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晶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教研室,浙江東陽322100)
人的自然狀態(tài)是霍布斯社會思想的基石。他是從人的平等性開始,對這種自然狀態(tài)進行描述的?;舨妓拐J為:“自然使人在身心兩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時某人的體力雖則顯然比另一人強,或是腦力比另一人敏捷;但這一切總加在一起,也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到使這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因為就體力而論,最弱的人運用密謀或者與其他處在同一種危險下的人聯(lián)合起來,就能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殺死最強的人。至于智力,我……還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更加平等,可能使人不相信這種平等狀況的只是對自己智慧的自負而已?!保?]92
霍布斯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作了駁斥。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智力強者“治人”,體力雖強而智力弱者“治于人”,主人和仆人的差別就是這樣產生的。亞里士多德將這一說法當成他學說的基礎?;舨妓拐J為,“這種說法不但違反理性,而且也違反經(jīng)驗;因為世間很少人會愚蠢到不愿意自己管自己的事而寧愿受治于人的?!彼赋?,如果一個智者要對那個不相信自己智力超群的人動武的話,十有八九是輸;這就很好地說明,總的來說,人們在能力方面大致是平等的。他得出結論說:“因此,如果人生而平等,那么這種平等就應當予以承認。如果人生而不平等,那也由于人們認為自己平等,除了在平等的條件下不愿意進入和平狀態(tài)!因而同樣必需承認這種平等。”[2]117他把“每一個人都應當承認他人與自己生而平等”列為自然法中的一條。
比較兩者的觀點,我們認為霍布斯的說法更有道理。人與人在能力方面確實存在著差別,這一點是應該承認的;而問題在于,這種差別是否大到使一個人“能要求獲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樣要求的任何利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還十分風趣地說,人人都認為自己要比別人有智慧而不相信平等的說法,“這倒是證明人們在這一點上平等而不是不平等。因為一般說來,任何東西分配平均時,最大的證據(jù)莫過于人人都滿足于自己的一份。”[1]93
在論及自然狀態(tài)時,霍布斯還從另一個基本命題入手,這就是對于人的社會性的討論。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人是天生適合社會的動物”似乎成為定論,而霍布斯對它作了批駁:“這條原理盡管廣為人所接受,卻是不能成立的,其錯誤在于它立足于對人的自然狀態(tài)的淺薄之見。只要深入地考察人為什么要尋求相互陪伴及為什么喜歡彼此交往的原因,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不是因為人舍此別無其他的天性,而是因為機運?!保?]3-4
霍布斯進一步分析說,嬰兒需要他人幫助才能活下去,成人在他人的幫助下會生活得好一些,因此,人們自然會尋求他人的陪伴,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天生適合于社會。公民社會并不只是人們聚集在一起,而是一些聯(lián)盟,它們要求加入的人對達成聯(lián)盟有足夠的信心和認同。然而嬰兒和未受教育者等對此并沒有意識,因此他們不可能進入社會或對社會漠不關心。因此,所有的人在生下來時都是不適合于社會的,而許多人(也許是大多數(shù))由于缺乏教育等原因終其一生都不適合于社會。當然,人們可以變得適合于社會,但這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通過教育。[2]11
所謂“人是天生適合社會的動物”,是說人有一種傾向于過社會生活的本性,樂于與人交往,社會對他有一種吸引力。霍布斯認為不是這樣的,他說:“人如果沒有恐懼,就會更急迫地被支配人所吸引而不是被社會所吸引。我們因此可以說,大規(guī)模的、持久的社會起源不在于人們相互的仁慈而在于互相的恐懼。人們相互恐懼的原因,部分在于他們自然的平等,部分在于他們想彼此加害。因此我們就無法預期可以從別人那里獲得安全或確保我們自己的安全?!保?]6人們彼此加害最為常見的原因就在于許多人同時想要一個東西,而這個東西既不能被共享,也不能被分割,于是大家互相爭奪,彼此加害。
霍布斯認為,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而最大的害就是死亡。“因此,如果一個人盡全力去保護他的身體和生命免遭死亡,這既不是荒誕不經(jīng)的,也不應受指責,也不是與正確的理性相悖的??梢哉f,不與正確的理性相悖,就是按照正義和權利去行事了?!畽嗬@個詞的確切的含義是每個人都有按照正確的理性去運用他的自然能力的自由。因此,自然權利的首要基礎就是:每個人都盡可能地保護他的生命。既然人都有自我保存的權利,那他就有采取足以保存他自己的任何手段和任何行動的權利。就自然法而言,一個人是他自己事情的裁決者,無論他要采用的手段和行動對保存他的生命是否必要。就純粹的自然狀態(tài)而言,……每個人都被允許對任何人去做任何事,無論他想要什么、他能得到什么,他都可以去占有、使用和享受。”[2]7-8
許多論者在談及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時,有一個不約而同的評價:它是建在“人性惡”的基礎之上。例如,有論者說:“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3]還有論者認為,“霍布斯‘自然狀態(tài)論’的前提假定:人性是惡的,人是自私自利的;”[4]類似的觀點有:“霍布斯認為人性本惡。人都是自私自利,殘暴,好斗的,有趨利避害的本能;”[5]同樣的看法還有:霍布斯從人性惡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人生來是平等的、趨利避害、謀求自我保存的。[6]
我們認為,這些看法是對霍布斯有關思想的誤解。從上面所引霍布斯的話可知,他并不認為“趨利避害”(或自私自利)就是人性惡,反而將最大的趨利避害即“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免遭死亡”稱為“按照正義和權利去行事”,是“自然權利的首要基礎”,為此可以“對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何況善和惡都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逐漸形成的道德觀念以及相應的行為;在人的自然狀態(tài)中,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觀念的,也就是說,這時任何個體的行為都既說不上是善,也不能說是惡,只能說他們本性如此,不得不如此。
