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烈
(延邊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 吉林延吉 133000)
試論東丹國及其政權(quán)的性質(zhì)
唐 烈
(延邊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 吉林延吉 133000)
東丹國是遼于926年滅亡渤海國之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渤海國的故土上一手炮制的政權(quán)。該政權(quán)不僅是建立在渤海國的故土上,而且在制度方面基本保留了原渤海國的制度,統(tǒng)治的是渤海國的遺民,與原渤海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謂“東丹”,即東契丹之意。由于這些原因,關(guān)于東丹國的性質(zhì)歷來是史學(xué)家們爭議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擬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和自身的認識對該問題進行闡述。
東丹國;耶律倍;渤海遺民;耶律羽之;耶律德光
東丹國是渤海滅亡之后在其故土上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國家,所以在各種敘述渤海歷史的著作和論文當中,自然會涉及到東丹國。由于東丹國與遼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中國學(xué)者對東丹國的研究碩果豐富,甚至在通史類的著作當中也有提及。例如,金毓黻的《東北通史》(洪化出版社1976年版,463-480頁);朱國忱、魏國忠的《渤海史稿》(黑龍江省文物出版社編輯室1984年,93-102頁);①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的《渤海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120-131頁)等。由于東丹國是遼在滅亡渤海之后建立的,所以在中國關(guān)于東丹國的研究呈現(xiàn)出了“雙重性”,即東丹國的研究既可以看作是渤海史研究也可以看作是遼史的研究。又因為上述原因,中國學(xué)界關(guān)于東丹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耶律倍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也有為數(shù)不多的關(guān)于東丹國的性質(zhì)和建國情況以及對年號的考證的文章。
筆者僅就自己所能搜集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和論述。關(guān)于東丹國君耶律倍的文章主要有劉肅勇的《東丹國與東丹王耶律倍》(遼寧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2年03期);孟廣耀的《耶律倍及其藏書樓——望海堂》(《實踐》1982年03期);劉肅勇的《閭山腳下話東丹王》(錦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4年02期);舒焚的《東丹王耶律倍》(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綜合版)1985年02期);何俊哲的《耶律倍與東丹國諸事考》(《北方文物》1993年03期);雷紫翰的《東丹王出走后唐淺論》(張掖師專學(xué)報(綜合版)1993年01期);楊雨舒的《“耶律倍與東丹國諸事考”商榷》(《北方文物》1995年03期);葉啟曉、干志耿的《滇西契丹遺人與耶律倍》(《北方文物》1995年04期);張婧的《東丹王耶律倍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01期)以及孟昭慧的《遼“讓國皇帝”耶律倍再認識》(《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漢文版)2012年03期)等。
關(guān)于東丹國史實等方面的文章主要有王德忠的《遼朝對東丹國的統(tǒng)治政策及其評價》(昭烏達蒙族師專學(xué)報(社科版)1987年02期);楊雨舒的《遼代耶律羽之“墓志”所記東丹國史事考》(《社會科學(xué)輯刊》1996年05期);[韓]金渭顯的《東丹國變遷考》(《宋史研究論叢》2003年);李雪梅的《論東丹國的建國原因及其性質(zhì)》(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7年03期);李雪梅的《東丹國基本史實研究》(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7年碩士畢業(yè)論文);劉浦江的《再談“東丹國”國號問題》(《中國史研究》2008年01期);都興智的《試論耶律羽之家族與東丹國》(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8年06期);康鵬的《東丹國廢罷時間新探》(《北方文物》2010年02期);許海波的《遼朝治理東丹國與燕云十六州之異同》(遼寧大學(xué)2012年碩士畢業(yè)論文)等。由上述的研究動態(tài)整理不難看出,中國學(xué)界關(guān)于耶律倍這個人物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充分了,但是研究東丹國性質(zhì)的文章并不多見,這也正是筆者寫作此篇文章的目的之所在。
(一)東丹國的基本史實
