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茂瑯
(桂林市新民中心校,廣西桂林,541000)
寒假里又把韓興娥老師寫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讀了一遍,這本書無論結構還是語言都顯得比較隨意,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隨意,讓人感覺十分親切。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來自韓興娥老師與家長交流的博客文章和信件,為我們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個孩子小學階段“海量閱讀”的全過程。因為這本書,筆者改變了自己許多教學上的認識和做法。
平心而論,我自己還是蠻喜歡閱讀的,不過很少讀孩子們的書,覺得少兒書籍與自己的內心需求相差太遠,因此平時閱讀的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涉及孩子們的書籍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韓老師在書中告訴我:“教師對學生讀的書籍進行指導,自己必須先行閱讀,否則在課堂上就失去了話語權?!币髮W生閱讀的書,韓老師都讀深讀透,她用自己的“海量閱讀”為學生的“海量閱讀”奠定了基礎。
因此,我的床頭也開始擺放孩子愛讀的和正在讀的書籍:新版《中華上下五千年》、最近獲國際大獎的小說系列(如《蘋果樹上的外婆》《五毛錢的愿望》等)、皮皮魯系列和沈石溪動物小說系列及繪本……這時筆者才發(fā)現,雖然自己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但是心靈卻離他們太遠太遠了。從現在開始,向韓老師學習,和孩子們一起讀書,用自己的“海量閱讀”為學生的“海量閱讀”奠定基礎。
在本書中,處處可以感受到韓老師對自己教學的探索和改革。雖然有些改革會有爭議,但是她憑著 “遵循學生認知特點、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的智慧和“只要對學生有好處”的信念,不斷地嘗試和創(chuàng)造。
例如:三周完成拼音教學,不要求學生默寫拼音表,不要求學生死記音節(jié),而是采用大量做法把拼音變成幫助孩子識字的工具。她將學生在幼兒園里學過的那些熟悉的兒歌編成小冊子給學生讀,這樣的識字教學非常吸引學生。她提倡閱讀分三步進行,第一步,聽錄音,采取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等多種讀書方式,達到熟讀、流利讀課文的目的;第二步,教師直奔中心提出能涵蓋全文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第三步,做練習,內容包括字詞、標點、句子等,其中有的是為了強化生字新詞,有的是為了積累語言,有的是為了進一步理解課文,還有的則是為了滲透寫作方法……韓老師的這些做法不正為我們提供了有效語文課堂的范本嗎?
靜下心來分析本班的學生情況:46個孩子,90%來自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庭,學習基礎、條件、習慣等相對較差,整天吵喳喳的,靜不下心學習,作業(yè)從未交齊過……我們的考試成績從一年級起就一直“穩(wěn)”坐年級倒數第一的位置,學生閱讀量小,閱讀面非常狹窄。記得在上《愛迪生救媽媽》一課時出現了“愛迪生”一詞,我問:“小朋友知道愛迪生嗎?”學生有面露迷惑的,有亂答一氣的,班上成績最好的小羅很認真地舉手回答:“我知道,我知道,他是美國的將軍?!绷钊颂湫苑堑幕卮?不正反映出孩子閱讀貧瘠的現實嗎?平時的課堂上也常常因為學生貧乏的常識而沒法講下去……怎么辦?只是抱怨?接受現實,聽之任之?還是做個逃兵?不,我要卸下心中考試排名的枷鎖,用大量的閱讀來培養(yǎng)孩子的靜氣和定氣,讓孩子明白“靜能生慧,定能通神”“讀得多知道得就越多,知道得多就越聰明”的道理(這兩句話已長期定格在班級的黑板上了),踏上閱讀的快車道。
慶幸的是,學校的特色班級建設課題在結題時得到了專家的肯定和指點,學校幾位老師想延伸這個課題,就新申報了《閱讀特色班級的建設》這一課題,我也很榮幸成為了其中一員。我們主要參考韓興娥老師的做法,在課本教學的同時增加了林漢達主編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白話文和部分經典古文的教學。
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基礎采用的是兩個月上完新課,再教學《中華上下五千年》白話文的方式,每個故事要求學生盡量用順口簡潔的一兩句話概括主要內容。一個學期下來筆者不斷給自己打氣,要求自己的語文課堂做到“少品析,多閱讀;多朗讀,重積累;淡考試,重積淀”。一學期下來,學生給了我許多驚喜:班上原來說話、讀書最結巴的小米(化名)同學居然在學校的朗讀比賽中獲得了二等獎,他在家長會上為家長表演時自信和自豪的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后進生小盧(化名)居然成了班上的背誦大王,而且衣著打扮明顯整潔了;課間讀書、查閱字典的學生明顯多了起來;期末考試成績雖然還是年級最后一名,但是已經“消滅”了不及格,而且與排名第一的班級的成績拉近了5分多……
學生的這些進步鼓勵著我繼續(xù)沿著這條改革之路尋求有效的語文課堂。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边@句話,我在十幾年前就聽過了,但是從未堅持做過。以前寫過一段時間,也是因為學校的要求,不免有應付了事之嫌,有價值的反思不多,也未堅持下來。但是韓興娥老師在教學之路上非常執(zhí)著,她就是在不斷地思考、實踐和反思中成長起來的。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拼音、識字教學,還是閱讀、寫作教學,她都進行了反復嘗試,并做了大量的記錄,《讓孩子踏上閱讀快車道》這本書本身就是這些記錄的見證。
這樣的做法和精神是我所欠缺的,這個學期筆者給自己立下了一個不小的目標:向韓老師學習,盡量記錄下自己和孩子在閱讀班級建設和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中的點點滴滴,記錄我們的成長之路,不能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海量閱讀受益的是學生,能力提高的是學生。我們完全可以在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之間開辟一條蹊徑,養(yǎng)成一種開展大量課外閱讀的意識,引導學生去閱讀經典美文,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提高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孩子的未來打開一扇閱讀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