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太空館 陳俊霖
觸摸星空的我們
□ 香港太空館 陳俊霖
從2010年開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勞工及福利局管轄下的社會福利署聯(lián)同多家商業(yè)機構(gòu)及非營利團體,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盲人觀星傷健營”活動。這是一個以觀星為主題的兩日一夜野外露營活動,除了在晚上進行觀星外,白天也有不少游戲及體驗節(jié)目。參加者包括視障人士、聽障人士、肢體傷殘人士、智障人士、新移民、少數(shù)族裔等,還有來自社會各界及政府部門的人。
香港太空館一直以來全力支持該項活動,并提供與天文觀星相關(guān)的器材、教學用具及人員。我們特別為視障人士制作了教具,例如由簡單的凸點壓制技術(shù)制成的觸感星圖。去年開始我們還運用了最新的三維立體打印技術(shù),并積累了向視障人士及其他傷殘人士推行天文科普教育的經(jīng)驗。另外,活動中還有專為輪椅人士而設的無障礙天文望遠鏡,令他們更方便舒適地進行天文觀測。在天象解說的環(huán)節(jié),除了中文講解外,也有英語老師及手語傳譯員。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觀星活動增進大眾的互助溝通,消除社會人士對傷殘人士及弱勢社會群體的歧視、誤解,從而推廣社區(qū)共融。
社會福利署于1997年成立了義務工作統(tǒng)籌課,系統(tǒng)地統(tǒng)籌及拓展香港的義務工作,當中包括近年推行的創(chuàng)新觀星活動——將傷殘人士和天文愛好者聯(lián)系起來,并一同觀賞夜空。
這項活動的前身是2009年舉辦的“盲人看日出”活動,翌年活動統(tǒng)籌委員會將活動推廣成一個過夜觀星活動,并命名為“盲人觀星傷健營”(下文簡稱觀星營) 。香港太空館全力支持該項創(chuàng)新活動,負責提供及設置相關(guān)的觀星設施器材、招募天文愛好者參與、安排天文公園導賞、主持天文攤位游戲及觀星環(huán)節(jié),并積極加強活動中的觀星元素。香港太空館是一個推廣天文及太空科普教育的政府機構(gòu),設備包括天象廳及天文展覽廳,館內(nèi)有不同部門負責教育與外展活動、展覽及球幕電影相關(guān)的工作。香港太空館也與一些非營利機構(gòu)合作,了解傷殘人士所需,為他們制作簡單的教育材料。第一屆的觀星營大約有800人參與,后來每年參與的人數(shù)及機構(gòu)數(shù)目都不斷增加。在2013年,參與活動人數(shù)多達1800人,來自超過40個不同的機構(gòu),是一次頗為大型的觀星活動。
圖1 盲人觀星傷健營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觀星活動
也許大部分人都會產(chǎn)生這個疑問。首先,并非所有視障人士都是完全失明,部分視障人士雖然視力比健全人士弱,但在指導及器材輔助下,仍然能不同程度地以視覺感受天空。有些是視力逐漸衰退的視障人士,觀星活動能讓他們有機會欣賞在城市生活中不易看見的美麗星空。對于完全喪失視力的參與者,他們能與身邊的天文愛好者及朋友交談,分享夜空以及宇宙奧妙神秘之處,也能感受觀星場所的氛圍,或聆聽大自然在夜里的聲音。這種特別的經(jīng)歷,讓他們同樣能享受這兩日一夜,殘障并不會阻礙人們?nèi)チ私庑强占皩W習天文。對一般人來說,用肉眼觀星是學習天文知識的有效方法,但即使你不能親眼目視,你仍可以憑借其他方法了解天文知識及故事,并且明白為何夜空一直以來吸引、啟發(fā)了這么多人。
圖2 視障人士透過觸摸及聆聽來學習天文知識
圖3 凸點壓制機制作的星座圖案,以細小的凸點構(gòu)成整個星座。
圖4 利用觸感打印機打印的星圖。下面的文字供天文老師或其他有興趣的人士閱讀。在文字旁邊貼了一個特制標記,可以使用閱讀筆播放提前錄制好的音頻資訊,這是首屆觀星營上的一個范例。
香港太空館通過設計、制作特制教具,讓傷殘人士能以更有效、更有趣的方式學習天文。在設計觸感星座圖方面,我們嘗試過不同的方法。
在2010年,我們跟香港盲人輔導會合作,使用較原始的凸點壓制機,在壓印紙上壓制出多顆凸點以顯示星星的分布。但機器只能壓制出大小和形狀皆相等的凸點,所以在顯示星座連線方面只能以連續(xù)的凸點表示,在星等亮度方面則只能以一團凸點的面積大小表示。這種壓制方法的優(yōu)點是價格便宜,可以印制大量星座圖,但缺點是星點的觸感并不強烈。我們曾嘗試印制全天星圖,但由于星星數(shù)量繁多,若加上星座連線的話則更顯混亂,難以單憑觸摸進行分辨,因此只選擇印制了數(shù)個著名的星座,老師也只集中介紹幾個星座的樣貌及故事,實際上也能達到基本的教學效果。
