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袁秀芬/文
“蟠龍菜”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宮廷名菜,它始于湖北省鐘祥縣。
相傳,明正德16年,即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臨終前,怕兩個親王世子爭位亂了朝政,便立下遺詔:“不管是哪個親王世子先到京者為君,后到京者為臣。”要朱厚(世宗)和冀王立即入京,冀王府離北京不過百余里,而興王府離京卻有千余里,當時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朱厚要想搶在冀王之前入京,簡直比登天還難。就在此時,一個算命先生給他出了個主意,要他扮成囚犯火速進京。算命先生說,冀王離京城近,會自以為準能搶到皇位,必定大張旗鼓地進京,沿途各府、縣少不得挽留、招待,竭力奉承,肯定會耽誤許多時間,若朱厚裝成囚犯,沿途官不攔,民不阻,可以日夜兼程,定能出其不意地搶在冀王前頭。
誰知,嘉靖吃了“紅薯”吃上了癮,要將它定為宮廷的“御宴”。可是,在當時皇帝怎能啃“紅薯”呢?嘉靖便將這種“紅薯”改名為“蟠龍菜”還要切成薄片,如龍形盤于碟中用筷子夾著吃,再也不拿在手中啃啦!
對這種“蟠龍菜”有人作了生動的描述:“一尺長短,半扁半圓厚約一寸二分,寬足兩寸半。切成薄片,紅黃相間,盤成龍形裝碗,蒸熟翻扣入盤,撒青蔥,淋白醋,恰如蟠龍再現。筷子夾起活跳跳放進嘴里嫩鮮鮮。吃肉不見肉,油而不膩??伸挚沙矗烧杉?,配上蝦仁、木耳、香菇做湯羹,飲一口,美味嘴里留3d。喝一碗,三年吃魚吃肉不香甜。”
原料:瘦豬肉、豬肥膘肉各500g,雞蛋 4個,熟豬油、火腿末各 15g,干淀粉 150g,香油 75g,食鹽 10g,香菜、蔥末、姜末各5g。
制作:1.瘦豬肉和肥膘肉一起斬成茸,放入大碗中,加水少許,攪混浸泡30min,待肉茸沉淀后,潷去水,換清水再浸30min,再換水一次,至肉茸呈白色時,倒入紗布袋內,擠去水分,盛入碗中,加食鹽、雞蛋清1個,蔥姜末、干淀粉100g拌和,再加清水200g攪和成黏稠肉醬。
2.將雞蛋盛入碗內,打勻,炒鍋燒熱,用香油涮鍋,倒入蛋漿,攤成約35cm長的蛋皮2張,從中間切開成4條,然后將蛋皮鋪開,用干淀粉抹勻,再抹上肉醬,卷成約30cm長、4cm厚、4.5cm寬的長筒蛋卷4張,擺放濕布上晾涼、潮潤。籠屜內用香油15g抹勻,放入蛋卷,用旺火蒸20min,取出晾涼,切成1cm厚的蛋卷片。
3.取一大碗,用熟豬油5g抹勻。將蛋卷片互相銜接成螺旋形地擺入碗內,用香菜及熟火腿末,裝飾后,即可上桌食用。
特點:色澤美觀,紅中透黃,鮮嫩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