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貴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深入,中國英語教學對英語專業(yè)新的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也日趨迫切。在此趨勢下,廣大學者以及教師都深切感到英語教學需要把單純的語言教學與語言的實踐運用結合起來,以達到外語作為交際工具的最終目的。因此,通用型英語人才這一理念也應運而生。然而,如何培養(yǎng)應用型英語人才的有效模式仍在不斷研究與探索中?;谶^去對這一話題的研究與探討,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方面是對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對英語專業(yè)自身的教學模式的探討。本文旨在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通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基礎上,對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1.培養(yǎng)目錄
在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的諸多改革中,確立英語通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近年來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的重大變化之一。胡文仲、孫有中(2006:243)對“通用型人才”作出相關定義:“英語技能熟練全面、人文素養(yǎng)深厚、知識面寬廣、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能夠較快適應各種工作的專業(yè)人才?!?黃國文(2010) 指出,中國英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應該“回歸人文學科本位,致力于重點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人文通識型或通用型英語人才?!痹谶@一培養(yǎng)目標下,英語專業(yè)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英語專業(yè)教學目標應該注重英語基礎知識、技能(聽、說、讀、寫、譯能力)以及專業(yè)知識(語言、文化、文學)。如何讓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掌握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之外,還具備上述英語的綜合實用能力,是當前廣大英語教師所要思考和為之努力的方向。
2.閱讀意義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著重傳授的是語言知識。學生在閱讀課主要學習的是對單詞和語句的理解。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局限性非常大,往往無法培養(yǎng)學生有效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閱讀課程不應該是第二門精讀課程,不應該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翻譯課文,并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所講解的內容。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閱讀課程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中國英語學習者接觸外語的主要途徑。廣泛的閱讀可以增加學生接觸外語的機會,有效促進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以及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Krashen(1982)指出,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習得二語,因為大量的閱讀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這是習得二語的必要條件之一。不少實證研究也證明,經過大量閱讀的受試學生的外語水平比沒有經過大量閱讀的受試學生有顯著的提高。
在母語學習中,閱讀是習得詞匯的主要途徑(Nagy& Herman, 1987)。雖然這種方式是否也適用于二語詞匯的習得依然存在一些爭議(尋明,2006),但大部分的相關研究已經表明(例:Bell, 1996; 1997; Mason, 2004),通過閱讀所獲取的英語詞匯比脫離語境死記硬背的詞匯學習方式更加有效。同時,教師通過閱讀學習帶動了學生的寫作學習,并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事實證明,廣泛的閱讀能夠鞏固學生所學到的語言知識。語言知識需要在不斷的反復中得到鞏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強化并真正吸收所學到的語言知識。Grabe (1991) 和Paran (1996) 指出,大量的閱讀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外語單詞以及語篇理解的能力,還幫助他們發(fā)展其他的語言技能,比如口語和寫作技能。此外,廣泛的閱讀能夠增強學生的通識能力。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培養(yǎng)大學生的通識能力,比如說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獨立思考、分析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英語專業(yè)學生,大量閱讀是獲取這些能力的主要方式。
基于廣泛閱讀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目前大學英語專業(yè)閱讀教學策略廣受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國內外對閱讀教學的探討和研究總的來說分為課堂教學策略和課外閱讀策略兩個方面。
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策略需要遵循兩個原則。首先,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盡量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強調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其次,閱讀教學同時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分析思維能力。
1. 互動性閱讀
Hedge(2003)指出,閱讀課堂教學仍然可以按照“三段式”閱讀課堂教學方式,即閱讀前階段,閱讀中階段,閱讀后階段。該教學方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文章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三段式”閱讀教學強調的是圖示閱讀和互動性的閱讀,學生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強調的是純語言學習,學生的閱讀效果通過語言測試的方式進行,教師講授是課堂的中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三段式”教學所倡導的理念具體如下:
(1)閱讀前階段
在該階段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了解語篇的背景知識,內容大意,明確閱讀語篇的具體目的,思考對所讀語篇中主要話題的個人觀點,聯(lián)想其與個人經歷的相似之處,查閱與語篇話題相關的文化知識,并熟悉其中的語言知識。通過這些方式,教師能夠幫助學生以圖式的和語言的方式進行目的性閱讀。
(2)閱讀中階段
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課堂教學基本是以學習語言知識,詞匯和語言結構為中心。而近年來,新的英語教學大綱倡導互動性閱讀方式,其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進行很多相關的閱讀活動,比如:理清文章中事件的順序,評論文章中的觀點,理解文章中的細節(jié)信息。為了保證這一系列活動的可行性和流暢性,教師需要預先準備一些相關練習,激發(fā)學生圍繞閱讀文本進行獨立思考。
(3)閱讀后階段
該階段的閱讀活動可以根據(jù)閱讀文本進行靈活調整,目的是強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力。比如,要求學生寫一個簡短的讀后感并談論他們對文章觀點的感想?;蛘?,組織學生圍繞某一話題進行辯論,進行角色扮演,開展對比閱讀等活動。
2. 批判性閱讀
