄或者共同諒解之類的提議。對于王炳南的再三要求,約翰遜堅持兩國分別各自發(fā)表聲明和會議記錄的主張不變。在會議的后半段,由于王炳南始終堅持討論發(fā)表共同聲明或共同記錄,約翰遜說:“王先生,這是一些超出我們的討論范圍的東西了。不過,我確實想提一下,我想,就我們會晤談話的題目而言,也許你會同意我們已經(jīng)到了盡頭了。 ”會談就這樣結(jié)束了*《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中國美國關于留學生和僑民問題的談話記錄(第四次)》,1954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206-00099-05。。
如此,就聯(lián)合聲明的問題,在雙方立場處于平行線上的情況下結(jié)束了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的中美會談。關于兩國僑民的回國問題,雖然在日內(nèi)瓦會議之后的7月15日和21日雙方繼續(xù)進行協(xié)商,但仍然沒能得出結(jié)論。然而,在日內(nèi)瓦會議的全體會議以外,實現(xiàn)中美兩國代表會談本身也被評價為是 “打開中美接觸之門”的壯舉*傅琳:《建國初留美學生回國潮》,《炎黃春秋》1997年8月,第59—62頁。。
其后,雖然從同年9月2日雙方開始進行領事級會談,但在這里也最終未能解決僑民回國的問題。1955年8月1日,在日內(nèi)瓦舉行了中美兩國大使級會談。會談開始后,中方表明釋放11名美國間諜,美方表示謝意。接著,根據(jù)中方提議將雙方僑民的回國問題作為大使級會談的議題提了出來。經(jīng)過激烈爭論,美國政府最終于8月4日允許包括錢學森在內(nèi)的在美中國知識分子離境。兩國于9月10日發(fā)表關于兩國僑民回國問題的《中美兩國大使級會談就雙方平民回國問題的協(xié)議的聲明》,宣布在兩國居住的對方僑民具有自由回國的權(quán)利*裴堅章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一卷:1949—1956)》,第341—343頁;傅琳:《建國初留美學生回國潮》,《炎黃春秋》1997年8月,第59—62頁。。這一聯(lián)合聲明發(fā)表之后,到1955年11月20日為止,出國申請被拒的120名旅美中國留學生、華僑中的103人獲得了離境許可*《美國通知我國準許一批留學生回國及給艾森豪威爾和哈馬舍爾德寫信要求回國的留學生回國情況表》,1955年1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111-00124-02。。
由于建國初期的中國政府決定向蘇聯(lián)一邊倒,因此與許多西方國家遲遲不能建立外交關系。與更多的國家締結(jié)外交關系、擺脫國際孤立狀態(tài)成為建國初期中國外交的重要課題。在此國際環(huán)境下,在外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各國生活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也因而成了外交交涉的重要議題之一。為了展開爭取在外留學生回國工作而成立的回國委中,不僅有管理培養(yǎng)和任用人才的教育部和財委會人事局、政委會人事局,就連外交部、情報總署、新聞總署、文化部這些外交、情報、宣傳部門也都參與進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呈請批準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簡則》,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5—6頁。。從這一點來看,爭取留學生回國政策已經(jīng)不單單是人才政策,而且已經(jīng)將其置于中國的外交、對外政策之中。中國政府的政策終于達成了目的,使得很多在資本主義各國學習、生活并希望回國的中國留學生、華僑實現(xiàn)了他們的愿望。而爭取旅美、日留學生、華僑的工作也是爭取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留學生、華僑回國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那么也可以說旅日中國留學生、華僑的集體回國是中國政府在與日本政府談判在華日僑回國問題中向日方施壓、提出要求所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
中國政府利用外交交涉的機會,促成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華僑回國,并不完全是為了解決建國之后高層次人才緊缺的問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根據(jù)“另起爐灶”這一外交干部的用人原則,建國之后的新中國,很難選拔精通外語、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且歷史出身上又沒有問題的外交人才。
在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有很多的日美國民和俘虜留在中國。同時,也有眾多的中國留學生和華僑生活在美國和日本。為了實現(xiàn)各自國民從對方的國家回國,與日美兩國政府的直接交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對于中國來說,這一連串的交涉就成為突破外交孤立狀態(tài)的契機。
另外,中國政府努力爭取在西方陣營國家中的中國留學生、華僑回國的政策,也是針對在臺灣的國民黨政權(quán)而實施的,從檔案資料上也可以確認這一點。為了提高建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形象,號召居住在西方各國的留學生、華僑回到祖國大陸是非常有必要的。留學生、華僑不回到腐敗的國民黨政權(quán)統(tǒng)治的臺灣,而是回到新的共產(chǎn)主義政權(quán)的中國大陸,特別是臺灣省籍的留學生、華僑回歸中國大陸,對于中國政府來講其中的政治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為了讓美國政府同意在美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回國要求,中國政府借日內(nèi)瓦會議之機,與美國協(xié)商*《中、美關于僑民及留學生回國問題的會晤》,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第一集)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第379—401頁。,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錢學森在內(nèi)的一部分在美中國學者、留學生于1955年實現(xiàn)回國*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史》,第25頁。。另外,1949年以后仍然留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華僑的集體回國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也是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談判旅華日僑回國問題時,要求日本政府同意留學生、華僑乘坐日本的撤僑船回國才達成的成果*王雪萍:《留日學生の選択——〈愛國〉と〈歴史〉》,劉杰、川島真編:《1945年の歴史認識——“終戦”をめぐる日中対話の試み》,第203—232頁。。因此,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從1949年至1954年之間僅在教育部登記的從資本主義國家回國的留學生就有1424人*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第59頁。。
另外從日內(nèi)瓦會議上關于中美兩國交涉聯(lián)合聲明的過程也可以看出,中方一直將在美中國人的回國問題作為最優(yōu)先課題。但與美國不同,并不在具體的回國方法、聯(lián)系方法等的議論上多花時間,而是站在與美國對等的立場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制作聯(lián)合聲明上。這是因為,在日內(nèi)瓦會議這樣的場合發(fā)表中美兩國單獨的聯(lián)合聲明,它還具有顯示中國外交成果的意圖。通過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向國內(nèi)外表示,中國可以站在對等的立場上與美國進行談判。這也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的外交方針相吻合。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只有在與美國、日本談判僑民回國問題的交涉中才能做到與它們對等談判。這也是中國政府一定要將旅美日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與在華的美國、日本僑民的回國問題放在一起進行交涉的原因。
從堅持發(fā)表中美兩國聯(lián)合聲明的中國代表團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其希望通過中美兩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的方式來展示中美關系的改善。特別應該強調(diào)的一點是,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關于兩國僑民及留學生的回國問題的交涉實現(xiàn)了中美兩國代表的單獨會談,進而推進到中美兩國的大使級會談的進行,并最終于1955年9月達成了中美兩國的聯(lián)合聲明。綜上所述,關于“中國留學生、華僑的回國問題”的會談可被視作新中國對美外交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打開了中美兩國雙邊談判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