東丹國建立于926年2月19日,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軍滅亡渤海國之后,在渤海國的故土上宣布改渤海國國號為東丹國,封其長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建元甘露并把渤海國故都上京龍泉府改為“天福城”,以天福城作為東丹國的首都。所謂“東丹”,與契丹有對稱之義,亦即東契丹之意。②由于東丹國是建立在渤海的故土上對渤海遺民進行直接統(tǒng)治,并且人皇王耶律倍又是契丹的皇太子,這種情況就決定了東丹國從建立之初就會遭到渤海遺民們的反抗。在東丹建立后僅1個月就爆發(fā)了安邊、定理等三府反抗東丹國的起義。后經(jīng)契丹軍隊前往鎮(zhèn)壓而失敗。以后其他各府也不斷爆發(fā)反對東丹國的起義。阿保機在926年7月27日病死于扶余城。耶律倍以皇太子的身份回契丹上京奔喪。阿保機已死,作為皇太子的耶律倍本應(yīng)即位成為新皇帝,但是由于阿保機的皇后述律氏在阿保機死后稱制,述律氏偏愛皇次子耶律德光,并且由于耶律倍自幼喜好讀書,幼聰敏好學(xué),外寬內(nèi)摯③。當時的契丹處于建國初期,全國的各個地方都需要鞏固和穩(wěn)定,在這點上耶律倍和隨父征戰(zhàn)多年的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相比處于明顯的下風(fēng)。④出于政治權(quán)利斗爭的需要,在耶律倍為其父奔喪之后,登上皇位的太宗耶律德光將其兄留居在上京臨潢府長達2年之久。
在耶律倍滯留上京臨潢府期間遼太宗耶律德光詔令時任東丹國右次相的耶律羽之遷東丹國于東平,并且遷渤海的遺民來此。升東平郡為南京,后改為東京。⑤在東丹國南遷完成之后,東丹王耶律倍被放回。倍既歸國,命王繼遠撰《建南京碑》,起書樓于西宮,作《樂田園詩》。唐明宗聞之,遣人跨海持書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謂左右曰:“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詩曰:“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xiāng)人,從此投外國?!雹迯氖窌系倪@段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在回到東丹之后,耶律倍仍免不了被監(jiān)視的命運,最后不得不出走后唐。東丹國的大權(quán)主要控制在與契丹朝廷直接溝通的權(quán)臣耶律羽之手中。其后,東丹國內(nèi)部權(quán)力斗爭不斷,最終于甘露五十七年(公元928年)遼國⑦罷黜了東京中臺省,東丹國被廢除。東丹國從926年建立到928年南遷直至982年遼國廢除了遼陽中臺省,東丹國被完全廢除,其所屬的疆域被劃歸東京道管轄,東丹國前后共存在了57年。
(二)東丹國政權(quán)的構(gòu)成和運行情況
1.東丹國的政權(quán)構(gòu)成
東丹國因其統(tǒng)治的是渤海故地,加之當時渤海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情況要高于契丹,所以東丹國建立之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是沿襲了渤海的舊例。主要以王為核心,王的權(quán)利極大,地位僅次于契丹國的皇帝。史書記載:“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霹,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雹唷跋仁牵挥?zhèn)東丹時乃渤海國亦有宮殿,被十二旒冕,服皆畫龍象,稱制行令。凡渤海左右平章事、大內(nèi)相已下百官,皆其國自除授。⑨“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主之。以皇弟迭剌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
2.東丹國的統(tǒng)治方式
由于原渤海地區(qū)實行的是府州縣制,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也更接近于漢族地區(qū),與以游牧為主的契丹有著較大的不同。而據(jù)史書記載耶律倍自幼聰敏好學(xué),是在契丹貴族當中為數(shù)不多的漢學(xué)家,甚至給自己的藏書樓冠名為望海堂,在其出走后唐時也攜帶了大量的書籍,契丹太祖阿保機任用耶律倍來治理東丹國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東丹國建立之初即采用“一用漢法”⑾來進行管理。才用這種方法來治理東丹國,有利于渤海遺民更快的接受東丹國這個新的政權(quán)。根據(jù)《遼史》“歲貢布十五萬端,馬千匹”⑿的記載,當時東丹國的人民不僅要繳納給東丹國的統(tǒng)治者各種稅負,還要負擔(dān)契丹對東丹國征收的貢賦。從這點上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東丹國名義上為“國”,但實質(zhì)上還是要向契丹稱臣納貢。各種沉重的貢稅使得東丹國的人民不堪重負,渤海的舊貴族大延琳起兵反遼的原因之一就是不堪沉重的貢稅。
3.東丹國的對外交往情況
東丹國在建立之后,多打著渤海的名號進行對外交往活動。例如五代會要記載:“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五月,渤海遣使高正詞入朝,貢方物。長興二年(931年)十二月,渤海使文成角來朝貢。清泰二年(935年),渤海遣使列周義入朝,貢方物,等等。⒀在與日本的交往當中,東丹國也采取了這種策略。例如,甘露四年(929年)末,東丹國派裴赴日,于第二年到達日本,此次出訪據(jù)裴上一次以渤海使臣的名義訪日以過去10年。日皇遣使詢問,裴說自己本為渤海故臣,今為東丹國之臣,并在對答過程中多次稱契丹亡之過惡,一日為臣者,豈有如此乎?日本從裴的口中得知渤海滅亡,并指責(zé)其失節(jié),背真向偽,爭善從惡,不忠不義,不得入日京。⒁通過東丹國建立之后雖然在對外交往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但是卻都是故國渤海的名義進行的,并且在日本官方知道了裴已經(jīng)不是渤海的使臣,而是東丹國的使臣之后就將其拒之門外,由此可知,日本當時并不承認東丹國。
4.東丹國的廢止
