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杯
(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獨山558200)
由于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英譯公示語在對外宣傳中的“窗口”作用已不容忽視。公共場合的英文標示是否準確和規(guī)范,能否提供切實有用的信息,直接影響到他們在華的生活以及他們對所在城市的第一印象。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對公示語譯寫的嚴重忽視,造成了公示語英譯在準確性、規(guī)范性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諸多問題,給我國的對外交流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筆者擬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的角度, 結合對一些公示語譯寫問題的實證調查,探討如何實現(xiàn)公示語漢英翻譯在信息、文體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功能對等。
奈達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語言學家。他到過96 個國家,在100 多所大學做過講座,來中國13 次之多。直至2003 年,在89 歲高齡,他還到非洲講座。 奈達在約40 年時間里,兩百多次出行世界各地,目的就是“要了解不同語言間順利交流必須需要解決的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問題”(《Fascinated by Language》p7)。
奈達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尊重接受語的特征,不要一碰到困難就想著自己創(chuàng)造語言, 而要盡可能地挖掘接受語的表達潛力,并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對等”即“動態(tài)對等”。 1969 年,在于查爾斯·泰伯合寫的《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換了說法,叫“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并強調了形式對等的重要性,實際上,兩者沒有實質差別,重點都在“對等”上。
“功能對等”原則有“最高標準”和“最低標準”之分。由于中西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奈達的“最高標準”只能是一種理想罷了?!白畹蜆藴省币蟆白g文能達到充分的對等,使目的語的聽眾或讀者能理解和欣賞原文聽眾或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 ”[1]該標準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宜在“最低標準”的基礎上,探討如何盡可能實現(xiàn)公示語翻譯的功能對等。
奈達衡量翻譯的標準是“讀者反應論”,即將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加以比較,兩種反應越接近,譯文越成功。他提出譯文質量的最終評判標準是:靈活對等翻譯,即改變原文形式,保留原文意思。 具體涉及三個方面:(1) 能讓讀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忠實原文”;(2)易于理解;(3)形式恰當,吸引讀者。
當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或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但作者認為,奈達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依據(jù),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以譯意為核心的翻譯理論,對公示語此類實用文體翻譯的指導意義也是毋庸置疑的。
從翻譯原則的角度,奈達曾把語言的交際功能劃分為九大類。 根據(jù)奈達的劃分標準,公示語至少應具備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和移情功能;前兩種是公示語最基本的功能,而后兩種功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祈使功能服務的。
奈達的翻譯定義明確指出:翻譯的首要之點,是翻譯信息的內容。更直白地說“翻譯就是譯意”。 因此,語言信息或語義的傳譯在功能對等翻譯中享有優(yōu)先地位。 傳遞信息是公示語的一個重要功能,要實現(xiàn)公示語翻譯的信息等效,盡可能正確地傳遞原語信息是首要要求。 實現(xiàn)公示語英譯信息等效,除了要規(guī)范書寫、統(tǒng)一譯名、克服拼寫和語法錯誤外,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2.1.1 避免胡譯、亂譯
顧名思義,胡譯與亂譯是一對孿生兄弟,指的是“在某種利益(特別是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違背譯德,無準備地、不求甚解地翻譯”[2]。此類錯誤的產(chǎn)生主要是由于標牌制作人員不懂英語,憑借字典或網(wǎng)絡軟件胡拼亂湊而成的。 例如, 某飯店竟然把 “小心地滑” 譯成Be Careful of Landslide(小心山體滑坡),令人瞠目結舌!
一家叫“卓越電腦培訓”培訓機構,居然譯成:Excellence Computer College。一家只有十幾個教職工的培訓機構,居然以“College”自居,其夸大其詞、虛假宣傳的嫌 疑豈不是太明顯? 此種“明知故譯”的做法違反譯德、性質惡劣,應該杜絕!
