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桃英
(九江職業(yè)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江西九江,332000)
影響幼兒成長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2001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師幼關系是幼兒成長的重要保證。[1]本研究選擇一名幼兒作為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對象,通過三個具體的案例分析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并提供相應的指導。
張白白,2009年8月31日出生,女。2012年10月,從廣州一所幼兒園插班到某附屬幼兒園小班。該生在插班入園初期表現(xiàn)出不按幼兒園的作息安排活動、攻擊其他學生等行為。該生有極強的表現(xiàn)欲,入園一年后,在一次沒有安排她表演的活動中獨自上臺表演,被教師制止。因為該生的表現(xiàn)異常,一些合理的要求被忽視。由于得到否定評價過多,2013年11月,該生轉園。在新的幼兒園中,該生依然表現(xiàn)活躍,并且得到教師的認可。
1.事件描述
插班半個月后,幼兒園組織參觀九江市博物館,幼兒園教師考慮到張白白是插班生,又入園不久,到戶外開放的環(huán)境中有很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特邀請她外婆陪同參觀。她外婆素質很高,耐心細致地配合教師組織活動,張白白表現(xiàn)也很好。
張白白插班入園后,首先感到焦慮的是班級教師。教師反映張白白在廣州上幼兒園時只有兩歲多,經(jīng)常會做出危險舉動。她有一次從窗戶往外爬,把教師嚇壞了。張白白說,別人把她的東西扔下去了,她要看一看。廣州某幼兒園教師經(jīng)常反映孩子的情況,也建議到醫(yī)院檢查。醫(yī)院診斷為感覺系統(tǒng)失調。
教師還反映張白白好動。11月的家長開放日,教師把她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一個人單獨坐。教師組織活動時,她在教室自由閑逛,園長和幼兒園聽課教師及時坐在張白白的兩側,她才安靜下來。家長看到孩子被教師關注,家長的表情由憂轉喜。教師抱怨較多的是張白白一個學期都不睡午覺,有時脫衣服,穿別人的衣服;有時拿筆在墻上到處畫,甚至唱歌;有時把東西扔出窗外。張白白的動作快且靈活,而且經(jīng)常破壞東西;她對別人的觸摸過分敏感,反應較激烈,會動手打人,而且出手很重。班級教師甚至有情緒地說,其他幼兒園不收留的孩子,我們也不要。
其次,其他幼兒家長不接納張白白。2009年11月底的一天,張白白的母親與齊哲哲的母親在幼兒園發(fā)生矛盾沖突。起因是白白抓傷了哲哲的臉頰,而且攻擊了其他的孩子。白白的母親年輕氣盛,說交錢給幼兒園,孩子交給教師,一切由教師負責。哲哲的母親言語攻擊白白的母親沒素質。然然的母親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她的孩子也遭到白白的攻擊。然然母親也找到園長表達她的意愿:一是孩子教育不好就是家長素質低;二是下學期不讓張白白入園,不能影響其他的孩子;三是對張白白要另行收費,醫(yī)院也有特護費項目。
最后,幼兒園小朋友也排斥張白白。園長到了這個班,有一個小朋友告狀,說張白白不聽話,總是往外跑;另一個小朋友接著告狀,說張白白打人。實際上,張白白在在這個時間點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過激的行為。
2.針對案例1的思考
(1)預約園訪,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
張白白是通過剖腹產(chǎn)的方式出生,出生時體重8斤。出生至1.5歲,由外婆在九江市撫養(yǎng);1.5~2歲時與外婆、母親在廣州生活;2歲時與外婆、奶奶在西安生活;兩歲零四個月時進入廣州某幼兒園;3歲時,插班到九江某幼兒園。同時,張白白的母親因工作調動回到九江,張白白與母親、外婆生活在一起。張白白的父親是工程師,一直在外地工作。張白白出生后的三年里,在多個城市輾轉生活,不斷適應新的環(huán)境。張白白在廣州上幼兒園前,已經(jīng)做過發(fā)展評估,入園幾個月后,到醫(yī)院重新做評估。診斷結果均是感覺統(tǒng)合失調。
