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燕
(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株洲 412007)
梭羅與莊子的“垂釣”寓言比較研究
薛海燕
(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株洲 412007)
莊子;梭羅;垂釣;寓言
《瓦爾登湖》和《莊子》分別是梭羅和莊子的代表作。其中的典型文學形象——“垂釣”寓言涵義深刻,兩位大家的共識是:“垂釣”幫助人們認識自然更認識自己,有益于人性的塑造。差異在于:梭羅認為“垂釣”具有修身養(yǎng)性功能的同時,具有實用主義色彩,莊子則在“垂釣”中表現一種隱逸精神并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我國學界常有人把美國19世紀中葉超驗主義的代表梭羅與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進行比較研究,認為他們都具有生態(tài)意識,政治態(tài)度亦頗為相似。近20年來,圍繞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頗豐??v觀諸多研究成果,絕大部分關注二者的相似之處,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自然觀:梭羅與莊子都渴望人與自然合而為一,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是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最多,較有代表性的是:程愛民的《論梭羅自然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1],用哲學的方法從源頭上解析東西方如何看待“天人合一”問題;顏曉川與付玲的《梭羅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因素》[2],也是站在哲學的角度分析道家與梭羅之間在自然觀、生活觀以及政治觀上的相同性,認為梭羅飽讀東方哲學著作,所以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其次,人生觀與社會觀:在自然觀相同的基礎上,人們發(fā)現梭羅與莊子的人生觀與社會觀也出奇的一致。二人都反對奢侈的物質享受,提倡尋求一種現實世界與個人理想世界的平衡狀態(tài),如于立亭的《梭羅與道家思想》[3]、王清宇的《尚美簡樸超越——從道家自然觀看梭羅的生活追求》[4]、何穎的《梭羅對〈莊子〉的吸收與融通》[5]、楊金才的《梭羅的遁世與入世情懷》[6]等文章。第三,文化比較:這類研究主要是為了印證莊子與梭羅思想的相近,同時也是為了找出二人相似的根源。大部分的學者是單向地研究梭羅受到的中國文化影響,主要是道家思想的影響。如王琴的《梭羅與中國文化的早期接觸》[7]、張建國的《莊子和梭羅散文思想內涵之比較》[8]。
此類研究大部分是從思想文化的視野去比較二者的異同,本文則從文學形象的角度開展研究,認為雖然梭羅與莊子主要是思想家,但他們在文學上做出的貢獻以及對后世的影響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對他們作品中的“垂釣”寓言的對比研究,意在進一步揭示二者在認識上的差異,以莊子思想為依托,挖掘梭羅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內涵。
一個作家不論表達什么深刻的思想,他一定是通過生動的形象來表示的。英國浪漫派詩人柯爾律治認為“詩人、藝術家須把握事物的本質,在自然和內在的意志、感情之間起著中介作用,藝術品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與外在世界相契合的產物?!保?]可以說,形象是表現文學內容的關鍵所在,沒有形象,光靠語言文字難以在人們的頭腦里產生栩栩如生的畫面,也就無法達到審美的效果。在《瓦爾登湖》中,“垂釣”寓言比比皆是,主要體現了“認識自然”、“釣'神性'”和表達“社會政治觀點”這三方面的涵義。
1.認識自然
梭羅的垂釣首先是一個對自然的認識過程。在《湖》一篇中,梭羅記錄了他的親身經歷。“我常常駕一葉扁舟,到森林中一個人跡罕至的小灣里去垂釣,現在早已經變成一片草地,但是這兩年,湖水穩(wěn)步上漲,現在是1852年的夏天,湖水比我住在那兒時剛好高出5英尺,幾乎跟30年前一樣高,這片草地又可以釣魚了。湖水的這種時漲時落,不管是否有周期性,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真是令人嘆為觀止?!保?0]通過垂釣,梭羅認識到自然的周期變化。而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會花時間去研究湖水的漲落問題,人與自然越來越遠,只考慮到自己的生存,自然成了人們征服的對象。梭羅在垂釣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進行了思考,認識到自然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人認識自己的一面鏡子,人在自然面前并沒有特殊身份,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平等的。自然界的事物始終保持質樸與簡單的性質,安靜的存在著不被任何事物影響。因此,梭羅愿意與禽獸為鄰,寧愿一人在森林中生活,這些自然的秘密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所無法體會到的。
