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靜
公元五世紀以前的西藏還沒有飲茶的習(xí)俗,茶葉僅是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藥品被吐蕃王室珍藏。唐開元后,唐蕃之間友好往來,有漢僧到藏區(qū)傳法,并將飲茶的習(xí)俗傳人吐蕃。后唐蕃間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帶開始進行茶馬互市,至清代,更建立了“茶馬互市”制度——自此,茶葉被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qū)。
藏人之飲茶目的,起初是在其藥用價值。明代談修在他的《滴露漫錄》中說:“以其腥死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钡搅撕髞恚阒饾u成為藏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重要性絕不亞于糧食和食鹽。飲茶對象,遍及男女老少;飲茶數(shù)量,每日可達數(shù)十碗之多。很多人家索性把茶壺放在爐上,終日熬煮,以便隨取隨喝。西藏的產(chǎn)茶量在全國而言幾可忽略不計,而西藏的耗茶量,卻是全國之首。
藏人之飲茶方式,概可分為酥油茶、奶茶、清茶三類。其中酥油茶與奶茶都是極具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而奶茶則有咸甜兩種口味—其中的甜茶,乃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合成,不但營養(yǎng)豐富,而且香甜可口,深受藏人的喜愛,在拉薩一地尤為盛行。至上世紀20年代時,拉薩街頭已有甜茶館出現(xiàn)。
去歲采風(fēng)入藏,得于拉薩逗留半月,便立意要尋訪拉薩的茶館。
這日我起了個早,出仙足島,過拉薩河橋,沿林廓東路往北走,兩旁有許多小茶館。見某處門臉前擺出了幾張簡陋的長條桌和長條椅,椅子上坐滿了人,桌子上擺滿了暖水壺、茶杯和面碗,便猜測這是一個很受當?shù)厝讼矏鄣牟桊^。
掀開布簾,卻見店中極為昏暗,其格局如同一個長方形的盒子,被油煙熏黑的窗框讓室外投射進來的光線顯得很微弱。大堂里排滿了簡陋的長條桌椅,桌上是絕無情調(diào)可言的、千篇一律的小玻璃杯,以及大大小小的暖壺,桌邊人頭攢動,看上去,都是清一色的藏人。
同樣被油煙熏黑的地面讓我有無處下腳的感覺,但這會已不好意思退出,便硬著頭皮走進去,在一個勉強算吧臺的地方叫了一句“服務(wù)員”,才有一個藏族女孩從吧臺里面抬起頭來,淡然到:“要什么?”
我便問她有什么,她快速地回答“酥油茶、甜茶、牛肉面、牛肉餅”。藏茶館不單單是賣茶的,同時也有簡單的餐點供應(yīng)。我便點了一磅甜奶茶、一碗青稞藏面和一個牛肉餅,在店外頭的長桌邊找了座位坐下。服務(wù)員麻利地將食品端上,我遂混在人群中吃喝起來。
看這些藏人的樣子,雖不是天天也至少是常常來的吧!食物的份量甚小,于我只能算點心,而那些比我體形大得多的藏人又是如何依靠這些食物充饑裹腹來應(yīng)付一上午的工作和學(xué)習(xí)的呢?這個疑問,后來在客棧老板處得到解答一原來藏族人是很少吃早餐的,一碗酥油茶就能頂半天的饑餓。因此,食物不是重點,茶,才是他們真正意義上的早餐。
我從小暖壺中將甜茶倒入玻璃杯,嘗了一口,感覺頗像我日常喝的奶茶,而奶味中又透著幾分腥味,比起酥油茶更為可口些。
同桌而食的,有兩個戴著牛仔盆邊帽的壯碩男子,臉色黝黑,不怎么說話,一個大暖壺、兩個小杯子,偶爾端起來喝一口,既沒有配茶的點心,互相之間,也不太說話,或偶爾有幾句,從對方的表情揣測,多半也是些有用無用的閑話吧。
有個穿著藏青底條紋長筒裙的婦女從對馬路走來,進柜臺點了餐,出來也坐在我旁邊,并把手上的佛珠放進口袋,手持的轉(zhuǎn)經(jīng)筒擱在桌上。服務(wù)員端上一壺甜茶、一個玻璃杯和一小碗藏面。那女子先把面吃了,然后倒了一杯甜茶在杯子里,喝幾口,便停下來,看著路上往來的行人和車輛,很安靜的樣子。
我忽然有些感動,我不知她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但這一刻,在這樣簡陋的路邊茶館,她能以如此的閑情應(yīng)對,心中必是靜極,只這一分靜定,便令我肅然起敬了。時間本來是空空的,你放什么內(nèi)容進去,它就變成什么樣子——她把轉(zhuǎn)經(jīng)和甜茶注入早上的時光,這一天就變得祥和、醇香。
奶茶很多,可以一杯接一杯地喝。面條和餅很少,但于他們而言,恐怕本來就只是點綴罷了,無關(guān)緊要——有茶就行。
飲茶,已全乎成為西藏人的生活方式,而甜茶的味道,則如同他們的日子,甜美、香濃。如果說,在西湖喝龍井,是喝由季節(jié)孕發(fā)出的湖山的味道,那么在拉薩喝甜茶,便是喝由地域蒸騰出的民族的情趣。
說起來,拉薩已儼然是個移居之城了:開客棧的小馬哥來自北京、開出租的胡師傅家在河南、開面館的老張是四川人……沒有什么外來文明到不了這里。拉薩人若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xí)慣,把茶換成舶來的飲料、洋酒,原本也很容易。但當世事如流云般變幻,拉薩的空氣里卻依然充斥著酥油茶和奶茶的香味——以不變應(yīng)萬變,起初我以為是不夠靈活,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因為執(zhí)著,如同執(zhí)著于他們的信仰。
在拉薩的甜茶館之中,瑪吉阿米和光明茶社很有名,但絕非典型。相比而言,那些藏在街頭巷尾的甜茶館更受藏人的喜愛——它們多數(shù)只是路邊或小區(qū)左近的一小問門臉,小得險些連名字都沒有的,毫不起眼,卻又隨處可見!它們平淡無奇、極為普通,普通到游人絕無興趣,只有本地藏人才來光顧。但或許正因為此,令這里更接近拉薩的原味吧。
當甜茶的滋味滲透入拉薩人的生活,拉薩的甜茶館,便悄然成了每個藏人想回便回的家。那些飄蕩的經(jīng)幡、林立的廟宇、遍布的瑪尼,都不及這些小小的甜茶館更有人間西藏的味道。
喝完最后一杯甜茶,我起身離開,口中、心中,已盡是醇香。