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安徽淮北 235000)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強以武力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從此中國就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甲午海戰(zhàn)之后,帝國主義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也以強勢姿態(tài)“入主中原”,在此背景之下,一部分人要么盲目排外,要么崇洋媚外,更有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從“西學”中尋找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而“進化論”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紀末,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前半部,將其命名為《天演論》,自此進化論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其進化論思想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哲學觀念。可以說,《天演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前所有譯作中影響最大的書,進化論也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秩序觀,并因此與中國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變革息息相關。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雖然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進化論的影響逐漸減弱,但是它對于整個中國的影響以及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人都不能更不敢忽視的。正如著名學者陳旭麓曾經指出:“‘五四’以前的幾十年中,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最大的有兩大論。一是進化論,一是民約論。前者以生存競爭的理論適應了救亡圖存、反對帝國主義的需要;后者以天賦人權的觀念適應了要求平等、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需要。兩論的傳播,在觀念形態(tài)上是區(qū)分先前與近代中國人的重要標志?!保?]206
從“五四”前后中國先進人士所傳播的進化論內容來看,他們更多地關注社會領域的進化問題,對于嚴格意義上的生物進化論并不感興趣,他們只在進化論中選取自己需要的部分,一言以蔽之,就是他們只是需要能為中國尋找出路的世界觀、歷史觀。
統(tǒng)觀進化論在中國傳播演變的過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近代國人談論進化論最多的無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弱肉強食”等原則,并將這些原則奉為公理??墒侨绻凑铡皟?yōu)勝劣汰”的原則,當時中國國勢衰微,在“競爭”中不斷失敗,因此中國是不宜“生存”的,應該是被淘汰的。再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原則,中國被消滅應該是不可逆轉的,甚至可以說是命定的,這樣極可能把中國帶到極其悲觀的命定論或者宿命論的境地。
但與之相反的是,無論是以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漸進變法派還是以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激進革命派,都對未來充滿著強烈的樂觀信念。他們不認為中國會被淘汰,相反,他們認為應該“順勢而為”,通過人為的變法或革命,建立一個美好全新的社會,實現(xiàn)中國的富強崛起。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變法派還是革命派,都堅定地認為未來社會一定是優(yōu)于現(xiàn)在的,這種思想正是來源于他們的進化思想。他們都把進化論思想作為促使中華民族覺醒的警鐘,但是卻沒有注意或者說刻意忽略了進化論思想可能帶來的危害。
在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有兩種很流行的歷史觀念,一種是“一治一亂”的“循環(huán)史觀”,一種是“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觀”。然而,近代以來隨著進化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歷史觀,一種是漸進的進化史觀,一種是激進的進化史觀。以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變法派主張漸進的歷史觀,而以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派則主張激進的歷史觀。兩派最大的分歧,就是用“漸進”的方式還是用“激進”的方式實現(xiàn)社會變革。
依據達爾文的生物演變理論,漸進式的進化史觀認為歷史發(fā)展有自己的順序,不能隨意打亂,“其演進也,有遲速之異。而無超越之時。故公例曰:萬物皆漸而無頓。凡淺演社會之所有者,皆深演社會所舊經者也”[2]1265。革命派吸收進化論突變思想,認為只有通過迅速的、劇烈的革命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他們堅信革命是為了進化,進化也需要革命,二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正如鄒容在《革命軍》中所說:“革命者,去腐敗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瓎韬?革命革命!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時也!此其時也!”[3]8
兩種不同的進化史觀指引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漸進式的還是激進式的進化史觀都認為進化是直線的不可逆的,進化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最終的目的,進化可以用人的力量加以改變。正是這兩種進化史觀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堅定信念,才促使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確立了進步樂觀的信念。
中國近代的知識分子們都具有一些種族主義的思想,這正是來源于他們所推崇的進化論思想。以變法派康有為為例,康有為是一個追求仁愛和平等的理想主義者,一生致力于“大同社會”。但是這樣一位思想家在種族問題上卻充滿了“不平等”的態(tài)度,毫不客氣的說,康有為是一個“白種中心主義”者。如果按照當時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學說并結合現(xiàn)實來看,黃種人應該是處于低等的民族。但是康有為卻有一種奇特的種族優(yōu)越感,在他看來白種人和黃種人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種族,黑種人和棕色人種最終將被淘汰??涤袨闃O其不喜歡棕色和黑色人種,對黑色人種更是充滿了鄙視。