梭羅用垂釣來說明人認識自然的例子在《瓦爾登湖》里比比皆是。如:《我的生活地方,我的生活追求》里梭羅有這樣一段話:“時間只是我垂釣的小溪。我喝的是小溪的水;但是我喝水的時候,清晰地看到了河底的沙子,從而感到小溪是多么的淺啊。河水潺潺逝去,永恒卻保持不變。”[11]梭羅通過垂釣認識了世間萬物,看到了時間的永恒,也就是自然的永恒,這種永恒是梭羅苦苦追尋的。換句話說,梭羅說“我的生活地方”便說的是大自然,而“我的生活追求”就是追求永恒的真理。梭羅甚至想到天上去垂釣,看一看天上的星星。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下,梭羅通過垂釣都認識到其中的永恒真諦,對自然有了更深的領悟。
2.釣“神性”
在《孤獨》中,梭羅闡釋了釣神性,即人的天性,這種神性能使人獲得真理,實現上升與超脫。文章寫道:“到了春天,有人會從村里來釣大頭魚,他們釣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天性,他們用黑夜作誘餌——但是很快他們就撤了,通常魚簍輕輕,從而將‘世界留給了黑暗與我’,而黑暗的核心還未被人類的鄰居褻瀆過。”[12]這段話也具有很強的寓言性質:梭羅把黑夜當成誘餌,天性則是人們垂釣的對象。黑夜象征著孤獨,梭羅在《經濟篇:我的簡樸生活》中提出,人之所以害怕孤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們過于看重物質,忘卻了人的本性、神性。梭羅認為,通過垂釣能找到自己的神性,所以說“他們釣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天性”。一旦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天性,“很快他們就撤了”,可見他們釣魚不是為了魚,而是為了更高的目的;“魚簍輕輕”亦即是象征著人已經獲得了超脫,擺脫了孤獨,不再為世俗所束縛。這種神性的復歸完全取決于人與自然的融合,從垂釣中享受人的上升。因此梭羅要說:“有時我感到,在大自然中,無論什么事物,你都可以從中找到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動人的伴侶,就是憤世嫉俗的可憐鬼和意氣極為消沉的人也不例外。”[13]
《湖》中,梭羅再次從垂釣中找到了“神性”?!爱斈愀∠肼擊?,正漫游在其他浩瀚的宇宙主題中時,卻感覺到了這輕微的抽動,打斷了你的夢想,把你和自然重又聯結起來。仿佛我接下來就會將魚線拋向空中,就像我將魚線往下拋,垂到這未必更密的水中一樣。就這樣,我仿佛是用一根魚線同時釣到兩條魚?!保?4]梭羅提到的“兩條魚”讓人深思,寓意深刻:其中一條指的是現實的魚,另一條便是指“精神的魚”了。這只特別的“精神之魚”“把人和自然重又聯結起來”。梭羅用“重又”一詞也是在向我們解釋他在垂釣的過程中發(fā)現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因為人的無知與迷失,人與自然脫離了,可是垂釣的時候,人又醒悟過來,找到了那條“精神之魚”,重新認識自然,找到了自己的神性。
最后,梭羅在《更高的法則》里闡釋了垂釣的意義。他發(fā)現“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本能,想過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一種所謂的精神生活……同時我還有另一種本能,想加入到原始的行列,過一種野蠻的生活,這兩種本能我都尊重”[15]。精神生活的涵義非常明了,但什么是野蠻生活?梭羅很快給出了答案。他認為“釣魚之中一種野性,一種冒險精神……正是由于我年輕時就釣魚打獵,我才跟大自然變得那么親近”[16]。我們可以推知,對梭羅而言:所謂高級生活是指純粹的精神生活,所謂野蠻的生活,是指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野蠻的生活與精神生活結合更能讓人們獲得神性,這些道理也都是從垂釣中領悟到的。
3.社會政治
通過垂釣梭羅認識了自然,也認識了自己并找到了“神性”,除此之外,他還借垂釣認識了當時很多的社會問題。梭羅看到了當時美國社會政治的很多不足之處,在《瓦爾登湖》中梭羅有意無意地批評了當時的社會政治。在《更高的法則》中他借用垂釣的寓言批評了美國的立法。他說:“如果立法機關立法,那也只是管一管那兒應該放多少魚鉤,他們不知道,在湖邊垂釣的魚鉤,卻釣起了湖上的風景,從而使立法成了誘餌?!保?7]梭羅批評立法機關無法理解垂釣的意義、找尋不到人的天性,認為沒有人性的立法顯然做不到公平公正。除了立法,梭羅還批評了美國的教育。梭羅首先比較了自己那一代人與年輕人的娛樂問題。作為梭羅的同時代人都會釣魚打獵,然而年輕人只能到國家劃定的公共場所游玩。梭羅發(fā)現,不會釣魚狩獵的年輕人,他們的心智是不健全的,他感慨地說:“對于從沒玩過槍的孩子,我們只能表示憐憫;非常不幸,他的教育遭到了忽視,他已不再富有人情味。”[18]年輕人與自然脫離了,無法認識自己的天性,在梭羅看來,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最后,梭羅把那些不能健康成長的人比作以蟲為食的幼蟲,除了吃什么都不會;他還說“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還有整個國家;全體國民沒有幻想和想象,唯一能體現他們的就是那張挺著的大肚皮”[19]。