張白白母親是獨生子女,年輕、漂亮,工作出色。當張白白的母親聽到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都是負面的評價時,感到很傷自尊,她委屈、苦惱又束手無策。張白白的外婆腰部不適,家庭負擔加重。消極情緒影響了張白白母親的工作和生活,也影響到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質量。園長建議家長首先要傾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長;其次,要注重溝通技巧,建立與教師良好的真誠的合作關系;再次,請專業(yè)人員為孩子做一次感覺統(tǒng)合測評,對測評結果以及孩子生育過程進行仔細分析后,為孩子制訂有針對性的訓練,進行感覺統(tǒng)合治療;最后,主動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家園合作,共同承擔教育孩子的義務與責任。只有家長堅持家庭與幼兒園教育并重的原則,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同伴、家長接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有研究表明,教師接納、同伴接納與幼兒心理健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低教師接納對幼兒心理健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教師接納對同伴接納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同伴接納對教師接納有顯著正面影響。教師接納表現(xiàn)為教師對幼兒的肯定、鼓勵和期望。教師應該無條件地接納幼兒,認同他們有獨立的思想,認同他們的與眾不同和獨一無二;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幼兒,讓幼兒真正地感到被尊重,讓他們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教師應該有一顆接納的心,即使有些幼兒比較特別,教師也應該關心、理解和尊重他們,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教育是一項愛的工程,需要包容、理解、尊重,其前提是教師從心里接納幼兒。如果教師把這些有特別表現(xiàn)的幼兒當作自己的孩子,少一些抱怨,少一些負面評價,多付出一些真心、真情,多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一點鼓勵、包容、博愛,教育就一定會成功的。另外,幼兒園園長對于部分家長不接納插班生張白白,甚至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明確而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第一,不能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第二,教育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第三,希望家長能換位思考,寬容地對待張白白及其家長。
2013年3月,張白白與同伴玩耍時,把一位小朋友的頭部碰傷,張白白的家長主動帶孩子到醫(yī)院診斷,結果只是皮外傷,張白白得到受傷小朋友及其家長的諒解。
張白白很聰明,在春游乘車時獨自把安全帶系上。隨行的老師說,看你怎么下車?她探索著把安全帶解開了,還興奮地告訴老師,可以下車了。事實證明,如果幼兒在教師接納、家長接納的示范下,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同伴接納和自我接納水平也會提高。幼兒在被接納的環(huán)境中生活一定會健康成長。
1.事件描述
2013年5月28日,幼兒園進行六一兒童節(jié)節(jié)目彩排。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張白白所在班級的16個女孩表演舞蹈,張白白沒有參加這個節(jié)目。當16個女孩上臺表演時,張白白沖上舞臺與小朋友一起跳,她自成一隊,專心舞蹈。她的舉動出乎教師的意料,教師在舞臺旁邊喊她,她不聞不問,一心一意表演;她為了避免教師對她表演的干擾,迅速地到了舞臺前面領舞,教師嘗試在舞臺下抱她下來,她堅持不下舞臺,繼續(xù)盡情表演;最后,教師只好親自上舞臺強行把她抱下來。
張白白的表演欲望特別強烈。她真是純潔無邪,在教師不安排她表演時,能沖向舞臺盡情表演,這樣的勇氣是成人都缺乏的。園長目睹了這一過程,建議給張白白這個機會,六一兒童節(jié)本來就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舞臺是屬于孩子的,多一個人表演也不會影響節(jié)目的質量。但班級教師沒有采納園長的建議,原因之一是張白白沒有統(tǒng)一的服裝,原因之二是擔心她上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會影響節(jié)目效果。教師表示,在正式演出時,絕對不會讓這樣的“意外事件”再次發(fā)生。園長也只能尊重教師的選擇,沒有過多的干預。園長被張白白的純潔和勇氣折服的同時,但也為她不能參加節(jié)目心存遺憾。
