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
(集寧師范學院思政部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史前內蒙古地區(qū)石城遺址比較研究
王 璇
(集寧師范學院思政部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2000)
在內蒙古發(fā)現(xiàn)的數(shù)百處史前遺址中,外圍建筑石筑圍墻的遺址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比中南部和東南部的石城遺址,發(fā)現(xiàn)它們分布在歷史時期的長城沿線地帶,均依山傍水而建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功能并已有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中南部的石城址以個體性質存在,東南部以點、線分布,形成了一定范圍的統(tǒng)一整體。東南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及其伴隨的器物,與中南部有很多共性,它應是岱海地區(qū)以老虎山為代表的大型石城址進一步分化和發(fā)展的結果。
史前遺址;內蒙古;中南部;東南部;石城
(一)規(guī)模大小差異大
各個遺址石城址的面積差異大,小的僅有4千平方米,大的有25萬平方米,一般在3、4萬平方米。
(二)依山傍水而建,利用水資源并有軍事防御色彩
陰山南麓的五座石城址在大青山第一、二臺地上,呈一字排開,南是土默川平原和黃河。岱海地區(qū)的石城址背靠蠻漢山,面向岱海。早期石城址僅利用斷崖、沖溝依險而建,晚期石城址配有人工壘砌的石墻,防御性明顯加強。
(三)有祭祀遺存
在陰山南麓的石城內外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不等的祭祀遺存,在岱海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和生活區(qū)分開的祭壇。
(一)石城多有圍墻或護城壕之類的防御性設施
石城多有圍墻或護城壕之類的防御性設施,這大大增加了城址的規(guī)模而且防御性強。其中分布在半支箭和錫伯河流域的城址多建在距離河流較遠的深山里,一般坐落在相對獨立的山丘臺地上,面積小的有1千多平方米,大的有15000平方米。石墻或人工壕與山勢融為一體。陰河流域的城址多修建在距離河流較近的緩坡或臺地上,靠山面水。面積小的數(shù)千平方米,大的上萬平方米。
(二)距離水源較近,依賴水源性強
在陰河流域的兩岸臺地和山崗上廣泛的分布著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有的遠離陰河主干而分布在其支流兩岸,平均海拔高度為768米,從空間上看是呈向河流聚集的趨勢。它們對水源的依賴極強,遺址距離水源在百米之內或是數(shù)百米之遙。這既解決了它們的生活用水又起到了護城河的天然屏障作用,同時在居民懂得利用水的同時,也會想到保護水和占有水的觀念產生。在陰河初頭朗鎮(zhèn)忙牛營子村溫家營子城址,海拔在1000米以上,距離水源近百米之遙,它建在了溫家地溝的關鍵部位從而控制了水源。在這周圍地勢險要,能用來耕種的土地稀少,那么它接近水源的目的就是控制水源,起到了遏制咽喉的防御目的。
(三)后世“城”的雛形
第一,石城外發(fā)現(xiàn)護城壕,有的是利用了天然的河流,有的是人工挖掘而成的。但是也有的在內側。如遼寧北票康家屯遺址、三座店遺址和遲家營子石城遺址。
第二,城墻有完全由石頭壘砌而成的實心墻,還有用石頭壘砌,中間填充土,夯過的夾心墻。一般情況下,面積較大,視野相對開闊的一面用夾心墻,其余用實心墻。而面積相對較小,則用實心墻。
第三,城墻依附建筑“馬面”,一般為突出城墻的石質建筑,呈半圓形或馬蹄形,有的是土心,有的是石心。有的是一道石質建筑或多道石質建筑。
第四,城墻上多有缺口,類似是城門。有的缺口兩旁有石質建筑,有的還有石質壘砌的臺階或是鋪設的小路。
第五,石城址最顯著的遺址就是石圈,這些石圈是房址的基址。有圓形,方形等形狀的。有的是單層的,有的多層的。單圈石質建筑,一般是作為多圈石質建筑的附屬出現(xiàn)在遺址中。這些石質建筑面積不等,小型的直徑在2-4米,大的達到10米。大型的房址一般建在整個城址中地勢較平坦,相對位置較高的地方。在這些房址中,一般以院落為基本單位,由多個房子和院墻組成。有的是兩個房址共用一道院墻,有的是幾個院落連城一片,這種現(xiàn)象在赤峰市三座店遺址最為明顯。
第六,石城內有一類特殊的建筑設施,它們是呈圓形或是半圓形的“平臺”,位置一般居于遺址內顯著的地方,具有顯著的宗教祭祀功用。這與赤峰地區(qū)興隆洼文化和紅山文化的石圈祭祀遺存極為相似。這類建筑的并不是所有石城中都有,而是在中型以上的石城中才會出現(xiàn)。從石城的整體來看,有這種“臺”的石城,都以它為中心,周圍建設了許多房屋。
(四)出現(xiàn)“連城”、“復城”
城的外部出現(xiàn)了“連城”和“復城”。這一現(xiàn)象在老哈河的支流陰河流域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所謂“連城"就是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石城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統(tǒng)一體。三座店遺址就是兩個面積不等的遺址構成,大城在西,小城在東,小城緊挨著大城。小城整體呈不規(guī)則形,四周都環(huán)著石質城墻,其中南城墻的西端直接與大城的東墻相連接。根據出土遺物和城址建筑形制分析,可以肯定大小城是一種共存關系而非前后相繼的關系,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應該是先民在規(guī)劃整個聚落時出于某種考慮而作出的選擇。而“復城”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城中城,即在一個帶有圍墻遺址的中間還存在另一個帶有圍墻的遺址。西山根遺址由南北兩座城組成,其中南城先建于北城,北城把南城包圍了起來,從而形成了城中城的現(xiàn)象。
(一)大部分墻基均建在生黃土上,基上以大小不等的石頭錯縫壘砌石墻,縫間填以碎石塊或黃泥。
(二)均建在臺地或高崗上,有成階梯,成排分布的趨勢。
(三)均建在既地勢險要,又便于生活之地。
(四)分布于歷史時期長城地帶沿線。中南部的石城址地理位置靠近趙長城沿線,東南部的石城址地理位置分布于秦漢長城地帶沿線。兩處石城址每一個體是一個防御單位,每組石城形成了一個防御鏈條,這和后世的長城的防御作用是一樣的。蘇秉琦先生就曾形象地把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稱為長城的原型。