在《莊子》中,莊子亦采用了大量“垂釣”寓言,來表現“修身養(yǎng)性”、“釣莫釣”和釣“大道”的深刻哲學思想。
1.修身養(yǎng)性
莊子《秋水》中說“莊子釣于濮水”,楚王派人請他為相,但他卻“持竿不顧”,斷然拒絕了一切名與利,寧愿“曳尾于涂中”。這則寓言與姜子牙垂釣的故事一樣著名,情節(jié)也很類似,結果卻是南轅北轍。當時,與姜子牙一樣窮困潦倒的莊子拒絕了為相的機會,通過行動否定了姜子牙的功利垂釣,表達了他對垂釣與眾不同的理解。莊子在拒絕楚王使者的時候說道:“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20]莊子筆下的“神龜”寓言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是愿意死了但遺骨受人供奉還是愿意活著?任誰都會選擇活著。莊子認為選擇飛黃騰達也就是選擇了死亡,因為一旦出仕就無法超然物外,也就無法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與死無異。因此莊子寧愿一生貧困,也要保持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這個以莊子為原型的“莊子”形象代表著“垂釣”的一層意思,即遠離塵世的喧囂,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從自然中尋找依托。莊子的“垂釣”代表著修身養(yǎng)性與隱逸精神,釣的是自己的“天性”。
2.釣莫釣
除了以自己為原型,莊子在《田子方》中塑造了一個以姜子牙為原型的釣者形象——臧丈人。臧丈人是莊子創(chuàng)作的一個嶄新形象,雖然以姜子牙為原型,卻蘊含著不同的人格。莊子沒有用任何字句去描寫臧丈人的形貌、姿態(tài)、言行,卻通過其垂釣形象傳遞了深刻的思想。寓言一開始就對臧丈人垂釣形象進行了刻畫:“文王觀于臧,見一丈人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常釣也?!保?1]莊子用“釣莫釣”精準傳神地揭示了臧丈人垂釣的本質?!搬災灐本褪轻灦轻灒嬲囊鈭D不在釣,而是通過釣來釋放自己的心靈,從而達到“道”的大境界。從這個角度看莊子筆下的釣者是一個虛靜淡泊、特立獨行的高人,但寓言到這里并沒有結束,莊子接著從另一個側面對其進行了刻畫:文王讓臧丈人輔佐其管理朝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莊子僅用了寥寥數語,就把一個“無為”而治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臧丈人遵循自然,不隨意更改法令。在文王又向他征詢意見時,“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22]。在取得功名后,完全不居功,并悄然隱去,這樣一個“無功、無名、無己”的形象躍然紙上。莊子通過臧丈人“垂釣”寓言表達了遵循自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然而莊子的垂釣遠不止一層意思。
3.釣“大道”
莊子塑造的上述兩位垂釣者看上去還是凡人,接下來的任公子則是位神人?!锻馕铩返诙鶎懙溃骸叭喂訛榇筱^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鼻f子用了極少筆墨便描繪出任公子垂釣的宏大場面,以五十頭牛作餌,在會稽山上坐守一年而不得魚。然而,他沒有喪失信心,鍥而不舍,終于有一條大魚上鉤了?!耙讯篝~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這條大魚,在水中翻騰,驚濤駭浪,卷起的浪像山一樣,海水也發(fā)出讓千里之外的人都聞之變色的聲音,并且,這只魚的肉使制河以東至蒼梧以北的人都得以飽腹。顯然,這是莊子的虛構與夸張,他如此大肆渲染是有其原因的。寓言從很多側面描寫了魚的大,如描寫鉤之大、鉺之大、竿之大等等,是為了突出另一個大:任公子“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一年都沒有釣到魚,但他憑借自己的“大胸懷”最終取得了不同凡響的成就,得到了“大境界”,即“大道”。任公子釣魚,是一種大境界,他不急功近利,目光遠大,認定目標之后便全心投入,不為世俗喧鬧所影響,平心靜氣,甘于淡泊,最終得“大道”。三個垂釣的寓言,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給我們講述同一個道理:莊子是“通過釣魚來表現對塵俗功名的超越和對大道高境的追求”[23]。事實上結合這三個寓言形象我們能看出莊子深刻的哲學思想。莊子一生倡導清靜無為的人生觀,宣揚無為而治的政治觀?!肚锼分械那f子和《外物》中的任公子就是清靜無為的代表,他們淡泊名利,遠離世俗,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精神的超越,保持獨立的人格。