東丹國從926年建立,到928年因為契丹貴族的內(nèi)部斗爭和為了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而將東丹國整體南遷至東平郡。在此之后,太宗皇帝耶律德光通過打擊東丹國政權(quán)當中的渤海遺民勢力和扶植權(quán)臣耶律羽之將東丹國的實際大權(quán)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這種做法不僅使東丹國的“渤?!鄙试絹碓降?,也使得東丹國的“東丹”色彩越來越淡,最終,當東丹國已經(jīng)完全被遼朝廷所控制與其他朝廷所控制的地區(qū)沒有任何區(qū)別之后,遼廷于甘露五十七年(982年)罷東京中臺省⒂,東丹國被廢除,東丹國的疆域劃歸遼的東京道管轄,東丹國這個名字前后共存在57年。
東丹國建立之初,國王是由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指定的人皇王耶律倍,雖然在政權(quán)的建制上沿用的是渤海的舊制,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渤海因素,雖然表面看來大權(quán)先是由人皇王耶律倍掌握,后來在耶律倍爭奪契丹皇位失敗被軟禁直至后來出走后唐之后,由耶律羽之掌握。不過應(yīng)該看到更深層次的就是耶律羽之掌權(quán)只是表面現(xiàn)象,從耶律羽之接受耶律德光的詔令完成東丹國南遷這一事件可以看出,真正掌握東丹國權(quán)利的是契丹的皇帝。并且東丹國每年都要向契丹國納貢賦,東丹國境內(nèi)的渤海遺民們要承受東丹國和契丹的雙重壓榨和盤剝也是起義不斷發(fā)生,東丹國統(tǒng)治不穩(wěn)的一個重要原因。
雖然東丹國與當時契丹統(tǒng)治的其他地區(qū)相比有一定的自治權(quán),比如對外交往和鑄造貨幣的權(quán)利,但是從現(xiàn)有的史料可以看出在東丹國的對外交往過程中一直都打著渤海的旗號,甚至在與日本的交往過程中當日本得知東丹國的情況之后,便將以東丹國名義出使的使者趕走便知,東丹國這一政權(quán)并不被其他國家承認。至于鑄造貨幣,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在耶律阿保機冊封完長子耶律倍為人皇王,將忽漢城改為天福城并冊封完四大相之后,曾下令鑄造“開丹圣寶”錢以慶祝之。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雖然東丹國有鑄造貨幣的權(quán)利,但是下令鑄造貨幣的并非東丹國的國王耶律倍,而是契丹的皇帝耶律阿保機,這種鑄造權(quán)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權(quán)利。再者,身為一國之君的耶律倍隨意被耶律燈光軟禁在上京臨潢府長達兩年,并且在此期間耶律德光直接下令將東丹國整體南遷,從以上種種,我們不難看出,東丹國一開始就只是契丹(后來的遼國)的地方政權(quán),之所以會有一些額外的“特權(quán)”,例如對外交流、鑄造“貨幣”、區(qū)域內(nèi)的官僚有稱王和任命四大相的權(quán)利,主要是由于東丹國統(tǒng)治的地區(qū)為渤海的故地,渤海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要高于當時的契丹,契丹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為了自己的統(tǒng)治需要。從日后耶律羽之直接對契丹王廷負責(zé)也可以看出,這種繼承渤海的權(quán)利架構(gòu)其實只是一種為了統(tǒng)治需要而做的表面形式而已。最后,東丹國的廢除,即不是被別國攻破國都亦不是由另外一個新國家來代替東丹國。而是東丹國直接被降格為遼的東京道。
綜上所述,從東丹國的建立,到南遷再到最后被廢除,在長達五十七年的歷史當中,始終有契丹(后為遼國)中央政權(quán)的參與,而東丹國所享有的一些類似于“國家”才能享有的特權(quán),但是這種特權(quán)只是徒有虛名的特權(quán),所以東丹國政權(quán)從一開始就只是契丹統(tǒng)治下的一個帶有“國號”的地方政權(quán),東丹國只不過是契丹統(tǒng)治下的一個擁有國號的“特殊政權(quán)轄區(qū)”而已。
注釋:
①參考自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渤海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р120。
②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渤海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р121。
③《遼史》卷72:列傳第2,義宗倍。
④參考《遼史》卷3·本紀第三。
⑤東平郡所在地為今遼寧省遼陽市。
⑥《遼史》卷72:列傳第2,義宗倍。
⑦契丹于947年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改國號為遼。
⑧《遼史》卷72:列傳第2,義宗倍。
⑨《契丹國志》卷14,東丹王傳。
⑩《遼史》卷2,本紀第二,太祖下。
⑾《遼史》卷61,志第三十,刑法。
⑿《遼史》卷72:列傳第2,義宗倍。
⒀參考自《五代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⒁參考自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渤海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р124。
⒂中臺省為東丹國建立之后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這里的東京中臺省應(yīng)為東丹國南遷之后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名稱。
⒃httр://b1og.sina.com.cn/s/b1og_4b99e63e0102e2dd.htm1,2013,10,27.
