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張家港市南沙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00)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正如做學問一樣,教育也是由無數個細節(jié)聚合而成的。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必須從細節(jié)開始。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用智慧的眼光發(fā)現(xiàn)教育的契機,從點滴小事中讓學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筆者就平日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三則案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Z同學生活在一個重組家庭中,有一個姐姐,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很少與教師溝通,甚至家長會也不來參加。該同學頭腦聰明,但懶散成性,責任心差,進取心不強,得過且過。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他常常應付了事,成績只退不進。筆者屢次說教都無濟于事。面對他的頑固,筆者感到自己的說教簡直如同冬日的太陽般蒼白無力。
在寶貴的早讀時間,他在做政治作業(yè)。一番問答之后才知曉其忘了做。類似的聲音不知多少回響起,諸如“寫了不知放哪了”“在家里,忘帶了”“我以為交了”。他總是回避與教師的交流,甚至當面交作業(yè)給教師時連起碼的禮貌性招呼也沒有。有一次他竟然將補交的作業(yè)放在講桌的抽屜里,還振振有詞地說“我交了”。然而任你怎樣說教,他依然我行我素。
Z同學最缺乏的是責任心。有一次,筆者忽然想到其母親本來要于上周三送伙食費來的,卻拖至本周一。于是筆者以這件事情為契機,談到他母親的辛苦與操勞,進而談到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從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說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再談到立足于社會應承擔責任。筆者動情地說著,希望能夠叩擊他的靈魂,喚醒他沉寂的心靈。他的眼角居然溢出了淚水。從初一至今,他不知挨過多少批評,唯有這次他流下了淚。可見這對他內心的觸動是很大的。筆者要他抬起頭,挺起胸,挺直脊梁,拿出男子漢的氣概來做事。
過后的兩三天,他的作業(yè)情況有稍許變化,但沒有大的改變。筆者要求他重做,并一定要親手交給我。這一次他做到了,筆者很欣慰。
筆者很清楚,學生的這種變化要持久并形成習慣,教師必須不斷提醒和督促,由外來力量轉化為自覺會有一個較長過程。于是筆者特別留心,抓住每次機會,不斷地強化他的“責任”意識,將“責任”二字牢牢地打進他的心里。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這一教育理念啟發(fā)我們,要真正教育好學生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用真情撥動學生的心弦,在交流中師生心心相印,從而喚醒每個學生內心深處向上向善的本性,并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使之完成從“外化”到“內化”的轉變。實踐證明,“心心相印”的教育活動因能觸及心靈而頗有成效。
H同學聰明,成績起伏很大,情緒變化大,學習時而積極努力,時而馬虎敷衍。通過和其家長及任課教師溝通,筆者明白了該同學愛學習,對自己也有較高的期許,但面對較為繁重的功課,他信心不足,性格也較為軟弱,因此會在積極與消極之間徘徊,成績有起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為此,筆者和他分析,不否認成績的好壞與智力因素有關,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堅定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能否在學習中獲得應有的成績,關鍵在于精神和意志。
在班級中,H同學這樣的學生絕不止一人,有女生,也有男生,以男生居多。針對意志薄弱、惰性太強這一現(xiàn)象,筆者開展了系列教育活動,如舉行“學習中我們學到了什么”“絕不認輸”等主題班會,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通過“PK臺”“進步之星”等活動,激發(fā)他們不斷向上的自發(fā)力量。不少學生都克服了懶散的壞習慣,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再退縮,而是迎難而上,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積極良好。
關于這方面的教育,其實并不少。拿語文課來說,“長征”系列文章中革命者表現(xiàn)出來的大無畏精神和氣概,《送東陽馬生序》中作者求學的艱苦與執(zhí)著,《林中小溪》中小溪奔向理想彼岸的勇往直前。道理易懂,行動易空。
日復一日的學習任務、不期而來的困難、外界的誘惑等都很容易使學生放松對自身的要求,表現(xiàn)出懶散、畏難,進而對學習對自身的發(fā)展感到迷惘。作為引領他們成長的師者,要善于為他們指明方向,給他們力量。 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道出了育人的真諦,而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精神”力量的人更是新時代教師更為切近的目標。
W同學是語文科代表。有一次,她的作文居然是別人的字跡,而且相當凌亂。筆者委婉地提醒她,她竟然斷然否認。筆者拿出作文對比筆跡,她竟無所謂地說因為自己手受傷別人替她寫了一下而已。
面對此時的她,我不禁回想了她的所有表現(xiàn)。她留給我的印象是較好的成績,但卻常常對老師、父母撒謊,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的不以為然。如果教師不去給她指正,她絕不會自覺改正。有道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作文事件”雖小,但長此以往將后患無窮,于是筆者決定就這個問題與她深入探討。
因為知曉她愛閱讀,所以我先給了她一些關于誠信的文章,如曾參“殺豬取信”、 季布“一諾千金”、商鞅“立木為信”等,讓其自己領悟其中的道理,并與她面對面交流閱讀心得:誠信無論對個人或對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之后又順勢結合課文《送東陽馬生序》進行教育引導。明代文學家宋濂家境貧困,嗜學的他只能借書來讀,通過“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種辦法他“遍觀群書”。苦讀使他成為文學家,但誠信才是他能讀書的前提。試想,如果宋濂沒有按期歸還書,那么他勢必無書可讀,這正應了我們的俗語“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通過這些引導,讓她懂得“誠于中,形于外”,誠信對個人成長、立身于社會是極其重要的。
幾天后,她主動找到筆者。交談中得知她對撒謊的危害有了較深的認識。于是筆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提高認識,嚴格要求自我;其次正確對待錯誤,哪怕是一個細小的問題,也應該慎重對待,這樣才能完善自己,做完美的自我?,F(xiàn)在的她已經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支撐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道德金律,教師應教育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在作業(yè)、考試、為人處世中處處都要講誠信。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教人學做真人”嗎?日常教育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從不說謊、不抄襲作業(yè)、考試不作弊、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做起,邁好誠信第一步,踏踏實實、清清白白,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教育無小事,事事關育人。于細微之處捕捉教育契機,用陶行知先生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做人做事,必將折射出教育的理性之光、人性之光和人文之光。我們對一個個細節(jié)的藝術把握和精致處理,能凸顯教育的獨特意趣和本質力量。筆者堅信,春雨雖細,但正是那無數細細的雨點滋潤著萬物,換來萬紫千紅的春天。
[1] 鄒開煌.課程改革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比較分析[J].生活教育,2009(8).
[2] 湯國平.陶行知的教育理論與現(xiàn)代班主任素質[J].中國農村教育,2005(12).
[3] 李鉉.以陶為師,辦好教育,培養(yǎng)人才[C].96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職業(yè)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