(五)多有專門祭祀遺址出現(xiàn)
兩處石城址多有專門的祭祀遺址,但形狀多有不同。如中南部的石城址威俊,黑麻板,莎木佳遺址內有類似“回”字形的祭壇,老虎山遺址在山坡高臺上有突出的小方城。東南部的石城址祭祀址一般依附在城墻或是內墻的中間位置上類似“平臺”的建筑,如西山跟石城址遺址中心有一處馬蹄形平臺,四周有石頭壘砌而成,中間填充石塊和土。在陰河中下游石城的調查中,也曾發(fā)現(xiàn)了多處有“平臺”一類的建筑。
中南部的石城址以個體性質存在,之間看不出主次之分。
東南部的石城址以點、線分布,組成了一定范圍內的統(tǒng)一整體。城址按規(guī)模分為大、中、小三等級,皆成組分布。每一組石城圍繞一座中型或是大型的石城呈線形分布,中型以上的石城都有附屬的圓形或是半圓形的祭祀臺。
綜上所述,東南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石城與中南部有許多共性,與老虎山遺址群在建筑方式與房址分布上很相似。從時間上的首尾相接和出土的器物上判斷它應是以老虎山為代表的大型石城址進一步分化和發(fā)展的結果。
這兩處地域從新石器時代就有文化交流,至今雖未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有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但當時相近的自然文化環(huán)境,歷史上的文化沉淀和不可避免的文化交流不難理解它們在石城的建筑工藝上所有異曲同工之處。
史前內蒙古地區(qū)的石城與中原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石城的時間相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它們逐漸被土城所取代,但兩處石城在當時所承擔的歷史責任值得我們繼續(xù)探析。
[1]楊杰.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居住建筑[А]\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C].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72.
[2]田廣金.內蒙古長城地帶石城址聚落址[А]\紀念城子崖遺址發(fā)掘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C].齊魯出版社,1993.
[3]包頭文物考古文集(上).包頭文物管理處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9(第1版).
[4]徐光翼.赤峰英金河、陰河流域的石城址[А]\夏鼐先生考古50年論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6.
[5]曹建恩,魏堅.內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及相關問題[J].文物,1999(2).
[6]王惠德,薛志強,吉迪.陰河中下游石城的調查與研究[J].昭鳥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
[7]薛志強,王惠德.陰河中下游地區(qū)夏家店下層文化城址的性質和特點[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5(3).
Comparative study of Shicheng ruins in prehistoric Inner Mongolia area
Wang X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Jining Normal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In the hundreds of prehistoric sites found in Inner Mongolia, site of peripheral building stone walls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contrast of Shicheng ruins of South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fou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zone along the Great Wall, which was built with obvious military defense function and had the special place of worship, central and Southern rock site existed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 distributed with point and line in the southeast, form a unified whole. Shicheng settlements and associated artifacts, had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south, it was the result of Daihai area taking Tiger Mountai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rge Shicheng ruins further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historic ruins; Inner Mongolia; South Central; southeast; ruins
K878
A
1000-9795(2014)01-0487-02
[責任編輯:陳懷民]
2013-11-20
王 璇(1984-),女,內蒙古察右前旗人,講師,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方向的研究。
集寧師范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史前內蒙古地區(qū)石城遺址比較研究(jsky20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