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
摘 要:查爾斯·狄更斯的《霧都孤兒》觸及到19世紀英國下層人群的悲慘境況,被盛贊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作,猶太女性南希成為帶有性別偏見和種族偏見的文化定勢化人物形象。南希的形象折射了作為文化和政治邊緣群體的猶太民族的辛酸命運。 探討其成因,得出了南希性格形成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制度人剝削人的產物的結論。
關鍵詞:《霧都孤兒》;南希;人物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最偉大的英國人民作家。他的不少作品都屬于世界文學名著,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他的作品《霧都孤兒》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社會小說,在小說《霧都孤兒》中雖然以奧利佛為主角,但刻畫最成功的人物卻是南希。因為南希的角色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層面上講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狄更斯擅長運用大量非常精煉的外貌語言描寫來突出人物性格與特征,尤其是在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狄更斯對南希形象的塑造設計了多重的矛盾對立體,在一出場的外貌描寫過程中,為其人物雙重性格的特色濃墨重彩的設下伏筆。
一、 凄慘身世
環(huán)境塑造人,人的性格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融合的產物,是人的生理心理在微觀環(huán)境中內化的結果。南希走上犯罪道路,不是由于她與生俱來的劣根性,而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產物。在她大約四、 五歲時,面臨著是饑餓而死還是作賊求生的選擇,在求助無門的困苦中,最終落入了賊首費金的魔掌。費金是個專門訓練兒童做小偷的魔鬼。南希很小的時候就被他趕到大街上去偷東西,不得不以寒冷、 潮濕、 骯臟的街道為家。她的凄慘身世確定了她的性格走向,而性格又決定了她的悲慘結局。人的成長,尤其是兒童、 少年時期的生活安全感,家庭的溫暖,親情的撫慰,特別是來自父母的悉心呵護是形成健康心理與健全人格的環(huán)境因素。然而南希卻沒有這份幸運。她被迫落入賊窟,不得已而違法犯罪,而她所保持的善良本性,又令人同情、 惋惜。狄更斯正是以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個性來調動讀者的情緒,從而轉向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痛恨與質疑!
二、 心地善良
南希在賊群中生活近十年,卻依然良心未泯,奧立弗的出現(xiàn)更是喚醒了她的良知。出自個人的不幸遭遇,她絕不肯讓奧利弗重蹈她的覆轍。南希無法忍受費金對奧立弗的折磨,為制止他們, 勇敢地與他們搏斗,當賽克斯掄起棍子要痛打奧利弗時,她忽然沖上前去,把棍子從賽克斯手中奪下來,往火中一扔,用力之猛,竟使幾塊燒紅的煤從爐內飛濺出來撒了一地。她拼命地用腳跺地,并揚言誰敢再碰奧立弗,她就和誰拼命。她很懊悔不該幫助費金一伙把奧利弗帶回到賊窩來。后來,當她聽說受傷的奧立弗被賽克斯拋棄在溝里時,她卻希望奧立弗死在溝里。寧死勝于茍活! 要是從此再也見不到那孩子,她將感到高興,知道最壞的已成為過去;一看見他,南希就恨自己, 恨費金他們所有的人。為了生存她不敢違抗費金等人,但內心痛恨作賊。南希萌生閉上眼睛就煩惱皆無的心理,正是其力圖擺脫罪惡卻又無助的情境所致。心地善良的南希此時感覺生不如死,著實令人心痛。
三、 義拯無辜忘生死