[1]金毓黻,著.東北通史.洪化出版社,1976.
[2]劉肅勇.東丹國與東丹王耶律倍.遼寧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2(03).
[3]孟廣耀.耶律倍及其藏書樓——望海堂.實踐,1982(03).
[4]劉肅勇.閭山腳下話東丹王.錦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4(02).
[5]朱國忱,魏國忠,著.渤海史稿.黑龍江省文物出版社編輯室,1984.
[6]舒焚.東丹王耶律倍.湖北大學(xué)學(xué)報(綜合版),1985(02).
[7]王德忠.遼朝對東丹國的統(tǒng)治政策及其評價.昭烏達蒙族師專學(xué)報(社科版),1987(02).
[8]雷紫翰.東丹王出走后唐淺論.張掖師專學(xué)報(綜合版),1993(01).
[9]何俊哲.耶律倍與東丹國諸事考.北方文物,1993(03).
[1 0]楊雨舒.“耶律倍與東丹國諸事考”商榷.北方文物,1995(03).
[11]葉啟曉,干志耿.滇西契丹遺人與耶律倍.北方文物,1995(04).
[12]楊雨舒.遼代耶律羽之“墓志”所記東丹國史事考.社會科學(xué)輯刊,1996(05).
[13][韓]金渭顯.東丹國變遷考.宋史研究論叢,2003.
[14]張婧.東丹王耶律倍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01).
[15]李雪梅.論東丹國的建國原因及其性質(zhì).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7(03).
[16]李雪梅.東丹國基本史實研究.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7年碩士畢業(yè)論文.
[17]劉浦江.再談“東丹國”國號問題.中國史研究,2008(01).
[18]都興智.試論耶律羽之家族與東丹國.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8(06).
[19]康鵬.東丹國廢罷時間新探.北方文物,2010(02).
[20]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著.渤海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21]孟昭慧.遼“讓國皇帝”耶律倍再認識.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漢文版),2012(03).
[22]許海波.遼朝治理東丹國與燕云十六州之異同.遼寧大學(xué)2012年碩士畢業(yè)論文.
[責(zé)任編輯:陳懷民]
Dongdan states and properties of regime
Tang Li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0, China)
Dongdan states was the regime established by Yelv abaoji in Bohai after perishing Bohai in 926 years. The regime was not only built on Bohai's land, but also retained the original Bohai country system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ruled Bohai's adherents, and had all kinds of connections with Bohai state. The so-called "Dongdan", namely east Khitan. For these reasons, property of Dongdan states was always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historians disput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is problem with the material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Dongdan states; Yelvbei; Bohai adherents; Yelvyuzhi; Yelv deguang
K10
A
1000-9795(2014)01-0482-02
2013-11-20
唐 烈(1986-),女,河北承德人,從事中朝日關(guān)系史方向的研究。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其國內(nèi)殊死以下”。⑩從上述史料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東丹國政權(quán)在建立之初雖然沿用的是渤海時期的政治體制,但是實際的大權(quán)卻控制在以耶律倍為首的契丹貴族手中。東丹國政權(quán)只是繼承了舊渤海政權(quán)的政體形式,一個空外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