有人認為莊子是一個與政治對立的人,只一味地強調垂釣代表的隱逸精神,其實不然,莊子是一個關心政治的人?!肚锼分星f子之所以反對出仕不是因為他要與政治隔絕,而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的黑暗社會根本不容許他施展才華。再看《田子方》中的臧丈人,他是莊子政治觀的代表,從他身上我們更能體會出莊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政治清明,世界太平,百姓安康。莊子塑造臧丈人就是想通過他表達對社會的關懷。在臧丈人無為而治之前,國家是黨朋勾結,管理者沒有高尚的品德,四方都不安寧。但通過無為而治,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所以莊子認為,只有無為,遵循自然法則,人們才能獲得超越,成為健全的人,從而建立健全的社會。莊子的思想是囊括萬物的,簡單的垂釣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切。莊子的垂釣思想是一種理念,看上去有些理想化、虛幻,但通過時間的驗證,莊子的這一理念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現代人的許多行為,人們都開始認識到莊子哲學思想的偉大與永恒。
垂釣是最能代表莊子思想的,在寓言《漁父》中,漁父是垂釣思想的化身。孔子周游列國,最后卻一事無成,問漁父為什么。漁父沒有給他直接的答案,只是告訴他一則寓言。寓言的大意是:有一個害怕自己影子和足跡的人,為了擺脫它們不停地走,但是走得越快,影子跟得也越快,足跡也越來越多,最后氣竭而亡,孰不知只要停下來到黑暗中去休息,便沒有這些煩惱。人越是想要得到,就越會失去,還不如什么都不做,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做到無為,才能得“大道”。圍繞漁父與孔子的對話,莊子再次表達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總觀以上幾則寓言,莊子“垂釣”思想有兩層寓意:第一層垂釣能修身養(yǎng)性,第二層垂釣代表他無為而治的政治觀點,亦即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個人上升到整個人類社會,表達莊子深沉的人文關懷。
從以上對梭羅與莊子的“垂釣”內涵分析看,他們都是借“垂釣”來表達對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偨Y起來,二者的“垂釣”寓言之內涵主要有兩方面的差異:第一、與莊子的“垂釣”寓言相比,梭羅的“垂釣”帶有實用目的。梭羅不止一處提到他是因為魚的營養(yǎng)價值才去“垂釣”。在《貝克農場》中有一句話可以表明他的垂釣帶有實用目的,他說:“一天下午,我穿過森林,前去美港釣魚,以彌補我的蔬菜不足?!保?4]在《更高的法則》中他又說:“我住在湖邊,有時釣釣魚,希望伙食豐富一點。實際上,我是因為需要才去釣魚的?!保?5]所以說梭羅的“垂釣”主要是基于個人經驗,是他對時代的感受。與梭羅不同,莊子生活困苦,幾乎無法生活下去,整日挨餓受凍,但他仍沒有為了魚去“垂釣”,即使有機會飛黃騰達,仍保持自己不受外在誘惑。莊子的“垂釣”一直都是純思想性的,沒有摻雜任何實用目的,表現的是理想化的宏觀哲學觀念。
第二、兩人都借“垂釣”表達各自的社會政治態(tài)度,梭羅“垂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闡發(fā)其政治思想,而莊子從“垂釣”中領悟出無為而治的思想,莊子的無為而治是不干涉政治,一切順其自然,從最小的個人做起,讓社會都意識到無為的重要性,從而使政治清明。梭羅卻不這樣認為,梭羅批判社會的不公正與不健全,認識到社會問題并借“垂釣”寓意來干涉政治。拿教育為例,雖然他鼓勵年輕人接近自然,認識自己的天性,但同時要求他們認清自己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他在文中指出:“他(年輕人)到森林中,起先是做一名獵手和漁夫,直到最后,他的身上播下了更好的人生種子,于是他確定了正確的人生目標,想當一名詩人或自然科學家,將槍和魚桿拋諸腦后。”[26]顯然,梭羅的“垂釣”是時效性、功利性的,并且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橋梁。莊子的“垂釣”也是一種手段,但他的目的是永恒的,所以莊子能一直歸隱下去,梭羅在瓦爾登湖也只能住兩年多而已。同樣,對于立法,梭羅批判它,希望立法按照他的道路向前走。正如張沖所說:“梭羅在瓦爾登湖的兩年生活,曾有人認為可歸于‘隱士’一類,并不準確。他前往瓦爾登湖,卻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實踐證明他本人關于生活的信條?!保?7]
美國文化中的梭羅與中國文化中的莊子,相隔兩千多年,然而梭羅受到莊子的影響,穿越遙遠的時空產生感應和共振是一種毫不為奇的現象。本文從寓言視角出發(fā),歸納出了二者在表現自己的思想時運用相同或類似的“垂釣”形象從而加以比較研究,通過一些生動可感的寓言進行推理,我們看到二者在用“垂釣”形象表達思想的過程中的一些共通之處:垂釣幫助人們認識自然更認識自己,對人性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以上二者共有的思想對于當今的人們仍具有認識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可謂具有認識論上的永久價值。