近年來,批判性閱讀已經成為大學生一項必備的閱讀技能,是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母語閱讀和二語閱讀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學生不僅能夠從閱讀中獲取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能從閱讀中獲得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判斷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是體現(xiàn)當代大學生是否具有高素質和實用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是閱讀教學中的主要要求之一。
(1) 建立問題框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如Wallace,1992; Clark, 1993) 相繼提出構建問題框架來幫助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教師根據(jù)閱讀語篇,構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閱讀前階段和閱讀后階段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語篇閱讀,旨在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們能夠對所閱讀語篇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些問題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前對所讀文章的話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充分了解文章所涉及的話題,聯(lián)想其與個人經歷的相似之處。構建問題框架這一方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促進他們積極思考。
(2) 設計任務,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閱讀課程中,教師應該圍繞閱讀的文本話題和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情景任務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可以找兩篇話題相同而觀點不同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該方式讓學生了解語言在不同的主觀意識中,可以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對比閱讀的語篇,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分組,組織班級辯論,讓兩組學生各自歸納自己贊同的文章的觀點。根據(jù)對比歸納出的兩篇文章截然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們思考兩篇文章觀點分歧的原因,話題的本質和作者觀點形成的原因。此外,教師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網(wǎng)絡輔助教學平臺讓學生得到更多和更有效的互動機會。
英語閱讀課程的另外一項任務就是要激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因此,我們需要明確激勵手段,以幫助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國外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的方式多為以下兩種,使用分級讀物和建立班級圖書館。
1. 使用分級讀物
該方法是指教師挑選一本適合學生的讀物并推薦給學生,并根據(jù)這個讀本組織安排課內和課外的閱讀活動,例如,根據(jù)讀物內容,教師在閱讀前給學生提出相關要求,在學生閱讀完該讀物后,教師挑選其中一些有爭議的片段或重要語言點在課堂中講解,并布置讀后任務。這種方式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閱讀的情況和效果,并作出相應的指導。
2. 建立課堂圖書館
相比上述提到的使用分級讀物,不少教師更傾向于建立課堂圖書館。他們認為在一個班內,學生閱讀不同的讀本比閱讀同一個讀本收益更大。然而,這種方式需要班級擁有大量的讀本作為基礎,而且讀本需要分級以適合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因此,建立班級圖書館需要思考的兩個重要問題就是,一,怎樣挑選適合學生水平的讀本;二,怎樣組織學生使用班級圖書館。
3. 讀后交談
讀后交談是另一種鼓勵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的方式。教師通過與學生單獨交談,針對他們不同的閱讀情況和他們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建議,推薦書目,并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讀后交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檢測學生對讀本的理解程度,而是要鼓勵學生使用英語表達自己所讀的東西,并和教師進行有意義、有目的的交流。在交談前,教師可以準備設計一系列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
4. 分享閱讀感受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分享閱讀感受。學生通過自己的喜好自行組成閱讀小組閱讀不同的讀本,然后通過小組交談分享彼此的閱讀感受。由于這種交談方式是在學生之間進行,所以學生需要在小組其他成員發(fā)言的時候準備問題提問,小組成員之間在分享感受的過程中通過問答進行交流。
綜上所述,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通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要求閱讀教學應該針對于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目的性閱讀習慣,注重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和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所閱讀的文本進行交流,并且發(fā)展他們的批判意識。這個目標意味著閱讀教學必須從以教師為主體,注重解釋詞句,機械記憶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這就要求當前閱讀教學應更強調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并通過閱讀獲取相關的跨文化知識。此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也意味著教師今后在課前和課后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思考和設計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內外閱讀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加真實,科學和有效的閱讀教學環(huán)境。
[1] 黃國文.技能發(fā)展在應用型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 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會議報告[EB],2010.
[2] 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3] 尋明.二語詞匯習得途徑探究[J].外語界, 2006(1).
[4] Bell, T., & Campbell, J. Promoting Good Reading Habits: The Debate. Network. 1996,2/3 (pp 22-30).
[5] Bell, T., & Campbell, J. ‘Promoting Good Reading Habits Part 2: The Role of Libraries.’ Network. 1997. 2/4 (pp 26-35).
[6] Clark, R. ‘Developing practices of resistance: critical reading for students of politics’ in D. Graddol, L. Thompson, and M. Byram (eds.).: Language and Culture. Clevedon, Avon: BAAL/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pp113-22).
[7] Hedge, 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8] Grabe, W.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TESOL Quarterly, 1991. 25/3 (pp 375-406).
[9]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pp 9-32).
[10] Paran, A. ‘Reading in EFL: facts and fiction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96. 50/1, (pp 25-34).
[11] Wallace, C. Read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