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要: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公眾健康,更加關系到社會安定,垃圾明膠問題再一次刺痛公眾的心。食品安全犯罪頻發(fā)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原因,面對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犯罪,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控制此類犯罪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垃圾明膠;食品安全;原因;對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英語中也有“you are what you eat”的說法,可見無論古今中外,飲食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從三鹿毒奶粉到地溝油,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從注水肉到死豬肉,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犯罪可謂是愈演愈烈。民眾“談吃色變”,其危害已經不僅限于危害公眾健康或社會管理秩序,更是成為造成民眾大面積恐慌,直接影響社會安定的重大社會風險來源。
一、垃圾明膠問題
今年的“3·15晚會”上,被曝光的“明膠”問題又引起我們的關注。央視報道稱從制革廠采購大量的垃圾皮料加工成的明膠產品,竟然成為糖果企業(yè)的合格原料,這樣的明膠生產企業(yè)包括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全球最大的明膠企業(yè)嘉利達,而雅客、金冠、蠟筆小新等糖果企業(yè)就采購使用這種垃圾明膠來制作糖果。其實,食用明膠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食品添加劑,起到粘合的作用,果凍、糖果、冰淇淋、肉凍、香腸、粉絲、罐頭、方便面等在生產制作過程中都會使用明膠,因為應用廣泛,所以國家對食用和醫(yī)用明膠的制造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必須要有新鮮的、經過嚴格檢疫的、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動物骨骼或原皮加工,而且必須用全封閉的流水線進行烘干和粉碎。而涉事企業(yè)卻是把垃圾明膠按照5%—7%的比例進行添加,混合其他糖果原料,經過熬制、成型、冷卻,就搖身一變成了看上去鮮美可口的橡皮糖、QQ糖等凝膠型軟糖。這一事件無疑又一次打擊了我國民眾對食品安全僅存的一點信心。
二、食品安全犯罪頻發(fā)的原因簡析
誠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笔袌鼋洕?,個體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得到空前增長,人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進行的,個人追逐利益的本性不斷膨脹,欲望空前強烈。
而我國當前政府和社會對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不力,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尤其是行政執(zhí)法部門的運動式執(zhí)法、選擇性執(zhí)法,總之,監(jiān)管中的漏洞百出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進一步助推了企業(yè)和個人為逐利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
同時,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有關食品的信息嚴重不對稱也是造成有毒有害食品被消費,具有廣闊市場的重要原因。犯罪人肆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食品進行加工,在其中添加各種不易被檢測到的有毒有害物質,如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用技術手段提煉地溝油。面對生產經營者的這種高科技欺詐行為,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識別。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也導致消費者難以維權,傳統的監(jiān)督作用也就無從發(fā)揮,而政府部門對有毒有害食品查處的主要信息來源又是消費者的舉報,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更加推動了食品安全犯罪的高發(fā)。
當然,食品生產經營者之所以違反法律規(guī)定從事不法經營,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與一個國家的食品產業(yè)發(fā)展程度和食品監(jiān)管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誠然,嚴刑峻法會對犯罪人和潛在犯罪人的心理產生威懾效應,但任何事物都有限度,所謂過猶不及,刑罰也不例外。只有當刑罰足以抵消或制止促成犯罪的因素時,刑罰才足以預防犯罪的發(fā)生。三鹿奶粉案中的眾多主犯被判處重刑甚至死刑,但自這一事件發(fā)生以來,重刑主義并沒有收到我們所預期的威懾和預防效果,之后的食品安全事件照樣接二連三地出現。所以事實上,對食品安全犯罪一味采取重刑主義政策并不妥當。
三、食品安全犯罪的應對措施
首先,就法律層面而言。正如儲槐植教授指出的,合理的刑事責任模式應該是嚴而不厲的,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責任模式也應該逐步合理化。在刑罰方面,應該增設資格刑,加大罰金刑的適用,從而對犯罪主體的生產銷售資格和經濟實力進行剝奪和削弱,預防其再犯可能,并對潛在的犯罪主體產生一般預防的效果。建立食品行業(yè)的標準化體系,進一步完善食品行業(yè)的相關法規(guī),使刑法與食品行業(yè)法規(guī)之間能夠很好地銜接。
其次,就執(zhí)法機關而言。囿于辦案流程和思路,對于食品安全犯罪,我國偵查機關在辦理過程中進展延緩,容易陷于被動。因此針對食品安全犯罪,偵查機關應該改進辦案流程和思路。此外,選擇性執(zhí)法和運動式執(zhí)法,容易讓潛在的犯罪主體滋生僥幸的心理,認為被發(fā)現的犯罪主體只是一時運氣不佳,自己從事食品安全犯罪是有可能逃脫懲罰的。因此執(zhí)法機關應該改進執(zhí)法方式,避免這種容易造成惡性循環(huán)的執(zhí)法方式。
最后,就整個社會而言?,F階段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凸顯,追求物質享受成為眾多社會成員的核心價值追求,為此,國家應該注意引導社會公眾的價值追求,打擊社會上的歪風邪氣。政府無論是對企業(yè)還是對個人,都應該消除地方保護主義,為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強化民間組織的參與力度,積極調動各民間組織和社會力量加入到反食品安全犯罪的行列中。此外,應該強化輿論的監(jiān)督力量,利用報刊、網絡等媒介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行為進行監(jiān)督、披露和打擊。
為應對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2011年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對食品安全相關的兩個犯罪進行了五個方面的修改??梢?,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當我們整個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時,相信我們就不會再為“今天你吃皮鞋了嗎?”這樣的問題而揪心了。(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吳喆、任文松,《論食品安全的刑法保護——以食品安全犯罪本罪的立法完善為視角》,《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第10期。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儲槐植,《嚴而不厲:為刑法修訂設計政策思想》,《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