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民
詩詞賞析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年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古詩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沉淀,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古典詩詞賞析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及其重要意義。
語文教學古詩詞賞析意境一、古詩詞在初中階段的教學意義分析
(一)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詩詞中有很多是豐富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聯想,讓人神思飛揚,浮想聯翩。閱讀賞析古詩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聯想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詩詞是以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內心情感的文學藝術。古詩詞語言凝煉,在濃縮的語言里飽含豐富的情感。中學階段,對古代詩詞的賞析,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注重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探究詩詞的主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和賞析古詩詞凝練、韻律化的語言,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和詞匯積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言志”“詩緣情”,詩詞,以抒情達意為主。在古代詩詞中,蘊含執(zhí)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社會人生的理性思索,樂觀豁達的處事心態(tài)等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精髓??梢约顚W生追求真、善、美,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因此,賞析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對詩詞意境的品味中,升華自己的情感。
(四)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古代文人將自己的親情、友情、愛情、愛國情以精煉的語言文字寄托在詩詞當中,體現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抒發(fā)百折不撓的民族氣概,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處事態(tài)度,對人生的理性思索和愛國情懷。
二、古詩詞賞析方法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經典的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認知水平、情感價值觀等因素的局限,注重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積累詩詞賞析技巧,循序漸進,提高學生對詩詞的審美能力,學會觸類旁通,自覺地運用到同類作品的賞析之中。
(一)感悟主旨
詩人寫詩,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是真實情感的強烈流露。賞析詩詞,首先要通過誦讀,讓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初步感知詩詞中蘊含的感情基調。一般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步驟來確定:
1.詩風、詞風。通過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人生際遇、性情特點等,把握分析作者的詩風、詞風特點。如李白的傲視權貴,壯志難酬;杜甫的窮困,亂世流離的不幸及憂國憂民的情杯;杜牧、蘇軾屢遭貶謫的坎坷仕途;岑參、范仲淹的邊塞軍旅生涯;李商隱、陸游報國無門的無奈;李清照命運流離的凄愁苦悶;李煜國破家亡的小家愁,等等。
2.標題。有些詩的標題就表明了的主題(詞牌名與內容無關,另當別論),如標題中出現“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出現“秋”“月”,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fā)的常常是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等等。
3.意象。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長亭”與送別有關,古人有折柳送別,長亭相送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情;“落花”“落木”“殘紅”傷感時節(jié);“杜鵑”“子規(guī)”,叫聲哀婉,令人凄涼哀傷;“梅花”“荷花”“青松”象征堅強、高潔、正直,等等。
(二)分析表達技巧
1.抒情方式。抒情是詩詞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抒懷言志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關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等都直接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②敘事式,即通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石壕吏》等。③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為抒情服務的。如《西江月》《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等。④議論式,即通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皷|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2.修辭方法。修辭的運用,可以豐富詩詞表達的情感,分析修辭方法有助于理解詩詞的內容。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如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薄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充分運用了夸張的修辭,增強了詩的氣勢,襯托了意境,使感情更加豐富。
3.表現手法。詩詞中常用比興、襯托、用典、借古諷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來增強詩詞的表現力,以利于情感的表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運用了起興的手法,使得委婉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再如,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詩人移情于物,更形象貼切地表達自己愿意獻身祖國的壯志情懷。
(三)詞語賞析
學會賞析精詞妙語,是賞析古詩詞的較高境界,也是具備審美能力的體現。詞語的理解賞析,主要是分析其在詩詞中的含義和運用之妙處。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蟬噪”“鳥鳴”,情景相生,動靜結合,意境深遠而韻味無窮。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通過詩詞品讀、賞析,提高學生的想象、思維、表達、審美等語文綜合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中華歷史文化,樹立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陶甜.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詩詞賞析\[J\].都市家教.
\[2\]趙艷霞.初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方法歸納\[J\].教育創(chuàng)新學刊,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