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賓
(焦作市博物館,河南 焦作 454000)
焦作市博物館2013年征集一方“侯公壙記”(侯璽墓志)。墓志為上下一合兩層,青石質(zhì),長方形,底和蓋皆邊長62.5厘米,邊寬33.5厘米,厚度皆15厘米,志蓋盝頂,頂面正中50厘米長、22厘米寬磨平一方框,內(nèi)題楷書“侯公壙記”四字,四邊為斜剎。志文分兩面,一面在志蓋底部,一面在志石上部??瑫?0行,足行13字,共472字。因墓主是當(dāng)?shù)孛?,書丹者是清代二品高官,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及藝術(shù)價值。
例授文林郎顯考府君壙記
府君姓侯氏,諱璽,字印臺,前明由洪洞遷溫,越十七世而至府君。曾祖諱仲良,邑庠生。祖諱瀛洲,太學(xué)生。父諱維翰,邑廩生。府君賦性沉潛,學(xué)業(yè)多由庭訓(xùn),居鄉(xiāng)恂恂唯謹(jǐn),自奉儉而中禮,遇親族貧之輒傾囊助之,旋授知錢大宗伯,入邑庠,冠其軍。又從李文清公游學(xué)益進,雖夢寐囈語猶作誦讀聲。顯妣王太孺人,幼讀孝經(jīng)等書,輒通大意,事舅姑均得其歡心。姑卒,遺孤女撫之,恩勤備至。堂弟婦早逝,以孤女與少子囑之,撫摩無異己出,既為不肖等擇師課讀,娶妻授室居,恒教以義方循循善誘,無疾言遽色。雖子婦事之終身罕見其怒容,理家政四十二年,其間冠婚喪祭水旱兵疫措之,裕如無幾微缺陷焉。府君生于嘉慶十八年四月廿五日辰時,卒于道光廿八年五月廿五日酉時,享年三十有六。太孺人生于嘉慶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申時,卒于光緒十六年六月廿三日酉時,享年七十有九。子二:長靖臣,捐從九品,生孫鐸、孫女一;次即不肖舉癸酉鄉(xiāng)榜大挑二等,歷暑柘城、浚縣、訓(xùn)導(dǎo)、鄭工、保升知縣,生孫三:長鐈、次鍒、三鈺,孫女三。今卜于八月十六日合厝太孺人于府君之壙,謹(jǐn)撮其要以志諸石一切諛墓浮辭弗敢贅焉。
戊子科舉人候選教職姻愚侄王得印□諱
賜進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禮部主事世愚侄閻萃峰書丹
孤哀次子鼎臣泣血謹(jǐn)志
光緒十六年八月申士賢刻字
根據(jù)墓志、地方史志和家譜考證,志主侯璽,字印臺,生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四月二十五日,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月二十五日,享年36歲,河南溫縣大尚村人。從墓志看,侯璽曾祖侯仲良,邑庠生;祖侯瀛洲,太學(xué)生;父侯維翰,邑廩生;都受過一定教育,可以說侯璽出生在書香門第之家,并且在其家譜中也有記載;其妻王夫人,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八月十七日,卒于光緒十六年(1890)六月二十三日,享年79歲;侯璽與王夫人生二子,長子侯靖臣,從九品,生子女各一人,子侯鐸;次子侯鼎臣,曾任鄭工等縣的知縣,生子女各三人,子侯鐈、侯鍒、侯鈺??v觀侯璽短暫一生,“學(xué)業(yè)多由庭訓(xùn),居鄉(xiāng)恂恂唯謹(jǐn),自奉儉而中禮,遇親族貧之輒傾囊助之,旋授知錢大宗伯,入邑庠,冠其軍,又從李文清公游學(xué),益進,雖夢寐囈語猶作誦讀聲”。李文清就是清代的一品官員李棠階,能跟從李棠階游學(xué)的人在當(dāng)?shù)貥O少。侯璽最終“例授文林郎”。從墓志看,侯璽是一個仁義、誠信、助人、孝悌、勤奮、刻苦的讀書人,若非短命,定會大有作為。
清代一品官員的妻子稱夫人,三品稱淑人,六品稱安人,七品稱孺人。墓志稱侯璽的妻子為王太孺人,也證明侯璽官至正七品。志文知王太孺人也是一位知書達禮、任勞任怨、德業(yè)相勸、患難相恤、品高才淑之人。從墓志“戊子科舉人候選教職姻愚侄王得印”一句還可知侯璽的王太孺人娘家也是名門望族。