2.1.2 避免欠額翻譯過載翻譯
欠額翻譯指翻譯時,忽視原語信息或不應有的折扣翻譯,會造成讀者得不到理解原文意思的必要信息。 與欠額翻譯相反,譯語的意義容量超過原語的意義容量,即譯語的信息度過大會造成過載翻譯。
例如,應急售票窗:Buy One ’Ticket After Normal Time
原譯不但不準確,而且中式英語痕跡明顯,語言啰嗦,屬超額翻譯。 有人建議譯成Ticket /Ticket Booth, 譯文固然簡介,卻忽視了“應急”這一主要信息,無法與普通售票窗口區(qū)分開,屬欠額翻譯。因此,可套用“名詞+ONLY”的形式,譯為Tickets: Under Urgency Only.
2.1.3 警惕“假朋友”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詞語字面意思相同但實際意義卻大相徑庭,形象地說就是“假朋友”。英譯公示語,譯者不多問幾個為什么,憑知覺直譯,就極有可能被“假朋友”欺騙。 翻譯有“中國特色”的公示語尤其要警惕“假朋友”。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標牌“文明單位”一直以來被譯為“Model Unit”。 從字面看,用“Model”來表示“文明”,用“Unit”來表示“工作單位” 都無可厚非, 可是把兩者放在一起就出問題了。 因為“Model Unit”在現(xiàn)代英語中已有一個特定的含義“樣板房”,即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為了招攬生意, 吸引潛在的購房者而特別精心裝修的一套房子。
另外,在某一加油站,,標有“export”標示,原以為只是為了提醒路人此處的油可以出口國外,但是環(huán)視四周,只有一個出口,且在此處旁邊有一個“export”,由此可以斷定,此處應該是exit,而不是export。
公示語的特點是語言比較簡潔明了、正式規(guī)范,語體比較正式,歸納 為:”5C”: concise, conventional, consistent, conspicuous, convenient(簡介、規(guī)范、統(tǒng)一、醒目、方便)[3].實現(xiàn)公示語漢英翻譯的文體等效,就是要在實現(xiàn)信息對等的前提下,盡量使譯文切合英語公示語的問題特點。
2.2.1 譯文應簡介明了
公示語面向的是普通大眾,用詞應簡介明了。例如“營業(yè)中”,英語僅用“only”一詞就夠了。 另外,譯文應避免使用“big words”和生僻詞,以免妨礙信息的有效傳遞。 以下例子來自于某超市:
紙杯系列(超市):cup catena 擬譯為:paper cup(series)新鮮果蔬(超市):verdure vegetable & fruit 擬譯為:fresh produce以上例子中,“catena” “verdure”都是所謂的“大詞”或生僻詞,妨礙了信息的有效傳遞。
2.2.2 譯文應正式規(guī)范
公示語的文體通常比較正式。 例如“公園不許遛狗”,不說“You should not walk dogs in this park” 而 說 “The walking of dogs is not allowed in this park ”或“No person shall be allowed to walk dogs in this park”
某超市把“飲料區(qū)”譯成belly-wash 是否妥當呢? 有趣的是,多數(shù)詞典里沒有belly-wash 一詞,收錄了的也只是給出“飲料”這一孤立的意思。 為了弄清該詞用詞用法, 筆者查閱了權威網(wǎng)絡詞典(www.dictionary.com),其給出的唯一解釋是:noun slang. Any barely drinkable liquid or beverage, as inferior soda, beer, coffee, or soup.名詞,俚語。 任何幾乎不適合引用的液體或飲料,像劣等的蘇打水、啤酒、咖啡或湯水等。
由此可見,belly-wash 就相當于漢語中的“洗腸劑,灌湯劑”,用它譯“飲料”有兩大缺陷:一是文體太隨意,而是聯(lián)想太消極。好好的飲料變成了 “洗腸劑”, 廠家真是冤到家了! 擬譯為Beverages 或Soft Drinks。
2.2.3 譯文應自然地道
公示語譯文是給外國人看的, 所以行文應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可讀性要強。 下面的例子來自于某超市:
品質保證 價格實惠:Quality you can trust at low prices
英語里確有High quality at low prices 的說法, 但插入 “you can trust”就出了問題了。從語法結構分析,此處“at low prices”做狀語修飾動詞“trust”,整個意思變成了“你能夠以低價錢相信的質量”,這顯然是不合語法的。 地導的說法有:
AAA Quality! Lowest Price!