而革命派與康有為、梁啟超的種族主義思想不同,康有為、梁啟超對種族的界定更多是從膚色來判斷的,是在世界范圍內的“種族主義”。革命派的“種族主義”卻是在國內,主要集中在“漢族”與“滿族”的關系上,革命派以鄒容為代表,將滿族視之為“異種”和“劣種”,而孫中山所說的“驅除韃虜”,就是驅除滿族,推翻其統(tǒng)治。章太炎的種族思想較為復雜一些,他既和梁啟超一樣具有世界范圍內的種族意識,又同革命派一樣具有“排滿種族”的思想。排斥異族、推崇“優(yōu)勝劣敗”的章太炎,甚至要求用“優(yōu)生學”“遺傳學”的理論在漢民族內部進行人為的“淘汰”。
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敗”“弱肉強食”思想的影響下,很容易引起人們對于強者的推崇。從近代中國的兩大追求目標“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來看,追求“國家富強”是不論變法派還是革命派都具有的思想,這種思想除了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外,面對當時的民族與社會危機,人們對西方就會滋生一種羨慕的心態(tài),西方就成為中國模仿學習的對象。
但是,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對“強者”的過度推崇很容易導致強權主義思維,梁啟超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推崇“強權”和“武力”,認為“兩平等者相遇,無所謂權力,道理即權力也;兩不平等者相遇,無所謂道理,權力即道理也”[4]459。這種“強權即為公理”的思想,對于保守弱勢的中國來說絕對不是一種“福音”。
19世紀末到“五四”前后,當進化論以一種“強勢”文化的姿態(tài)傳入中國時,處于“弱勢”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么“全面反擊”,要么吸收其思想為我所用。
第一,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達爾文進化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tǒng)思維?!疤觳蛔儯酪嗖蛔儭钡乃枷氡緛砭褪侨寮覟榫S護封建統(tǒng)治所提倡和宣揚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整個自然界是發(fā)展變化的,這是對中國古代“天不變,道亦不變”教條思想的徹底否定。
第二,適應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社會實際需要。進化論在中國傳播之時,正值中國處于民族危亡的時刻,它緊緊抓住了中國人的社會危機心理,一方面使中國人意識到中華民族已經到了要亡國滅種的危險處境,另一方面又使中國人看到了前進的希望,促使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救亡圖存,從而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眾多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紛紛以此為思想武器和實踐依據展開活動,以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變法派以此為基礎,積極主張社會漸進式的改良;而以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革命派,則主張激烈的社會革命。
第三,為改良派或革命派的政治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對于強調進步歷史觀的中國進化論者來說,未來一定是優(yōu)于現(xiàn)在的,那么為什么近代中國會落后呢?進化論的傳播使得中國人不可避免地要將中國與西方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包括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傳統(tǒng)文化等等。若是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落后,就要進行變法或革命;若是傳統(tǒng)文化的阻撓,那就要清算傳統(tǒng)文化。毋容置疑,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都與進化論思想的傳播具有必然的聯(lián)系。
第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得以廣泛傳播,將其歸功于進化論的早期傳播并不為過。一方面,進化論的傳播使人們的思想得以解放,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掃清了障礙。另一方面,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來說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在內容上有些相似之處,這樣,相信進化論的人再去接受唯物史觀就容易多了。比如進化論本身就是唯物主義的,唯物史觀則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唯物史觀提倡的“階級斗爭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斗爭論”相似,兩者都是強調“斗爭”,都主張社會是不斷進步的。
由于進化論在傳入中國時,是經過了“改造”和“加工”,因而必然是存有一定缺陷的,況且進化論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使得“五四”前后達爾文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難免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第一,進化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使進化論思想逐漸教條化。進化論思想從傳入中國開始,就被賦予了濃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紀末中國面臨的民族與社會危機,使中國人越來越推崇進化論思想,將之視為社會的普遍“公理”。梁啟超在他的《自由書·豪杰之公腦》中就說:“蓋生存競爭,天下萬物之公理也,既競爭,則優(yōu)者必勝,劣者必敗,此有有生以來不可避之公例也?!保?]354這種思想僵化了人們的思維,進化歷史觀的單向進步發(fā)展思維,也使得中國人更加熱烈地追求未來的理想社會。
第二,進化論為帝國主義的入侵提供了有利的借口。進化論思想論證了在生存斗爭與競爭中所形成的適者生存理論,這就為帝國主義侵略他國提供了有利的借口,使他們的侵略行徑被披上了合理化的外衣。
第三,社會進化論思想的歷史普遍主義思維,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進化論思想實際上屬于社會進化論思想,這種思想有一個特點,就是認為社會發(fā)展只遵循一條歷史規(guī)律,且社會形態(tài)是不斷向前演進的,認為世界上各個民族、各種文化都遵循這條共同的歷史規(guī)律發(fā)展。但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
[1] 陳旭麓.陳旭麓文集:第4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嚴復.嚴復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鄒容.革命軍[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2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