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方
(長春工程學院,長春 130012)
談手機引雷
岳海方
(長春工程學院,長春130012)
摘要:針對中央電視臺報道的手機引雷試驗提出異議,介紹了“手機引雷”說的由來及專家觀點,介紹了對手機引雷進行過的研究工作和結論,提出國內有試驗條件的學者進行手機引雷試驗的建議和試驗基本方法,希望通過試驗驗證“手機引雷說”的真?zhèn)?,以利于人們在雷雨天更好地保護自己。
關鍵詞:手機;引雷;試驗
2013年8月11日,“首都機場一男性保潔員在T3停機坪遭雷擊身亡。目擊者稱,事發(fā)時該保潔員正在露天停機坪上,一個響雷過后,便倒地不起,其身穿的工作服已破碎,身邊還有一部手機?!盵1]這次雷電傷人事故又引起了較大的關注,甚至中央電視臺在某實驗室進行了手機引雷試驗,把“手機引雷說”存在于學者之間的理論論戰(zhàn)層面引伸到了試驗層面。雖然節(jié)目播出時主持人很嚴謹?shù)卣f“手機引雷是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但節(jié)目還是增強了人們對手機可以引雷的認識。許多媒體在向人們介紹雷雨季節(jié)如何防止雷擊時,常引用專業(yè)人士介紹的防雷措施,其中不乏打雷時不要使用手機。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是堅定的“手機引雷說”的反對者,在此拋磚引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望國內有實驗條件的學者能夠通過試驗來驗證手機是否真正能夠引雷。
2004年7月23日2時40分,擠在居庸關長城烽火臺上避雨的數(shù)十名游客被雷電震倒在地上,約有15人受傷,在場的游客說當時有人在使用手機通話,懷疑這次雷擊事件可能和使用手機有關。于是國內有專業(yè)人士提出手機能夠引雷的“手機引雷說”?!笆謾C引雷說”提出后,在國內引起較激烈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就手機能否引雷展開辯論,但勢均力敵,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支持者認為手機接收信號的過程是接受電磁波,相當于為雷電搭建了入地的通道,讓正負電荷相接,從而會瞬間把雷引下來,即使能量弱,也會提供雷電通道。反對者認為電磁波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無處不在,功率更大、頻率更高的廣播電信基站并未遭到頻繁的雷擊;手機電磁波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7~8個數(shù)量級,頻率更低,能量更弱,不能夠引起空氣游離;手機用戶之所以遭雷擊,是因為所處位置相對于周圍制高點,并非是因為手機。近幾年,對于此說法的爭論漸漸平息,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
作者在指導學生畢業(yè)設計時,帶領學生進行了手機引雷研究。主要工作包括:
(1)對已報導的雷擊事件進行分析,從概率的角度來分析手機引雷的可能性有多大;
(2)從物理學的角度對手機通訊能否歪變電場引雷于自身進行分析;
(3)通過雷雨天戶外撥打手機進行雷擊測試試驗,給出手機引雷是否具有可能性。
2.1典型雷擊案例
通過網(wǎng)絡查詢,在2004~2013年期間,可見報道的與手機有關的雷擊事故如表1所示。從案例中能夠看出,除的哥處于市區(qū)之外,其他案例都是發(fā)生在山頂、農田或樹下等地方。這些案例中受到傷害的人不可能都是遭到雷電直擊,還存在旁側閃絡、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傷害。在這些地方,就算是雷雨天不攜帶手機,遭到雷擊的概率也是比較大的,不能證明手機具有引雷能力。而的哥在車內將手機放在汽車儀表盤上,一聲驚雷過后,該手機功能竟然全部“失靈”了,這個案例中汽車是一個具有良好屏蔽功能的裝置,車內的人員及設備沒有被雷電直擊的可能。手機受損一定是由于感應過電壓引起的。如果手機能夠引雷,它需要一個電流瀉放通道,當雷電流過手機時,手機受到的損壞應該就不僅僅是“失靈”那么輕微了。在眾多雷擊事件中,我們幾乎很難看到在家中或室內使用手機時遭到雷擊的情況發(fā)生。雷電傷人依然是小概率事件,并未見到隨著手機的普及雷電傷人事件大幅增加的現(xiàn)象。
2.2室外試驗
在2013年6月20日之前,學生分別在學校操場中央位置和樓頂中央位置放置手機進行撥打試驗。在三次雷雨天氣試驗中并沒有發(fā)生手機引雷現(xiàn)象。
央視進行手機引雷試驗。在雷電發(fā)生器的針電極下方放置三個假人,每個假人身上分別綁一部手機,每個假人與針電極之間的距離相等。試驗時假人身上手機一部處于通話狀態(tài),一部處于待機狀態(tài),一部處于關機狀態(tài)。試驗進行了十次,其中有五次針電極與手機處于通話狀態(tài)的假人之間發(fā)生放電,有四次針電極與處于待機狀態(tài)的假人之間發(fā)生放電,有一次針電極與手機處于關機狀態(tài)的假人之間發(fā)生放電,于是得出手機處于開機狀態(tài),不論通話還是待機都比關機狀態(tài)的手機容易引雷。這個試驗對手機引雷的研究是有積極作用的,它把“手機引雷說”由理論爭論層面引向了試驗驗證層面。但由于試驗不是專業(yè)人士設計和進行的,試驗設計不夠嚴密,試驗結論易給人造成手機具有引雷功能的認識。手機引雷試驗中存在的瑕疵主要是:
(1)對比性不足,缺少身體上帶有與手機體積相當?shù)慕饘傥矬w的假人。試驗中應該加入一個身體上帶有與手機體積相當?shù)慕饘傥矬w的假人,在距離針電極等距的條件下進行對比試驗,驗證是手機在引雷,還是金屬物體在引雷。
(2)未交待試驗室有無風。如果實驗室中有側風,對放電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試驗時,在進行了十次測試后,應該將假人的位置互換進行對比試驗。
雷電傷害人是小概率事件,在手機普及率這么高、幾乎人手一部或幾部手機的情況下,不能發(fā)生雷傷人事故就說是手機惹的禍。我們同樣見到女孩鼻子上佩戴鼻環(huán)而遭到雷擊的案例報道。在高層建筑物上設置了避雷帶或通訊塔,具有引雷能力,但遭到雷擊的概率依然很低。同時,雷電放電還存在側擊和繞擊現(xiàn)象。歸根到底,雷電先導向哪里發(fā)生主放電還是取決于兩者之間的電場強度。
參考文獻:
[1]安穎,李禹潼.《北京首都機場一保潔員遭雷擊身亡》[Z].中國文化傳媒網(wǎng),2013-8-11.
[2]《北京全市打雷過萬次 機場保潔員遭雷擊身亡》[Z].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2013-8-11.
[3]沈其工,方瑜,周澤存,王大忠.《高電壓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14-15(14-15).
[4]《央視模擬實驗:雨天不打手機也可能引雷》[Z].http://www.maxpda.com/article-1456-1.html,20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