至此,如果說南希之不幸可哀,其不爭可怒,且其為虎作倀可恨的話,那么,此后其大義凜然為使奧利弗永遠脫離苦海而舍身忘死的壯舉, 就令人刮目相看,而且肅然起敬了。小說主人公奧利弗的身世迄今依然是謎團: 他兩次落入賊窟,兩次被逼伙同他人行竊,而兩次都拒絕下手,且在后一次因向受襲宅主(梅利太太) 示警而負傷。在盜竊這個“行當”里,奧利弗的確是個不堪造就之材,可就是這樣一個不堪造就之材,賊首費金竟始終死死抓住不放,不惜破釜沉舟,必欲第三次將其捉拿歸巢而后快,這豈非咄咄怪事!孤兒奧利弗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個同父異母兄長蒙克斯( Monks),但蒙克斯卻清楚自己有這么個弟弟。他此番倫敦之行, 不是為了與弟弟團聚,而是要達到獨吞父親遺產的目的。行蹤詭秘的蒙克斯經過明察暗訪,終于得知奧利弗已落入賊首費金手中。于是他秘密與費金接頭,表示只要費金能長期控制奧利弗, 令其終生為賊乃至入獄, 他將以重金相酬,并立下書面契約為憑。蒙克斯還從貧民習藝所頭目班布爾夫婦手中贖出奧利弗母親的臨終遺物扔進了泰晤士河。此前,蒙克斯早已將父親關于財產分割的遺囑付之一炬。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覺地做得天衣無縫的蒙克斯自以為得計,大功即將告成了!孰料螳螂捕蟬, 竟有黃雀在后。 蒙克斯與費金秘談的內容全給精明的南希聽到了。原來如此! 南希獲悉這場陰謀的來龍去脈,頓覺如五雷轟頂。 此等喪盡天良的勾當不予揭穿, 無異于行尸走肉!主意已定, 南希冷靜思之, 雖情況萬分緊急, 仍覺不可莽撞行事。老奸巨猾的費金是個難對付的魔鬼,他坐鎮(zhèn)賊窩,手下耳目眾多,稍有不慎,便會引起他的疑心,殺人滅口是他的慣用伎倆。伺機而動方為上策。機會很快來了。就在次日夜晚,南希偷偷用鴉片酊摻入酒中, 給高燒不止狂躁不安的賽克斯喝下,讓他昏睡之后, 便匆匆出門消失在沉沉夜幕之中。 她根據(jù)蒙克斯與費金密談中提供的地址,順利地找到了羅斯。羅斯小姐做夢也沒想到奧利弗竟是她那早已在產后死去的姐姐的親骨肉。突如其來的喜訊與行將接踵而至的更大災難令羅斯一時手足無措。她清醒地認為此事關系重大, 尚須與有關人士布朗洛等協(xié)商以求萬全之策,并與南希約定了第二次秘會的時間地點。不幸的是,南希的反常舉動和不安情緒引起了老奸巨猾的費金的高度警覺和嚴密監(jiān)視。所以當南希好不容易擺脫賽克斯的糾纏第二次赴約去見羅斯和布朗洛的時候,費金隨即暗遣克萊波爾緊隨其后以探究竟??巳R波爾何許人也? 他曾與奧利弗在索爾伯里的棺材店當幫工,因嘲笑奧利弗的出身挨過奧利弗的狠揍;后勾結女工沙洛特偷得索爾伯里的錢財潛逃至此,投奔費金門下“ 學藝”。他對費金的耿耿忠心便可想而知了。費金接報,狂怒如籠中的野獸:居然有人敢揭他的老底;同時他也預感到了自己的末日來臨。為了作垂死掙扎,首先必須除掉南希。老謀深算的費金沒有自己動手,他布滿血絲的眼珠子一轉, 計上心來,易如反掌地利用暴戾多疑的賽克斯,不由分說向南希舉起了無情的屠刀。
四、喋血玉殞骨亦香
南希就此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遠未就此告終。正是南希命案才導致了反應遲鈍的倫敦警察當局對殺人兇手賽克斯的追捕;正是對賽克斯的追捕,才得以順藤摸瓜地搗毀費金的老巢;正是費金的束手就擒,才得以震懾同根相煎的蒙克斯懸崖勒馬;正是上述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事件之戲劇性的發(fā)展,才使故事在緊要關頭有了新的轉機,在正義與邪惡的反復較量中,前者終于戰(zhàn)勝后者,出現(xiàn)善良的讀者一直提心吊膽擔憂難以達到竟終于達到的圓滿結局。南希之短暫而悲慘的一生和她的心路歷程,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前者濁而后者清。 至于這兩個階段的明確時限,即使是最精確的歷史考證家和最高明的心理學家,恐怕也對此難作定斷。不過,這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她在經歷了對苦難的煎熬和罪惡的淵藪的逆來順受和無知麻木之后,平地一聲驚雷,覺醒了,悔恨了, 并且開始抗爭了。盡管尚未明確未來的生活應該如何,但至少已經意識到自身往昔的生活充滿了卑屈和恥辱,哪怕自己今后無法擺脫這種悲慘的處境,也決不忍見他人(如奧利弗)落得同樣的命運。這不是簡單的推己及人,而是思想的巨大飛躍與升華。 沒有這次思想的飛躍,就絕不可能有在她生命的最后階段義救無辜忘生死的驚世之舉。因此,不難理解, 當她秘訪羅斯,揭露蒙克斯與費金達成的陰謀之后,她為什么拒絕羅斯給予的巨額酬謝和要求她當即留下以防不測的建議。她僅僅接受了一條白色的小絹作為永久的紀念。她將羅斯贈送的這條潔白小手絹珍藏在自己的胸口。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賽克斯的魔爪扼住了她的咽喉,冷酷的拳頭擊裂了她的前額,她倒在血泊之中。 她在奄奄一息中掙扎著坐了起來,舉起了那一塊潔白的小手絹。 這似乎是在向世人控訴,她死得何等慘烈,何等清白無辜!