Top Quality At Lowest Price!
Good Quality, Competitive Prices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活動, 不應僅停留在對語義對等的層面上,更應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對等。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之中,反映著特定的文化內容。 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言體系、不僅在語言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在語言的使用方面也往往受文化因素的制約。 中西方文化差異,導致了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公示語漢英轉換過程中,因文化差異導致交際失誤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所以弄清不同民族、不同國度之間的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是實現(xiàn)公示語翻譯文化等效的前提。
2.3.1 避免文化正面沖突
奈達曾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 因為詞語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4].漠視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或對異域文化的無知,采用死譯和胡譯,往往會導致文化正面沖突的發(fā)生。
例如,中西文化對“龍”與“dragon”的看法是迥異的。在中國, “龍”象征至高無上,是吉利、尊嚴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兇殘的“魔鬼”,是邪惡的化身。有一家賓館的名字是“銀龍賓館”,該店的英文名有Silver Dragon Hotel 與YIN LONG HOTEL 兩種,并且前者的數(shù)量明顯多于后者。 筆者認為,用音譯比較好。
2.3.2 詞性的取舍要得當
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一個顯著區(qū)別是,“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敘述呈動態(tài),”[5]受其影響,英漢公示語在表達上區(qū)別明顯。 例如, 在某醫(yī)院,“掛號處” 被譯成“register”, 而規(guī)范的說法是 “registration (office)”;“抽血處” 譯成了“Draw blood place”, “Blood Drawing”。從表面看,以上譯文的產(chǎn)生源于死譯,但造成死譯的更深層的原因是隱藏在其背后的、中西文化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
2.3.3 語氣的取舍要得當
由于思維模式上的差異,中西方在實現(xiàn)同一言語行為時,言語策略選擇上也存在差異。 傳統(tǒng)中國文化崇尚“權威”和“自上而下的順從”,公示語中大量采用命令祈使句,直露、強加性的禁止用語,常常給人以嚴肅、刻板、命令口吻的感覺,與我們禮儀之邦的身份不吻合。 因此,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到西方受眾的接受心理,必須時可適當變通原文,避免與英語國家的語用原則發(fā)生沖突。
例如,在國內,把“請勿踐踏草坪”譯為Don’t tread on grass,可謂司空見慣。 在美國同樣的標牌文字卻是: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1]. 這兩種公示語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勸導人們不要踐踏草坪。但前者以直露、生硬的方式表達祈使功能,容易引人反感;后者通過賦予小草予生命,反而會讓人砰然心動,頓生憐惜之意,在不經(jīng)意中實現(xiàn)了勸誘功能。
為實現(xiàn)譯文的功能對等,至少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各方必須提高認識,齊抓共管。有些地方公示語譯寫的“硬傷”不斷重復上演,如書寫失范、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等,可歸因為譯者敷衍了事、承接部門粗制濫造、委托部門把關不嚴等因素。 二是譯者必須提高自身的翻譯素質。 避免造成譯文不準確、不地道以及語氣不當?shù)鹊摹败泜眴栴}。
[1]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9.
[2]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語 逐步確定參照性譯文[J].中國翻譯,2005,26(6):42-46
[3]方夢之.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84.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2.
[5]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公司出版社,1993:104.
[6]王銀泉,陳新任.城市標識用語英譯失誤及實例剖析[J].中國翻譯,2004,25(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