還有論者說:“霍布斯卻認為‘人性本惡’。人類是極其自私和狹隘的。人們在虛榮和對死亡的畏懼的驅使下不可避免地走向相互攻伐?!保?]他們的意思是,霍布斯認為人們在對死亡的畏懼的驅使下不可避免地走向相互攻伐。殊不知霍布斯的觀點正好相反:“使人們傾向于和平的激情是對死亡的畏懼,對舒適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過自己的勤勞取得這一切的希望。于是理智便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條件。”[1]96-97人們對死亡的畏懼不但不會“走向相互攻伐”,反而是一種“使人們傾向于和平的激情”。看來該論者并沒有搞清楚《利維坦》有關論述的意思,就輕率地作出論斷。
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們在能力上平等,并且想彼此加害,由此形成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這“不是簡單的戰(zhàn)爭,而是人人相互為敵的戰(zhàn)爭”?!耙驗樵谧匀粻顟B(tài)中的人也即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中的人在力量及其他能力上自然的平等,他們不可能預期能獲得長久的保存。因此,在和平的存在還有希望的時候,就尋求和平;在和平已經(jīng)不可得的時候,就在戰(zhàn)爭中尋求救助——這是正確理性也即自然法的指令?!保?]9-11也就是說,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中,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戰(zhàn)爭狀態(tài),這應該是經(jīng)常的;還有一種是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這應該是兩次戰(zhàn)爭狀態(tài)之間的間隔時期。
那么,這兩種狀態(tài)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呢?霍布斯沒有詳細解說。不過他談到,在自然狀態(tài)中,所有的人都有加害于人的意愿;但加害的原因有不同。大致有兩類人:一類人特別爭強好勝,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總想得到比別人多的東西,乃至獲得一切,他加害于人的原因是對自己的力量估計過高;另一類人對自己的能力估計得當,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也不反對別人得到,實行了自然的平等,他加害于人的原因是為了自己的財產和自由。[2]6按照霍布斯的分析,我們是否可以說,如果是第一類人碰到了一起,那么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就是必然的;而第二類人在一起,倒可能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不過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在自然狀態(tài)中,人們相遇時,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是否充足,是否不匱乏;如果東西(首先是食物)足以供大家享用,那么導致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最根本的原因就不存在了,人們可能處于相對和平狀態(tài);如果東西匱乏,不能滿足基本需要,那么即使是對自己的能力估計得當?shù)牡诙惾讼嗵?,沖突和爭斗即彼此加害仍然是避免不了的。
有人認為霍布斯所說的自然狀態(tài)并不存在,對此霍布斯答復說:“也許會有人認為這種時代和這種戰(zhàn)爭狀態(tài)從未存在過,我也相信決不會整個世界普遍出現(xiàn)這種狀況,但有許多地方的人現(xiàn)在卻是這樣生活的?!保?]95他列舉了美洲許多地方野蠻民族的狀態(tài)、現(xiàn)代社會處于內戰(zhàn)時的狀態(tài)以及國王和最高主權者之間互相猜忌的狀態(tài)等為例。有人會認為這里霍布斯是答非所問,實際上他的回答正在點子上。這種自然狀態(tài)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這個問題沒有什么意義,是不需要直接回答的?;舨妓共⒎窃诳脊艑W或人類學的意義上提出這個概念,而是在哲學和社會學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也就是說,設定自然狀態(tài)這一概念,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參照點,可以更好地看清楚現(xiàn)實社會的利弊:由自然狀態(tài)中人們的自然權利,可以對照現(xiàn)實社會是否將其作了最大程度的保全;如果沒有,則人們組成社會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由自然狀態(tài)中人們相互為敵、彼此加害的情況,可以對照現(xiàn)實社會中是否有同樣的情況;如果有(如上面霍布斯所列舉的),那人們組成社會以消除相互敵對和傷害的初衷就沒有實現(xiàn)。
[1]霍布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霍布斯.論公民[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3]祿德安.霍布斯與洛克——兩種自然狀態(tài)與兩種政治哲學[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9.
[4]孔小惠.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論”及其對現(xiàn)實主義理論的影響[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2):2.
[5]劉秀華.霍布斯和洛克自然狀態(tài)思想比較研究[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2):65.
[6]李澤.共同價值基點衍生的兩種自然法理念——霍布斯與洛克自然法思想之比較[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4.
[7]張懷民,朱磊.洛克與霍布斯兩種自然狀態(tài)之比較[J].理論觀察,200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