此外,在對比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二者感應所產生的共振,更看到了二者的差異。莊子在垂釣中表現一種隱逸精神并得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梭羅在認同垂釣具有修身養(yǎng)性功能的同時,說垂釣可以釣“自己的天性”,找到了那條“精神之魚”,又說為了基本營養(yǎng)而去釣魚,有著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
[1]程愛民:《論梭羅自然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外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
[2]顏曉川、付玲:《梭羅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因素》,《東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7期。
[3]于立亭:《梭羅與道家思想》,《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4]王清宇:《尚美 簡樸 超越——從道家自然觀看梭羅的生活追求》,《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第12期。
[5]何穎:《梭羅對〈莊子〉的吸收與融通》,《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6]楊金才:《梭羅的遁世與入世情懷》,《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
[7]王琴:《梭羅與中國文化的早期接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8]張建國:《莊子和梭羅散文思想內涵之比較》,《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9期。
[9]伍蠡甫:《西方古今文論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頁。
[10][11][12][13][14][15][16][17][18][19][24][25][26](美)梭羅:《瓦爾登湖》,李暮譯,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63、88、116-117、117、159、189、190、191、193、183、190、191頁。
[20]孫海通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66頁。
[21][22][23]李明珠:《莊子寓言鑒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218、251頁。
[27]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一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oreau's and Chuang Tzu's"Fishing"Fables and Their Connotation
XUE Hai-ya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7,China)
Chuang Tzu;Thoreau;Fishing;Fables
Thoreau's Walden and Chuang Tzu's Chuang Tzu are their representing masterpieces."Fishing"fables,the important literary images in the two masterpieces,share profound connotation.The two masters both hold that"fishing" may aid people in getting to know nature and themselves,thus facilitating the building of human nature.Their ideas are different in that.Thoreau's fishing has practical purposes,while Chuang Tzu holds that withdrawal from society and wuwei are the essential spirit.
I109.4/I209
A
2095-5170(2014)04-0053-05
[責任編輯:林曉雯]
2014-02-15
薛海燕,女,江蘇張家港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