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山
(海安縣白甸鎮(zhèn)初級中學,江蘇海安,226682)
語言教育家張壽康先生曾指出,比較閱讀是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中學語文教學來說,開展比較閱讀的訓練是有效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將會幫助他們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語文新課程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一篇文章的背后,我們也許能夠看到作者的經歷和心境,乃至他的人生觀。假若在平時教學中注意能將經歷不同的兩個人的文章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將會更清晰、透徹。
如柳宗元《小石潭記》和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師:在這兩篇文章中,柳宗元和蘇軾的共同經歷是什么?
生:他們都遭貶職了。
師:對,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蘇軾則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兩人在這兩篇文章中表達被貶后的心境卻大相徑庭。你們能說出嗎?
生1:柳宗元的感情由樂轉悲。他在潭邊本覺得小石潭景色優(yōu)美,“心樂之”。但后來又覺得過于凄清,再想到自己被貶的凄苦境遇,所以悲從中來。
生2:蘇軾的心情是由悲轉樂。他被貶為團練副使后,獨居黃州,“解衣欲睡”暗有孤獨落寞之意,后與好友庭下賞月,則欣欣然,“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曠達樂觀之意則呼之欲出了。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還學過柳宗元的哪些詩文?你覺得在這些詩文中的情感如何?
生1:《黔之驢》,那篇文章諷刺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聯(lián)系作者的政治遭遇,也諷刺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卻又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人。
生2:他的《馬說》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埋沒人才的嘲諷和鞭撻,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師:非常好。我們學過蘇軾哪些文章?
生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感和《記承天寺夜游》有點相似,開始都有些孤獨寂寞,后來都曠達樂觀。還學過他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表達的則是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師:通過這些篇章,我們發(fā)現(xiàn)柳宗元和蘇軾是什么樣的人呢?
通過一番比較閱讀,學生紛紛七嘴八舌:柳宗元有些憤世嫉俗,他抑郁悲憤;蘇軾樂觀曠達,心胸開闊……烏中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苯o學生相關的作者作品,嘗試探究作者那一刻的心境,而后趁熱打鐵,穿針引線,學生的思路自然會得以打開,于興趣盎然中體會文本所隱含的作者情感溪流,迅速透過文字看到本質。堅持這樣對同類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聯(lián)系作家的生平、性格思想進行文本分析的能力自然會迅速提高。
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明顯增強,但由于為閱歷和心智所限,他們思想上還缺乏嚴謹?shù)娜嫘院瓦壿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梳理比較,在粗略了解主旨的基礎上,分章析句,前后比較,探究問題的根源。
例如學習《孔乙己》和《范進中舉》兩篇小說:
師:孔乙己和范進在封建社會中都處于哪一階層?他們苦讀半生的目的是什么?
生:讀書人,他們都是想考中,走向官僚階層。
師:孔乙己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迂腐麻木、不會營生、好喝懶做的性格,貧賤悲慘、備受屈辱,失去尊嚴的社會地位及必將走向死亡的命運。
師:請大家聯(lián)系《范進中舉》一文,歸納范進中舉前后有何變化?
生1:中舉前他的丈人胡屠戶對范進動輒破口大罵,中舉后胡屠戶笑臉相迎,盡阿諛奉承之事。
生2:中舉前范進家中窮得揭不開鍋,只得賣下蛋的母雞,眾鄉(xiāng)鄰不問不管,中舉后眾鄰居送來米、酒等物,個個奉承拍馬。
生3:中舉前張鄉(xiāng)紳不屑于與范進來往,中舉后張鄉(xiāng)紳送錢送房,想方設法攀親搭故。
生4:中舉前范進唯唯諾諾,迂腐麻木,中舉后范進一改以往窮酸,變得世故,擺起了官架子。
科舉制度造就少數(shù)人權勢熏天,享盡榮華富貴,但更多的是孔乙己之流的四體不勤、窮困潦倒。通過這種類似題材的文本比較,學生深刻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給封建時代的眾多讀書人帶來希望,更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絕望。教師在此過程中順勢引導,學生對人物的遭遇、情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對主旨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不同于小學語文,其一顯著特點就是要求學生學會一定的寫作技法,而寫作技法卻又眾多,學生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選擇兩篇主題類似、技法不同的文章給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就會很快而且深刻地理解文本所體現(xiàn)出的寫作技巧了。
比如筆者選擇《白楊禮贊》和《石榴》指導學生:
師:《白楊禮贊》和《石榴》這兩篇都是抒情散文,我們注意到兩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都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都在表達一種同樣的感情,那就是……
生:對抗日軍民敢于斗爭、不屈不撓、力求上精神的謳歌和贊美。
師:同學們很聰明,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所以說這兩篇文章明寫的是兩種植物,實質上贊美的是人的精神,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法?
生:詠物抒懷。
師:很好。我們來看《石榴》,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出石榴昂然向上的精神的?
生:作者寫了石榴的枝干和葉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花“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避易”,以及石榴的果實“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從而表現(xiàn)石榴的精神品質,達到贊美抗日軍民的目的。
師:這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
生:正面描寫。
師:很好。大家再看看《白楊禮贊》這一篇課文,文章中對白楊樹有正面描寫的語句嗎?
生:有。在文中的第5自然段。寫白楊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這些都屬于正面描寫。
……
對于通過正面描寫詠物抒懷的表現(xiàn)手法學生并不陌生,但對于作者怎樣將思想悄然流淌其間,煥發(fā)文字動人的魅力,學生并不熟悉。教學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在理解文本共同主旨的基礎上,品讀語段表達的方式,搜索相關的情感信息,以歸納總結出寫作的相關技法,并融會貫通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語文課堂承載著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艱巨任務,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本,廣泛涉獵,尋找所教知識類似內容,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比較。若能長此堅持,學生不僅能真正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還能拓寬眼界,使思維具備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這對學生以后語文學習的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1] 熊大冶.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曙.語文閱讀教學新視野[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3] 吳桐禎.語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