根據(jù)墓志內(nèi)容及墓志出土地點、家譜和地方史志考證,溫縣的侯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縣移民而來。據(jù)溫縣城西的大尚村《侯氏家譜》記載,山西洪洞縣侯村為侯姓起源之地,此村在周時為一王侯之地,爵位為侯,故名侯村。村東有女媧廟,廟前有周柏。宋以來歷代御祭,周封侯賜姓侯,故此村是侯姓發(fā)源之地,之后遠近播遷。侯村的女媧陵、媧皇廟、補天石等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四年(1406)正月,居住在洪洞范家村(今范村)的侯庭文率元、統(tǒng)、順三子遷居溫縣城東北八里的大黃莊村。此后,長子侯元又隨父親返回原籍,次子侯統(tǒng)遷居大黃莊村南五里的趙堡村,三子侯順遷居溫縣城西二十里的大尚村。侯順生二子:廣文、廣武;至九世有居楚、居晉、居宸三兄弟。居楚生四子:采服、鎮(zhèn)服、五服、綬服;居晉生二子:潘服、元服;居宸生三子:九服、男服、嗣服。遂分為九門,至今發(fā)展到二十四世。侯順的十世孫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立了一通始祖碑,碑文曰:“澤厚流長朔淵源,垂裕后昆不計年。宗支綿綿衍瓜瓞,亦葉藹藹發(fā)芝蘭。農(nóng)服先疇?wèi)c謀深,食舊德歌比追遠。沽恩世休無以根,敬勤銘心永世傳?!盵1]志主侯璽應(yīng)是侯順的十七世孫。侯順定居大尚村后不斷有人外遷。六世侯堂攜二子玉田、玉奇遷居溫縣城南六里黃河北岸的張王莊村,至今發(fā)展有三百余口;十六世侯承信遷居博愛縣城東十里蘇家作村;十九世侯均正遷居今南陽市的社旗縣賒店鎮(zhèn)。溫縣的古城村、樹樓村、大河渠村的侯姓也是大尚村侯氏的支脈。
溫縣侯姓人才輩出,除侯璽外,其二子曾任多地知縣。支系侯來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陜西即用知縣。1983年從河南省農(nóng)科院副書記、副院長職位上離休的侯松林曾任溫縣的第一書記,受過毛澤東接見。20世紀(jì)80年代初的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侯志英祖籍就是溫縣大尚村。
溫縣城正北十里的東南徐堡、西南徐堡的侯氏和侯璽這一支關(guān)系較遠,是明洪武年間最早由山西洪洞遷溫來的。
閆翠峰(1859—1912),字薈青,號筱浦,今溫縣北冷鄉(xiāng)北冷村人,清光緒五年(1879)21歲中舉,25歲考取光緒九年(1883)癸未科進士,第三甲第74名,同年任翰林院庶吉士,38歲出任吏部考功司主事,41歲為吏部員外郎、中憲大夫等職。卒后葬于溫縣北冷村東北500米處,南臨濟水,其墓于1983年被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94閆翠峰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仁考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里有關(guān)于閆翠峰考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及散館以部屬用的記錄[3]。明清時期,翰林院是朝廷重要機構(gòu),執(zhí)掌詔令起草、史書編纂、經(jīng)宴侍講等朝廷日常工作。一般來說,進士分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任職正式翰林;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是培養(yǎng)后備人才,三年后“散館”,考核合格者正式任翰林院編修,不合格者出任地方官;三等出任地方官員。閆翠峰屬第二等?!吧^”后出任吏部主事。
閆翠峰墓表即《皇清誥授中憲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員外郎考功司主事加四級閆公筱浦墓表》,開篇說:“行之南,黃之北,獨得山川靈秀之氣,堪與李文清、毛文達后先輝映者,閆太史一人而已?!盵4]李文清即李棠階(1798—1865),字樹南,號文園,又號強齋,謚號文清。1822年道光壬午科進士,晚清重臣,官至大理寺卿、戶部、工部、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翰林院編修,著名政治家、理學(xué)家、書法家[2]349。毛文達即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文達,武陟縣人,清道光二十五年即1845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都察院左御史,吏部、戶部、工部、禮部、兵部尚書,是清代與曾國藩、袁世凱、張之洞、李鴻章等同等重要的大臣[2]350-351。閆翠峰墓表把閆翠峰與李棠階、毛昶熙相提并論,盡管有譽美的成分,評價還是相當(dāng)高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破北京,慈禧太后逃奔西安避難,墓表載閆翠峰“冒鋒鏑矢石,涉險奔行在,無懼色,人以為非公有忠孝之誠不及此”[4]。顯示他對清廷的忠誠。
