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芙蓉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幸福感是人類對自身存在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1]。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及意識形態(tài)轉型的關鍵時期,同時面臨著諸多的發(fā)展任務,其幸福感的狀況值得關注。警察院校學生面臨著與普通院校不一樣的培養(yǎng)目標和管理模式,這種特殊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對其幸福感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而在以往的研究中鮮有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的幸福感水平,本研究旨在調(diào)查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發(fā)展現(xiàn)狀,探索差異背后的原因,為提高警察院校學生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幸福提高參考。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某警察院校5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0份,問卷回收率96%。其中獨生子女218人 (45.4%),非獨生子女262人(54.6%);公安專業(yè)245人(51%),非公安專業(yè)235人(49%);專科154人(32.1%),本科223人(46.5%),政法體制改革生103人(21.4%);大一120人(25%),大二100人(20.8%),大三151人(31.5%),大四109人(22.7%);父母婚姻關系融洽314人(65.4%),關系一般107人(22.3%),關系不融洽34人(7.1%),分居或離異25人(5.2%)。
采用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Campbell編制,1976),用于測查受試者目前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內(nèi)容包括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和生活滿意問卷??傮w情感指數(shù)量表由8個項目組成;生活滿意問卷僅有一項。每個項目均為7級計分。計算總分時將總體情感指數(shù)表之平均得分與生活滿意問卷的得分(權重為1.1)相加。其范圍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間,量表重測信度是0.56,并有較好的效率[2]。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警察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在是否獨生子女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5)。
表1 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是否獨生子女的差異檢驗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專業(yè)類型的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公安專業(yè)學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顯著高于非公安專業(yè)學生(P〈0.05)。
表2 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專業(yè)類型差異檢驗
由表3可以看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
表3 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檢驗
對不同年級的Scheffe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和總體幸福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大二年級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P〈0.05)。
由表4可以看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學歷層次差異。
表4 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學歷層次差異檢驗
對不同學歷層次的Scheffe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茖W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顯著高于政法體制改革生(P〈0.05)。
由表5可以看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父母關系差異。
表5 警察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母婚姻關系的差異檢驗
對父母不同婚姻關系的Scheffe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父母婚姻關系融洽的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顯著高于父母分居或離異的大學生(P〈0.05)。
是否獨生子女對幸福感的影響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有研究認為是否是獨生子女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不大[3]。但在本研究中警察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在是否獨生子女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是家庭關愛的核心,擁有父母和親人所有的關注和照顧,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物質上比較容易獲得滿足。而非獨生子女要和兄弟姐妹分享父母和親人的關愛,不能獲得所有的支持,因此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專業(yè)類型的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公安專業(yè)學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顯著高于非公安專業(yè)學生。這首先是因為公安專業(yè)與警察院校的性質是對應的,公安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認同和學校認同度高,情感體驗更積極。其次公安專業(yè)學生就業(yè)方向明朗,有比較穩(wěn)定的就業(yè)途徑。最后公安專業(yè)是警察院校學生培養(yǎng)的重心,有更多的軟硬件資源支持。而非公安專業(yè)學生在警察院校進行學習生活,無論是對管理制度、學習模式還是未來的就業(yè)方向都存在諸多疑惑,因此幸福感水平相對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和總體幸福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大二年級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均得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存在或部分存在年級差異的結論,但是具體存在何種年級差異則有爭議。何瑛認為一、二、三年級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呈下降趨勢,到四年級略有上升。杜軍等研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認為畢業(yè)班的大學生與非畢業(yè)班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相比,畢業(yè)班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明顯低于非畢業(yè)班大學生[4-5]。本研究與李景華的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也表明一、二年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差異顯著,一年級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低于二年級[6]。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剛來到警察院校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學習和生活上面臨著諸多的不適應:1.警察院校實施的是半軍事化管理,和許多新生預期的自由自在的大學生活存在反差,剛入??赡艽嬖谙麡O的抵觸情緒;2.是大學的學習模式和高中有很大的不同,新生可能會感到迷茫;3.進入大學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在適應新的人際關系的過程中難免有消極的心理體驗。進入到大二,順利經(jīng)過新生適應階段,大學生對學校的各個方面更加熟悉,學習和生活步入正軌,積極情緒增多,幸福感更強。
研究結果顯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學歷層次差異。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茖W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顯著高于政法體制改革生。這主要是因為專科學生與政法體制改革生對學校環(huán)境的適應情況不同。政法體制改革生大多數(shù)畢業(yè)于普通高校,通過考核再進入到警察院校進行培養(yǎng)。由于之前的大學生活比較寬松自由、崇尚個性,而警察院校實施的是嚴格的半軍事化管理,無論是日常作息還是校園生活都要求制度化,導致政法體制改革生難以接受和適應,對新的校園學習生活不滿意,消極情緒體驗較多。而??茖W生從入校就接受警察院校的特殊管理模式,對這種學習生活方式更加適應,因此體驗到更強的幸福感。
研究結果顯示,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父母關系差異。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父母婚姻關系融洽的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顯著高于父母分居或離異的大學生。家庭是幸福的港灣,父母的婚姻關系對孩子的幸福感有緊密的聯(lián)系。父母婚姻關系融洽的大學生享有溫馨的家庭氛圍,來自雙親積極的情感支持,對人際關系也更加信任。父母分居或離異的大學生遭遇家庭破碎的變故,家庭結構發(fā)生改變,雙親的關愛部分喪失,情感支持降低,幸福感的體驗也隨之減少。
1.警察院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在是否獨生子女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
2.不同專業(yè)類型的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公安專業(yè)學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顯著高于非公安專業(yè)學生。
3.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大一和大二年級學生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和總體幸福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大二年級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顯著高于大一的學生。
4.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學歷層次差異。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茖W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顯著高于政法體制改革生。
5.警察院校大學生在總體情感、生活滿意度兩個因子和總體幸福感上存在顯著的父母關系差異。在主觀幸福感的各個因子上,父母婚姻關系融洽的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顯著高于父母分居或離異的大學生。
[1]Seligman M E P,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2]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3,(增刊):83~84.
[3]榮昭俊.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2):55-58
[4]何 瑛.重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重慶師專學報,2000,(2):35-38.
[5]杜 軍,張 欣,何寶平.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diào)查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29,(2):138-140.
[6]李景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測試分析[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