在2011年,我們采用了較先進的觸感打印機,它可打印出任何觸感效果的圖案,能印出不同大小的星星及星座連線,將一個星座的圖案完美呈現(xiàn)出來,而且觸感良好,使用者能方便地找出星點的位置及連線的脈絡。我們又嘗試了打印具有觸感的月面圖,但由于觸感打印機只能辨認兩個層級(即凸起或保持平面),所以在設計月面圖時有一定難度,最后的制成品勉強能令使用者感知月球表面的起伏,了解月海在月面上的粗略分布,但仍難以表現(xiàn)月球表面上的各種細節(jié)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發(fā)生了一次月全食,而觀星營活動就選擇了在當晚舉行,并以“星月齊嘗,傷健同行”為口號。這次活動獲得了大學及中學的天文愛好者協(xié)助,并且使用了相關(guān)教材介紹月食。
圖5 學生制作的介紹月食過程的教具。上方黑色的半圓形板代表地球的影子,該板可以貼在不同的位置處,模擬月食的進程。
圖6 以三維技術(shù)打印的觸感月球。老師可以看到表面的各個名稱,得知視障人士觸摸的位置。
在2013年,三維打印技術(shù)漸趨流行,借助這項技術(shù),即使是非常復雜的圖案都能打印出來。于是,我們借用了華倫西亞大學天文臺專家設計的盲人專用三維月球軟件資料,利用館內(nèi)的三維打印機制作出了三維月球模型。這個月球模型在外國設計時已經(jīng)有視障人士參與,所以能保證讓視障人士更有效地認識月球。這模型并不是按照月面的真實比例制作,而是將一些重要的特征放大,否則單憑觸覺不能清楚地感知月球表面的地勢。使用者在這個三維月球上,能清楚感知到第谷坑、風暴洋等位置及其大致特征,在旁邊的天文指導員也就可以詳細介紹月球上這些地點相關(guān)的趣味知識。
圖7 在戶外設置的充氣球幕
圖8 天文公園是一個有觀星設施的主題公園
圖9 活動人數(shù)眾多,香港太空館也出動了多架望遠鏡
一般的天文望遠鏡對輪椅使用者來說較為不便,主要原因是望遠鏡的腳架阻擋了輪椅,令輪椅使用者需要俯身才能進行觀察。
香港天文學會的天文愛好者制作了無障礙天文望遠鏡:在腳架上先放置一條橫梁,再將望遠鏡及平衡錘分別置于橫梁的兩端,使望遠鏡偏離腳架中心,從而令輪椅能移進望遠鏡之下,使用者便能輕松操作望遠鏡觀天。
在活動中,無論是下午進行太陽觀測或是晚上進行觀星,無障礙天文望遠鏡都發(fā)揮了非常好的效果。
失聰人士在觀星及使用望遠鏡上沒有問題,但他們需要足夠的光線來看到對方,并以手語及身體語言溝通。他們照明時可能會影響到其他觀星者,因此老師需特別留意燈光的使用,讓手語能清楚表達之余也盡可能減少對其他觀星人士的影響。在照明時,盡可能保持光線向下及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圖10 在這寬大的草地上進行了上千人的觀星活動
在白天的活動中,大會設立了多個攤位,由各個參與團體負責運作。
香港太空館設立的攤位活動是考驗參與者的觸覺。其中一個游戲使用了美國宇航局的教材——“感受月球隕石坑”(Getting a feel for Lunar Craters)。材料上印有隕石坑形成過程的觸感圖案,參與者需要靠觸覺感受,然后再繪出圖案,最后老師會對圖案進行解說。這個“一摸一畫”的過程令參與者能對圖案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因而有效地學習隕石坑的形成過程。其他團體在天文方面涉及的內(nèi)容不多,在設計游戲時也未專門加入天文元素。在未來的合作中,太空館也會為攤位游戲設計及其他活動提出更多具有天文教育功能的意見,令參加者接觸更多天文知識。另外,我們每年都會借出一個4米直徑的充氣球幕,讓參與者在球幕里可以欣賞到模擬星空。球幕外圍架設大帳篷作擋風之用,以增加球幕在戶外的穩(wěn)定性。
天文公園是由香港太空館設計及管理的戶外天文主題公園,園內(nèi)放置了多件中國古代天文儀器以作展示。公園剛好在觀星營活動的草地附近,因此在觀星營中我們也設了天文公園導賞環(huán)節(jié),向參加者介紹中國古代天文知識。(有關(guān)天文公園的更多資訊可參閱香港太空館網(wǎng)頁)
更多資料:
1. “觸感宇宙”項目(A Touch of the Universe)。(http://astrokit.uv.es/)
2. 美國宇航局相關(guān)教材:“感受月球隕石坑”(Getting a Feel for Lunar Craters)。 (http://sservi.nasa.gov/tac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