閆翠峰還是風(fēng)靡全球的太極拳傳承人[5]。公論太極拳為博愛縣唐村創(chuàng)造,溫縣陳溝光大,乾隆年間唐村李鶴林是太極拳名師,著有《太極拳論》一書[6],其孫李嘉際(1811—1900)教出太極高手閆翠峰。他晚年在老家設(shè)“勵精文社”,給予花紅資助,鼓勵村內(nèi)青年習(xí)文學(xué)武。
清代,懷慶府一帶的書法造詣,以李棠階、毛樹棠、毛昶熙和段晴川為代表。李棠階的書法以行書見長,焦作市博物館就收藏有其多幅作品,如其十一言對聯(lián):率素履攸行耕良農(nóng)讀良士,學(xué)古訓(xùn)有獲儉養(yǎng)廉勤養(yǎng)身。整副作品章法疏朗開闊,結(jié)構(gòu)端莊緊湊,頗具閑雅含蓄之美;毛樹棠,字蔭南,號芾村,河南武陟人,嘉慶十年(1805)翰林,鹽部侍郎,著名書法家,以草書著稱,館藏有他的草書和楷書,如七言對聯(lián):十年揩洗見真妄,萬象縱橫不絜留。毛昶熙,書法造詣高深,但生前有“三不留”原則即不留墨跡、不留文章、不留財產(chǎn),因而,書法作品寫過就燒,故留下較少;段晴川(1812—1893),字文瀾,號春湖,河南溫縣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貢,官至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著名的書畫家、鑒賞家,館藏精品行書四條屏,整副作品行草結(jié)合,渾然一體。[7]
閆翠峰的書法藝術(shù)以楷書見長,多師趙之謙,兼學(xué)褚遂良,略具“二王”,力宗北碑,其力、神、韻、氣俱佳,與李棠階、毛樹棠、毛昶熙、段晴川的書畫成就相媲美,在晚清應(yīng)有相當(dāng)?shù)牡匚?。閆萃峰楷書章法、墨法特點,一是隸味濃厚,二是唐楷意境明顯,三是有“館閣體”之痕。
侯璽墓志的書法藝術(shù)熔古鑄今,兼容并包,各路精華都有。細品之,內(nèi)中還有太極拳陰陽平衡的哲學(xué)理念,這與書丹者閆萃峰太極大師不無關(guān)系。太極的圖徽是陰陽魚組成的圓,太極拳套路就是圍繞中心劃圓,通過其千變?nèi)f化的拳法,向人們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內(nèi)涵。墓志的書法和布局,有濃有淡,有疏有散,有陰有陽,有虛有實,剛?cè)嵯酀?,反映出閆翠峰把太極拳理論融入到了書法之中,從字體中我們能看到閆萃峰太極拳大師的影子。
河南溫縣人杰地靈。卜子夏、蘇忿生、司馬懿、司馬承楨、郭熙、李棠階、段晴川、閆萃峰皆是品高、志堅、學(xué)富、藝嫻、位重、氣正、功卓之名人。世稱“溫縣古八賢”。侯璽雖非震古爍今人物,但像閆萃峰如此的重臣名家為他書丹墓志,說明侯璽仍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傊?,侯璽墓志,彌足珍貴。對于研究溫縣歷史人物及侯氏、閆氏家族的來源與播遷,特別是研究清代社會生活、喪葬風(fēng)俗、書法藝術(shù)、太極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仲廉.溫縣姓氏[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4:91.
[2] 焦作市文物局.焦作市文物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3] 張保民.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閆翠峰[N].焦作日報·晚報,2013-09-09.
[4]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翰林院庶吉士員外郎考功司主事加四級閆公筱浦墓表,現(xiàn)藏于溫縣博物館.
[5]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841.
[6] 王廣西.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武術(shù)[M].鄭州:中原出版?zhèn)髅郊瘓F、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42.
[7] 郭繼斌.焦作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精粹[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