五、南希命運的原因分析
作者狄更斯生活的時代背景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有直接影響的。奧利弗和南希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奧利弗在南希的幫助下找到自己的親人和繼承屬于自己的家產,而南希最后的命運結局卻是走上賊團的不歸路。其中原因不僅受到當時的等級觀念的嚴重影響,而且也是南希對愛情的堅定不移所致(堅定并沒有給她帶來她想要的幸福),但更為本質的原因是19世紀的英國資本主義的吃人剝削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現(xiàn)實性:
1.封建的罪惡觀念。雖然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南希自己也奉勸賽克斯“悔過自新永遠不會太遲”。但是小說的作者狄更斯受到英國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吃人剝削的痛楚影響,封建的罪惡觀念在他的腦海里油然而生。也正是那種如影隨形的封建的罪惡觀念使作者本人不自覺地、潛意識地認為:有錢的天生就是富二代,他們的前途無量;做賊的生來就是做賊的。他們的前景“望到底只有黑漆漆、陰森森的巨大絞架”。因此,在作者的描寫下注定了南希始終擺脫不了盜賊的生活,在最后的結局中遭到謀殺。南希多次對不幸生活提出深惡痛絕的感觸,然而卻擺脫不了自己的枷鎖,正如她自己所說:“一把鎖將我和以前的日子鎖在了一起。如今我想脫離它,離它遠遠的,但是我又不能離開它。走得太遠的路已經不能回頭?!痹賮矸治鱿履舷1救说南敕ǎ皭河袗簣蟆钡南敕ㄔ缫言谒哪X海里面根深蒂固了。
2.無怨無悔的愛情。南希出于生活的無可奈何的原因依附于賽克斯,將其當成是一種愛,一種精神生活的依托。她當然也知道賽克斯可能從沒有把自己當作愛人,但卻甘于逆來順受,把他當作自己的愛情神。她深知身處賊窩的賽克斯是多么的罪惡,也知道他做過多少傷天害理的事,給社會帶來了多大的危害,但是她仍然無法背叛離開這個不愛他的男人。當羅絲一再提出幫助南希的想法的時候,南希也固執(zhí)地一再拒絕,一再提到自己的愛。這個時候的她,表現(xiàn)出來的對自己愛情的堅定超乎尋常,如果說自尊不分人的高低貴賤,那么愛情也是如此。
3.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性。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性格特質、思想觀念等是現(xiàn)實社會的產物,受其深刻影響。文學作品可以反映出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烙印和作者生活的印記。鑒于維多利亞以及英國歷史上的排猶傳統(tǒng)習俗以及性別偏見,南希這個形象不是憑空杜撰的,是作者對社會經驗體驗想象的產物,將典型人物形象與個人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猶太民族歷經流散,備受歧視和迫害的民族命途。狄更斯是英國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不但是19世紀英國社會的見證人,而且是這生活壓迫的親身經歷者。南希僅僅是成千上萬失業(yè)者和無家可歸者的典型代表,資本主義者頒布的自視為濟世良方的改革內容,是不能阻擋無數(shù)的乞丐、盜賊像像瘟疫般的蔓延。狄更斯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塑造《霧都孤兒》中南希這樣典型雙重矛盾性格的人物,當然離不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大環(huán)境。南希的矛盾性格的形成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她所處的19世紀初葉英國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了當時的人情冷漠,更多是金錢利益和利用關系;反映了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下人的自私本性;無情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人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顧元華.《霧都孤兒》南希的命運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6).
[2]劉精香.《霧都孤兒》中南希形象剖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3).
[3]趙世芬.《霧都孤兒》中的南希形象剖析[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2(3).
(本文審稿 陳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