2013年6月24日早上入園,張白白母親離開班級時,她喊著、跳著要短褲。園長剛好看到這個情境,理解為張白白可能要一條短褲方便午睡時更換,也有可能是因為入園焦慮,向家長提出一些要求。園長考慮到張白白母親單位指紋打卡上班,怕家長上班遲到,只是敷衍張白白說,要短褲等一會兒給媽媽打電話。下午時,張白白的腿擦破了皮,園長幫助涂藥時,發(fā)現(xiàn)她穿著連衣裙,沒有穿內(nèi)褲。直到這時,園長才聯(lián)想到她入園時,喊著、跳著要短褲的合理要求,感到十分愧疚。離園時,張白白外婆來接她,園長主動表達歉意,孩子的合理需求,沒有給予積極應答,導致孩子一天沒有穿內(nèi)褲。她外婆說,天氣熱,早上時間緊,疏忽大意,只忙著套上裙子,忘記給孩子穿內(nèi)褲了。對于園長對待孩子的關心、愛護,她非常感激。
2.針對案例2的思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以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注意發(fā)現(xiàn)幼兒的優(yōu)點,接納她們的個體差異,不與同伴做橫向比較?!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關系。[3]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園長、教師和家長在生活中應踐行尊重、理解、善待幼兒的理念,特別是對張白白這樣與眾不同的孩子,要不斷反思,公平地對待他們,尋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1.事件描述
2013年9月,張白白的一位張老師考取國編教師,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幼兒園園長也調整了工作。張白白仍然不午睡,鄧老師要求她母親陪伴她午睡。張白白的母親堅持了一周。有了母親的陪伴,張白白午睡得很好。但是家長要工作,有時要出差,覺得這樣一直陪伴也不是長久之計。在2013年11月,張白白轉園了。
園長雖然調整了工作,但仍然關注張白白的成長。2013年12月14日,園長與張白白外婆電話溝通,詢問了白白轉園的原因:一是家長陪伴午睡,長期堅持有困難;二是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很孤獨,老師為了避免張白白與其他幼兒產(chǎn)生矛盾沖突,把她與集體隔離開來;三是孩子不午睡,給老師添麻煩,也存在安全隱患;四是換了老師,孩子不適應。張白白外婆說孩子得到否定的評價太多,家長特別傷心,比家長自身得到否定評價更沮喪。張白白外婆還反復強調孩子轉園與老師無關,只是想給孩子換一個環(huán)境。
2013年12月,張白白轉園一個月后,園長與張白白所在幼兒園的陳老師電話溝通,了解她的近況。陳老師反映轉園第一周,張白白對新園好奇,到處探索;一周后熟悉幼兒園了,一切正常,午睡沒有障礙。陳老師給予了張白白肯定的評價:語言表達能力強;關心他人,老師嗓子不舒服,她還給老師準備羅漢果水;愛勞動,桌子上灑了水,她讓老師不要動,她去把水擦干;活動時表現(xiàn)積極、踴躍。
2.針對案例3的思考
幼兒階段的孩子正處于生理、心理變化的關鍵期,尚未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需要教師、同伴肯定的評價,增強其自信心。教師首先要用信任的心態(tài)去賞識孩子;其次,教師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相信孩子,鼓勵孩子,用寬容的情懷賞識孩子;再次,教師應該用獨特的視角賞識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挖掘孩子潛力;最后,教師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為,“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育的教師”,這是賞識教育的基本觀念。
[1] 錢峰,王乃銘.學前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15.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通知:教基二〔2012〕4號[EB/OL].http://www.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7/201210/xxgk_143254.html,2012-10-09.
[3]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1〕20號[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59.htm,20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